问题

黑胶转录的hires与原生的hires有什么区别吗?

回答
许多音质爱好者在追求极致听觉体验时,会遇到一个概念性的选择:是选择经过黑胶唱片转录的HiRes音频,还是追求原生数字格式的HiRes音乐。这两者虽然都带有“HiRes”的标签,但它们的本质、声音特质以及对听者耳朵的感受,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黑胶转录 HiRes 的“精髓”与“局限”

简单来说,黑胶转录 HiRes,就是将原本储存在黑胶唱片上的模拟声音信号,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转换成高采样率、高比特深度的数字音频文件。这个过程听起来似乎是“劣化”了数字格式,但对于一些资深发烧友来说,这是一种“再创作”或“还原”,它试图捕捉黑胶特有的声音魅力。

那么,黑胶转录 HiRes 究竟是如何“玩转”音质的呢?

模拟的“温润”与“韵味”: 黑胶唱片录制的音乐,在物理层面是通过唱针在沟槽中震动来发声的。这个过程中,会天然地带入一些模拟特有的“染色”,比如温暖的低频、略带颗粒感的细节,以及一种难以用数字指标衡量的“空气感”或“空间感”。这种声音,很多人形容为“温润”、“有血有肉”,仿佛能听到录音室的氛围,甚至唱片本身的“呼吸”。转录 HiRes,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这种独特的模拟韵味“打包”进数字文件。
动态范围的“取舍”: 原生数字格式的HiRes,其理论动态范围非常宽广,可以捕捉到非常微弱的细节。而黑胶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的动态范围是有限制的。在转录过程中,为了避免削波(失真)和获得更好的信噪比,录音师可能会对动态范围进行一定的压缩或优化。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反而能让音乐听起来更“耐听”,避免了数字格式在极端动态下可能出现的尖锐感。
“母带”的选择与“二次创作”: 理论上,转录的黑胶 HiRes 文件的音质上限,取决于原版黑胶母带的质量,以及转录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如果母带本身就有噪声、磨损,或者转录设备不佳,那么转录出来的 HiRes 文件也不会有多惊艳。但反过来说,如果原始录音就是为黑胶设计的,并且转录者有能力捕捉到黑胶的精髓,那么转录的 HiRes 文件,可能比同一首歌曲的原始数字母带,更能呈现出一种“特定风格”的声音。
噪声的“存在感”: 黑胶唱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背景噪声,比如唱针接触唱片的“嘶嘶”声,或者一些微小的噼啪声。在转录过程中,是否要对这些噪声进行降噪处理,是影响最终音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追求“原汁原味”的转录者,可能会保留一部分噪声,认为这是黑胶声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则会尽量去除,以获得更纯净的数字信号。这种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听感。

原生 HiRes 的“纯粹”与“细节”

原生 HiRes,顾名思义,就是从一开始就以高采样率、高比特深度在数字领域进行录制、混音、母带处理的音乐。它代表了数字音频技术能达到的最高保真度。

原生 HiRes 的优势在于:

极致的细节还原: 由于其更高的采样率(通常是96kHz/24bit或更高)和比特深度,原生 HiRes 能够捕捉到比CD音质(44.1kHz/16bit)更宽广的频率范围和更精细的动态变化。这意味着你能听到更丰富的泛音、更细腻的乐器质感、更真实的声场空间感,以及音乐中那些极其微弱的细节,比如演奏者的呼吸声、拨弦的细微震动,甚至是录音环境中的微小回响。
更低的失真和噪声: 在理想状态下,原生数字录音过程中,失真和噪声是被极力控制和消除的。因此,原生 HiRes 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干净”的音频信号,让你听到的是音乐本身,而非录音介质带来的额外“调味”。
不受物理损耗的“新鲜感”: 数字文件理论上不会像黑胶一样随着播放次数的增加而磨损劣化。只要文件本身是完整的,你每次播放都能获得相同的音质。
更精准的动态表现: 在没有人为压缩的情况下,原生 HiRes 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录音师设定的动态范围,让音乐在轻柔时更加细腻,在爆发时更具冲击力。

两者间的根本区别与“选择”

要说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声音的“起源”: 黑胶转录 HiRes 的声音,其本质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重现。它经过了一个模拟的物理过程,再转换成数字格式。而原生 HiRes 的声音,则从头到尾都是在数字领域完成的,它是数字信号的直接呈现。
2. 声音的“特性”: 黑胶转录的 HiRes,会带有模拟系统特有的“温暖”、“韵味”、“模拟味”,但也可能伴随一些不可避免的物理噪声或细微的失真。原生 HiRes 则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纯净、准确和细节还原,其声音可能更“冷峻”或“解析”,也更接近录音室的原始信号。
3. “信息”的传递方式: 黑胶转录 HiRes,在数字化过程中,是在试图“捕捉”和“搬运”黑胶的独特信息,包括那些非技术层面可以量化的“感觉”。而原生 HiRes,是在直接传递录音过程中产生的数字信息。
4. 听感的主观性: 哪种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口味和对“真实”的定义。有人喜欢黑胶的“人情味”和“模拟感”,认为它听起来更“音乐化”;有人则偏爱原生 HiRes 的“细节丰富”和“解析力强”,认为它更忠实于原始录音。

举个例子说明:

想象你想品尝一杯顶级的手冲咖啡。

原生 HiRes 就像是你亲自用最好的咖啡豆、最专业的设备,在最佳的水温和研磨度下,亲手冲泡出来的咖啡。它的风味纯粹、层次分明,你能品尝到咖啡豆本身最细致的风味特点,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黑胶转录 HiRes 则更像是找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咖啡师,用他独到的技艺,将一杯已经冲泡好的、风味极佳的咖啡,通过一种特殊的工艺(比如用非常好的滤网和特殊的注水手法)再次“提炼”和“呈现”出来。这位咖啡师可能会用一些他的“秘方”,让咖啡在保持原有的风味之外,增添一些他独特的“口感”或“香气”,而这些可能不是咖啡豆本身直接赋予的,而是他“再创作”的结果。他甚至可能会保留咖啡豆本身在烘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细微的“颗粒感”,认为那是风味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黑胶转录的 HiRes 试图在数字格式中重现黑胶特有的模拟魅力和韵味,它是一种“有风格”的声音,但其上限和纯净度受限于原始黑胶唱片和转录过程。原生 HiRes 则代表了数字音频技术能达到的最高保真度,它追求的是对原始信号的忠实还原,细节丰富且纯净。

最终的选择,是对你“想要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的一种回答。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带有独特“温暖”和“韵味”的模拟声响,那么精心制作的黑胶转录 HiRes 可能会让你满意;如果你渴望的是极致的细节还原、纯净无暇的音质,以及对录音师意图最直接的呈现,那么原生 HiRes 才是更直接的选择。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亲自去尝试、去聆听,找到最能打动你耳朵的那一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限的动态范围和黑胶特有的爆豆声,还有马达传动的抖晃(大家不愿意面对的 JITTER),

是原生的 HIRES 没有或者消除了的。

当然, 黑胶的制作和重放不免要经过 EQ.

而 EQ 是发烧友半个世纪以来最痛恨的东西, 没错。


俺在以前总结过一个 “耳机发烧的初大36问及其他 -- 麦文学鸽子为什么那么大系列”,

其中就有一个例子

Q36-11

初烧:大师,您总是说均衡是发烧的大敌, 可是磁带和黑胶唱机里面不是都有均衡电路的吗?

(a) standard RIAA recording and playback characteristics for phonograph records;



(b) standard playback eq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ape recorders

Herrick, Instruments and Measurement for Electronics, McGraw-Hill, 1972


蛇油大师:呃~~~~~~~~~~~~~~~~~~~~~~~~~~~~~~~~~~~~~~~~~~~~~~~~~~~~~~~~~~~~~~~~~~~~~~~~~~~~~~~~~~~~~~~~~~~~~~~~~~~~~~~~~~~~~~~~~~~~~~~~~~~~~~~~~~~~~~~~~~~~~~~~~呃,大师我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 你说的是什么均衡电路, 大师我不具体研究电路。


。。


/////////////////////////////////////////////////////////////////////////

麦文学 散文列表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answers/by_votes     

zhihu.com/people/mai-we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俺有两个专栏, 欢迎大家来踩踩:


。。

【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音质爱好者在追求极致听觉体验时,会遇到一个概念性的选择:是选择经过黑胶唱片转录的HiRes音频,还是追求原生数字格式的HiRes音乐。这两者虽然都带有“HiRes”的标签,但它们的本质、声音特质以及对听者耳朵的感受,却有着显著的差异。黑胶转录 HiRes 的“精髓”与“局限”简单来说,黑胶转录 .............
  • 回答
    历史上的“黑转粉”,这词儿如今在网上被用得烂大街,好像一夜之间就能有个全民偶像从万众唾弃变成万人追捧。但要是真说起历史上的例子,那可得有点分量,还得有段时间沉淀才能算。那些真正从“黑”到“粉”的转变,往往不是因为一时的热点或者营销手段,而是因为时间、经历、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脑子里立马会冒出几个人.............
  • 回答
    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粉转黑”的决定性事件,更像是一个渐进的、基于多方面观察和体验的认知转变过程。我曾是AMD的忠实粉丝,主要原因可以追溯到它在CPU和GPU领域的创新能力、性价比以及开源社区的友好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时期,AMD的一些策略、市场表现以及用户体验上的不足.............
  • 回答
    让我对Intel由粉转黑,这确实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戏剧性的过程,与其说是什么单一事件,不如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失望与妥协。曾经,Intel在我心中是性能的代名词,是科技进步的旗帜。从我第一次攒机,接触到那块经典的奔腾4,到后来换用酷睿2双核,再到 i5、i7 系列的崛起,Intel的处理器就像是电脑里永.............
  • 回答
    索尼粉转黑?这就像是你一直深爱的恋人,突然间做出了让你无法理解、无法原谅的事情。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失望,更像是一种背叛,一种价值的崩塌。我大概是08年左右开始真正“入坑”索尼的。那时候,大概是PSP时代的全盛时期,然后是PS3,再到PS Vita。那时候,索尼在我心里代表着创新、技术领先,以及最重.............
  • 回答
    12 月 2 日,许多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遭遇了糟心的一幕:手机突然集体黑屏,屏幕中央出现一个转圈的图标,然后反复重启,彻底“失联”。这一现象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故障的普遍性与细节这次的故障并非个别用户遭遇的“小插曲”,而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集中爆发。从 iPhone 11 系列.............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了《三体》系列中ETO这个组织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如果ETO成员能够独立推导出黑暗森林法则,这确实会引发他们内部一场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思想转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1. ETO成员推导黑暗森林法则的背景与可能性: ETO的核心思想: ETO(地球.............
  • 回答
    在使用Eclipse进行开发时,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直接将一个整数值(比如3)强制转换为 `char` 类型,Eclipse 会告诉你这样做不合法,或者即使编译通过,在运行时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尤其是在试图输出对应的字符时。而如果你通过其他方式,比如使用Unicode转义序列来表示,却能.............
  • 回答
    从最初一边倒的同情和支持,到如今网络上开始出现关于李靓蕾的“黑点”讨论,这个转变过程相当微妙,也折射出了一些值得玩味的网络现象和心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初期舆论的一边倒:基于“弱者叙事”和“正义感”最开始,李靓蕾曝光王力宏事件时,舆论之所以会迅速一边倒地支持她,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华为高管余承东转发文章《一场针对华为的黑公关狂欢》,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当时也算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动作。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其背景、动机、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后续效应。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华为所处的境况。当时,华为正面临来自美国政府的一系列.............
  • 回答
    在看到这位答主在唐纳德·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后,从一个坚定的“川黑”转变为近乎“川粉”的这种戏剧性转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挺有意思的,但也并不意外。政治立场,尤其是对于那些并非深层参与政治分析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是随着大环境和个人感知而摇摆的。回想起来,当初他对特朗普的批评,很可能集中在媒体普遍报道的那.............
  • 回答
    我一开始对吴京,怎么说呢,属于那种“看看热闹,不站队”的路人甲。他火了,《战狼》系列爆了,我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夸的、骂的,都有。作为普通观众,我当时关注的点更多是电影本身:动作场面够不够硬?故事讲不讲得通?我的初始印象,说实话,有点刻板。就是那种硬汉形象,肌肉发达,说一些听起来很有力量的台词.............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到了一些关于人际交往和舆论引导的根本性矛盾。我个人认为,以德服人、频出干货,确实是化解纷争、赢得尊重的高明手段,但这是否能让“喷子”真正“黑转粉”,我得说,这事儿没那么绝对,得看具体情况,而且过程会比想象中艰难得多。首先,咱们得明白,“喷子”这个词,其实涵盖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 .............
  • 回答
    张召忠,这位在军事评论界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学者,其观众缘的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从最初被一些观众视为“忽悠”的代表,到如今收获大量“粉丝”,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对张召忠“由黑转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早期“被黑”的原因分析:在探讨.............
  • 回答
    杨超越直播关闭打赏功能这件事,可真是搅动了一池水,而且看样子,溅起的涟漪还挺大,甚至能让不少“路人”都因此“黑转粉”,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打赏功能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变现和情感连接的方式。对于很多主播来说,打赏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是粉丝对自己喜爱.............
  • 回答
    迪丽热巴的粉丝群体一直非常庞大且活跃,而“路人转黑”这个现象,虽然不是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但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很难一概而论。我试着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结合一些公开讨论和普遍反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一些路人可能会从欣赏迪丽热巴,慢慢转变为带有负面看法的“黑粉”。这并不是说迪丽热巴本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问题。因为粉丝和路人,甚至到“黑”的转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掺杂了太多个人的情感和经历。还记得当年,我还是个狂热的追星族,某个歌手的歌几乎包揽了我歌单的半壁江山。他的嗓音,他的创作,他身上那种有点疏离又充满故事感的气质,都让我觉得他与众不同。那时候,我眼里的他,是舞台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作为个体对公众人物看法转变的一个缩影。如果非要说“粉转黑”这回事,其实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从“无感”到“有了清晰的判断”,然后这种判断因为某些事件而变得更加负面。曾勃,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里,最开始是和一些网络热梗、段子联系在一起的。我并不算特别追星的那种人,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探讨这个话题。从对明朝的崇敬转变为对其有更深入的批判性认识,进而发展出“明黑”的观点,这是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往往源于对历史细节更深入的了解和不同角度的审视。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一转变过程,并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希望能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要明白,“明粉”通常指的是对.............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还真是一波三折,跟演电视剧似的。简单来说,就是《最强大脑》这个节目,在某个时间点(具体是哪一季可能需要查证,但鲍橒的参与是核心)出现了一些争议,核心人物是选手鲍橒,涉及到节目组的公平性问题。魏坤琳的澄清:魏坤琳,大家熟称“Dr.魏”,是《最强大脑》的嘉宾,也是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当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