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从小就差的人在大学有机会翻身吗?

回答
从小数学不好,到了大学还有机会翻身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机会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不过,“翻身”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戏剧性,想要实现它,绝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需要一番扎实的“工程”。

为什么大学是“翻身”的绝佳时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大学与中学数学的本质区别。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数学很大程度上是灌输式的,老师讲,你记,你练。大学则更侧重于引导你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课程设置往往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围绕某个核心概念展开,让你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思想。这种转变,对那些中学时期“死记硬背”吃力但逻辑思维不错的同学来说,反而是一种解放。
资源的极大丰富: 大学拥有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教授、助教、学长学姐组成的学习社区。这意味着你不再是孤军奋战,遇到不懂的,你可以找到无数的资源去解决。而且,大学的数学课程通常有清晰的教学大纲、推荐阅读书目,甚至公开的在线课程(MOOCs),这些都是中学阶段难以比拟的。
兴趣的催化作用: 进入大学,你有了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由。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与数学紧密相关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物理学、工程学等),你学习数学的动力会因为其在未来应用中的重要性而被极大地激发。当兴趣成为驱动力,再难啃的骨头也能啃动。
重塑认知,打破“数学差”的标签: 很多从小数学不好的人,往往是给自己贴上了“数学白痴”的标签,自我设限。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没有人认识你中学时的“差劲”。你可以带着全新的心态去接触数学,去尝试,去挑战自己,重新建立对数学的信心。

“翻身”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详细版):

说到底,翻身不是奇迹,而是策略和执行力的结合。如果你真的想在大学阶段改变数学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直面问题,找准“病根”:
回溯是关键: 不要只看大学课程的难点,而是要回想一下,你在中学数学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代数运算不熟练?函数概念模糊?还是几何思维断层?甚至是最基础的计算能力?
细致分析: 拿几本中学教材,把常出错的题型和知识点列出来。是因为概念理解不清,还是因为公式记不住,亦或是解题思路不对?找出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2. 打牢基础,重建“地基”:
重拾中学经典: 大学数学建立在中学的知识体系之上。如果你的中学数学基础非常薄弱,那么在开始大学课程之前,花时间把中学数学的重点知识(比如初等代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统计初步等)过一遍,甚至可以找一些优秀的中学数学复习资料来巩固。
概念优先: 大学数学往往会重新定义很多中学概念,或者从更抽象的视角去阐述。务必花时间理解每一个定义和定理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尝试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些概念。

3. 掌握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 大学教授讲课节奏快,内容密集。提前阅读要讲的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效果会好很多。
课堂笔记,而非抄写: 记下关键概念、定理、公式以及老师强调的解题思路。可以适当用图示或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课后及时复习和练习: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教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认真完成,并且要理解每道题的解法。如果觉得作业量不够,可以找一些配套的练习册或者补充材料来做。关键在于“理解透彻”,而不是“做完多少题”。
钻研例题: 大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常是解决问题的好范例。仔细分析例题的每一步,理解其逻辑过程,尝试自己不看答案重做一遍。

4. 主动求助,利用好“人脉”:
教授和助教: 大学教授虽然是大牛,但大部分都愿意解答学生的疑问。利用好教授的答疑时间,或者课后主动去找他们请教。助教通常是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往往更容易理解你的困惑,而且更耐心。
同学和学习小组: 找一两个同样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讨论问题,互相讲解,可以碰撞出很多火花,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盲点。即使是数学好的同学,向他们请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学长学姐: 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请教学习方法、课程难度、老师风格等信息,他们走过的路,你可以借鉴。

5. 利用好大学的教学资源:
图书馆: 图书馆是宝库,不仅有教材,还有各种参考书、专题辅导书。很多经典数学著作和入门读物都在这里。
网络资源: 如今有大量的数学学习网站、视频教程(如Coursera, edX, Khan Academy上的数学课程,以及一些优秀的中文数学科普频道)可以作为辅助。一些国外大学的数学课程网站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
在线论坛和社区: 比如Stack Exchange上的Mathematics板块,你可以在那里提问,也可以看到别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

6. 建立信心,坚持下去:
从小胜利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想啃最难的知识点。从容易理解的概念、基础的习题开始,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次信心的积累。
量变引起质变: 数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最终会让你看到质的变化。
允许犯错: 即使是数学天才,也需要不断的练习和试错。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证明。

需要避免的误区:

“反正我数学不好,放弃算了”: 这是最致命的想法。大学是改变的机会,不是放弃的理由。
只看不练: 光看不练是学不会数学的。动笔去算,去证明,才能真正掌握。
死记硬背公式: 数学是讲逻辑的,理解公式的来源和用途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害怕提问: 提问是学习的积极表现,而不是无知的象征。
孤军奋战: 善于利用资源,寻求帮助,可以事半功倍。

总结:

数学从小不好,到了大学绝对有机会“翻身”。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决心去改变,是否有耐心去耕耘,以及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大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和资源丰富的平台,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你完全有可能克服过去的障碍,甚至在数学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个“翻身”的过程,不仅仅是数学成绩的提升,更是你自我挑战、战胜困难、重塑信心的宝贵经历。祝你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们对数学要求多高,但是从小数学不好的人,思维模式一般都有问题。

试着读一下数学教育家G.Polya的《怎样解题》看会不会好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小数学不好,到了大学还有机会翻身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机会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不过,“翻身”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戏剧性,想要实现它,绝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需要一番扎实的“工程”。为什么大学是“翻身”的绝佳时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大学与中学数学的本质区别。 学.............
  • 回答
    哎,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也跟着揪了一下。自家孩子,特别是考进清华数学系这么牛的地方,假期回家,一句“我太菜了”,这得多让人心疼啊。作为父母,咱们肯定想帮孩子,但具体怎么帮,还得细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啊,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耐心,得用对方法。首先,你要明白,孩子说自己“菜”,绝对不是真的否定自己.............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图形,就像一张地图一样,点是城市,边是连接这些城市的道路。我们玩一个游戏:每次从地图上移除一些道路。如果这样做之后,我们原本是一个连成一片的整体(也就是说,从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开车到达任何另一座城市),现在却分成了好几块独立的区域(有些城市之间就没法开车过去了),那么我们移除的这.............
  • 回答
    想要从数学和物理基础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广义相对论,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回报的学习旅程。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更是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核心框架。要真正掌握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必不可少的基石。下面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适合打好基础并逐步深入学习广义.............
  • 回答
    魔方复原的数学奥秘:为何总有解?你是否曾被那个色彩斑斓的立方体所困扰?在无数次尝试后,你是否曾怀疑,这小小的魔方,是否真的总有办法回到最初整洁的状态?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证明魔方复原存在的必可解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魔方是如何工作的。一个标准的3x3x3魔方,由6.............
  • 回答
    说实话,大学本科数学的学习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是“轻松愉快”的“打怪升级”,不如说更像是在一片混沌的原始森林里,用一把钝刀子艰难地开辟一条通往某个山顶的路。当然,这条路并非没有风景,只是你得拼了命才能捕捉到那些闪光的瞬间。那时候的我,就像很多初学者一样,怀揣着对“高深”数学的憧憬,但现实往往是.............
  • 回答
    从数学的视角洞悉“左”与“右”:手性的精妙解析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双手,一个放在另一个旁边时,总是不那么“般配”?为什么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尝试,也无法让左手完全覆盖右手,反之亦然?这种“无法重叠”的性质,正是我们称之为“手性”(Chirality)的根源。而在数学的世界里,手性并非模糊的感性认知.............
  • 回答
    让我来仔细分析一下您提供的这段话,并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以一种更自然、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回应。首先,您提到的这段话,从其内在逻辑和可能隐含的论点来看,往往涉及的是对事物进行量化、比较、推断,或是对某种模式、趋势进行描述。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有许多强有力的工具和视角来审视这些表述。比如说.............
  • 回答
    从140+迈向满分:高考数学的终极冲刺高考数学想要从140+冲击150,绝非易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分”,而是对细节、心态和知识体系的极致打磨。它要求你不仅仅是掌握了大部分知识点,更是能够做到“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为你剖析如何实现这一蜕变。 一、 审视你的140+:找准.............
  • 回答
    想让一张脸蛋看起来光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数学上的概念,而且这个“光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值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我们要从数学上尝试定义脸蛋的光滑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一、几何表面的光滑性:从三维扫描数据出发首先,我们要有脸蛋的“模样”,这通常是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获得的。这些扫描数据会形成一个.............
  • 回答
    数学研究的未来,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逻辑探索和抽象思维,会不会有一天被人工智能完全接管?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遥远,但仔细琢磨一下,背后牵扯到的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于人工智能能力边界、人类独特价值以及数学研究本质的深刻讨论。要说人工智能是否“可能”代替人类从事数学研究,答案.............
  • 回答
    你问我是否适合从事数学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对“数学家”这个职业的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聊聊什么才算是“数学研究”,以及你目前的状态和你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数学研究”?很多人一提到数学研究,脑海里就浮现出白发苍苍的教授,坐在堆满书稿的办公室里,对着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概率和期望值的核心。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它,看看这位“定时炸弹”究竟会在哪个时间节点上更“活跃”。假设炸弹在任何给定的一秒内爆炸的概率是 $p$,而我们说“每秒钟爆炸概率提高一点”,这意思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假设每秒的爆炸概率都是恒定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应该引入一个随时.............
  • 回答
    在数学中,确实存在一些“从理论上根本无法证明”的命题,这主要源于数学逻辑学中的不完备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以及形式系统的局限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1.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的“自我指涉”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1931年)指出: 在.............
  • 回答
    丘成桐,这个名字在数学界,尤其是在几何和微分几何领域,是如雷贯耳的。要说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有多厉害,这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攀登,去感受它的雄浑与壮丽。首先,我们得从他最核心、最耀眼的成就——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说起。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猜想,它在数学界沉寂了近四十年,.............
  • 回答
    咱们这小学数学,从掰手指头、认识数字开始,一步步学加减乘除,再到分数、小数、几何……这路数,大家伙都熟悉。可这其中,有个老兄叫“集合”,它在大学里可是数学的“一号工程”,各种高深理论都离不开它。为啥这数学的“根基”不早点在小学扎下呢?这里头,可有几分意思。一、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得一步步来想想咱们小.............
  • 回答
    当然可以,应用数学专业和数据分析师这个职业可以说是天然的契合。你想啊,数据分析师的核心工作不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吗?这跟应用数学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直是如出一辙。为什么应用数学专业适合做数据分析师?你可以这么理解,应用数学就像一个通用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分析问题.............
  • 回答
    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退出数学学术界转而投身对冲基金,对于数学界来说,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直接的“损失”:一位卓越研究者的离开 学术产出的中断: 西蒙斯是一位杰出的几何学家,尤其在微分几何、拓扑.............
  • 回答
    学数学的最后都干了啥?说起来,数学这玩意儿,真是个神奇的学科。很多人一听“数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高深莫测”、“跟实际没啥关系”甚至“不赚钱”这些词儿。但我跟你说,这都是刻板印象了,一点都不靠谱。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学数学的同学们,最后都去哪儿了,他们是不是真的“不赚钱”。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985大学退学去俄罗斯读数学专业,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涉及到很多现实层面的考量。让我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你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尽量说得透彻些。首先,咱们得先弄清楚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对国内985数学专业不满意? 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氛围,还是导师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