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三角包含安徽?

回答
长三角,也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包含安徽省,这主要是基于其地理位置、经济联系、历史渊源以及国家战略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1. 地理上的联系与延伸

核心区域的地理界定: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概念,最核心的部分通常指长江入海口两侧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部(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以及浙江省的北部(如杭州、嘉兴、湖州等)。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共同构成了典型的三角洲地貌。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的北部,与江苏省、浙江省接壤。其中,安徽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如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等城市,与江苏、浙江的经济发达区域有着紧密的地理联系。例如,芜湖、马鞍山紧邻南京,滁州离南京更近,这些城市在地理上是长三角核心区域的自然延伸。
“湿润区”和“经济区”的扩展: 传统意义上的三角洲地理范围是有限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概念已经从纯粹的地理概念,扩展为一种经济区域概念。安徽省的融入,恰恰是因为其部分地区在地理上处于三角洲的辐射范围之内,并且与核心区域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 经济一体化与辐射带动

经济腹地的拓展: 最初,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是上海、苏锡常、杭嘉湖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然而,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的整体繁荣,需要将周边腹地纳入经济合作范围。安徽省,特别是其东部和南部地区,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日益增长的市场潜力。
交通网络的联动: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不断向安徽延伸。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要素的流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都与长三角核心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人才交流、产业协作、市场互通都非常活跃。
产业转移与协作: 长三角核心区域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安徽省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空间较大,成为承接这些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这种产业转移和协作,进一步加深了安徽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经济联系,使其成为长三角经济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区域经济的“引力场”: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其强大的经济“引力场”能够辐射到周边地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带动和影响。例如,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其发展策略与长三角的整体发展规划息息相关。

3. 国家战略规划的推动

“一体化”的内涵: 自21世纪初以来,国家层面就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最初,这个范围可能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但随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将安徽部分地区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围,成为必然选择。
2008年《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 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将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纳入长三角地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标志着安徽省正式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
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范围上明确指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这进一步巩固了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并将合作范围从经济层面扩展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更广泛的领域。这一规划的发布,是国家战略层面对安徽省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最高层级和最权威的确认。
“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是为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安徽纳入其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腹地,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4. 历史与文化上的联系

文化地理的交融: 长江和淮河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大江大河,它们流域的文化和经济联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安徽省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其文化与江浙沪地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虽然皖北与皖南在文化上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安徽省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文化同源性是存在的。
经济联系的历史: 在近代以来,随着上海的崛起,其经济影响力和辐射能力也逐渐向周边地区渗透。安徽的皖南和皖东地区,在历史上就与上海、南京等地有着较多的经济往来和人员迁徙。

总结来说,长三角包含安徽,是:

地理上的延伸: 安徽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与长三角核心区地理上接壤,是地理上的自然延伸。
经济上的融合: 交通网络的便利化、产业转移与协作的深化,使得安徽与长三角核心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体。
国家战略的推动: 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重要规划,如《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围,旨在通过国家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目标。
历史文化的渊源: 尽管不是绝对,但历史上和文化上,安徽也与长三角核心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演变成了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具有强大区域聚合力的经济区域。安徽省的纳入,是这种区域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导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了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听过一句话,"GCD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有些先发展起来的地方,当地人口袋里有钱了,非得撇开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过分地强调他们的聪明勤劳。人一旦发达起来,就会认为自己素质高,觉得自己的基因也比别人高贵,野菜屎还没拉干净,就开始冒充贵族。排斥外地人,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北京。我见到很多不择手段的人,发达了之后开始大谈特谈情怀,一旦某天没钱了,马上现出原形...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性,骨子里都一个样。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的话


嫌贫爱富真是人的劣根性,从前不少香港人,台湾人不屑与我们内地人为伍,最本质的原因就是,“你们”内地人不如“我们”香港人/台湾人有钱。现在,这样的情形,又在题主的描述里见到了——长三角不应该包括安徽,因为“你们”安徽的发展水平,与“我们”江浙沪差距很大,而且“你们”不说吴语,所以不算长三角!——换而言之,在某些人看来,自己已经是发达地区了,所以要对国内其他还不够发达的地区构筑起壁垒,这种说话腔调,和很多人痛恨的港独台独分子有什么区别。。。


且不说这个,题主的描述本身,都可以说是谬误极深,安徽地区与长三角“历史渊源不深”,“不在同一片区域”的观点从何而来?我们不妨看看地图,来判断题主这些张口胡来的说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张地形图虽然相对潦草了一些,但是相信各位还是能够看个大概的,请问一句,南京以西的这些地方,长江南岸的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以及池州等地,以及长江北岸的滁州,究竟在地理上怎么和长三角“不在同一片区域”了?!敢问是什么天堑,把安徽南部的这一大片地区,从长江下游这片平原地带里,和沪宁杭三角区隔离了?答案是,没有


而且,无论地理上,还是历史渊源上,安徽南部的这块地区,都属于传统意义上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安徽中部则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江淮地区(或者叫淮南地区)。我非常喜爱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郁郁不得志时曾经浪迹江南一带,写下过的众多诗篇里,包括了《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等名篇,而宣州,池州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的一部分


且历史上凡是南北对峙时期,淮南地区都是江南地区的门户,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八公山与淮河共同构筑起的重镇寿春/寿阳(现在的安徽寿县,属于淮南市),长三角扩容的时候其实还没有兼顾到淮南,而仅仅包括了实实在在属于长江流域的两个城市,即省会合肥,以及以韦应物的一首《滁州西涧》而知名的滁州。相比之下,我反而觉得这样一个问题更加值得讨论,即那些并没有被包括在长三角城市群之内的江苏,浙江,安徽城市,会不会在未来的发展里被边缘化?也就是说,广义上的长三角是不是应该继续扩大?


继续说下去,长三角之所以不像北京那样为人诟病,原因是什么,因为长三角并没有像北京那样聚河北之财富而自肥,也没有像珠三角那样,搞出“大湾区”跟粤东粤北粤西广西的穷兄弟们划清界限。长三角从最初的16个城市,到进一步纳入江苏盐城,浙江金华,安徽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和安庆,为的是能够进一步地形成合力,谋求地区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完成邓爷爷所提出的那四个字,共同富裕。事实上,长三角的眼界还不仅仅限于长三角本身,而是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这才是中国对于长三角的期望,而不是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样,自己发达了就开始高筑墙。。。


再说了,合肥一个人口800万,经济总量全国第24,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拥有C9名校之一的中科大,交通上也已经进入有地铁一族,甚至一度尝试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城市,从哪个维度上让题主觉得拖了长三角后腿了?芜湖人均gdp超过12000美元,马鞍山超过11000美元,铜陵也超过10000美元,而且这些新加入长三角的城市,近年来的经济增速都是非常快的。安徽这样一个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水网密集的省份,如果能够在经济上有所作为,那才是中华之幸,尤其是对于治愈多年来中部塌陷的问题意义很大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因为政府考虑问题时,除了要培优还要拉上掉队的。

长三角本来就是个资源配置的概念,又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

上海要控人口规模,产业承接要人口和空间,你看看上海,江苏多少安徽人在赚生活,合肥的大学在华东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