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安十二时辰》要拍那么多集?

回答
说起《长安十二时辰》,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它那密集的剧情和仿佛永不停歇的节奏。而之所以能撑起这短短一天内的波澜壮阔,拍个四十八集,这可不是简单地“注水”或者拉长时长,而是有其内在的、非常扎实的逻辑和艺术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故事得是这么长的篇幅。

一、 精准的时间颗粒度:十二个时辰,十八般叙事

《长安十二时辰》最核心的卖点,就是它将故事聚焦在“长安城内,一日之内”。这“一日”看似简单,但放在长安这样一座恢弘的都城,而且是风起云涌的唐朝,每一个“时辰”(古代计时单位,约等于现在的两小时)都可能发生巨变。

一个时辰,一个局: 把故事拆解成十二个时辰,就等于给叙事划分了十二个大的段落。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时间节点和目标。比如,午时要完成什么,申时又要应对什么新局面。这种“时辰感”是驱动剧情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螺旋上升,一个时辰解决的问题,往往又会引出下一个时辰更复杂的危机。
多线并进的合理性: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长安城的全貌和复杂性,导演和编剧不得不采用多线叙事。张小敬要潜入地下,李必要在雷台上对峙,闻染要在各个地方传递消息,曹破延要执行暗杀, Гульнявыя儿要在暗影中活动……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行动,虽然在同一时间段内,但分布在长安城的不同角落,需要不同的篇幅去铺陈他们的遭遇、动机和进展。如果集数太少,这些支线就很容易被砍掉,或者处理得仓促,导致故事的饱满度和张力大打折扣。
细节打磨的必需品: 要还原唐朝长安的繁华与危机,光有宏大的背景是不够的。从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到宫廷之内的权谋博弈,再到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都需要细致的刻画。比如,张小敬第一次混入望楼的准备,他需要换装、获取情报、与旧相识打交道;李必在雷台上的辩论,他的言辞、对手的反应、台下观众的情绪,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展现,才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和紧张感。四十多集,恰恰给了这样的机会,让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呈现,使得整个世界观和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可信。

二、 世界观的深度构建:不止是“抓坏人”

《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能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它“快节奏”的动作场面,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具深度的世界观。

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故事发生在李隆基时期,这是一个表面繁荣但暗流涌动的时代。太子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各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狼卫这一外部威胁,共同构成了故事的政治背景。展现这些复杂的政治博弈,需要大量的对话、谋划和人物关系铺垫。比如,李必和太子之间的微妙互动,他与林九娘的合作,他与他师父的心结,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交代,才能理解他为何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帮助张小敬。
社会阶层的多样性: 长安城是一个巨大的熔炉,容纳了从皇亲国戚、朝廷官员到市井小民、贩夫走卒的各类人群。每一场危机都会牵扯到不同阶层的人。张小敬作为一名“不良人”,他的视角本身就代表了社会底层的一部分。而他与葛老、徐宾等人的交集,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与矛盾。要让这些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栩栩如生,就需要足够的篇幅来描绘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
文化与风俗的还原: 这部剧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对唐朝长安文化的细致还原。无论是服装、道具、建筑风格,还是当时的语言习惯、风俗礼仪,都力求真实。这种“文化输出”是需要成本的,而这成本就体现在对细节的反复打磨和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四十多集,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大唐,体验了一把盛世长安的风采。

三、 人物弧光的完整性:从灰烬中淬炼英雄

《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过去有伤痕的个体。

张小敬的“罪与罚”: 张小敬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曾是杀人如麻的“爆头屠夫”,身上背负着罪孽。他之所以能成为拯救长安的关键人物,是因为他“身在污泥,心向光明”。要展现他如何从一个被通缉的罪犯,一步步承担起拯救苍生的责任,需要大量的心理描绘和事件驱动。他与檀棋的互动,他回忆过去的种种,这些细节都帮助观众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转变。如果集数太少,这种人物弧光的展现就会显得单薄和突兀。
李必的成长与抉择: 李必作为一位年少有为的道士,他身上有理想主义的执着,也有政治斗争的无奈。他要面对来自朝廷内部的阻力,还要与心怀不轨的人周旋。他的每一步选择都充满了风险和代价。四十多集,才能完整地展现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如何在生死考验中逐渐成熟,最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政治家。
配角的立体性: 除了主角,剧中的许多配角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冷静睿智的檀棋,忠诚可靠的丁老三,甚至包括那些短暂出现的龙套角色,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闪光点。他们的故事和命运与主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长安十二时辰的众生相。足够的集数,才能让这些配角有空间去展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四、 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并非全程无休的狂奔

虽然《长安十二时辰》以“高能”著称,但它并非全程无休的“狂奔”。四十多集的篇幅,恰恰允许了叙事的张弛有度。

文戏与武戏的平衡: 高强度的动作戏固然吸引人,但如果全部是打打杀杀,很容易让人疲劳。而大量的文戏,如人物对话、谋划策略、背景交代,则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也让故事更有深度。四十多集,才能在紧张刺激的追逐和打斗之余,穿插足够多的文戏,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信息,理解人物的动机,感受故事的氛围。
反转与铺垫的交织: 很多悬疑剧为了制造反转,往往会进行大量铺垫。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狼卫的身份、幕后黑手的真实目的、各方势力的真实立场,都需要细致的铺垫才能让最终的反转更具冲击力。集数不足,这些铺垫就会显得生硬或者被观众轻易猜到。而四十多集,则给了编剧足够的时间去布置这些精巧的“棋局”,让观众在猜疑和期待中不断前进。

总而言之,《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拍那么多集,并非仅仅是为了拉长时长,而是因为故事本身的体量、深度和复杂性,需要如此充裕的篇幅来承载。它是一部想要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盛唐图景、展现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天之内如何挣扎求生的作品。每一集、每一场戏,都是为了更好地讲述这个“一日倾覆”的故事,也为了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体验那份别样的长安风情与家国情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想看的是《破案十二时辰》,那我觉得,4集就够了,每集3个时辰。

那如果你想看的是《张小敬十二时辰》,我觉得10集差不多,毕竟还要介绍张小敬的身份背景过去,剧情就是张小敬一呼百应,各种神兵天降,破案杀敌,最好再来段感情戏,满打满算十集差不多。

如果你想看《静安司十二时辰》那估计就要15-20集了,毕竟多了那么多人,少年老成但却内外受制的李必;人行自走搜索引擎徐宾;一心建功但却屡屡受挫的崔器;嘴上喊着我家祖上XXX但却胆小如鼠的姚汝能……

可惜,这部剧是《长安十二时辰》,不是《静安司十二时辰》,也不是《张小敬十二时辰》,更不是《破案十二时辰》。

既然是描绘当年的长安,那么时代背景、场景刻画、特写群像,节气习俗……都要展示出来,如果不展示出来,那么这部剧就担不起《长安十二时辰》这个题目,因为它也可以叫《京城十二时辰》《蜀地十二时辰》《金陵十二时辰》。

上至党派之争、下至逛街赏灯,事无巨细,件件展开。

上至太子右相,下至黑道妓女,无一遗漏,面面俱到。

这才是《长安十二时辰》想要告诉你的,它不是为了告诉你,张小敬有多牛,破案有多厉害;那是《神探狄仁杰》

也不是为了告诉你静安司有少牛人,卧虎藏龙,那是《锦衣卫》;

当然,也不是为了反映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那是《人民的名义》

《长安》,是一部以上元节为背景,抓狼卫破案为引子,党派之争为主线,细细勾画了这一天内长安大大小小、事无巨细的长安城的电视剧!

如今,电视剧已经放出了23集,在这23集中,每一个人物,我说的是每一个!你细细回想起来,形象都无比丰满!

如果《长安》只有10集,那我来告诉你会拍成什么样,人物会如何刻画:

张小敬:一个嫉恶如仇的长安刑警

李必:一个少年老成的幕后军师

徐宾:一个兢兢业业的大数据专家

狼卫:一群被人利用的乌合之众

右相:反派之一,与太子争权

太子:没啥势力,要李必帮忙做事

崔器:铁憨憨一个,空有一身蛮力

龙波:反社会的炸弹狂徒

皇上:只会吃喝玩乐,昏君一个

当然,除了以上主角和出场较多的人物外,还有这些小配角:

鱼肠:高级杀手,没啥特色

姚汝能:胆小如鼠的跟班

静安司员工:一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

……

是的,如果《长安十二时辰》只有10集,那么大概率会拍成这样,故事紧凑悬疑,张小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捣破狼卫大阴谋,拯救长安于水火。

故事拍的爽,观众看得开心,一群粉丝在微博上刷着“张小敬好勇!”“李必好帅!”皆大欢喜,多年以后观众回想起来,大概率会说:“长安十二时辰拍的挺不错的,故事紧凑,情节优秀。”

但是,在看完23集后,你真的认为上述的人物刻画是完全正确的么?

按照现在的走势,几年以后,很多观众会说:“《长安》这部剧,终结了一个时代,开创了一个时代。”

年少时,我看《教父》,大概看了3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当时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节奏缓慢,又没有特效动作戏的电影,会被奉为“经典”。

可能现在让一些人看,《教父》的故事也就1小时就能拍完了,无非是黑道老大面临权利交接,被人暗杀后,小儿子奋起接过生意,杀掉反派。

但是,《教父》真正想刻画的不是权力交接这个过程有多么凶险,而是刻画了黑手党一家子的故事,从时代背景、人物刻画、剧情对话等等方面,把一个真真切切的黑道家族,摆在了你的面前。

许多导演看完才知道,哦,原来牛逼黑帮家族都是要这么拍的,镜头都是这么用的,人物都是要这样刻画的。

所以,你才会看到后续很多经典的黑帮电影,包括那部被无数人追捧的《无间道2》。

《长安》同理,许多导演看完会知道,哦!原来拍一部好的古装片是要讲究这些的,原来群像刻画是要这样的。

同样,观众也会对比,在珠玉之前,观众感觉看什么古装片都一样,什么古装片叫皇帝都叫“皇上”,什么古装片叫上级都叫“大人”。

但在《长安》之后,他们会明白,原来这个朝代是这样的,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这个朝代的人会有这些习俗……

一传十、十传百,观众会渐渐明白,什么样的古装剧是好剧,正如近两年粉丝电影不再大行其道,国产经典电影层出不穷。因为观众明白了,什么样的电影,是好电影。

这需要一个引子,一个契机,观众通常不会自己去研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只有你把好的东西、精美细心的东西放到他面前时,他才能明白,哦!这个东西比我之前看到的都要好。

《长安》终结的,是网剧粗制滥造的一代,开启的,是精品大投资网剧的时代。

正如《人民的名义》之后,我们看到了《破冰行动》,《长安》之后,我期待看到属于网剧时代的《大明王朝》。

所以,你明白了《长安》为啥要拍那么多集了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