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已经无法阻止「去工业化」?

回答
中国是否已经无法阻止“去工业化”?这个问题,触及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转型,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演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去工业化”的含义,审视中国当前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探讨影响其走向的关键因素。

首先,理解“去工业化”的含义至关重要。传统意义上的“去工业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工业产值或工业就业人口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的过程中,服务业等非工业部门的比重相对上升。这通常发生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同时国内经济重心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然而,将这一概念简单套用到中国身上,需要审慎。中国目前的状况,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去工业化”,而更像是一个在持续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

中国工业发展的独特背景: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它从一个农业国迅速崛起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大规模、快速的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渐进式工业化有着显著区别。

为何会有“去工业化”的担忧?

尽管中国工业总量仍在增长,但一些现象和趋势引发了“去工业化”的担忧:

1. 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受到挑战。一些企业选择将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这部分地可以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去工业化”的早期迹象。

2.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尤其是在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的推动下,服务业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这使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相对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更多是产业结构“优化”而非“萎缩”。

3. 外部压力与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全球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了贸易限制和技术封锁措施。这无疑给中国部分对外部市场依赖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带来了压力,也迫使中国思考如何降低供应链风险,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4. “脱钩”与“去风险化”的讨论: 部分西方国家提出“脱钩”(decoupling)或“去风险化”(derisking)的策略,旨在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这可能导致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对中国在全球工业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中国工业的韧性与反击: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认为中国“无法阻止”去工业化,可能过于悲观。中国工业化并非停滞,而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由内而外的转型:

1. 强大的本土市场: 中国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这为本土工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能够部分对冲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

2. 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这是其工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即使部分低端产能转移,中国在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中国正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这种向上攀升的动力,是抵御“去工业化”的最有力武器。

4. 政府的战略引导: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的地位,通过“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培育新的增长点。

5. 全球供应链的调整而非完全转移: 即使部分国家寻求“去风险化”,但由于中国在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优势,以及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全“脱钩”的成本极高,且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更可能的是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区域化”,而非彻底的“去中国化”。

结论:

与其说中国“无法阻止”去工业化,不如说中国正经历一个“再工业化”或“高阶工业化”的转型期。这个过程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全球分工的调整。

中国并非简单地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而是在提升服务业比重的同时,致力于将工业经济向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可持续的方向推动。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和“创新强国”迈进。

当然,这个转型过程充满挑战。如何克服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如何应对外部的地缘政治和贸易压力,如何引导产业资本有效转向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是摆在中国面前的现实课题。

因此,中国是否“无法阻止”去工业化,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去工业化”,以及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转型的本质。如果“去工业化”指的是低端制造业的比重下降,那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如果“去工业化”意味着整体工业实力的衰退,那么基于中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庞大的国内市场、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府的战略引导,中国更有可能实现的是工业的“升级换代”和“质的飞跃”,而非整体的“失落”。

与其说“阻止”,不如说中国正在积极地“塑造”其工业的未来,使其更加适应新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发展需求。这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其结果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就不存在去工业化。

体制不可能。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他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有社会属性。

文化上不可能,中国人还是相信勤劳致富的,不信的人什么时代都有,但是依然阻止不了大多数都相信。

人口上不可能,中国本身十几亿人口,四亿产业工人,加上家属差不多要12亿人口,如果去工业化,谁来给怎么多人提供工作机会?

所以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必然是上下起手,高低通吃。

初中学历的进流水线。

高中学历的进半自动生产线。

大学学历的进入全自动生产线。

研究所学历的进精密生产工厂。

决定你们起点与未来的只有你的学历。而不是你的理想

user avatar

去工业化。。。说实在的,就连美国 都还维持3.9万亿美刀的工业,中国才5.5万亿美刀,而北美加拿大墨西哥的工业和工人都还在为美国服务。欧洲日本工业化多年后也没有丢掉工业。

只能说中国也一样,未来会失去一些工业,但去工业化程度到美国的程度,甚至变成接近无工业的非洲国家,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需要工业维持就业,不可能人人都去当外卖员,服务业需要工业提供物质基础,有发达的物质基础才能提供发达的服务业。

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到欧美日他们大部分产业基本都还在。像英国金融化,但高科技航空和生物产业都还在,工业维持了国家24%左右的产出。

美日欧瞎几把吹中国怎样抢自己的产业,是部分事实,中国不是强抢,他们主动把工业转移到巴西土耳其东南亚日本湾湾,转移了60年了。所谓的去工业化是美欧日自己作孽,不能反过来责备他国。

中国只要不像美国那样主动,基本上会和欧日一样维持一定制造业不变才是常规情况。总之,中国不作死,不学美国主动转移产业资本,基本上去工业化会有,但问题很小。

user avatar

中国和美国不同,因为美国去工业化了会成就中国这个全产业链怪胎,但中国所谓的“去工业化”只能成就东南亚那些血汗工厂。

以越南举例子,越南的纺织品出口大增,但纺织业大部分利润被中国的印染业赚了去了,而印染业也只是化工业的一个小分支,而化工业也只是39个工业大类之一而已,而且化工业的上游还有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煤炭开采和选洗业这两个工业大类,至于下游的轻工业大类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任何一个单个产业都是整体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

当年中国作为血汗工厂也是受制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剥削,但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只是短暂受制于工业积累不足,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中国的道路越南走不了——越南体量太小了,其实不仅仅是越南,任何单一的中小国家根本没法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结果就是只能在产业的上游或下游被某一个环节剥削。事实上美国干的就是这个买卖,例如利用芯片来卡脖子,但即便是美国的体量也无法建立全产业链,所以美国也只是在某几个产业的制高点来吸血。

中国是比美国更无解的bug,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工业越来越细分化的情况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勉强维持整个工业体系的经济实体,而且更恐怖的是中国有占领全部制造业高点的潜力。从某种原因上来说中国不仅仅是发达国际的粉碎机,中国也堵死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未来越南只能作为一部分被整合到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圈中,甚至说在中国经济圈中的国家还是幸运的,因为至少能够保障一个较高的收入,而整个东南亚会是中国经济圈的势力范围。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而且早早确立主体民族的文明国家更适应未来生产力的发展了,21世纪确实是中国的世纪。

user avatar

中国以工业立国,最近又在打击教培,打击房地产等行业,一直压制股市的发展,都是要把资本往实业中赶。

这不叫去工业化,这叫加大工业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是否已经无法阻止“去工业化”?这个问题,触及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转型,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演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去工业化”的含义,审视中国当前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探讨影响其走向的关键因素。首先,理解“去工业化”的含义至关重要。传统意义上的“去工业化”,指的是一.............
  • 回答
    城市扩张与自动武器的普及:现代战争中的“闪电战”还能否奏效?二战时期,德国人以“闪电战”(Blitzkrieg)的惊人速度席卷欧洲,其核心在于集结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以锐不可当的攻势突破敌军防线,直插纵深,扰乱指挥体系,最终瓦解敌人抵抗意志。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审视现代城市的面貌和战场的技术进步,.............
  • 回答
    您好,关于客人将酒店房间内无需额外付费的物品带走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1. 酒店的常规做法和物品分类:首先,我们要明确酒店房间里哪些东西是客人可以免费使用的,哪些是需要额外付费的。 免费提供且通常允许带走(或视为消耗品): 这类物品一般是为客人提供便利和舒适而准备的,消耗后酒店会.............
  • 回答
    八月份开始被检出感染的人群中,区分已接种疫苗者和未接种疫苗者的比例,这不仅仅是必要,简直是 至关重要 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科学地评估疫苗的真实效力,以及未来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件事的必要性和验证疫苗作用的原理。一、为什么区分接种和未接种人群至关重要?想象.............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冲破”第一岛链,以及如何“突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需要明确的是,“冲破”或“突破”第一岛链并非一个单一、明确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多维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线性的军事动作,不如看作是中国综合国力在区域影响力扩张的体现。第一岛链的定义与战.............
  • 回答
    “中国是否陷入军备竞赛”——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抛出一个疑问句,不如说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关切,更是国际关系分析中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涉及的是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博弈的局面。与其说中国“陷入”了,不如说它正身处一个全球性安全环境变化的漩涡之中,并以自身.............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强大了”以及“为什么好多公众人物将自己的孩子的国籍改为外国”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中国是否已经强大了?“强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如果从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等硬性指标来看,中国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已经非常强大。.............
  • 回答
    要回答“中国是否已经是民族主义国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民族主义国家”这个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国家认同的形成、政治意识形态的运用、社会情感的动员以及国际关系的演变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民族主义国家”。通常来说,一个民族主义国.............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产能、资本全面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判断。从“产能过剩”来看,的确存在一些普遍的观察和现象。 传统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 过去几十年,中国作为“世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下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情感以及国家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绝非简单一个“有”或“没有”能够概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经济层面:钱,是问题,但似乎不是“大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现在确实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远超过去。重建圆明园所需的大笔资金.............
  • 回答
    当今中国是否能与美国抗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从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力量,但与美国的全面抗衡,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和挑战。经济实力:快速崛起,但总量与结构仍有差异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全.............
  • 回答
    054A 型护卫舰,作为中国海军近二十年来建造数量最多、装备最普遍的水面作战舰艇之一,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在当下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是否已经落伍”以及“是否应优先发展更先进舰型”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054A 的历史定位与优势首先,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来看待054.............
  • 回答
    “古风”,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确实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多重含义。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也常常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和演绎。要说它和中国古代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层层过滤、提炼和再加工。而至于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这个问题则需要更.............
  • 回答
    根据您提供的数据,2021年6月全球票房报收73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据了5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数字。为了更详细地分析“中国市场是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比较。从单月数据看,中国市场已经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绝对规模的领先: 73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中.............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突破第一岛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简单地说“是”或“否”都难以完全概括其复杂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第一岛链”的含义及其战略意义。第一岛链的定义与战略意涵第一岛链,顾名思义,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的链状地理区域,通常指的是从俄罗斯的千岛群.............
  • 回答
    中国的古城墙是否已经失去价值?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古城墙并未完全失去价值,反而是在时代变迁中,其价值得到了新的定义和升华。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价值的传承与见证 历史.............
  • 回答
    关于中国社会压力是否已经超越日本,这是一个复杂且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因为“压力”本身是一个多维度、主观感受极强的概念,并且两国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差异巨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看看中国社会压力在哪些方面可能已经显现出超越日本的迹象。一、 经济增长模式与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压力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关于“人口承载力”,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随着科技发展、资源利用方式、社会组织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动态调整的。所以,要回答“现在中国的人口是否已经超过了人口承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人口承载力”究竟是什么意思。简单.............
  • 回答
    对于“阶级分析方法在2020年的中国是否落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而言之,“落伍”这个词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阶级分析方法需要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解释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 它既没有完全失去价值,也无法独立、原封不动地适用于当前高.............
  • 回答
    “中国人的民族血性是否已经消亡,变成了和绵羊一样的没有自身防御能力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核心,在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其中的每一个词语,尤其是“血性”和“绵羊”。首先,什么是“民族血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确定义的模糊概念。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面对外来侵略时的抵抗精神,一种守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