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大部分古城墙是建国后才拆除的,严重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高票答案正是如此,他说“建国以后的大规模拆除……使得我国数千座城墙只剩下如今不到十分之一的留存”。
那我有几个问题——大规模有多大?数千是2000还是9000?“不到十分之一”又是多少?这么言之凿凿地说我国城墙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年代拆除的,为什么没有给出相关数据?
既然他不给,那我就只好上数据来打脸了。
清末以来城墙拆除的阶段、动因与地区差异,
这篇文章根据地方志的原始资料,整理了畿辅(大致相当于京津冀)、湖南、浙江三地所有的城墙拆除记录,数据如下:
三地共有341座城市,有拆除记录的共有190座,
其中145座的首次拆除发生在1949年以前,占比76%;
拆城总次数共323次(有的城市经历过多次拆除),其中190次发生在1949年以前,占比59%。
具体如图:
(三个阶段分别是37年抗战以前,37-49,建国后)
好的,现在具体说明,先明确几个概念。
1.首次拆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拆
2.多次拆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再拆
3.以上讨论的都是有计划拆除的城墙(这样才被记录),而不包括非计划的损毁,如战争、民众豪绅自发拆除、天然损耗等。
我就以成都为例,让大家有个感性认识。
1.首次拆除
成都城墙的首次拆除发生在1912年,当时除了主城外,成都还有一座满城和一座皇城,居住着当年平三藩后留下驻防的八旗子弟,其中满城价值非常高,因为它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完全按照规划图纸建造的城市,而它也是最先被拆除的。
原因大家可能想不到——清末八旗子弟生活困窘,实在没钱花,只好卖地换钱。但是满城十分封闭无人购买,为了抬高地价,八旗与成都军政府协商,拆掉满城北段改修靖国路,也就是现在的东城根街,并且将城北的菜园改修成公园,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
对了,拆城墙,并用这些砖头就地修路是当时最常见的城市改造方式,天津、广州等地皆是如此。
2.多次拆除
21、35第二第三次拆除行动,满城城墙全部消失,原因除了八旗卖地以外,还有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个下面会讲到。
3.非计划的损毁
1932年,刘文辉、刘湘二人为争夺地盘展开了著名的“二刘之战”,成都部分的主战场在今天的天府广场附近,不远处就是刚刚提到的皇城。
战争非常激烈,导致皇城的城墙完全垮塌。这是战争造成的损毁。
战争结束,难民流离失所,这里沦为贫民窟,贫民当然没钱盖房,于是就地取材,残垣断壁上的砖瓦自然难逃一劫,不久后皇城就完全消失了。
基本概念解释清楚以后,我们来具体说说城墙为什么会被拆除。
还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以前。
这一时期的城墙拆除活动主要发生在大型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比如天津、广州、上海。
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近代以来生产力提高,城市人口暴涨,原有城市范围无法容纳,在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逐步拆除城墙。
其次就是这些城市文化开放,临近租借,了解到了西方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并渴望加以学习。比如广州,1888年张之洞就有著名的《堤岸折》建议广州市向沙面租界学习,重新按照现代城市结构进行规划。随着铁路、电话电报、自来水、公共交通等现代化市政服务的传入,城墙对于城市建设的阻碍越来越大,于是,大部分都被拆除然后就地修路,护城河也被填平形成环城公路。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对城市进行完整规划,到1921年,几乎全部城墙都被拆除。
第二阶段:37-49年,抗战与内战期间
这一时期是城墙拆除的最高峰阶段,尤以华北地区严重。原因非常简单——战争需要,注意,这里讲的不是战争损毁,而是战争期间主动拆除。
原因是这样,一般的城墙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并没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相反,由于“主动撤退”的部队过多,许多城市几乎完好无损地落入日军手里;即使城墙受到一定损坏,也会被就地取砖改装成碉堡进行防守。
等到国军想要收复这些城市的时候可就难了,面对坚固的城墙,大部分部队损失惨重。于是,每当国军弃城撤退的时候,都会将城墙彻底炸掉,以防止日军建立据点。
第三阶段:49年以后
这一阶段城墙的拆除原因与第一阶段比较相似,都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但是侧重点有不同。上文提到张之洞的《堤岸折》中还写到,由于广州城墙年久失修,残砖破瓦特别多,发展成贫民窟、垃圾堆等等,影响交通、滋生疾病,因此必须加以拆除。
建国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城墙损坏更加严重,以上现象更加普遍。50年代初期,我国发动了“群众卫生运动”,整理城市市容,预防各种传染病,成果斐然(最著名的就是消灭了血吸虫病),清理这些损坏的城墙也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建国初期百业凋敝,农村还好解决,城市中工厂商场大都毁坏,闲散人等众多,拆除残存城墙既可以为下一步规划建设做准备,也起到以工代赈的作用。
之后又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城墙拆除活动,分别发生在1958年1968年和1980年,尤其是58年前后还引发了一场讨论,影响很大,但事实上政治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其拆除规模远不能和之前相比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对城墙的拆除有推波助澜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实质影响十分有限。
最后,再说一下高票答案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四川作家东夫著《麦苗儿青菜花黄—川西大跃进纪实》一书中提到成都市的城墙在年被大规模地拆毁,这也是受到北京拆墙之风的波及。
这个……只能说作家还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啊,我的老师就有研究成都城市发展史,课上刚刚讲到90%以上的成都城墙在49年以前就已经完全毁坏,修复难度基本和重建一样。
1957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在《政协会刊》上发表了《拆除城墙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三五百年以前的城砖,拿来铺马路,是绝对经不起重载重高压的……。
这个……也只能说郑振铎先生还是要加强相关学习,一直到1980年那次拆城运动,主要目的都是修筑马路,当然砖头要经过简单加工。
北京城墙的拆除实际上是各地拆墙运动的“始作俑者”。
这个……毛主席当时的讲话是这样的:“南京、济南、长沙的城墙拆了很好,北京、开封的旧房子最好全部变成新房子。”明显北京不是“始作俑者”,而且当时讲这话的时候是1958年,全国城墙早就拆得差不多了,它的政治意味是大于实际意义的。
所以,希望我们杜绝印象流,用事实说话,更不要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歪曲事实。
一点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3.18补充——————
高票答案来反驳我了,我想说几点。
1.为啥 还是没干货呢?一如既往的文风:
民国时期的拆除,很多是因为交通、军事原因的局部拆除,即使部分保存条件很差,也未必需要尽数拆除。而建国之后是连根拔起,不留回环余地,区别你们懂吧。
咱在严肃讨论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出现这些民科词汇?“很多”是多少?“局部”是哪部?“部分”是哪部分?“未必需要”是怎么个未必?“连根拔起”又是什么个程度?分别有哪些城市?
2.我引用那篇文章所在期刊等级低,引用量为0,他“不敢苟同”。
额,首先这是一个集刊,复旦大学主办,原来每1-2年出一辑,新世纪以来逐渐改为每年两辑。我引用的这篇文章是去年下半年出版的,至今也只有半年多时间,又不是什么热门方向,没有引用量很正常吧?
况且,我引用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做了一个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统计,之前有关城墙拆除的统计都是针对某城市或者某地域进行的,比如对上海、广州等。我只是用了他的统计结果而已,并没采用分析过程和结论,无非是去新方志上找到资料数个数,是个简单的体力活。类似这种工作,某知名教授做还是某大学生做都不会有差别,你又何苦质疑数据呢?
就算质疑,证据在哪里?民科动动嘴,专家跑断腿吗?
还好我不是专家,可以继续在通吃岛上钓鱼捉乌龟。
首先,城墙的实用价值肯定是没了,但文物和旅游价值是有的。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城墙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西安为例,城墙存在最大利是城市名片,是历史景观群重要组成部分。弊是非常影响交通,没法修高架桥,周边所有建筑都要限高。
让一个城市权衡决定留还是拆,是做不到的。但从全国角度,是可以的。在我看来,全国如果能保留8-10座完整城墙,是比较理想的,再多也没必要,因为城墙这东西结构很简单,走三座,基本就审美疲劳了。但现在完整城墙只有四座,感觉略微有些少。多数城市,其实像开封,洛阳,肇庆,赣州那样保留一段,或一截城墙就足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