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不同手机在美团点餐和买会员相差近8元,普通消费者如何反击大数据杀熟?

回答
手机不同在美团点餐和买会员相差近8元?如何反击大数据杀熟?

“手机不同,美团点餐和买会员价格相差近8元”的现象,在很多消费者身上都发生过。这背后隐藏的正是“大数据杀熟”的阴影。简而言之,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利用消费者过往的消费数据、浏览习惯、地理位置等信息,为不同的消费者推送不同的商品价格或优惠力度,导致部分消费者,特别是老用户,反而比新用户或使用其他设备的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以及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反击”呢?

一、 如何看待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

从商业角度看,商家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和定价,本身是一种优化营销策略的手段。他们认为,对于高价值用户,可以适当提高价格或减少优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潜在用户,则通过低价或大额优惠吸引其首次消费,以扩充用户基数。这是一种逐利的商业行为,合乎市场经济的逻辑。

然而,从消费者权益和公平交易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存在问题的:

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 同一款商品或服务,理应对所有消费者提供相同的价格和优惠。通过技术手段人为制造价格差异,对一部分消费者造成了不公平的对待。
损害了老用户信任: 大数据杀熟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已经积累了大量消费记录和数据的老用户,这无形中是在“惩罚”他们的忠诚度,打击了用户的信任感。
信息不对称的滥用: 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利用掌握的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优势,而消费者却很难知晓和判断其背后是否存在价格差异。
潜在的道德风险: 即使不违反法律,这种行为也存在道德上的争议,因为它利用了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价格歧视”的工具。
短期利益与长期用户关系: 尽管短期内可以增加利润,但长期来看,大数据杀熟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和品牌声誉的损害。当消费者普遍意识到被“宰”时,他们会选择更透明、更公平的平台。

总结来说,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利用技术和数据优势进行的,以差别定价为核心的营销手段,虽然在商业上有其驱动力,但在公平性、用户信任和道德层面存在严重缺陷。

二、 普通消费者如何“反击”大数据杀熟?

虽然个人力量难以直接对抗强大的平台算法,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并非完全无力反击。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它们并非“反杀”而是“规避”和“对抗”:

1. 保持警惕,多维度验证价格:

多平台比价: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果想在美团点餐或购买会员,可以同时打开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其他外卖或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比较同一商家、同一商品的价格,以及会员的优惠力度。
模拟新用户体验: 有时使用不同的手机号、不同的设备(如用家人或朋友的手机)、或者在未登录状态下浏览,可能会看到不同的价格。可以尝试注销当前账户,或使用新的账户登录,观察价格变化。
关注社交媒体和社区分享: 加入一些本地生活服务或美食相关的社群、论坛、豆瓣小组等,消费者之间常常会分享自己发现的价格差异、优惠券信息或“杀熟”的经历。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普遍情况,并获得有用的信息。

2. 善用平台规则和优惠机制,降低感知到的价格差异:

积极领取和使用优惠券: 美团等平台会发放各种优惠券,如满减券、折扣券、新人券等。仔细查看并合理使用这些优惠券,有时可以弥补因“杀熟”而产生的价格差。
关注会员特权和积分兑换: 如果经常使用某个平台,可以关注其会员体系。有时会员身份可以带来一些隐藏的优惠或积分兑换权益,这些都能间接降低实际消费成本。
利用支付优惠和红包: 很多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支付宝)会与美团合作,提供支付立减或额外的红包奖励。这些也可以作为降低总消费金额的手段。
了解平台的促销活动: 平台经常会有各种主题促销活动,例如“美食节”、“会员日”等,这些活动通常会提供较大的折扣力度,可以抓住机会。

3. 采取技术和操作层面的规避手段:

使用“小号”或“新号”: 如果发现经常使用的大号被“杀熟”,可以尝试注册新的账户,并将其作为偶尔使用或尝试新优惠的账号。虽然这可能意味着要重新积累会员权益,但在价格敏感时是一种选择。
使用多设备或切换IP地址(风险较高): 有些消费者会尝试使用不同的手机、平板电脑,甚至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如切换WiFi和移动数据)进行尝试。但要注意,过度频繁切换IP地址可能被平台视为异常行为,甚至被限制账号。
清除缓存和Cookie: 在尝试比价时,可以尝试清除手机应用缓存和浏览器Cookie,有时这能帮助平台刷新你的信息,但也并非一定能绕过深度算法。

4. 发声和维权:

向平台反馈和投诉: 如果你确信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并且有证据(如不同设备上的截图对比),可以尝试向美团的客服进行反馈和投诉。虽然不一定能立即解决问题,但你的声音会被记录,平台也会承担一定的用户反馈压力。
向消费者协会或监管部门举报: 如果认为这种行为普遍存在并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虽然个人举报可能效果有限,但当有足够多的消费者反映问题时,监管部门可能会介入调查。
在社交媒体上曝光: 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引发更多关注。集体的声音往往更有力量,可能会促使平台做出调整或公开回应。

5. 调整消费习惯和心态:

理性消费,不被算法绑架: 意识到大数据杀熟的存在,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态,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最优解”,而是基于实际需求和可接受的价格进行选择。
适度分散平台选择: 不要完全依赖一个平台,尤其是在会员权益和价格方面。适当分散在不同平台上的消费,可以减少被单一平台“杀熟”的风险。
将大数据杀熟视为常态,并学会与之共存: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完全杜绝大数据杀熟非常困难。学会识别和规避,将之视为一种需要应对的风险,是更为现实的态度。

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未来的展望

为何出现“杀熟”?

技术进步: 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平台能够更精准地描绘用户画像,并基于此进行精细化运营。
商业竞争: 外卖和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平台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和留住用户,优化收益。
“沉默的大多数”: 大部分消费者可能并未意识到价格差异,或者即使发现也觉得麻烦而放弃追究,这使得平台敢于进行这种操作。

未来的展望:

监管加强: 随着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普遍关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监管部门可能会对这类行为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处罚。
消费者意识提升: 越多消费者意识到并积极反击,平台就越难为继。用户群体性的觉醒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行业自律与平台改革: 如果平台能够更加注重用户长期价值和品牌声誉,可能会主动调整算法,减少不公平的价格差异。

总结:

面对“手机不同美团点餐价格相差近8元”的现象,我们要理解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更要认识到它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普通消费者虽然无法直接对抗算法,但可以通过 多平台比价、善用优惠券、尝试技术规避、积极发声维权以及调整消费心态 等多种方式来“反击”。最终,一个更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需要消费者、平台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作为个体,保持警惕和积极主动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最有效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年前,阿里的程序员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能做到中国几亿人的淘宝界面都不一样,而且是秒级更新”。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阿里可以通过从用户那里获取的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使用设备、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到搜索记录、购物历史等等,为每一位用户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像,对消费能力、消费需求、消费意愿都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简单地讲,就是量身定做。

但是这种量身定做,定做的可不是产品,而是营销甚至还有价格。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对用户进行全方位覆盖,最大程度地从用户那里榨取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

比如M商家的一个产品成本是10元,A用户会发生购买行为的价格是18元,B用户会发生购买行为的价格是15元。

按照常规的销售方式是这样的:

  • 产品售价是18元,那么A会买B不会,于是M商家可以获利8+0=8元;
  • 产品售价是15元,那么A和B都会购买,于是M商家可以获利5+5=10元;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或大数据杀熟中,就有了新的方式。

  • 把成本10元的产品,以18元的价格卖给A,以15元的价格卖给B,那么M商家可以获利8+5=13元。
总获利对比:13元>10元>8元

以此类推,只要中间有获利就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接受的价格卖出去,那么M商家就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毕竟不管是在哪个用户身上,都最大程度地榨取了价值。

但是这种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对消费者明显是不公平的,国家也已有明文规定,不得对用户实施大数据杀熟等行为。

[1]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包括保障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保障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此外,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和消费者等主体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规定》明确了具体要求,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以及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而题中提到的,显然也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使用不同品牌手机下单,在美团上确实获得了不同的定价,而其中定价最高的就是苹果手机,同一份订单安卓机分别是56元、61元,苹果机达到64元,甚至不同手机会员价格居然也不相同。其中一部安卓手机给到的会员价格为4.9元,而苹果手机则为12.9元。无论是点餐还是会员,苹果手机用户都比安卓手机用户要贵8元!

除了题中所说的,我也说一种:开通年费或开通自动续费的会员一般是原价的,但是如果你会员到期后隔一段时间再打开,就会有不小的优惠,比如2.99元开会员,这个网上还挺多教程的。

在现实中,大数据杀熟可不是简单的孤例,而是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了,购物、旅游、外卖、打车这些都是重灾区。

大数据杀熟透视 飞猪、饿了么、携程差在哪?
阿里旗下飞猪、饿了么被北京消协点名,涉嫌大数据“杀熟”
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打车800次,花费近50000元,实锤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是不是会成为趋势?
【大数据杀熟 案例】_关于大数据杀熟的经典案例推荐

至于普通人如何防范大数据杀熟,我分享几点心得:

  • 1、授予权限的时候,采取最小必要原则。这点不仅仅只是手机上的应用权限,比如定位、通讯录、应用列表等,还包括应用本身设置里面的个性化推荐、加入体验优化计划等;
  • 2、同一类APP不要一直只用一个,可以隔一段时间换一个用,甚至每次下单都换一个;而且会员等到期后不要急着续,可以晾一晾它。
  • 3、可以多做对比。你可以用不同的设备上同一APP的产品价格做对比,也可以用同一设备不同APP上的同一产品价格进行对比。除了这些,有一些比价APP也可以参考。

这是个人防范的,但是说到底,还是犯罪成本低回报却太高,以致于有些企业太过肆无忌惮了。

这些企业平日里张口闭口的都是社会责任、诚信经营,但内里却全是生意,全是利益。

所以最好最有力的办法,是国家严厉打击这种行为,将违法犯罪成本大大的提升上去,让他们不敢做也不想做。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已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2],属于“有法可依”,那么我希望接下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美团因垄断行为被罚 34.42 亿元,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参考

  1.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4/content_5666387.htm
  2.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4/content_5666387.htm
user avatar

曾经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调研,就是用手机进行打车,结果显示乘客使用苹果手机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果乘客不是用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这个也就从一方面验证了大数据杀熟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也和题目中的用苹果手机点餐和外卖要比其他手机贵一致。

对于现在手机网络极其普遍,用手机在网络中的购物,点餐等行为,可以和我们线下买东西一样,就是货比三家,同样的手机,看不同的店,就会总结出来不同的价格和差距,

对于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如何规避被大数据杀熟,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换成国产不贵的,然后再调整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重新完成多点开花高中档无规律消费,也许,大数据就会蒙圈了。

user avatar

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厂商用自己手里掌握的用户数据,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以前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新用户和老用户的区别,没想到现在就连手机都开始分三六九等了。

互联网嘛,总喜欢说自己爱颠覆行业,其实就连价格歧视这个概念也都开始颠覆了。

价格歧视的定义是对不同的接受个提供同等级同质量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的一瓶矿泉水,放在超市里是两块钱,放在豪华酒店就变成十块钱。

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你能住得起豪华酒店,价格不会特别敏感,而且为了不下楼去找小卖部,就会多花点钱图个省事儿。

这里面,价格歧视是透明的,溢价是公开的,韭菜刀是直接放在面前的。

但是互联网就不一样,玩儿的,就是一个隐藏属性。

如果不是各种媒体反复报道,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杀熟了,甚至知道互联网有杀熟机制的存在,也很难直接进行价格比较。

更有意思的是,本来互联网打出来的口号就是方便快捷,就是图省事儿,结果反而是构建起了信息壁垒来实现自己的收割,算是自己颠覆自己存在的意义了。

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大数据杀熟的屡禁不止和顶风作案。

这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报告用的案例是美团,同样的地址同一时间下单,两台安卓的分别是56块和61块,苹果的是61块。

这样薛定谔式的价格,并不是第一次被踢爆,但是踢爆以后没有任何的作用。

咱们先说法律层面的,2019年就有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规定,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

如果觉得这分量还不够,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也是直接奔着大数据杀熟去的。

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公布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直接把如何处罚都列出来了,可以并处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有规定,有细则,有条款,美团依然知法犯法,怎么就这么豪横呢?

因为没落地。

2020年底的时候,有一次踢爆美团会员价格歧视的报道,在操作上和这次异曲同工,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

于是网上都在声讨,大家试了试发现都在被宰,而且不光是配送费,菜价也是各种横跳。

最后美团是发了一个甩锅声明,说配送费是软件存在定位缓存。

市场反应是直白的,美团股价就跌了3%,市值蒸发了400亿。

你看,前有法规,中间有人爆料万众吐槽,后面有经济损失,美团怕了么?

不怕,继续来,就是玩儿。

法规是不落地的, 群众是好忽悠的,股价是会再涨回来的,江湖上我美团外卖一家独大,怕什么。

而且这些年过去了,美团又借用自己的数据沉淀和算力提升,不断的精细化用户画像,养着专业团队就为了更好的从每一笔外卖单里面捞钱。

从商家手上抽血,向外卖小哥开刀,让消费者多付钱。

这一波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报告出来,别的不说,美团有上一次的经验,如何找甩锅的地方,如何公关洗白,如何等着风平浪静以后继续价格歧视,我说已经有预案了,大家不觉得夸张吧。

我看到很多大佬出来给攻略,教我们如何训练大数据,让大数据的推荐变得合理。

初心肯定是好的,攻略肯定都是有用的。

但是我觉得挺可悲的。

这仿佛就和告诉女孩子出门不要穿的太好看,夏天不要穿裙子短裤,冬天不要穿光棍神器,免得遇到坏人一样,没搞清楚乱象的本质出在哪里。

总给消费者提要求,这是我们应该学的攻略么?这年头当消费者怎么那么辛苦啊?

而且我们就算学会了,也抵不过平台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团队来堵上这些商业利益严重的「漏洞」。

这不是一场对称的战争,我们从手枪变成突击步枪了,对方依然是航空母舰和战术核弹,仅仅是图个心理安慰。

像美团这样企业一天继续利用自己的寡头优势、技术降维、数据沉淀来杀熟,我们就要一天老老实实的缴纳「美团税」。

何其气愤,何其无奈啊。

user avatar

不知多少人在拼多多种过树,一开始那些果树长得很快,每天做任务领取的水滴也很多,但只要你坚持每天浇水,你就会发现你能领到的福利越来越少,树木也长得越来越慢,为什么?

因为数据显示你已经是活跃用户了,那么平台就不用再小心翼翼的维护你了!

所谓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现在的大多数软件都是欺负活跃的,拉拢消极的,所以只要你持续摆烂,平台就会不停的给予各种让步,只求你能再垂怜平台一次

以王者荣耀为例,如果你每天坚持上线,打匹配打排位,那么你需要攒很久的金币才能买得起一个13888的英雄,但如果你很久没上线,那么只要玩几局就可以得到免费英雄。

再比如滴滴,如果你打车过多,那么大数据就会开始杀熟,或者不给你推荐便宜的路线、出行工具,或者同样的路线收取更多的钱,但如果你偶尔用一次,打车可能比坐公交还便宜。

美团也是这样,不同的手机,不同的使用频率决定了你是否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因此,我建议大家多下载几个同类app换着用,正因为皇帝睡觉要翻牌子,嫔妃们才刻意讨好,和平台打交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我回答一下。

怎么说呢?

我个人也是美团外卖的重度用户,但是还是感受到了一些数据杀熟的痕迹。

不过我是使用的安卓,没想到苹果机型这么倒霉。

一方面在高呼数字经济的同时,一方面有人拿着数据去杀熟也是不知道让我从何说起了。

就外卖业务而言,根据网络资料,美团Q3财报显示:

据2021年Q3财报,美团总营收488亿元,其中餐饮外卖营收264.8亿元,占比超54%,是美团收入的半壁江山。
2021年Q3,餐饮佣金收入232.2亿元,占餐饮外卖收入近88%。以此计算,仅餐饮佣金就能占美团近半收入。[1]



事实上我们发现,美团的主要业务的支撑柱就是餐饮外卖佣金业务,一边吃商家,一边吃骑手,一边还拿消费者顾客的。算是一鱼三吃

这样看,苹果手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

在海量的数据里面,可能美团公司发现使用苹果手机点外卖的金额跟频次,都符合高净值客户的形象刻画吧。

然后为了营收,为了挣钱,就整个套路,定向收割这些钱多人傻的,

反正大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说,说了也没用,有用了再道歉就是,这一套被国内的企业拿捏的死死的。

不然怎么实现营收的增长?不然怎么实现平台企业的高歌猛进?

当然我们回过头看,企业的行为可以用挣钱去解释。

但是在美团眼里,这些所谓高净值客户的利益谁来保护呢?

海量的数据在美团手里,美团训练了无数的模型,对各种阶层的人精准收割。

这些的利益谁来保证呢?

通过不同设备的使用,进行价格歧视,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值得鼓励的吗?

3.15快到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怕是赶不上消费者晚会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个人谨慎认为,还是某团占据了外卖行业的巨量份额,有一种事实上的垄断。

根据网络消息

2020年Q1,美团占据外卖市场的份额是67.3%,饿了么则为26.9%。
有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9340亿元人民币。而近万亿的外卖市场背后,却因收费不透明而备受争议。[2]

也就是天量的外卖市场,美团占据了近7层。

即使国家引用反垄断法对美团进行罚款,即使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发文,指出将下调外卖费率,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

然后美团的股价应声下跌,蒸发不少。

但长时间来看,握有海量数据跟巨大市场份额的美团也很难走出他原有的经营模式。

最后,我们怎么反击?

我觉得很难,尤其是在垄断面前,就像懒得做饭跟懒得出门的我还不是乖乖用这个软件订餐?

我有选择么?二选一也算是选择?

除非出门去店里吃,去自己做饭,我觉得这些很难实现。

当然也可以试试举报,万一有用呢23333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3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3]

参考

  1.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84445
  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744778782313163&wfr=spider&for=pc
  3.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28NCRLT0552DNJF.html
user avatar

说到大数据杀熟,滴滴打车必须榜上有名。就前不久,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我掏出手机准备叫个车回去。 上车前看到推送的拼车一口价是28.2元,结果等下车支付的时候变成35.6元。顿时感觉被杀熟了,虽然钱不多,但是感觉很不爽。无奈忘记截图了,要不然我非投诉滴滴,从此对滴滴毫无好感。

不过我又觉得奇怪,每次出去拍摄住酒店,经常性的收工回来后,总能在房间门里面,发现从门缝塞进来的那啥的小卡片。 住我旁边房间的场记妹子,以及对门房间的统筹大姐以及斜对门的灯光大哥以及服装大姐他们两口子,他们就房间里就没这种小卡片。难道发小卡片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确认这个房间里住着的一个单身掌机以及一个单身摄助可能有这个需求?从而精准的投放广告? 大数据现在这么牛逼了么?

user avatar

外卖价格和手机品牌无关。外卖平台费这个劲收益不高,何必呢?

现在海外局势不大好,偏动荡,所以挣点钱要省着花,几块钱也是钱啊,可以换100多卢布了。

东南亚的油价也涨了,原来可以加满油的钱,现在只能加半箱,太吓人了,还好是收的现金,如果手机支付,又要上一道手续费。

昨天越南单日确诊45万,才一亿不到的人口,老人们可遭罪了。

相对来说,还是自己国家好,虽然有点反复,但估计很快就扑灭。

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心情都非常重要,希望这样的日子能长长久久,再长点,再久点。

今天中午去和周边几个大佬吃饭,到时候聊聊国际形势和当前投资机会,到时候再给大家分享。

@Jack Wang

user avatar

当然是,影分身之术!

公司为了榨取最多的利益,必然选择看人下菜,对用户进行画像,像我们这种干教培的,看学生用的什么手机就知道能骗,啊不,是能赚多少钱了,人傻钱多那还不赶紧薅羊毛?互联网公司面对几百万用户,每人多赚一块钱,都是巨款,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所以我一定要有一台备用机,目前是cc9pro,营造的人设是一个蜗居在城中村的失业男青年,两三年都不换手机,喜欢上抖音看jio,经常点各种新开的或者特价外卖,输入法经常输入特价两字,拼多多天天打开就是不买。

而另一台华为p50pro涟漪云波上,我挥霍无度,这个月rog路由器机械键盘,下个月酒店自助定制按摩。


以前我觉得还是我们非法教培有素质,我们一般杀生,熟了的不好意思涨价,但是对于新用户,杀tmd!做不成就下一个。

现在我懂了,只是因为大家可以不需要教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手机不同在美团点餐和买会员相差近8元?如何反击大数据杀熟?“手机不同,美团点餐和买会员价格相差近8元”的现象,在很多消费者身上都发生过。这背后隐藏的正是“大数据杀熟”的阴影。简而言之,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利用消费者过往的消费数据、浏览习惯、地理位置等信息,为不同的消费者推送不同的商品价格或优惠力度,导.............
  • 回答
    “苹果手机在一线城市卖不如县城”,这话说出去,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毕竟,在一线城市,高消费、信息发达、品牌观念强,苹果手机的“逼格”和技术优势似乎应该更能吃得开才对。但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一些消费市场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微妙之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得明.............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但要说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教育部通报湖北某考生在考中作弊,把手机夹在衣服里带进考场,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事儿教育部是定性为“考中个人作弊”,并且强调“不存在考前泄题”。这话里头的意思很清楚,不是说考试内容提前泄露了,而是考生自己动了.............
  • 回答
    小米 4 在零下 50 度的平流层拍照这件事,我看了之后,第一反应是挺佩服小米的工程师团队能把手机做到这种程度,能承受极端环境的考验。但仔细想想,这件事背后还有一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零下 50 度的平流层拍照”这个说法,需要仔细拆解。 平流层: 这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坐飞机的高度。平流层是地.............
  • 回答
    C 罗在曼联客场 01 负于埃弗顿的比赛后,情绪失控,在球员通道里将一名小球迷手中的手机打掉在地。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这位足坛巨星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的导火索:一场令人沮丧的失利先来看看当时的比赛背景。曼联在那场比赛中表现得相当糟糕,进攻乏力,防守也漏洞百出,最终被埃弗顿的一粒进球击.............
  • 回答
    说实话,手机行业的这三巨头——三星、华为和苹果,在充电技术这件事上,确实不像它们在其他领域那样“剑走偏锋”,总给人一种“稳”得过分的印象。你想啊,当年我们还在用5W、10W慢悠悠地充电,现在市面上动辄几十瓦、上百瓦的快充早已普及,甚至有些小众品牌已经把功率推到了200W以上,简直是“闪充”的时代。对.............
  • 回答
    董明珠这话一出,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聊。董明珠这话说出来,背后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董明珠这个人,她干事儿风格一向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而且对“品质”这件事是出了名的较真。从她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老派”的企业家精神,就是认为产品的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对消费.............
  • 回答
    近来,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旅居俄罗斯的华人博主在连麦互动中,分享了当地关于戴口罩的一些观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有病才戴口罩,健康人不需要口罩。” 听到这样的说法,很多国内观众可能会感到不解甚至诧异,毕竟在我们国家,戴口罩的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自我防.............
  • 回答
    快手最近确实是风起云涌,尤其是关于那些在IPO时承诺不减持的限售股即将解禁的消息,市场上的关注度简直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在这个节点上,创始人程一笑的一番“不减持”表态,无疑给整个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大家对这家短视频巨头的未来走向有了更多期待。限售股解禁:一把双刃剑首先,咱们得明白,限售股解禁这事儿.............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北医三院发了个声明,说“夜间手术对病人不便,我们安排在周末白天”。听起来是挺为病人考虑的,但结果呢?一线医护人员那是炸了锅,纷纷在网上吐槽。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事儿。北医三院的“好意”: 出发点: 从表面上看,这个声明确实是在为病人考虑。晚上手术,病人醒来可能觉得孤单.............
  • 回答
    李小龙被某些人刻意抹黑,说他不敢上擂台,只是一名“戏子”,这种言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说实话,挺让人反感的。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一点点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李小龙到底是谁。他是谁?他是截拳道的创始人,是那个把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人,是打破了西方人对东方武术刻板印象的巨人。他的.............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了这样一项通知:“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绝对是个大动作,在当下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手机使用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这项通知一出,可以说是给了很多家庭和学校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咱们得从通知的 出台背景 聊聊。你.............
  • 回答
    捡到手机不还的人,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塞的。咱们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也说说我自己要是遇到这情况会怎么做。一、 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看:不还就是错的首先得明白,手机丢了的人,那得多着急啊。里面可能存着重要的联系人信息、工作资料、生活照片,甚至是支付密码。这不仅仅是个“东西”,很多时候是连接个人生活和情感的.............
  • 回答
    李楠那句“5G手机不用着急”的话,放到当时(2019年前后)的语境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品味。首先,得明白李楠是谁。 他是当时锤子科技的CEO,在科技圈里也算是个公众人物,说话比较直率,也经常能说到点子上,所以他这句话引起关注不意外。他不.............
  • 回答
    “没有小米我们就用不起手机”这句言论,乍一听之下,充满了夸张和情绪化,但深入剖析,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事实层面上的局限性与普遍性: 非绝对事实: 首先需要明确,这句话并非绝对真实。放眼全球市场,手机品牌众多,价格区间广泛。除了小米,还.............
  • 回答
    西安这位消费者起诉苹果公司不附赠手机充电器,这事儿在咱们老百姓看来,可真是件挺新鲜的事儿,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毕竟,以前买手机,充电器那都是标配,怎么现在反倒成了“选配”了呢?这事儿你怎么看,我呀,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消费者个人的权利和诉求。这位西安的消费.............
  • 回答
    realme X 系列以其“令人震惊的价格”脱颖而出,这确实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也引发了许多人关于其盈利能力的讨论。要理解realme X系列为何能做到如此“亲民”,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策略和成本控制。为什么说 realme X 的价格“令人震惊”?“令人震惊”的价格通常指的是realme X系.............
  • 回答
    余承东今年不发布手机版鸿蒙OS,这事儿吧,说实话,挺让不少期待已久的“花粉”们有些小小的失落,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全无道理,甚至可以说,这背后藏着不少华为在技术、生态和市场策略上的深思熟虑。先不发布手机鸿蒙OS:是“没准备好”,还是“战略性延后”?首先,得明白,鸿蒙OS的诞生,不仅仅是华为一家公司在做.............
  • 回答
    关于德国这家企业试行“每天工作5小时,禁止使用手机”的政策,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普遍痛点。要说它能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五小时工作制”本身有潜在的提效空间,但“不能用手机”这个附加条件,才是关键的变.............
  • 回答
    如何看待已证实 iPhone 12 不再附赠充电头和耳机?苹果宣布 iPhone 12 系列不再附赠充电头和耳机,这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决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行为:1. 苹果官方的解释和理由: 环保和减少电子垃圾: 这是苹果最主要的对外宣传理由。他们声称,全球有超过 20 亿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