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中国传统医学,疫苗有可能被现代医学发明出来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史、科学发展和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没有中国传统医学,疫苗仍然有可能被现代医学发明出来,但其发明过程、发展轨迹以及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疫苗发明的基础:对疾病的理解和预防

对病原体的认知: 现代疫苗学的核心是认识到某些疾病是由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引起的。这种观念是现代微生物学和细菌学发展的产物,其标志性事件包括巴斯德发现病原体致病性、科赫证明病原体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等。
免疫学原理: 疫苗的有效性基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抵抗病原体。对免疫系统如何运作、抗体是如何产生的等方面的理解,是疫苗研发的关键。这些都是在17世纪之后,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才逐渐被揭示的。

2. 中国传统医学(TCM)在疫苗发明中的直接作用

直接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中推导出类似现代疫苗的机制和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TCM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的病原体学、免疫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TCM的疾病观: TCM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它侧重于调和人体内部的平衡,而非直接针对外部的微观致病因素。
TCM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TCM的预防手段更多地是通过养生保健、调整生活方式、中草药的预防性服用(如某些“扶正祛邪”的中药)来增强体质,从而抵抗“邪气”的侵袭。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但它们与通过引入减毒或灭活病原体来主动训练免疫系统的“疫苗”概念截然不同。
“人痘接种”的特殊性: 这是TCM在“预防”疾病方面与现代疫苗最接近的实践,也是很多人提到TCM与疫苗相关联的主要原因。
历史事实: “人痘接种”在中国至少在宋朝就有记载,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它通过将健康人身上取下的天花患者的痘痂或脓液,通过鼻孔吹入或刮擦皮肤的方式植入健康人体内,诱发轻度天花,从而获得对天花(一种致命的传染病)的免疫力。
与现代疫苗的区别:
理论基础: 人痘接种的理论基础是“以毒攻毒”或“胎毒说”,认为通过轻度的接触可以“疏通”体内的“毒素”,从而获得抵抗力。这与现代免疫学的抗原诱导免疫反应的理论相去甚远。
材料: 使用的是活的、未减毒的天花病毒(来自天花患者的痘浆)。这意味着人痘接种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接种者发展成真正的天花病人,并传播疾病。
方法: 方法相对粗糙,缺乏精确的剂量控制和无菌操作。
适用范围: 人痘接种只针对天花这一种疾病,且技术也局限于中国和周边地区。

3. 现代医学发明疫苗的路径和驱动力

现代疫苗学的发明是建立在西方科学革命及其后续发展的基础上的:

显微镜的发明: 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到微生物,为病原体理论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的发展: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微生物致病性,并提出了“灭活疫苗”的原理。他通过加热鸡霍乱病原体,发现注射后鸡能够抵抗感染,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和炭疽病疫苗。
免疫学的发展: 对免疫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为疫苗设计提供了更精细的理论指导。
统计学和流行病学: 爱德华·琴纳通过观察牛奶女工感染牛痘后不感染天花,大胆推测牛痘能预防天花。他的“牛痘接种”(variolation)是现代疫苗的直接先驱,尽管他当时也未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但其观察和实践是重要的开端。他使用的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有交叉免疫性。
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 为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提纯、储存和运输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4. 中国传统医学可能间接或历史性的影响

尽管TCM没有直接贡献现代疫苗的科学原理,但它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可能扮演过间接的角色:

早期预防经验的启发: “人痘接种”的实践,虽然理论基础不同,但其“通过接触病原体诱导免疫”这一核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早期探索。当西方传教士或旅行者接触到东方的“人痘接种”时,这种经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们对类似预防方法的思考,尤其是在面对像天花这样棘手的疾病时。
“种痘术”的传播: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中国的人痘接种技术也传播到了其他地区,包括欧洲。虽然琴纳的牛痘接种是独立发展的,但其他关于“接种”以预防疾病的实践可能在早期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并与当时的科学探索相互作用。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疫苗学的建立是基于严谨的科学实验和理论验证,而非简单借鉴早期经验。
对健康观的影响: TCM强调的“治未病”和整体健康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目标是相符的,即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这种文化观念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对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

5.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的疫苗发展会怎样?

核心科学原理的发现不会改变: 巴斯德、科赫、琴纳等人的科学发现是基于当时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这些过程本身并不依赖于中国传统医学。显微镜、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科学分支的出现和发展是西方科学革命的产物。
天花疫苗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或方式不同: 琴纳的牛痘接种是现代疫苗的开端,他独立进行了观察和实验。但如果“人痘接种”在早期未能传播或启发,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有人从类似的观察中得出牛痘预防天花的结论。或者,人们可能需要等待到对病原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才能更系统地开发针对天花的疫苗。
预防传染病的整体进程可能会受到影响: 由于“人痘接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花的危害,并作为一种预防传染病的实践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它,某些地区和时期的人口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损失。这可能会影响后续公共卫生的发展方向和紧迫性。
“疫苗”这个概念的普及可能会略有不同: 尽管现代科学最终会发展出疫苗,但“种痘”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尽管有风险)的预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接种诱导免疫”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缺乏这样的历史实践,人们对预防传染病的思路可能会更加局限于隔离、清洁等非主动免疫方式,直到科学完全阐明免疫机制。

结论:

没有中国传统医学,疫苗 极有可能 被现代医学发明出来。现代疫苗学的出现是建立在西方科学革命基础上的一系列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以及对病原体的认知。这些科学基础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血调和)没有直接的联系。

然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人痘接种”作为一种古老而实践性的预防传染病(天花)的方法,虽然其理论基础与现代疫苗不同,并且存在风险,但它在历史上确实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展示了“通过接触弱化或相关病原体来获得免疫力”的可能性,并且通过文化交流可能对西方早期对传染病预防的探索产生过一些间接的、难以量化的启发作用。

总而言之,现代疫苗的科学原理和发明路径是独立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但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痘接种作为一种古老的预防实践,在某些方面构成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历史的一部分,其存在和传播,或许在微观层面上与后来的科学探索有过一些交织,但其科学上的突破性进展,则是由西方科学革命及其后续发展独立完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 对所有中医粉来说是颠覆三观的文章,最好别看,直接转台。

据考古研究,早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就有记载一种症状类似于天花的疾病,同时在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也发现了天花疾病引起的痕迹,那么古印度和古埃及很可能就是天花病毒的起源地。

最早出现的天花预防是“人痘接种术”,古印度在早于公元前1000年便采用了这种方法。具体方法是向受预防者鼻腔喷洒粉状天花结痂,或刮伤天花病灶物质植入皮肤。

古印度医学在3300年前的《梨俱吠陀》中就记载了千种药草;4000年后中国最早的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才有365种药物。

公元前2500年的《阿输吠陀》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毒理学、回春术、催欲术、邪魔病、头颈病八个章节。印度医学认为人的机体功能是由“气、胆、痰”这三个要素决定的,三者平衡即表现为健康,疾病是因为这三个要素失衡导致的。同时还认为机体是由地、水、火、风等元素组成。

中国有类似的阴阳五行用于医学说法在两千年前,很可能也是借鉴了古印度。

公元前1000年的《阇罗迦集》是阿输吠陀医学体系的内科巨著,共120章,主要记载了以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在诊断方法上,印度医学除了问诊、触诊和听诊外,还重视对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检查,比如通过尝尿液来诊断“糖尿病”。《阇罗迦集》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入药,记录了大量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按根、皮、叶、花、实分成五类,动物药包括胆汁、骨髓、血液、尿便、精液、骨、角、爪、蹄、毛发等。其中常用药物50类,共计500种,功效分为滋养、助消化、促食欲、解毒、发汗、催乳、催精、消渴、平喘止咳、解热镇痛等。药性分为辛、甘、酸、苦、咸、涩六味,其复杂与深奥比中医药物理论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输吠陀医学共有5000多种单味药和复方,几乎所有的药材均需要炮制 。

在古印度医学发展了约2000年后,中国才出现《黄帝内经》,并提到药物“自西方来”。

华佗据国学大师陈寅恪考证,很可能来源于印度故事阿伽陀。

m.toutiao.com/is/LGqVYw华佗是印度人,而非中国人?清华教授陈寅恪3大论据,颠覆认知 - 今日头条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此后的《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孙思邀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均有大量印度医学的内容,如地水火风、百一病生等理论。当时流传甚广的“千金奢婆,万病丸”和“奢婆汤”也是来自印度神医奢婆。

印度的《妙闻集》记载了“脉”是管道与通路,其功能是输送气态或液态的物质。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基本类似,《妙闻集》中的“经络”有24条并进一步细分为诸多小的分支,“穴位”共107个,并有详细的刺络放血疗法。

中医眼科手术是陇上道人(俗姓谢)从印度僧人处学来的,印度著名的眼科医生龙树所著的《龙树菩萨眼论》也被翻译成中文。其中金蓖决障术(用金针拔除白内障)最为知名,刘禹锡诗曰“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也有诗“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正如佛教的传入一样,中医受印度传统医学的影响至深,从理论到药物都带有浓厚的印度医学色彩。季羡林先生曾就印度眼科手术传入中国做过详细的考证。

或许,中医大体上只是印度医学的中国式翻版。

user avatar

牛痘

人痘

完全没有关系


好吗


这种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可以说是

十分中医了


等一下,刚才没看到就觉得这样的题目有熟悉的内味

原来真是哲学家提的

嗯嗯,可以可以


哲学家,您觉得有,那就一定有了



















哲学家

超好玩的

是我快乐的来源之一

您也值得拥有


user avatar

疫苗和中医没有关系。不但疫苗和中医没有关系,人痘和中医也没有关系

人痘是我们中国人在历史上偶然发现的一种经验,它不是在中医的取类比象八纲辨证君臣佐使四气五味…这些理论指导下发明的,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这些概念也无法解释人痘这种现象。历史上种人痘的有专门的人,并不依靠中医。

讨论中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我们中国人在医学领域的智慧等同于中医。举个例子,宋朝的提刑官宋慈在其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里表现出了一些符合现代科学实证精神的闪光点,这当然是值得赞赏的,然而这些实证精神恰恰与中医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它既没有被中医接纳,也没有被中医继承,所以,有些人试图用《洗冤集录》来替中医洗地、来合理化中医绝大多数不合理的部分,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人痘同理。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早期的欧洲科学家几乎全是基督徒,从哥白尼到牛顿无一例外,难道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成果属于基督教的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医是一个客观实体,它的内涵与范围并不取决于从事中医的人,一个外国人从事中医,他也是中医生;反过来说,中医院校的学生需要学习现代医学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当然不属于中医。我们批判中医的时候,并不是在批判“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生本人,至少不是在批判他们所学的“现代医学知识”的部分。很多人就是利用了中文的“中医”既表示中医学,也可以表示中医生,来刻意混淆很多概念,把中国人的医学成果,通通算作中医,把中医生学习现代医学,当作中医现代化的证据,这是站不住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