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戏骨是否也可以运用流量明星的模式获得更多资源?

回答
老戏骨们是否也可以借鉴流量明星那一套“玩法”,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呢?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流量明星的模式是怎么运作的。核心是什么?是“影响力”和“话题度”。流量明星嘛,靠的就是粉丝经济。粉丝愿意为偶像买单,无论是买代言、追剧、打榜,还是参与公益活动,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自带热搜体质,一个动态就能搅动整个网络,这种热度,对于品牌来说就是现成的广告牌,对于平台来说就是吸引用户的磁石。所以,流量明星的模式,本质上就是把艺人的“人气”转化为“购买力”和“关注度”。

那么,老戏骨们能不能这么干?理论上,绝对是可以的。不过,这可不是简单地模仿。老戏骨们有他们的“老本”,是流量明星无法比拟的优势。咱们细说一下:

1. 拥抱新媒体,但要有“质感”:

流量明星为什么能制造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老戏骨们如果想获得更多资源,也必须得拥抱新媒体。但是,这绝不是让你去抖音上直播带货嘎嘎卖东西,也不是让你去小红书上发一些“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这种流水账。

老戏骨们可以这样做:

深度内容输出: 可以开通个人账号,分享一些对表演的感悟、对某个角色的理解、对行业发展的看法,甚至是一些从业几十年的幕后故事。这种内容,是流量明星的“小美好”或者“小八卦”无法比拟的,它有深度,有文化价值,更能吸引那些真正对表演艺术有追求的观众,甚至能引起行业内的共鸣。比如,一些老艺术家可以在B站做一些讲座,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配上精心制作的动画讲解,效果可能比那些速成班课程要好得多。
“反向输出”式互动: 别光想着自己怎么被关注,也可以主动去关注当下年轻的演员,适时地给一些建设性的评论或者鼓励。比如,看到一个年轻演员在某个角色上表现出色,可以发文称赞,附带自己的理解。这种“提携后辈”的姿态,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和温情。
与年轻平台深度结合: 有些视频平台或者音乐平台,有专门的“经典回顾”或者“致敬老艺术家”的栏目,老戏骨们可以主动与这些平台合作,参与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片、访谈节目,甚至可以和一些音乐人合作,重新演绎经典曲目,或者为一些有深度的影视剧献唱插曲。这就不是单纯的“蹭热度”,而是“提升价值”。

2. 玩转“情怀牌”,但要避免过度消费:

老戏骨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是他们陪伴了几代人的荧幕形象,是他们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是那份“情怀”。流量明星靠粉丝的“爱”,老戏骨则可以靠“情怀”和“尊敬”。

怎么玩转情怀牌?

经典作品的“再激活”: 可以与一些平台合作,对自己的经典作品进行高清修复,并配合一些新的访谈或者花絮进行二次传播。想象一下,一部老电影经过修复,加上主演当年的幕后故事,重新在各大平台上线,这本身就是一种话题。
“怀旧”主题的活动: 参与一些围绕怀旧主题的电影节、音乐会,或者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能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也能让老戏骨们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且这种出现是带着历史沉淀和文化意义的。
“传承”的叙事: 如果有机会,可以与一些有潜力的年轻演员合作,在戏里戏外形成一种“师徒传承”的模式。这种“传承”的故事,比流量明星的“兄弟情”或者“姐妹情”,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容易形成正面的话题。比如,一部戏,老戏骨出演重要的配角,并且在片场指导年轻演员,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线。

3. 精准选择“代言”,但要捍卫“专业人设”:

流量明星的代言往往是快消品、美妆、数码产品,追求的是“年轻化”、“时尚化”。老戏骨的代言,如果也走这条路,可能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损害自己的专业形象。

老戏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代言?

与自身气质相符的品牌: 茶叶、保健品(但要谨慎,避免夸大宣传)、传统文化产品、高端家居、甚至是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汽车品牌等等。这些品牌更需要的是品质、信誉和文化内涵,这恰恰是老戏骨们的强项。
为“有意义”的产品站台: 比如,一些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品牌,或者一些支持教育、公益事业的企业。这样的代言,不仅能带来资源,更能为老戏骨们积累好感度和正面的社会评价。
深度参与“品牌故事”: 不要仅仅是站个台,拍个广告片。而是要深度参与到品牌的叙事中,例如,为品牌拍摄一个讲述历史传承的短片,或者分享自己使用该产品的真实感受,将代言上升到一种“品质推荐”的高度。

4. “跨界合作”,但要避免“跑偏”:

老戏骨也可以尝试跨界,但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文学创作或改编: 将自己的从业经历写成书,或者参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担任顾问或者主创。
幕后工作: 比如,担任一些电影的艺术指导,或者一些表演类节目的评委、导师。这种角色,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能保持曝光度。
与艺术家跨界: 和一些国画大师、书法家、甚至是一些古典音乐演奏家合作,共同创作一些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种跨界能进一步提升老戏骨的艺术层次。

挑战与风险:

当然,这其中也有挑战和风险。

“反差”效应: 老戏骨如果过于追求流量,但最终效果不佳,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觉得他们在“晚节不保”或者“晚节不保”。
被过度消费: 一旦他们的“情怀”或者“专业性”被过度挖掘和利用,也可能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被流量模式“绑架”: 如果为了迎合流量而牺牲作品质量,或者接拍一些与自己形象不符的项目,那才是得不偿失。

总结一下:

老戏骨们当然可以运用“流量明星的模式”,但绝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借力打力”,将他们自身拥有的深厚底蕴、专业积淀和观众情怀,与当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商业合作模式有机结合。关键在于“质”的转化,而不是“量”的堆砌。让他们在获得更多资源的同时,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艺术尊严和专业高度,甚至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优秀的表演艺术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这是一种更高级、更有格局的“流量经营”。

想想看,如果一个老戏骨,通过深度访谈,将自己一生的表演经验娓娓道来,吸引了千万年轻观众的关注,他们不仅看到了老戏骨的智慧,也开始关注表演本身,甚至愿意去重温那些经典老片,这难道不比那些短暂的流量更有意义吗?这才是“老戏骨的流量化”应该达到的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省省吧,不光老戏骨越来越少,顶流也会越来越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