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科书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合理么?

回答
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教科书上的体系自成一体,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也凝聚着历史学家们的智慧和共识。但要说这划分是否“绝对合理”,那可就没那么简单了,更像是“经得起检验”或“各有其理”。毕竟,历史洪流何其复杂,用静态的标签去概括动态的演变,总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空间。

咱们不妨从教科书上最常见的几大阶段入手,看看它们是如何构建起中国历史的叙事框架的,以及在这个框架下,有哪些可以深入挖掘的点:

一、史前时代:文明的曙光与萌芽

教科书上通常会把从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之前的时期划分为史前时代。这个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是文献记载的有无和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 这是人类最早的活动时期,以打制石器为标志。我们熟知的北京人、元谋人就属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划分更多是基于地质年代和石器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出现,陶器发明,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发展。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勾勒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早期社会图景。这个阶段的划分,往往会细致到不同文化类型的出现和演变,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初步复杂化。

合理之处:

时间逻辑清晰: 从石器技术到文明曙光,时间线索是明确的。
考古支撑有力: 各个阶段的划分都与重要的考古发现紧密相连,提供了实物证据。
文明进程的体现: 展现了人类从采集渔猎到定居农业的巨大飞跃。

可以探讨之处:

“时代”划分的界限: 有时在不同遗址、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划分的界限可能会显得模糊,尤其是在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
文化定义的内部差异: 同一个时代下的不同文化,其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可能存在差异,简单归类有时会忽略这些细节。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礼乐文明的奠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甲骨文)并得到考古证实的王朝时期。

夏朝: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曾长期被视为传说,直到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商朝: 以发达的青铜器、甲骨文和封建诸侯制度为标志。殷墟的发掘是商朝研究的重中之重。
西周: 继承商朝,并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礼乐制度。

合理之处:

王朝建构的开端: 标志着中国进入早期国家形态,具备了王权、官僚体系等早期国家特征。
文明的成熟与传播: 青铜文明、文字系统、政治制度等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概念的雏形: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天下”意识和中央集权的雏形。

可以探讨之处:

夏朝的争议: 虽然证据在增加,但夏朝的社会形态、疆域范围等细节仍有讨论空间。
“王朝更迭”的划分逻辑: 主要以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和统治集团的更迭为依据,有时可能会忽视社会经济层面更细微的变化。
民族和文化融合的复杂性: 这个时期华夏民族的形成和与其他民族的互动是复杂的,教科书的划分有时会简化这种互动。

三、春秋战国时期:分裂与变革的时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政治分裂时期,但同时也是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代,“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 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旁落,“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演变为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理之处:

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 准确抓住了从分封制瓦解到各国走向统一的关键转折。
思想文化的高峰: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巅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社会经济的转型: 铁器牛耕的普及、商业的兴起等,都预示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探讨之处:

“分裂”与“统一”的辩证法: 分裂时期也孕育了统一的条件,这种辩证关系在划分中如何体现得更深刻是关键。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很大,教科书的介绍有时会侧重于主要大国。

四、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的出现,汉朝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这一模式。

秦朝: 短暂但影响深远,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建立了郡县制。
汉朝(西汉与东汉): 汉承秦制,但也进行了许多调整和创新,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拓丝绸之路,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基本格局。

合理之处:

国家形态的重大变革: 实现了地域和政治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成熟。
民族与文化的融合: 汉族主体意识在此期间形成,中华民族的雏形逐渐显现。
制度的奠基性: 许多制度如官僚体系、选官制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可以探讨之处:

秦朝的统治与民生: 秦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其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也导致了其速亡,这部分在划分时如何平衡评价值得关注。
“汉承秦制”的延续与超越: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哪些重大的创新和发展,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可以更深入地解析。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融合与文化转型

这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长期的分裂时期,但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三国鼎立: 曹魏、蜀汉、东吴的并立。
西晋短暂统一与八王之乱: 统治不稳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社会动荡。
南北朝对峙: 南朝的士族政治与北朝的胡汉融合。佛教在此期间广泛传播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合理之处:

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体现了分裂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的特殊性。
文化融合的典范: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 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本土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

可以探讨之处:

“分裂”的负面与正面影响: 教科书在强调分裂的动荡时,如何更充分地展现其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
南北经济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南北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存在差异,如何更细致地描绘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六、隋唐时期:统一的再造与盛世的辉煌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繁荣时期,唐朝则将这种繁荣推向了顶峰。

隋朝: 统一中国,开凿大运河,确立科举制度,但因徭役繁重而迅速灭亡。
唐朝: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万国来朝,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之一。

合理之处:

中国古代的顶峰之一: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制度的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开放: 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可以探讨之处:

“盛世”的背面: 安史之乱等也暴露出一些深层问题,如何在描绘盛世的同时,也审视其内在的隐忧。
“统一”的维护与挑战: 讨论唐朝如何平衡各民族关系和地方势力,以维持统一的局面。

七、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相对偏弱,但经济、文化、科技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元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

宋朝(北宋与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活跃(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市民文化兴起。
元朝: 疆域辽阔,建立了四大汗国,实行行省制度,促进了东西方交流,但也存在民族歧视政策。

合理之处:

经济模式的转型: 经济重心从北方南移,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代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科技文明的领先: 许多科技发明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元朝的统治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维度。

可以探讨之处:

“积贫积弱”与“积贫积富”的辩证: 如何更深入地分析宋朝看似“积贫积弱”的外表下,实则隐藏着发达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民族政策的影响: 元朝的民族政策对其统治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教科书的呈现可以更全面。
“崖山之后无中国”的争议: 对元朝统治下“中国”概念的认同和讨论,值得更深入的学理探讨。

八、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的强化与近代前夜的挑战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但也面临着内外的巨大挑战。

明朝: 恢复汉族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对外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后期出现官场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清朝: 满族入主中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康乾盛世”,但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

合理之处:

君主专制的发展与顶点: 准确指出了这两个朝代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疆域的奠定: 明确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
“闭关锁国”与“落后”的警示: 提醒人们这两个时期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

可以探讨之处:

“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 明清时期是否存在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其发展程度,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盛世”的局限性: 康乾盛世的背后也存在着社会矛盾和改革的停滞,如何更全面地展现其复杂性。
民族关系与文化认同: 满汉关系、对边疆民族的管理等问题,是理解明清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九、近代以来:屈辱、抗争与转型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抗争与变革,最终走向新中国。

晚清: 屈辱的条约,丧失主权,但也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的尝试。
民国: 推翻帝制,共和建立,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抗日战争爆发。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合理之处:

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清晰地勾勒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民族复兴的主线: 贯穿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
现代化探索的艰难: 展示了中国在寻求国家富强道路上的曲折探索。

可以探讨之处:

“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在此之前,清朝与西方接触的一些事件是否也应该被更深入地考察?
不同历史事件的评价: 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教科书的表述如何更全面地呈现其复杂性与多重意义。
“现代化”的多元解读: 如何更深入地讨论中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总结一下,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是:

有依据的: 主要依据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征、社会变迁以及考古发现等关键性转折点。
系统化的: 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叙事线索,便于理解历史的演进脉络。
有侧重点的: 强调了重要的王朝更迭、制度创新、思想文化高峰等事件。

但同时,任何历史分期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缺,都可能存在:

过于简洁: 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时会被简化,地域性、民族性、阶层性等差异可能被弱化。
阶段界限的模糊: 一些历史转型是渐进的,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来界定其开始与结束。
史学观点的演变: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出现,对历史阶段的认识也可能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说教科书上的阶段划分“合理”,更多是说它是一个可接受的、有用的框架,它为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真正的历史学习,则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地挖掘、质疑和反思,去理解每个阶段背后更复杂、更细致的脉络。这就像为一座宏伟的建筑设计了框架,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名勤恳的建设者,去添砖加瓦,去雕琢细节,让这座历史的大厦更加丰满和立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一次次教改顶不住公知的压力正在虚无化马列社会阶段分类。


马列主义的社会阶段分期是按照经济制度分类的,但很多人过于关注政治制度;一旦公知营销号煽风点火就得出了所谓“西周之後无封建”的言论。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核心却别就是社会主要的剥削手段到底是“奴隶主彻底占有奴隶劳动所得”还是“地主对土地承租人(佃户)进行地租剥削”。

有奴隶的不一定是奴隶制社会,没奴隶一定不是奴隶制社会。

我国古代是很早就在封建社会实现了高度中央集权,这是天朝的特殊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因素下形成的。封建社会并不绑定政治上的分封制/封帮建国制。


我前文之所以说“绝大部分合理”就是因为这个设置也有缺点。历史与思想品德是两门课,必然导致教材编写时存在左右互搏的情况。某些历史教授非常没有学术道德,以马列为装逼资本,仗着很多人不知道“封建”一词的含义与适用语境变化历史,故意拿古书中的“封建”二字碰瓷马列史观。打着“翻译错了”的旗号,直接否定掉历史分期,但自己提不出什么替代方案,反而他们自己的文章里动不动就是马列术语,真是可笑。

user avatar

联邦制和单一制是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奴隶制和封建制是说生产关系,因此,把联邦制和奴隶制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

我国历史上实行过联邦制,也实行过单一制。除了夏商周时期以外,在东汉后期,唐朝中后期,我国均实行联邦制,有州牧,节度使制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教科书上的体系自成一体,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也凝聚着历史学家们的智慧和共识。但要说这划分是否“绝对合理”,那可就没那么简单了,更像是“经得起检验”或“各有其理”。毕竟,历史洪流何其复杂,用静态的标签去概括动态的演变,总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空间。咱们不妨从教科书上最常见的几大阶段入手,.............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错误”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咱们要讨论的,可能不是那种纯粹的事实性错误,比如把某年某月某日记错了,那种一般很快就会被修正。更多时候,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体现在:1. 史观的差异和解读的不同: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
  • 回答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以及随后的建国和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叙事。这个结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实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双方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
  • 回答
    要详细解答“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写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以及“中亚现在的居民还是是汉朝西域人的后代吗”这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论述,并且深入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 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千年历史:一部交织的史诗中亚地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无数.............
  • 回答
    埃及的历史教科书如何构建其国民身份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段段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埃及人民如何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的角色。这种民族认同的构建,往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古埃及文明:民族认同的基石与骄傲埃及历史教科书.............
  • 回答
    好的,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未提及“豫湘桂大溃败”以及此次战役的严重性,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选用,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谨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篇幅限制以及国家整体的教育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
  • 回答
    越南修改历史教科书,将中国描述为“侵略者”,这一举动无疑在两国关系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历史事实的复杂性与解读的多样性首先,历史并非铁板一块,其叙述和解读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民族情感等多种因素的.............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看到您对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五胡乱华”的描述很感兴趣,并且还提到了微博上的图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历史事件的表述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新版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相较于以往,在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调整和深化: 更注重多元视角和民族融合的视角: .............
  • 回答
    中国教科书中的表述,尤其是早期或者为了简化而进行的概括,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够严谨的情况。这并非是故意误导,更多的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核心信息,但有时会忽略掉历史的复杂性。以下我尝试列举一些在中国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样可能被认为“简单笼统甚.............
  • 回答
    关于上海语文教材将原文中的“外婆”修改为“姥姥”,以及教育局对此回复“外婆属于方言”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思考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影响以及所折射出的深层问题。事件的起因与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一篇原本使用“外婆”的文学作品,在进入上海.............
  • 回答
    在其他国家的地理教科书里,关于中国的地图呈现方式,通常会根据该国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对中国的认知以及地理教科书的目标受众等因素有所不同。不过,总体而言,它们会围绕几个核心的维度来展现中国:1. 宏观的地理概貌与国际位置: 突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大部分教科书都会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下,强调其亚洲东.............
  • 回答
    中国高校教科书中的理论大量源于西方,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历史、现实、学科特性以及全球化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渊源与学科建制 近代科学与教育体系的引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和学术思想的深刻.............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强”。中国和日本的高中教科书,各有侧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可能表现出差异。咱们细聊细聊。咱们先看看中国高中教科书的特点: 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咱们国内的高中教育,尤其是在文理分科之前,非常注重打牢基础,知识面铺得比较广。理科方面,数学、物.............
  • 回答
    关于“政府是暴力机构”这样的表述,在其他国家的教科书中是否会出现,而且是否像中国那样明确写出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要明确“政府是暴力机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政府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可以运用武力来维持秩序、执行法律、保护公民和国家.............
  • 回答
    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包括大部分西方国家,进化论是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基石,其地位和呈现方式与中国教科书大体相似,但具体细节和侧重点上可能略有不同。普遍来说,在这些国家的教科书里,进化论被视为解释地球生命多样性如何形成的最具说服力的科学理论。描述的出发点通常是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从极其简单、原始.............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要回答清朝灭亡之前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以及教科书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否适用于中国,我们需要一点点的梳理和辨析。首先,谈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封建社会”这个词,通常会联系到西方历史上的那一套概念,指的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土地分封、农奴制和等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