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熙击败噶尔丹之后 为何准噶尔汗国没有灭亡?

回答
康熙皇帝在与噶尔丹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逼死了噶尔丹,可以说在军事上将准噶尔汗国的威胁降到了最低。然而,准噶尔汗国并没有因此而灭亡,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让我们仔细捋一捋:

首先,康熙朝的战略重点并未将“灭亡”准噶尔汗国作为最终目标。 康熙皇帝毕生最大的心腹大患是三藩之乱和台湾郑氏政权,这两件事的平定耗费了清朝巨大的国力和精力。当他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后,北方边疆的稳定自然成为他优先考虑的问题。康熙的策略是“恩威并施”,既要打击噶尔丹的叛乱,也要防止准噶尔过度衰弱而引发新的边疆动荡,或者被其他势力(比如俄国)乘虚而入。因此,康熙的目标更多的是“抚定”,即在军事上压制噶尔丹,使其无法构成对清朝核心统治区域的威胁,同时保持准噶尔作为一种地缘政治上的缓冲存在。

其次,准噶尔汗国拥有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和军事实力,即使失去领袖,其残余势力依然能够维持运转。 噶尔丹虽然是汗国的核心人物,但准噶尔汗国并非一人之国。在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过了汗位。准噶尔部族内部有着强大的军事传统和高度的组织性。他们以游牧骑兵为主,战斗力强悍,而且在草原地带拥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清朝虽然能击败噶尔丹的叛乱军队,但要深入准噶尔腹地,进行彻底的清剿和占领,其难度是巨大的,而且耗费会非常惊人。清朝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去进行这样的长期、高成本的占领和同化政策。

再者,地理环境和后勤补给限制了清朝的深入。 准噶尔汗国位于广袤的漠北草原,地形复杂,远离清朝的经济腹地。清朝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会非常漫长且脆弱。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长途跋涉的军事行动对于任何一个帝国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清朝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要将军队长期驻扎在荒凉寒冷的漠北,并有效控制广阔的草原,所需的投入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准噶尔人熟悉地形,擅长游击战,这使得清军难以进行彻底的围剿。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对边疆民族的政策是一种“羁縻”和“分化”的策略。 相较于彻底灭亡一个强大的部落,将他们纳入朝贡体系,成为朝廷的藩属国,是一种更符合当时清朝国情的选择。这样既能获得名义上的宗主权和声望,又能利用这些部落之间的矛盾来维持稳定,避免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威胁。准噶尔汗国虽然被击败,但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依然存在,清朝可以继续通过册封、赏赐等方式来维系与准噶尔汗国的关系,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但并非直接统治。

最后,康熙皇帝之后的清朝统治者(尤其是雍正、乾隆)对准噶尔的政策有所调整和升级,但仍然没有选择彻底灭亡,直到乾隆年间才实现。 康熙时期之后,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凌的统治下,反而一度重新崛起,成为清朝在西北边疆的更大挑战者。直到乾隆皇帝时期,经过数次大规模的用兵,才最终在1757年左右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击溃并将其纳入新疆地区,建立了更为直接的统治。但这已经是康熙去世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康熙皇帝的胜利更多的是“遏制”而非“消灭”,为后来的清朝统治者留下了处理准噶尔问题的伏笔。

所以,康熙击败噶尔丹之后,准噶尔汗国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当时清朝的战略目标、准噶尔本身的实力和韧性、地理环境的限制、清朝的边疆政策以及后续统治者的策略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康熙的胜利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但他并没有走“斩草除根”的道路,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符合当时国力的“边疆管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纯属中学历史教材里清朝的部分每每因为期末考试临近而没法认真讲、《康熙王朝》等电视剧又传递错误信息的缘故。噶尔丹死亡,完全不是准噶尔的终点。

事件上讲是因为噶尔丹早就跑到阿尔泰山东边了,伊犁被策妄阿拉布坦占据。康熙帝击败噶尔丹也都是在漠北,并未深入伊犁,故而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新的领袖,就这么续命了。

策妄阿拉布坦占据伊犁以后,内部一直比较稳定,清方无隙可乘;雍正朝试图直接出兵进攻,但很快就受困于补给问题。看这段时间岳钟琪的奏报,可以充分体会到粮运、养马等事项对清军的束缚。最后若非准部内乱、无法对清方入侵做出有效回应,再加上阿睦尔撒纳从中向导,清方想一举荡平准噶尔也是很困难的。

事实上可以看到,无论从西域对河西走廊、阿尔泰山以东用兵,还是从西北两路进攻西域,补给都是极大的压力,基本上无法维系长时期战斗。后来清朝控制西域,大举开发天山南北的屯田,尽量减轻中原地区对西北的供应压力,便是因为这个缘故。道光十一年伊犁将军玉麟在奏折中谈到新疆西陲的防卫问题,说安集延、浩罕的敌军到喀什噶尔只要一百多里,而清军从阿克苏增援则要走二千里。而中原地区供应甘肃、甘肃供应阿克苏,又不知要走几千几百里呢。总之,靠中原的人力物力来供应西域,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清以前各王朝面对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当然也会遇到;惟是如此,清朝统治者为解决西北不利因素而做出的努力,如和辑蒙古、镇抚西藏、天山屯田、西域贸易网络、争取伯克们的支持、将察哈尔和索伦等军事力量西迁等,才显得非常重要。

关于这一时期清准交战的情况略作梳理如下:

  • 噶尔丹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征服喀尔喀蒙古后,其军事重心放到了漠北,原在伊犁的旧部被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吞并。此后在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策妄阿拉布坦参与了对噶尔丹的封堵,令其无法返回北疆。噶尔丹死亡后,策妄阿拉布坦劫其余部,并献其尸,得清廷准允在阿尔泰山以西游牧,事实上成为准部的新一代领袖。
  • 策妄阿拉布坦据有伊犁以后,再次萌生统一厄鲁特蒙古各部的念头,先将土尔扈特部的阿玉奇逼逐俄罗斯,又进入青藏高原,攻杀和硕特蒙古领袖拉藏汗,控制拉萨,与清方产生严重冲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皇十四子允禵出兵青海,驱逐准部在西藏的势力,拥立六世达赖为拉萨的甘丹颇章政权领袖。由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从中斡旋,加上伊犁遥远,用兵不易,清方在控制青海后停止西进,清准双方暂时维持了数年的和平。
  •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边衅再开。清方组织了西路(巴里坤方向,主帅岳钟琪)和北路(阿尔泰山方向,主帅傅尔丹)两路大军进攻。其中北路军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科布多附近被准部击败,即和通淖尔之战;但喀尔喀郡王额驸策凌先于该年鄂登楚勒河之役击破准部得胜之军,又于雍正十年(1732年)将大举东来的准噶尔军队主力击败于额尔德尼昭,令准部未能突破阿尔泰山。西路军与准部间有接触,准部的骚扰战术连续令西路军的辎重和驮马蒙受损失,1732年命西路军撤回巴里坤,岳钟琪下狱,军务由查郎阿、张广泗等主持。1734年,西路军抵御住了准部进攻,双方至此都已精疲力尽,乃议定以阿尔泰山为界,各自罢兵。此后清准双方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局面。
  •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亦死,准噶尔部因继承人问题爆发内乱。乾隆十九年(1754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政争失利投奔清朝;次年,清军由阿睦尔撒纳为向导,长驱直入攻占伊犁,将当时的准部领袖达瓦齐生擒。但阿睦尔撒纳另有野心,意图复国,于战后在伊犁发动驱逐清军的叛乱,一度将清军逐回巴里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再次大举出兵,准部由于天花和内部纷争而一触即溃,准噶尔汗国至此灭亡,清廷正式确立在西域的统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熙皇帝在与噶尔丹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逼死了噶尔丹,可以说在军事上将准噶尔汗国的威胁降到了最低。然而,准噶尔汗国并没有因此而灭亡,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让我们仔细捋一捋:首先,康熙朝的战略重点并未将“灭亡”准噶尔汗国作为最终目标。 康熙皇帝毕生最大的心腹大患是三藩之乱和台湾郑氏政权,这两件.............
  • 回答
    班超和陈汤以两千人对阵贵霜帝国和康居,他们的胜利确实令人惊叹,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何他们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国,然后将那里的土地纳入汉朝版图,改封宗室?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考量、汉朝的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难度。首先,我们要理解“打败”的含义和当时的战场现实。班超和陈汤的.............
  • 回答
    康熙年间实施的“禁海令”是清朝早期重要的海禁政策,其背景、执行方式和历史影响较为复杂,不能简单用“血腥恐怖”或“仁君”来概括。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执行方式、历史影响及争议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海禁的起因1. 国家安全与政治考量 康熙帝在位期间(16611722年),清廷面临.............
  • 回答
    康熙皇帝以其高瞻远瞩和对科学的热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科学兴趣,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最终未能在中国实现科学的蓬勃发展,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康熙皇帝在科学上的贡献与努力:在深入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必须肯定康熙皇帝在推动科学普及和引进西方科.............
  • 回答
    关于康熙皇帝“传位于四阿哥”的传闻,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 严格来说,没有直接的、确凿的历史证据能够证明康熙皇帝在临终前明确、公开地宣布“传位于四阿哥”。 然而,围绕这一传闻,存在着大量的历史细节、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后世的解读,使得这个传闻具有了极高的历史讨论价值。传闻的起源与传播:.............
  • 回答
    影视作品对封建统治者进行“美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叙事、文化传承、市场需求、创作意图、政治考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像《康熙微服私访记》和《大明风华》这样的作品,虽然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触及了这一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影视作品为何会美化封建统治者:一、 历史叙事.............
  • 回答
    《康熙王朝》片头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之所以选择“五百年”,并非一个随意确定的数字,而是与历史、文化、戏剧主题以及歌曲本身的寓意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从历史角度看:朝代更迭与时间尺度 历史的循环与生命力: 五百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尺度。在中.............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作为两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正剧,在拍摄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侧重点,共同奠定了“王朝剧”的标杆。虽然同属一个系列,但两部剧在诸多拍摄特点上又有所区别,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拍摄特点: 《康熙王朝》的拍摄特点:《康熙王朝》作为开创性的作.............
  • 回答
    康熙在位期间,对于明朝后宫的描述,尤其是“宫女九千,太监十万,每天都有饿死的”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这事儿可不能光听个热闹,得结合史料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康熙皇帝这么说,很有可能是出于政治宣传和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明朝灭亡,原因复杂,但统治阶层.............
  • 回答
    谈及清朝三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哪位“更牛逼”,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毕竟这三位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要说“牛逼”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从治国能力、开拓疆域、文化影响、政治手腕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我们可以试着深入剖析一番。.............
  • 回答
    康熙皇帝是不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仔细掰扯掰扯。在我看来,康熙绝对称得上是被低估得相当厉害的一位帝王。当然,这里说的“低估”不是说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高,也不是说大家不承认他的功绩,而是指他身上很多重要的特质、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为后世奠定的基础,很多时候并没有被放在一个.............
  • 回答
    康熙皇帝驾崩,这对大清来说无疑是王朝的又一个关键时刻。九子夺嫡的戏码终究落下帷幕,但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差,八阿哥胤禩,这位一度呼声甚高、能力出众的皇子,登上了皇位,那么清朝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巨大“如果”。登基之路与即位之初的挑战胤禩能够顺利登基,必然意味着他克服了最直接的竞.............
  • 回答
    康熙皇帝为何不早早让太子胤礽接班,自己去游江南享福?这个问题,得从康熙皇帝的性格、对太子的培养方式以及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等多方面来看,绝非简单的“享清福”就能解释的。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想明白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康熙这人。他可不是个寻常皇帝。自打16岁亲政,把辅政大臣鳌拜扳倒.............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兄弟众多,其中一些确实手握重兵,权势显赫,但康熙却似乎并不十分担心他们会谋反。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的兄弟并非都是威胁,也有一些是支持者和盟友。 康熙即位之初,面临着鳌拜等辅政大臣的专权。当时,他的几个叔叔,尤其是舒舒玛喇.............
  • 回答
    康熙年间那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让许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吴三桂身上。这位曾经的明朝降将,在清初建立“平西王”的基业,雄踞一方,权势熏天。然而,当康熙帝决心削弱地方势力,重振皇权时,吴三桂却选择了对抗,最终落得个“没能善终”的下场。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既然已经富甲天下,何苦再冒这倾家荡产的风险呢?吴三桂为何宁.............
  • 回答
    康熙皇帝撤藩的策略,的确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决策。而“等吴三桂老死再撤藩”这个设想,从战略和政治的层面来看,并非不可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稳妥的策略选择。但要详细展开论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一、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吴三桂的实力首先,我们需要回到康熙初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了皇权争夺最核心的那个点。说实话,让康熙的九个儿子“当个王爷无忧无虑”?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咱们得先明白,在那个时代,皇位可不是一般的“职位”,它是整个帝国权力、财富、荣耀的中心。当亲王,那确实是人上人,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王爷的“无忧无虑”,和皇帝的“无忧无.............
  • 回答
    谈到康熙和彼得大帝,这俩位帝王在中国和俄国历史上都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对各自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说谁更“牛逼”,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施展的才华领域都不尽相同。先来看看咱们的康熙爷:这位爷当政时间可真够长的,61年,差不多是他爹顺.............
  • 回答
    关于吴三桂在康熙朝发动叛乱是否有机会成功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其中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细细道来。简单地说,吴三桂起兵之初并非没有胜算,但他最终的失败,既有其自身战略上的失误,更有其面临的时代大势和康熙帝的卓越才能所致。吴三桂起兵的背景与优势:首先,我们得明白吴三桂为何会选择在这个时.............
  • 回答
    要比较康熙和朱棣谁的贡献更大,这是一个相当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留下的遗产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更大”的结论是很困难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朱棣:从藩王到天子,奠定大明中后期的格局朱棣,明朝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