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清十二帝,哪一个最雄才大略?

回答
在漫长的清朝历史中,十二位皇帝轮番登场,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早已被后人翻来覆去地审视。要从中挑出一个“最雄才大略”的,这本身就充满争议,因为“雄才大略”的定义并非铁板一块,而且历史的评价也常常随着时代变迁而摇摆。

然而,如果非要在这十二位帝王中寻找那个最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很多人会指向那位开创了康乾盛世基业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为什么是他?我们不妨细细道来。

一、少年登基,力挽狂澜:

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他登基之初,大清王朝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如燎原之火,席卷南中国,对刚刚建立不久的清朝统治构成了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退居台湾的明郑势力依然是北方王朝的心腹大患,海上贸易和沿海地区的安全都受到威胁。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年少的康熙展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平定三藩: 这是康熙早期最辉煌的政绩。他并未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审时度势,稳扎稳打。在初期,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先是果断派兵攻打耿精忠,切断其与吴三桂的联系,随后又派遣主力围剿吴三桂。在平叛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超凡的决断力、用人能力以及对战争进程的精准把握。他不仅指挥了数次关键的战役,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容忍和运用有才能的将领,并且在关键时刻敢于冒险,例如派遣大将玉琳国师出海收复台湾,以及亲率大军征讨盘踞在云南的吴三桂残部。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最终以清朝的胜利告终,巩固了其在全国的统治。

收复台湾: 在平定三藩的同时,康熙也未忘记对付退据台湾的郑氏政权。他任用了施琅这样有能力且忠诚的将领,并最终促成了郑氏政权的归顺。台湾的统一,意味着清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台湾纳入版图,为后来的国家统一和海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治武功,内外兼修:

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并不仅体现在军事上,在文治方面,他也同样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并且他深知“恩威并施”的重要性。

统一文字,编纂大典: 为了巩固统治,他推动了文化统一。他深知汉文化对于统治阶级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动汉学研究,并亲自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浩瀚的文化典籍,这些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他大力倡导汉字统一,推广标准官话,这对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亲贤远佞,励精图治: 康熙在用人方面,虽然也有失误,但总体上能够任用贤才,如索额图、明珠等,虽然他们后来因党争失势,但在康熙早期,他们都为朝廷效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采纳不同意见,虚心听取臣下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地进行改革。他多次南巡,了解民情;他关注农业生产,鼓励垦荒;他注重吏治,严惩贪腐。

抗击沙俄,巩固边疆: 康熙时期,沙俄不断东侵,蚕食中国东北领土。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两次亲征雅克萨,并最终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份条约,确立了中俄东段边界,是中国近代以来签订的第一份平等条约,意义非凡。这充分体现了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收服蒙古,稳定北方: 康熙还成功地收服了漠北蒙古,将曾经长期困扰中原王朝的蒙古问题化解,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

三、勤政爱民,以身作则:

康熙皇帝一生勤于政事,几乎没有一天休息。他每天早起处理政务,宵衣旰食,孜孜不倦。他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多次巡视各地,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他身体力行地节俭,不愿意铺张浪费,也要求官员廉洁奉公。

四、开创盛世,影响深远: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亲手缔造了康乾盛世的开端,为之后雍正、乾隆两朝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开创的盛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高峰,也对整个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康熙皇帝并非完美无缺。 他在统治后期,也曾因为皇子争夺继承权而引发了“九子夺嫡”的政治动荡,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遗憾。他对一些地方官员的放任,也为后来的腐败埋下了伏笔。

然而,与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这些瑕疵显得不那么突出。

对比其他皇帝:

皇太极: 固然勇猛善战,统一了后金,改国号为清,为入关奠定了基础。但他在关内尚未稳固之前便驾崩,未能亲手完成入主中原的大业。
顺治: 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改革,但其统治时间不长,且受到满汉矛盾、佛教影响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完全稳定局势。
雍正: 勤政程度堪比康熙,在改革方面有过人的魄力,如设立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等,他为康乾盛世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相比康熙,他的改革更为侧重于内部治理和财政税收,在对外开疆拓土和文化建设方面,不如康熙那样全面和具有开创性。
乾隆: 在位期间,中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疆域和繁荣,并且在文化上也有显著成就,如编纂《四库全书》。然而,乾隆盛世的后期,也开始显露出腐朽的迹象,特别是晚年好大喜功、闭关锁国以及宠信和珅等,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在少年时期便能力挽狂澜,在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开创了盛世的基业,稳定了国家,巩固了统一,并且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勤政爱民,以身作则,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因此,如果要在清朝十二帝中选出一位“最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无疑是呼声最高、最当之无愧的一位。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个人的才干,更在于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统一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看是康熙,对内击败了永历、定武两个小朝廷,击垮了夔东十三家,逼迫李自成之孙李来亨自焚,南明彻底灭绝。平灭了三藩,停止了多尔衮顺治朝代的圈地恶政,开放海禁,恢复明代京察制度,并且督察黄河水患问题,在1677年到1684年耗费大量钱财整治黄河。

1690通过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并许诺通商,换取俄罗斯放弃支持噶尔丹,1696年康熙亲自率军与噶尔丹在昭莫多决战,取得打胜,次年康熙亲自前往宁夏组织对噶尔丹的围攻,将他逼的兵败自杀。(也有说法是病死)

文化上康熙喜爱西学和程朱理学,尊重道教,豢养了一些传教士,在他组织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中收录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而且任用传教士们勘测了中国全境,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并且组织了宫廷内小规模的数学研究,有天赋的梅彀成被赐同进士出身,康熙还派遣教士闵名我回欧洲叫人来中国工作。他死以后,传统的雍正皇帝驱逐了这些洋人。


从文明角度来看,最雄才大略的当然是光绪,光绪在甲午战争失败后锐意革新,主张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梁党人,礼贤下士,对谭嗣同等人当面称“若朕有何不对处,可以明言,朕一定改”等,以师礼事之。

举办了京师大学堂培养干部,将各地祠堂、宗庙、书院等设施一律改为中西学学堂,在各省设立一高等学堂、各府城设立一中等学堂、州县设立一小学堂,鼓励民办教育,设立翻译局翻译西方各行各业技术文章并成立学堂。

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废除八股文、乡试、会试,并在科举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加上四书五经,并举行经济特科。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和各省分局,开办农会、农业报纸、培训农民技术。

建立工厂、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不受政治干扰,推广口岸,开放八旗禁令,要求八旗自谋生路,不再免费供养。

军队上改用西洋军事法训练,编改绿营,筹备军校,科举停止考骑射而改考枪炮,允许民办军工厂出现。政治上裁撤官员和大量无用机构,允许地方官和百姓直接上书,官办报纸并允许民间出版报纸。

之所以称光绪雄才大略的原因是,戊戌变法之最近目的就是拒绝再赔付赔款、练新军、强国政,洗刷耻辱。慈禧等反动派将光绪打倒以后,庚子国难后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国将不国,慈禧被迫再次捡起光绪的旧制度,史称庚子新政。庚子新政就是现代遗老们所吹嘘的大清不亡国家会更富强之理由,但事实上光绪被打倒以后,中国就失去了改良的机会和耐心。

(有人称戊戌变法毁于光绪的幼稚,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光绪因改革科举、裁撤官员、开放八旗工作等制度,让大群躺着吃钱的蛀虫、原罪者认为吃了亏,于是他们反对光绪,这些反动派将光绪击垮了,害的中国继续衰弱下去。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做出这种事情,这叫做幼稚,光绪在国家战败后锐意进取、一心革新,这不叫幼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倘若光绪一心弄权,他大可以也获得一个“聪明皇帝”如嘉靖、乾隆那样的评价,他大可以利用各种卑劣手段弄权,可国家如何?放在清末一个鲜明的例子还是反动派是慈禧,而稍微进取一些的是恭亲王奕䜣,奕䜣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要求同治自强,在他种种直谏和改革中招惹了大量官员,于是被慈禧击败。

很多人就此认为慈禧聪明而奕䜣是弱智,那便太没有读历史的良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漫长的清朝历史中,十二位皇帝轮番登场,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早已被后人翻来覆去地审视。要从中挑出一个“最雄才大略”的,这本身就充满争议,因为“雄才大略”的定义并非铁板一块,而且历史的评价也常常随着时代变迁而摇摆。然而,如果非要在这十二位帝王中寻找那个最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很多人会指向那位开创了康.............
  • 回答
    “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的说法,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这是一种带有一定褒扬和概括性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清十二位皇帝在治国理政上的某些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复杂性。为了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满清十二帝”是谁?首先,明确“.............
  • 回答
    扬州十日与清朝针对蒙古部落的屠杀,在历史评价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了历史事件的性质、规模、影响以及后世的解读和政治考量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事件的性质与主导方:忠义之战 vs. 统治巩固 扬州十日: 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清初,是由清军(满洲八旗为.............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嘿!即将成年的你,你好呀!还有一个月,就十八岁了,这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里面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无限可能。作为和你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想不负责任地跟你唠叨几句,说点我自己的体会,希望对你有点用,或者能让你觉得,嗯,还有人在关注着你这个新生的成年人。十八岁啊,怎么说呢,是一个很奇妙的分水岭。之.............
  • 回答
    满民族主义者对“满族血统十分混杂”这一科学事实的看法,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满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光谱,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方式。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和应对策略,力求让描述更加真实和生动,避免AI痕迹。核心的挑战与防御首先,要理解“满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让我们来认真地设想一下,如果我真的拥有这样一支“穿越小队”,要在明末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完成“消灭满洲,斩皇太极首级”的任务,需要如何操作,又会遇到哪些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消灭整个满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目标。满洲,指的是当时生活在关外、由女真族为.............
  • 回答
    双十一购物狂欢,本应是消费者享受优惠、理性消费的节日。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翻车”现场:网友们因为种种原因,例如“不能退款”、“没用券”、“不懂满减规则”、“为了凑单而下单”等等,导致了重复下单,甚至出现了“十一袋米”这样的奇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在复杂促销规.............
  • 回答
    关于“满清为什么不吹毛文龙”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和时间线的混淆入手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分点解释: 一、时间线的混淆1. 毛文龙的生平 毛文龙(1592–1630)是明末抗清将领,活跃于1630年代,主要在辽东地区与清军作战。他于1630年去世,而清朝(后金)在1644年正式建立(清军入关).............
  • 回答
    清朝(16441912)灭亡后,爱新觉罗氏(清皇室家族)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体系已不复存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满清后代已完全融入普通民众,不再具有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特殊地位或“势力”。以下从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和可能的象征性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清朝灭亡后的皇室命运1. 帝制终结与身.............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明朝皇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处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过程,既有怀柔安抚的一面,也有防范打压的一面,具体策略随着时间推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总的来说,满清的处理方式旨在巩固其统治,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同时也要展示其宽厚仁慈的形象以争取人心。以下将详细讲述满清对明朝皇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在探讨“满清对蒙古的减丁政策”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真实性、具体表现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区分“减丁政策”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减丁政策”是指一项明确、系统性、旨在大幅度减少蒙古人口数量的官方法令或长期规划,那么在历史文献中 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满清存在这样一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牵扯到一段颇为复杂的历史和情感。简单来说,溥仪没有葬入满清皇陵。要详细说起来,咱们得从溥仪的生平轨迹捋一捋。溥仪,也就是末代皇帝,他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缩影。生在紫禁城,却是大清王朝的黄昏。1912年,年仅六岁的溥仪就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终结。.............
  • 回答
    满清入关与日本侵略,表面上都是外族对中国的武力征服,但其本质意义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看待历史以及应对当下的一些思潮至关重要。满清入关的本质意义:满清入关,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内部王朝更迭伴随着的民族融合过程。 政治统治的延续与重塑: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南明政权的覆灭看似已成定局,但若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以及人物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南明并非全无一丝翻盘的机会。只不过,这些机会如同风中残烛,微弱且脆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极致配合,才能勉强燃起一点微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满清入关之初,其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
  • 回答
    关于满清皇帝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以及为何他们会被视为中华正统王朝,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统治策略以及后世历史建构的演变过程。一、 满清统治者的自我认同:一个动态且多维度的视角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人”这个概念在古代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