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医生不靠仪器,是不是就不会看病了?

回答
关于“医生不靠仪器就不会看病了”这个说法,这绝对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甚至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医生,他的根本能力是什么?是经验、知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仪器,不过是这些核心能力之外的辅助工具。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仪器,一个医生要怎么看病?

首先,望、闻、问、切这四大传统诊断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的精华,即使放到现代医学里,其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望: 这是观察病人的整体状态。病人脸色是不是苍白,是不是泛黄,有没有出汗,眼神有没有无神,有没有皮疹,有没有水肿,这些都可以通过医生的眼睛直接观察到。比如,看到病人皮肤发黄,医生会联想到肝脏问题;看到病人脸色苍白,可能会怀疑贫血或者出血。
闻: 这是通过听和嗅来判断病情。听病人说话的声音是否清晰有力,有没有痰音,呼吸有没有杂音。闻病人的气味,比如有些病人身上会有特殊的酸臭味,这可能提示某些代谢性疾病。
问: 这是与病人最直接的交流。医生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么发展的,有没有什么诱因,有没有什么家族病史,过去得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药等等。这就像一个侦探在收集线索,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可能指向最终的病因。病人描述的疼痛性质(锐痛、胀痛、绞痛),发作的规律性,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临床信息。
切: 这是中医的传统,但现代医学也借鉴了不少。触诊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按压腹部,感觉是否有压痛、包块,触摸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力度,了解病人的体温变化。通过触摸皮肤的温度和湿度,也能获得一些信息。

这些“不用仪器”的手段,恰恰是医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诊断能力的体现。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哪怕不看任何仪器报告,仅凭这些就能对病情做出初步的判断,甚至有时能够“点石成金”,发现仪器可能因为角度、分辨率等限制而忽略的细微之处。

那么,为什么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仪器呢?

这并不是医生“不会看病”了,而是因为:

1. 医学的进步和复杂性: 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过去。人体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是在微观层面进行的,很多疾病的发生机制也非常复杂。很多时候,我们肉眼和触觉根本无法感知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早期肿瘤的细胞病变,或者体内一些激素水平的微小波动,如果没有仪器,根本无从发现。
2. 诊断的精确度和客观性: 仪器提供了客观的数据,能够排除主观臆断的可能性。比如说,一个人可能觉得头疼,但大脑CT结果显示没有异常;另一个人可能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脑部影像却显示有早期病灶。仪器报告比医生个人的“感觉”更具说服力,也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3.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筛查: 很多疾病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是潜伏期。依赖仪器进行筛查,可以帮助我们在疾病发展到不可逆转的阶段之前就发现它,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比如,定期体检中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都是通过仪器进行的早期筛查。
4. 治疗的指导和监测: 很多治疗都需要依据仪器结果来制定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仪器来监测疗效和副作用。比如,手术需要影像学引导;化疗、放疗需要根据影像学来评估肿瘤大小和位置;药物的有效性也需要通过血液检查等来监测。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仪器是医生的“眼睛和耳朵”的延伸,是能力的放大器。 医生利用仪器来“看”得更清楚,“听”得更仔细,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仪器并不能取代医生的思考和决策。 一堆冰冷的仪器数据摆在面前,如果没有医生的专业知识来解读,没有医生的临床经验来串联,它就只是一堆数字。一个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检查,并且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仪器。
一个好的医生,是能将传统诊断方法和现代仪器诊断方法完美结合的。 他不会因为有了仪器就丢掉望闻问切的功夫,因为这些基本功是理解仪器数据、进行病情分析的基础。同时,他也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让诊断更全面、更精准。

可以说,现代医生是“如虎添翼”,而不是“失去了翅膀”。他们有更强大的工具来认识和治疗疾病,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自身能力的价值。一个没有经验、不懂得分析的医生,即使给他再多的仪器,也一样是个糟糕的医生。反之,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医生,即使在没有仪器的极端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凭借其深厚的功底来诊治病人,只是诊断的范围和深度会有所受限而已。

所以,别再说医生不靠仪器就不会看病了,那是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一种轻视。他们是运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而仪器只是他们手中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装神弄鬼那是很容易学的。



【段子警告】

乾隆皇帝与悬丝诊脉

一日乾隆皇帝宣御医看病,御医不知那位妃子染恙,心想先讨吉利再说。

于是就在悬丝上诊了一会儿“脉”后,喜形于色地说:

“启禀万岁,喜脉!”

乾隆一听,暗地笑了,说道:

“凭这根细丝诊脉看病?朕不信!”

御医忙磕头道:

“臣诊脉,从未有过差错。”

乾隆命太监带御医去看悬丝另一头。

原来,皇帝想试试御医的本领,丝线的另一端并未系上病人的手腕,

而是系在凳腿上。


御医看了大吃一惊,险些吓晕——这可欺君之罪啊!

但他不愧有经验的老御医,

稍定了一下神,他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

说:

“敢请劈开凳腿,便知微臣讲的真假。”


乾隆立即命太监取出利斧劈开凳腿,

只见凳腿中有一小蛀洞洞内有只小虫正蠕动,

御医忙跪奏:

“万岁请看此为木之孕也,叫喜脉。”

皇上一听,面露喜色点头表示认同,

这才命其给正生病的格格诊治。

这位御医已吓得大汗淋漓,

连衣襟都湿透了。


这个段子大家应该看过无数次了。




现在医生不靠仪器,是不是就不会看病了?


如果真的拿走所有的仪器, 包括听诊器,

那医生上班学道士和尚做法事好不好? 看病就求签, 求完签给一包中药回家煲汤。

没事劈一下板凳,格物致知, 中不中?





【男女授受不亲】





。。。。。。

user avatar

不靠仪器当然可以看病。

就拿个肺癌来说吧:

1.如果不能使用仪器

王老爷子咳嗽了一个多月,来医院瞧病。由于医生不能使用仪器,(好歹给个听诊器吧),只能拿着听诊器听,发现:既有哮鸣音还有湿罗音。

考虑到病人经常抽烟,也有长期的气短喘息等症状,并且病人在秋冬季发病,优先诊断为“慢阻肺伴急性感染”。

得,抗感染吧。但是用了2周的抗生素,病人就是没缓解,还有加重趋势。……好吧,姑且排除“肺炎”,考虑可能是一个临床体征不太明显的“肺结核”。

由于不能做痰培养和纤支镜,那就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吧,于是给患者上了抗结核药物,又是近一个月过去了……

抗结核治疗也没效果!但是在入院期间,医生发现王老爷子体重减轻了好几斤,咳嗽症状更加严重,并且最近老爷子新发咯血,使用听诊器发现胸壁某处的哮鸣音也更为明显。主治医师心里升起了不详的预感,便邀请专家会诊,专家们结合患者体征及入院治疗情况,大家一致认定:肺癌的可能性最大。

于是,老爷子在入院近2个月后,终于基本明确了诊断,可以对因治疗了。


2.如果可以使用仪器

王老爷子咳嗽一个多月,来到医院。

第一天,做了CT,CT提示肺上某处高密度阴影,边缘毛刺,疑似肺癌?

第二天,做纤维支气管镜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过了两天,病理结果提示:肺癌。



仪器,就是为了更快更便捷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没了仪器,无非就是诊断更慢更麻烦并且没那么准确罢了。如果患者愿意接受这些风险,并且给每位医生配上保镖,当然可以不用仪器的啦,嘿嘿。






(王老爷子的病例是现编的,若有疏漏和不准确之处,见谅见谅)

user avatar

其实我真的很羡慕古代的大夫,倒不是羡慕他们一副汤药,一根银针就能治病,而是羡慕他们能自己开医院,自己坐堂。到了晚上把门一关,也不用收急诊。

自己能治的病就治,治不好就不治,完全自己做主。诊金多少,自己决定。富人多收点,穷人少收点。治得好了,患者多给一点感谢金也就坦然接受了,完全不会有收红包的嫌疑。

也不用晋职称,做科研,光凭看病就能成为一方名医。

那才是真正的大夫。

user avatar

是的


如果有任何不满意,请找可以靠望诊和问诊就能诊断并治疗的大神们去治疗


包你满意

我多希望这样抱有怀疑论甚至阴谋论的患者可以不要去找临床一线的专家主任们看病,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还可以避免这些前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说不定还能定点清除一些骗子


说多都是眼泪

user avatar

会,当然是会的。

但是——这就好比出租车司机要送你去机场,你非要说“是不是现在的司机不开车就不会送人了?”,他能背着你去机场,但你能接受吗?

仪器是医生的工具,你不让他使用工具,又要他干活儿……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看病的是医生,不是仪器,仪器告诉医生你某个值偏高,然后医生根据这个值和你的某些反应来 判断你得了什么病,这个判断是医生出的,不是仪器出的。

如果你不让医生用仪器,医生大致判断也能出方案,你敢接受么?

鲁班做原始的家具,都要发明一堆工具来用,医生使用工具,不知道哪儿招你惹你了。

user avatar

主要是这一届病人不行,以前的病人压根儿不用看医生,有什么病自己挨吧挨吧就好了。


什么?你说死了的那些?阎王要你三更死,你还想怎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