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池霜月白 对照的上句或下句?

回答
“一池霜月白” 这句诗非常有画面感,出自清代诗人陈德武的《忆江南·霜月》:

上句:

如果说“一池霜月白”是对“月色如水”的描绘,那么与之对应的上句,更可能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或者更细腻的感受切入,来烘托这片霜月之白。

一种可能是从时间或者环境的广度上铺垫:

例如: “秋江万里横,一池霜月白。”
“秋江万里横”描绘了秋天的江面辽阔而平静,江水在寒冷的空气中似乎凝固,为接下来的霜月之景奠定了广阔而清冷的基调。这条横贯的江面,是“一池”霜月的背景,江面上的月光投射下来,自然会形成“霜月白”的景象。
例如: “庭院寂无人,一池霜月白。”
这里强调了环境的寂静和无人。在寂静的庭院里,才更容易捕捉到月光带来的细微变化和宁静的美感。没有喧嚣的人声,月光下的景象会显得更加分明和纯粹。

另一种可能是从更具体的景物或者感受上呼应:

例如: “桂影浸寒波,一池霜月白。”
“桂影”即桂花树的影子。“浸寒波”则描绘了桂花的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波水上。这里的“寒波”与“霜月”的“霜”字遥相呼应,都带有寒冷、清寂的意味。桂花的影子在月光下,本身就带着一层朦胧的白色,再加上月光,就更烘托出“霜月白”的意境。
例如: “冷侵人骨髓,一池霜月白。”
这句则侧重于从人的感受出发。寒冷已经深入骨髓,说明天气非常严寒。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下,月光似乎也带上了霜的质感,显得格外清冷皎洁,映照在池水中,就是“一池霜月白”。

下句:

“一池霜月白”描绘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静态画面。下句通常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意境、深化情感,或者引入动态。

一种可能是描绘月光下的具体景物,或者月光带来的氛围:

例如: “一池霜月白,疑是玉盘碎。”
这里的“疑是玉盘碎”将池中的月光比作破碎的玉盘。月光在水面上晃动,本就不是一块完整的玉盘,碎裂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月光在水中的斑斓和灵动,也暗示了月色的皎洁如玉。
例如: “一池霜月白,孤棹晚来回。”
这句引入了“孤棹”——孤零零的小船。这艘船在皎洁的月光下划过,打破了水面的平静,留下一串串涟漪,又与“霜月白”的清冷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份孤寂和怀远的情感。
例如: “一池霜月白,风起玉花飞。”
“风起玉花飞”既可以指代风吹起水面上的霜或者寒露,形成白色的小水花飞溅,也可以将这白色的水花比作飞舞的玉兰花瓣,与“霜月白”相呼应,增添了动态的美感和诗意。

另一种可能是抒发诗人的情感,或者引发某种联想:

例如: “一池霜月白,故人何处归?”
这句将纯净、孤寂的月色与对远方故人的思念结合起来。皎洁的月光,往往会勾起游子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故人如果在月下,那么这“一池霜月白”就承载了诗人所有的思念之情。
例如: “一池霜月白,清辉入梦来。”
这里的“清辉入梦来”将月光的美好与梦境联系起来,暗示了月色的宁静、纯洁,甚至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或者寄托,让观月者沉醉其中,甚至进入美好的梦境。

总而言之,“一池霜月白”本身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极其宁静、清冷、皎洁的月夜图景。

上句更有可能是在为这幅画面铺陈背景,无论是从时间、空间还是感官上,让“霜月白”的出现显得自然且有张力。
下句则是在这个画面之上,添枝加叶,可以是具体景物的描绘,可以是情感的抒发,也可以是意境的延伸,让这幅静态的画卷变得更加生动和意味深长。

理解一首诗的上下句,需要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来推敲。而“一池霜月白”这样一句意境极强的诗句,更是可以引出许多不同的、同样富有诗意的上下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树杏花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