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海洋中的离岸流很危险?

回答
海洋中的离岸流,也被称为“海浪的返流”或“ rip current”,是海滩游泳者最常遇到的危险之一。它的危险性在于其强大的、不易察觉的拉力,以及游客普遍缺乏对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下面将详细阐述离岸流的危险性所在:

一、 离岸流的形成机制:

离岸流是海浪作用于海岸线的一种反馈机制。当海浪不断涌向海滩时,水会被推向岸边,积累了一定的水量。由于海滩的形状和海底的坡度不同,这些水最终需要通过一个相对狭窄且流速较快的区域流回大海,这就是离岸流。

地形因素:
沙洲和浅滩的缺口: 海底可能存在沙洲(一道道海底的沙丘)或浅滩。当海浪冲击到沙洲时,水会被阻挡,然后寻找最容易流走的地方,通常是沙洲之间的低洼处或缺口。这些缺口就形成了离岸流的通道。
海滩的形状: 不规则的海滩形状,例如突出的岬角或凹陷的海湾,都可能导致水流的聚集和加速,形成离岸流。
海底坡度: 某些区域海底坡度突然变陡,也可能促使水流更快地流向深海。

海浪作用:
波浪撞击和回流: 海浪推动水面向前,但当海浪退去时,水会向后流。如果水流在某个区域被聚集并加速,就会形成离岸流。
波浪的密集度: 当海浪密集地冲击海岸时,水量的积累会更快,离岸流的形成也会更加频繁和强大。

二、 离岸流的危险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大的拉力,难以对抗:
流速惊人: 离岸流的流速可能非常快,有时可达每秒12米,甚至更快。这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游泳的速度。想象一下,你以每秒1米的速度被拖向大海,这是很难抵抗的。
直线导出: 离岸流通常是沿着一个相对狭窄的通道,以直线方式将人快速带离海岸。一旦被卷入,你会被迅速带到比你下水时更深的水域,甚至超出你习惯的深度。

2. 容易被忽视且难以辨别:
外观相似: 离岸流的表面看起来可能与其他海面没有太大区别,有时甚至会比周围的海水更平静,因为海浪在离岸流的通道中已经被打破。
与海浪的混合: 在近岸区域,离岸流会与涌来的海浪混合,使得其边界模糊。游泳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离岸流的范围。
伪装成“安全”区域: 有时候,离岸流会出现在看起来比较平静的区域,这会诱导人们误以为那里是安全的游泳区。

3. 导致恐慌和体力消耗:
心理冲击: 被离岸流突然卷走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和恐慌。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感会让人难以冷静思考。
徒劳的抵抗: 大多数人被离岸流卷入后,会本能地尝试直接游回岸边。由于离岸流的速度远大于人的游泳速度,这种直接对抗只会导致极快的体力消耗,最终精疲力竭。

4. 可能发生在任何海滩:
并非特定海域: 离岸流并非只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危险海域,它们可能在世界上任何有海浪的海滩出现。即使是看起来很平静的海滩,也可能存在离岸流。
频率变化: 离岸流的强度和频率会随着海浪大小、潮汐、海底地形等因素而变化。

5. 加剧溺水事故:
间接原因: 离岸流本身不一定会直接导致溺水,但它会迫使人们进入更深、更危险的水域,并消耗他们的体力。一旦被带离到无法站立的区域,或者无法及时应对,就极易发生溺水。
救援困难: 离岸流会使救援人员难以接近被困者,也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危险性。

三、 如何识别离岸流(虽然困难,但有迹可循):

水面颜色不同: 离岸流通道内的海水可能比周围的海水颜色更深(因为水更深)或更浑浊(因为海底泥沙被搅动)。
海面有泡沫或杂物定向移动: 在离岸流的区域,可能会看到海面上有一连串的泡沫或水面上的杂物被定向地、快速地向海里移动。
海浪之间的变化: 通常在离岸流出现的区域,海浪会比较小或不规则,与周围连续的海浪有所不同。
海底地形的观察: 如果有经验的冲浪者或当地人,他们可能会识别出海底沙洲的缺口等形成离岸流的地形。

四、 离岸流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保持冷静: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恐慌只会加速体力消耗。
不要直接游回岸边: 记住,离岸流是横向或向外流动的,直接与它对抗是无效的。
顺着离岸流游: 尝试沿着离岸流的边缘,与离岸流方向垂直(横向)游动,直到脱离离岸流的影响范围。一旦你感觉到自己不再被向外拉,就可以转而游回岸边。
漂浮或呼救: 如果体力不支,不要浪费体力与离岸流对抗,而是尝试漂浮,保持体力,并大声呼救,引起岸边救援人员或周围人的注意。
高举手臂示意: 向岸边或附近的人示意你需要帮助。

总结:

离岸流的危险性在于其强大而隐蔽的拉力,能够迅速将游泳者带离海岸,并导致其体力迅速消耗和恐慌。许多人在不了解其存在或应对方法的情况下,往往会犯下直接对抗的错误,从而将自己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因此,在海边游泳时,了解离岸流的知识和保持警惕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于看到一个自己专业里的问题了,无邀请前来强答一发!

简单的回答就是:当然是真的,而且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很严重!关乎自己生命的事情没有小事,大家应该重视在海岸游玩时遇到离岸流的可能!否则一旦遇上了,可能有生命危险!

谢谢各位大爷点赞,根据评论里的建议,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一点调整,把理论解释部分放在后面了。

本回答将先结合答主本人多年在海中游泳、潜水和浮潜的经验,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并向大家解释面对离岸流的脱困方式,再从海岸动力学的波浪理论出发讲解离岸流的形成原因(没错,虽然听起来不那么理所应当,但多数情况下的离岸流的产生都和波浪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便是在高低潮位slack没有潮流的情况下,离岸流也是可以存在的),对于波浪数学理论没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跳过第二节。


先送上一张我本人在自由潜水时加入一群野生海豚戏水玩耍拍摄到的照片,在正确估计风险和自己的能力的情况下,与大海的亲密接触是极为Rewarding的体验,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了!想要这种体验,又想尽量规避危险?往下看吧!


------------------------------------------------------------------------------------------------------------------------------

----------------------------------------------我是亲身经历的分割线!-----------------------------------------------


我在夏威夷生活了有三年了,期间参与了AAUS (American Academy of Underwater Sciences,姑且译作美国水下科学院吧)的科学潜水员训练项目,成功成为了科学潜水员和NAUI认证的潜水长和Rescue Diver (救生潜水员),自认为在海里的经验也不算少了,游泳技术也不差,但是也曾经经历过风险。

熟悉夏威夷的同学一定知道,夏威夷有一个浮潜胜地名叫恐龙湾(Hanauma Bay),很多游客都会在这里玩浮潜,这里的浮潜基本上有两个level,对于初学者,珊瑚礁盘以内的水域风平浪静,有很多的鱼可以看,所以通常挤满了人;而对于技术较好的浮潜和自由潜爱好者,游到珊瑚礁盘以外的较深水域里,有很漂亮的珊瑚、一群群各种大鱼,时不时出没的绿海龟和海豹,加上能见度极好的水质和人少带来的自由感,却是致命的诱惑。恐龙湾里有一处臭名昭著的离岸流,见下图,这处离岸流处于一个珊瑚礁盘的缺口处,这个缺口是多年前拉海底电缆时被炸开的,图上的黑线代表珊瑚礁盘上的波浪破碎,将水带入礁盘内,再从红色箭头,也就是礁盘缺口处以离岸流的形式流出。想要到珊瑚礁盘以外的海域,是不能直接从礁盘上走的,因为这样会破坏礁盘的生态,也很容易划伤脚,所以一般只能从红色箭头处的礁盘缺口游出去,再从那里顶流游回来。我几乎每次来恐龙湾都会从这里游出去,玩一玩自由潜水,然后再顶流游回来,虽然离岸流较强,但是因为我有相应的预期,加上脚蹼的助力,游回来基本上没有压力。


直到这天,我和好基友们一起来到恐龙湾浮潜,我希望去礁盘外的深海,问其中一个基友要不要一起去,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我看了当时的浪的情况,其实浪是偏大的,我也犹豫了一下出去是否安全,但是因为之前每一次都很安全没压力地回来了,也就没太担心地出去了。扎了几个猛子,看了几条漂亮的鱼儿,但觉得天色渐渐阴沉,温度开始下降,觉得有些冷了便和基友商量着往回游。

这时候问题来了,我这个基友虽然会游泳,也不怕深水,但是因为用不惯脚蹼(长期蛙泳腿,不习惯鞭腿),所以当时没有戴脚蹼,在面对很强的离岸流时,根本游不动,我已经游回礁盘内了才发现他还在礁盘外的离岸流里挣扎,看起来快要体力不支了,我才想起来大事不妙(对于我来说这是非常不应该的,Rescue Diver训练要求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队友,而我至少有三分钟时间只顾着自己游,忘了关注一下他的状态),赶紧游出去,拉着他一起往里游。

一个人自己游和拖着一个体力衰竭的人游当然是两码事,我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才将将把他拖回到礁盘缺口处,此时我已经开始觉得体力上有点吃不消了,当时的预计是可能可以把他拖回来,但是自己也会精疲力尽。

幸好,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抬头一看,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救生员骑在他的冲浪板上,对我说“You guys need any help?”···

最后我的基友坐着救生员的冲浪板回到了岸边,我也游上岸,两个人都累到不行。基友和我说,当他奋力划水,却看着水底的石头发现自己不进反退时,心里真的是绝望的,很快便呼吸不畅,通气管进水了,接下来很快便是体力衰竭,基本上动不了了。

这次的经历让我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视离岸流这个东西,我以前虽然对于离岸流有比较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不够清醒,没有预计到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风险的加倍累积,在这次事件中,较平时更大的浪,和不习惯脚蹼的同行者,本应该成为我们决定不去冒险的原因。所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以为自己技术牛逼就可以瞎胡来!

如何判断离岸流?

离岸流的发生通常有几种情况,除了潮流之外,主要就是沿岸破波带上的某些深度较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波浪破碎较少,水面壅高少,形成了水面的“低洼地带”,因此离岸流高发在这种地方。我上面提到的夏威夷恐龙湾的那处离岸流,便发生在深度较大的礁盘缺口处。

所以同学们如果看到像下图这样的,持续观察到两边都是浪花,偏偏中间这一块浪花较少或者没有浪花的情况,就要当心了,这里可能有离岸流!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下海游泳!因为即使你不在离岸流里游泳,也有可能被沿岸流带进离岸流里冲走!


图:箭头中间有离岸流!(来源The Vane)


图:用Tracer标识出的离岸流,可见是在两道浪花之间的平静地带。

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海底地形可以再海滩上肉眼看见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两边都是浅滩,有波浪在上面破碎,中间有一条深槽的情况,有很大的概率有很强的离岸流!


图:注意画面最下面,两边是砂质浅滩,中间有一条深沟,离岸流形成!这个离岸流非常强大,以至于肉眼即可看见这个流动,更可怕的离岸流是那些没有强到可以肉眼看见的。(来源:NWS Rip Currents Safety Home Page)\*:评论有朋友指出这是Tidal pool的return current,根据这个意见我特别做了重新考证,其实这张图是摄于2004年飓风Jeanne在佛罗里达州登陆后的大西洋海岸,特殊波况导致海岸形成了离岸沙洲(Offshore Sandbar),由于波浪增水而形成了类似于Tidal lagoon的结构,但这确实不是潮流而是离岸流,水的来源是离岸沙洲上的波浪破碎输水,而非涨潮导致。*\

当然,最简单的方法,看沙滩上的警示牌:


If in doubt, don't go out!


遇到离岸流该如何自救?

原则上说我们应该尽量避开有离岸流的海滩和海域,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离岸流可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你身边,那么如果遇到了离岸流将你带向海洋深处,该如何自救?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在离岸流中时,一定要保持镇定,慌乱会消耗你的能量使你的体力透支,无论是等待救援还是自救,镇定都是最重要的!调整好自己的呼吸,放松自己的身体,让自己随波逐流,千万不要去挣扎反抗离岸流的力量!

然后,当你调整好之后,如果岸上有救生员,请大声呼救,挥动双手,他们会来救你的,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救生员一般都装备有专业工具,由他们介入,你就安全了。

但是如果离岸边太远,救生员没发现你的呼救,或者这个海滩没有救生员,怎么办?这就只能自己游了,但是即便是自己游,也是有技巧的,顶流向岸的方向游,很大概率是还没游到你就累死了,或者干脆越游离岸越远,这时候,不应该顶流向岸游,而应该垂直于流向,沿岸游!见下图。离岸流是有宽度的,这个宽度视情况可有几米到上百米,只要游出离岸流的范围,即可向岸游回海滩!或者也可以直接随波逐流,等到达离岸流结束的位置,再沿岸游一段,转为向岸游回。


另外一种自救的方法:只适合有脚蹼,处于自由潜水,或水肺潜水状态(气瓶有气),而且别无选择的情况下:

任何的粘性流体流动,在靠近海底,尤其是珊瑚、礁石等糙率(粗糙程度)较大的床面附近,流速都会成指数减小状态,形成一个层流或湍流边界层(Laminar or turbulence bottom boundary layer,海里遇到的都是湍流边界层),这个边界层内因为流速很小,因此自然地离岸流的影响也很小。在水深不是太大、底床的地形较为规则的情况下水性好,有推进辅助的或者气瓶有足够余气的遇险者可以尝试潜水到达水底(duck dive),从底部边界层通过爬行或者游动的方式侧向脱离离岸流区域,或者(如果流强一般的话)直接顶流回到可以双脚安全站立的区域。这个方法的要领是,尽可能贴近海底,贴得越近,越省力!另外,一定估计好自己的能力,一定估计好自己的能力,一定估计好自己的能力!重要的话说三遍!自由潜水的话,一定要防止出现浅水昏迷(Shallow Water Blackout,一种和体内氧和二氧化碳的气分压急剧变化有关的危险的水中昏迷现象,学过自由潜水的应该都知道),因此一定要保守保守再保守,除非别无选择,否则不要冒险!

--------------------------------------第二节的分割线--------------------------------------------------------

要从理论上解释离岸流的形成原因,首先要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的波浪理论。波浪理论是一类描述海洋中重力波的运动、传播变形和水动力学特性的数学理论。由于波浪是一种流体现象,因此其符合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NS方程)。然而NS方程是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仅在非常有限的几种特殊情况下才能得到解析解。为了较为简便地获得描述波浪的控制方程,科学家们采用另一种方法来描述这个问题,那就是势流理论(Potential Flow Theory), 这个理论的应用具有两个前提条件,那就是:

1. 流体是理想流体,即考虑的流体是无粘性的,不可压缩的,满足理想流体的欧拉方程。

2. 流体流动是无旋的,即对于任意流场 ,有流场的旋度: ,此时的流场可以用速度势(Velocity Potential)描述: ,其中 即为速度势。更明确地,流场的各个速度分量可以被写做:

其中 为坐标原点在静水水面的二维直角坐标系坐标, 为水平坐标(x), 为垂直坐标(z) 。

基于以上假设,波浪问题可以被极大的简化,可证波浪流动的速度势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或常写作:

根据速度势描述和拉普拉斯方程,我们便得到了基于势流理论的波浪运动控制方程。这个方程比NS方程简单了许多,但是求解起来依旧不容易,需要设置明确的数学边界条件,才能求得解析解。这里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设置波浪表面的边界条件,要知道我们的波浪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求解波浪,波浪表面是求解的结果之一,在求解过程中需要知道其确切位置以设置边界条件,听起来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困难便出现在这里。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线性波理论 (Linear Wave Theory)也被称作艾利波理论(Airy Wave Theory),其主要特点是假定波高 (即为一个波浪周期内的波峰到波谷的垂直距离)相对于水深 来说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在设置波浪表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边界条件时,就比较方便了,直接设置在距离底床面距离为水深 的无波浪的静水水面( )就好了!具体的边界条件在这里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参看参考文献[1],总而言之,求解的结果是一个速度势函数:

(此处即为, 即为 )

其中 为波浪的圆频率,与波周期 的换算方式为 , 为波浪振幅,与波高的换算方式为 , 为时间, 为波数: , 为波长。波数 可由如下弥散方程(Dispersion Equation)计算得出:

这样我们便可以求得线性波假设下的任意波高、周期的波浪的流场了,考虑拉格朗日分析视角,求得的波浪流场里的水质点运动轨迹(Trajectory)如下图所示:

可见每一个水质点都做完美的圆周运动,水深越大,这个圆周的半径就越小,直到到水底,这个圆周半径为零,水质点静止。这个运动轨迹说明,在线性波理论中,不管浪多么大,被裹挟在浪里的水质点或者其它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只是在原地打转,并不能指望这个浪把你带到哪里去,也就是说,线性波具有“零输移”的特征。此外,这张图上不准确的一点是,线性波的波面是完全的正弦波,波峰和波谷是严格对称的,这张图上画的则不对称。

然而问题来了,在海岸浅水处,线性波理论的理论前提“波高相对于水深而言太小,可以忽略”的这个假设已经不再成立,因为水深浅,而波能集中导致浪高也大,这时候线性波理论就不再适用了。非线性的波浪理论也是存在的,例如椭圆余弦波理论(Cnoidal Wave)、斯托克斯波理论(Stokes Wave Theory),这些理论的求解依赖于对波浪表面的两个边界条件的泰勒级数展开和摄动法求解,过程过于繁冗复杂,不在这里详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控制方程是同样的,只是现在界面上的运动和动力边界条件现在更加逼近波浪的实际界面就好了。下面以斯托克斯波理论为例,说明离岸流的成因。

阶斯托克斯波的速度势函数为:

波面则可表达为傅里叶级数展开形式:

其中 等都是需要求得的系数,阶数越高,计算这些系数的复杂度也越高,一般来说手算的话到五阶就已经是不容易了。不过现在随着符号代数的发展,采用计算机手段算到几百阶应该都不是问题了。

下图为高阶浅水斯托克斯波的水质点轨迹:


可以看出,一个波周期之后,水质点绕了一个圈圈却并没有回到它最初出发的点,而是向着波浪传播的方向上偏移了一些,随着波浪的运动,水质点在不断地被向波浪传播的方向推移,这种现象,叫做斯托克斯漂移(Stokes Drift),海浪会把游泳者,或者其它乱七八糟的垃圾冲刷上岸,就是由于这个现象所致(当然到了Swash zone还有波浪破碎的作用)。这个波浪理论描述的波浪,就很接近我们平时在海边看到的没有破碎之前的波浪了。

那么问题来了,海岸的波浪会通过斯托克斯漂移把水向岸边推,形成了一个净的向岸边的流量,那么理论上说岸边的水会越来越多,海滩会渐渐被这些被海浪推向岸边的水淹没,然而这并没有发生,这就说明了,进来了多少水,就会出去多少水。这些水如何出去呢?两个途径,第一个是通过靠近水底的底回流(Undertow),第二个就是离岸流(Rip Current)了。下图是一个典型的离岸流情形:


被波浪带到岸边的水无处可去,将海滩上的水面壅高之后在重力的左右下形成沿海岸流动的沿岸流(long shore current),在相对流动的沿岸流交汇处形成离岸流,水从这里被带向较深的海域,从而实现海岸带的水量输运平衡。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离岸流的成因了,离岸流是在海岸波浪的非线性的向岸的水量输运作用下,在重力影响下产生的平衡海岸带平均流的向海流动的一种小尺度海流现象。

但是线性波理论真的就无法解释离岸流吗?其实也并不是,基于线性波理论的辐射应力(Radiation Stress)结合对波浪破碎带的线性化描述的平均海面上升、下降一样可以解释离岸流现象,总的来说,波浪的破碎导致海滩附近的平均海面上升,导致水流向平均海面位置较低的波浪破碎较少的海滩区域,从而形成离岸流,这部分的理论就不详细描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参考文献[2].



---码了这么多字,半天都没了,给个赞吧~~~最后吐个槽,知乎的LaTex公式编辑器用起来真心不太方便,不可以直接$$中间带公式吗?

参考资料:

[1]: Airy wave theory

[2]: Bowen, A. J. (1969). Rip currents: 1.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74(23), 5467. doi.org/10.1029/JC074i0

[3]: Mei, C. C. (1984). The applied dynamics of ocean surface waves. Book, 11(3), 321. doi.org/10.1016/0029-8090033-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洋中的离岸流,也被称为“海浪的返流”或“ rip current”,是海滩游泳者最常遇到的危险之一。它的危险性在于其强大的、不易察觉的拉力,以及游客普遍缺乏对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下面将详细阐述离岸流的危险性所在:一、 离岸流的形成机制:离岸流是海浪作用于海岸线的一种反馈机制。当海浪不断涌向海滩时,.............
  • 回答
    锡兰海战:一场惨胜,日本海军最不该有的“胜利”1942年4月,在印度洋的广袤海面上,日本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锡兰海战。这场战役最终以日军的“胜利”告终,重创了英国舰队,令其在印度洋的活动能力大打折扣。然而,这场胜利却成了日本海军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正是这场“胜利”,让日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在谈论动物福利的时候,好像只盯着家养的猫猫狗狗,对海洋馆、动物园里那些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却不太提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情感的亲近度和代入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猫狗和我们一起生活,它们是家庭成员,我们对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海战中关于决策效率、战场态势感知和防护策略的深层考量。虽然从纯粹的概率上看,一发炮弹击中战列舰司令塔的几率确实不高,但战舰设计者们之所以依然不惜工本为舰桥提供最严密的防护,背后有着非常实际且关键的理由。这并非简单地“以防万一”,而是对海战“以终为始”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要说欣赏海瑞而非侯亮平,其实并非全然否定侯亮平的价值,只是在我看来,海瑞身上所闪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具历史分量和理想色彩的光芒。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黑暗、腐朽的巨大牢笼中,却有一束摇曳却从未熄灭的烛光。他不是那种能呼风唤雨、玩弄权术的英雄,他的力量源于一种近.............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荧屏上以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海瑞的形象却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反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对历史人物“神化”的期待与现实的反差 传统认知中的海瑞.............
  • 回答
    在有关海军的回答中加上“多铆蒸刚,大舰巨炮。 亿万炮塔,亿万荣光”这句话,并非是一个普遍的规定或强制性的要求,也不是所有回答都会加上。 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的网络社区(尤其是与军事、历史,特别是战舰拟人化游戏相关的社区)中流传开来的、带有戏谑和“梗”性质的口号,用来表达对某种特定类型战舰或海军风格的喜.............
  • 回答
    关于珊瑚海海战和圣克鲁兹群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IJN)舰载机损失远超美国海军(USN)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并抛开那些过于机械、生硬的表达,让分析过程更加自然流畅。首先,得承认, IJN 的舰载机在早期是相当优秀的,它们的飞行员也经过了严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动漫作品中,一些角色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和塑造方式,即便有着争议性的背景,也能获得观众的喜爱。修特海姆和《我的英雄学院》中的一些角色,虽然都被“法西斯”这个标签所笼罩,但他们获得的市场反馈却天差地别,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法.............
  • 回答
    这事儿要说起来,还得从吴家那代人身上寻根究底。吴邪的爷爷,也就是吴老狗,那会儿已经把吴家的老物件、老规矩都看得透透的了。他一生行事,看似随性,实则自有他的深意。火化的时候不让人在旁边,这事儿放在普通人家,可能觉得有点怪。但吴老狗不是普通人,他这辈子遇到的“普通”事儿,可能比咱们这些凡夫俗子一辈子见到.............
  • 回答
    在《教父》这部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中,海门·罗斯无疑是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他的“厉害”并非仅仅体现在权力或财富上,更在于他那份狡黠、深沉的城府,以及他能够从平凡的立足之地,一步步爬到权势的顶峰,挑战科莱昂家族的统治地位。罗斯之所以让人觉得他“厉害”,首先在于他的韧性与生存能力。他出身贫寒,并非什么显赫.............
  • 回答
    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海军以其辉煌的胜利载入史册,而这场胜利的关键,恰恰在于纳尔逊大人那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违反战列线”战术。这绝非简单的“突破”,而是一系列精妙的计算、对敌我优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战术原则的颠覆性运用。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当时的传统海战战术。海战的基石是“战列线”(Line of Ba.............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个疑问:华为的海思芯片性能这么强,为什么其他手机厂商不争相采用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性能好不好”这么简单。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的战略定位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华为对芯片的定位。华为发展海思,并非仅仅是为了做一颗“性.............
  • 回答
    在《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大和号上绝大多数的舰员都身着绿色的军服,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制式服装规定,不过,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和号上的绿色军服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鲜绿色。在日本海军的语境下,这种颜色更准确地说是深青色(紺色),或者说是接近于一.............
  • 回答
    坂本,头文字D里那个在榛名山出现的神秘车手,他的车确实开得太快了,快到让拓海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提起坂本,就不得不说他的座驾——那辆红色的FD3S RX7。这车本身就不是个善茬,但坂本能把它开到那种境界,绝非偶然。首先,从车本身来说,FD3S RX7的潜力摆在那里。它的最大亮点在于那颗经典的13.............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关于青岛宰客事件中,菜单下方标注的“以上海鲜按个计价”是否构成充分的法律告知义务,这个问题确实是争议的焦点,并且涉及到合同法中关于“格式合同”和“告知义务”的一些核心原则。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告知义务的法律基础与目的首先,法律要求经营者承担告知义务,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 回答
    海洋里能称得上“昆虫”的家伙,那数量和种类确实比陆地、淡水里要少太多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海洋环境一系列严苛条件的综合作用结果,让昆虫这家伙不太适应。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昆虫自身这个“小身板”说起。昆虫是节肢动物门里最庞大的一支,它们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它们的外骨骼。这层硬壳给它们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咱们吃的乳制品,比如牛奶、酸奶、奶酪什么的,都来自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主要是牛、羊,还有点儿水牛、山羊什么的。但你要说海洋里的哺乳动物,比如鲸鱼、海豚、海豹,它们的奶能不能做成咱们常说的乳制品,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首先,咱们得知道,鲸鱼、海豚、海豹这些海洋哺乳动.............
  • 回答
    海洋爬行动物之所以没有进化出滤食性的种类,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演化和生理学因素。简单来说,不是它们不想,而是它们祖先的特质和所处的演化路径,使得“成为滤食者”这条路对它们来说,要么过于困难,要么吸引力不足。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海洋爬行动物的起源。绝大多数回归海洋的爬行动物,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