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实的坦克战是什么样的?

回答
真实的坦克战,绝不像电影里那样简单粗暴,更不是硝烟弥漫的华丽舞台。它是一场技术、战术、勇气与运气的残酷较量,充满了紧张、恐惧,以及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如果非要描述,那就得从最细微的环节说起。

首先,感知战场。坦克在里面,就像一个移动的钢铁棺材。外面是喧嚣的炮火和震耳欲聋的引擎声,里面则是相对隔绝却依旧令人不安的嘈杂。驾驶员必须时刻关注地形,避开障碍,保持车体稳定;炮手则需要在晃动的车体内,通过光学瞄准镜搜寻目标,测量距离,预判对方的移动轨迹;车长,可以说是整个战车的灵魂,他需要整合来自各方的信息——光学观察、无线电通话、地图信息,甚至是一种直觉——来指挥战车,识别威胁,做出决策。

坦克里面是狭窄而闷热的,尤其是夏天。发动机的轰鸣声让你浑身都能感受到震动,排气管散发出的热量会让内部温度飙升。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柴油以及汗水的混合气味,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还会有硝烟和火药的味道钻进来,刺激着你的鼻腔。

战斗一旦打响,一切都变得非常快。炮弹呼啸而过,可能擦着车体过去,留下刺耳的金属刮擦声,也可能直接命中。一旦被击中,坦克的反应是瞬间的。如果炮弹未能穿透装甲,也可能引发车体内部的震动和弹药的连锁反应,震晕乘员,或者损坏内部设备,导致战车失能。如果炮弹击穿了装甲,那后果不堪设想。穿甲弹会将熔化的金属碎片和高温气体瞬间抛洒到狭小的空间内,对乘员造成致命伤害。弹药殉爆更是瞬间将坦克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球。

炮击时的体验是独特的。当主炮开火时,炮塔会猛烈震动,炮口喷出的火焰和烟雾会瞬间吞没周围的视野。射击指令来自车长,从发现目标到锁定再到开火,整个过程可能只有短短几秒钟。而对方的炮弹也可能在同一时间飞来,你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无论是规避机动,还是寻找掩体,亦或是立刻还击。

“目标出现!” 这句话在无线电里会以最快、最清晰的声音传出,每一个字都重如千钧。一旦确认了敌方坦克的位置,就会进入紧张的射击准备。炮手会通过测距仪锁定目标,估算提前量。如果目标正在移动,那就需要预测它的前进方向和速度。每一发炮弹的射出,都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冲击波,而接下来等待对方回应的几秒钟,则是最漫长的煎熬。

战术的运用至关重要。不是简单地往前冲。坦克通常以连或排为单位协同作战,利用地形进行掩护,交替前进,互相支援。例如,“战斗接触”模式下,一辆坦克提供火力掩护,另一辆则在掩护下快速机动到新的位置。他们会利用山丘、森林、房屋废墟来隐藏自己的踪迹,避免被敌方侦察到。光学迷彩、烟幕弹等手段也是为了干扰敌方瞄准。

侦察和情报是生死线。你必须知道敌人在哪里,有多少,是什么型号。情报的滞后或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单位的覆灭。坦克乘员也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敌方坦克,甚至判断出它们是否处于戒备状态。

意外无处不在。一场战斗可能因为天气变化而变得更加困难,例如大雨会降低能见度,泥泞的地形会限制坦克的机动。车辆故障也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让你束手无策。有时候,即使是最精密的瞄准,也可能因为地面的不平整或者驾驶员的失误而错过。

战后的场景往往是残酷的。如果战斗结束,幸存的坦克乘员会走出坦克,他们身上的迷彩服沾满了泥土、汗水和硝烟,脸上可能还带着惊魂未甫的表情。那些被摧毁的坦克,则像被遗弃的巨兽残骸,冒着黑烟,扭曲变形,里面可能还留有未能被救出的乘员的悲惨痕迹。

所以,真实的坦克战,不是英雄主义的个人表演,而是一群人在密闭空间里,用最先进的机器,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一项极其困难和危险的任务。它考验的是每一个乘员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每一次弹药装填、每一次目标锁定、每一次驾驶操作,都可能决定生死。它充满了冷静的判断,也充满了瞬间的爆发,更充满了对生的祈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叙利亚 坦克旅扫荡城区反政府武装,没有热成像仪,基本就等于乱打一气,最后被反政府武装的坦克猎杀小队,打掉一辆。

user avatar

当年张作霖从法国买了十几辆坦克,就已经把各路军阀吓得胆战心惊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共产党的特工人员从日军的一个坦克厂里骗出来了一辆坦克。(日军投降后,东北控制在在国民党的手中,共产党的特工将坦克从日本人手里骗了过来)就靠这辆坦克,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城的时候,解放军省了不少的力气。这辆小坦克左冲右突,成功将城墙打出了一个洞,最后扭转了战局。

拿破仑曾经说过,火炮是战争之神。而坦克就是火炮的载体,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几乎全都是大规模的装甲兵团作战。在淞沪抗战中,国民党的士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步坦协同不够灵活,让战争陷入了被动之中。

下面我来回答提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

1.坦克有自己的瞄准装备,现在应该都配备类似于相机防抖这样装备了,几乎不会用肉眼瞄准,除非是在演习中或者训练中锻炼士兵的反应能力。

2.坦克与坦克之间近距离作战的时候应该会很少,有其实在巷战中。坦克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的炮台,还是一个移动的掩体,一般的情况下,坦克下面都会跟着步兵的。坦克是柴油驱动的车辆,等刚要靠近对方的时候,你的声音已经暴露你了,人家早就确定你的位置做好准备了,互相撸炮的情况应该是不存在的,基本上是一炮定胜负了。

3.坦克是很结实的,钢板是很厚的,你想把它打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现在的反坦克都开始用导弹了。

4.坦克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毕竟地上跑的还是很怕天上飞的。只要敌人的空中力量够强大,再多的坦克也只是活靶子,伊拉克就是个例子。虽然飞机不一定能把你炸烂,但是它能让坦克失去行动能力,它能把坦克里的人炸死。开坦克的人都炸死了,坦克也就没什么用了。


总之,最重要的是协同,无论什么战术,协同永远是最重要的,单一的坦克是不足为惧的。

user avatar

游戏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扯淡的,就跟CS里面挨枪子儿掉血一样,实际上你中一发步枪子弹试试看!

真实的坦克战距离都是比较远的,一般都是1,000米以上距离的,因为战车上都有比较好的观瞄设备,发现能力比肉眼强很多,尤其是现代坦克的火控系统。二战中的大部分坦克战,尤其是兵对兵将对将的野战,大多都是发生在1,000米左右的距离上的,伏击或者遭遇战除外。而且那会坦克在野战条件下开得并不快,也就20-30公里的速度,所以不会给你很多时间把距离拉到很近。库尔斯克有很多T-34/76就是想拉近距离跟老虎拼刺刀(远了挠不动啊!),很遗憾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再投币restart了!

这个距离上射击基本上只要考虑距离就可以了(瞄不准就不考虑了!),因为穿甲弹初速高,弹道低伸,只要测距准了,打中就不难。更加精确和复杂的参考因素是后来才逐渐出现的,比如横风传感仪或者对炮管弯曲度的监测;但是测距准在二战的技术条件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会没有激光测距仪,只能靠光学瞄准,所以非常依赖光学工业的发达。这方面德国人占很多便宜,卡尔蔡司在德国嘛,俄国人就吃亏很多。所以二战在1,000米距离上的攻击,命中率也并不高,我记得以前早期的兵器知识提过,大概也就10%左右的静对静平均首发命中率(具体数字不记得了)。再远的距离打中就靠运气了。德国人曾经报告说在2,000米距离上打中斯大林2,俄国坦克起火的事情,从而判断出俄国人铸造工艺不过关(毛子自己也承认)。

在这样的战斗中,很少出现反复持续对轰的局面,大部分战斗就在头几发炮弹之间就决定了。比如斯图亚特遇上老虎就要赶紧开溜,除非出现英国人在北非俘获虎I的那种狗屎运(丘吉尔的47毫米炮弹打中老虎炮塔座圈导致卡死),不然打光了了37毫米炮弹也就是给老虎马杀鸡。但是如果是M4和四号坦克对决,那会就完全看谁先发现,先出手,先打中了。因为一旦命中,除非跳弹而毫发无损或者击中非常不要害的位置,否则即使不击毁,也会对车内的人员设备造成严重损伤,不会给你机会再反击,如果你中炮之后还能动,最好就是释放烟幕撤退,不要想跟游戏里一样舒舒服服的反击。即使侥幸谁也没打中,那基本上弱势的一方(位置,态势,实力)就会选择撤退或者换个地方射击。

实力相当就等于说是要能挠得动彼此。二战时候没有长杆重金属动能穿甲弹和复合装甲,钝头穿甲弹和均质钢板时代的击穿好像是依赖于弹径和装甲板厚度的对比指标。这个以前二战论坛上有大牛专门分析过,具体我也记不住了,反正大概原则就是炮越大越好,越能保证一中就穿,所以开战之后大家都拼命把各种大口径炮往底盘上搬,装甲也是越做越厚,德国人还会在钢板表面加硬。另外一个也要考虑跳弹的问题,虽然软风帽有助于解决,但是跳弹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有经验的炮长在射击的时候会考虑穿甲弹命中的角度(如果有时间考虑的话)。顺便说一句,狂怒里面老虎打中皮特坐车跳弹的那一发,个人觉得太艺术了,那么近的距离,以88炮的威力,即使跳弹,也会把皮特坐车的侧甲撕裂,不会仅仅是电台不能用了而外形完整。当然合理利用跳弹是防御手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坦克使用倾斜装甲板并保持防弹外形的原因之一,例如M4挂附加履带用于增加防护的方法其实很多时候适得其反。

所以总结来说,野战条件下大部分坦克战就是远距离对轰为主,但是胜负往往就在几发炮弹之间,所以想活下来的车组就要刻苦训练并睁大双眼,而且车长要清晰的判断什么时候该跑路什么时候该作死,知己知彼。绕着老虎跑的案例也有,M24霞飞就做到过,掀起了美国人轻型坦克打老虎的小高潮,但是实际情况下大部分车组都做不到。而巷战,伏击或者遭遇战,情况就很难说了。俄国人有M4在遭遇战中秒杀虎I的战例,也有克伦威尔在巷战中18米外射击黑豹居然没有打中的作死案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