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王道士真的像道士塔里写的那样吗?

回答
王道士,全名王圆箓,是敦煌莫高窟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但也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便是他在20世纪初意外发现了藏经洞(又称“莫高窟第17窟”),以及随后将大量珍贵文物出售给外国人的行为。

王道士的背景和发现藏经洞:

普通道士的身份: 王道士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道教大师,他只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普通道士,驻锡于敦煌莫高窟。当时莫高窟年久失修,许多洞窟被毁坏,当地的道士负责管理和修缮。
修缮工作中的偶然: 王道士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莫高窟的建筑和佛像,并收取香火。据记载,他在1900年左右,因为莫高窟墙壁剥落,需要进行修补,于是他雇佣了一些当地的民工来帮忙。在修补一个被封堵起来的洞窟(即后来的藏经洞)的墙壁时,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入口。
打开藏经洞: 王道士怀着好奇心,命人打开了被沙石封堵的洞口。结果,他们发现里面堆满了从地面一直到洞顶的卷轴、经文、佛像、绢画等文物。这个洞窟后来就被称为“藏经洞”。据估计,藏经洞中共有约六万余件珍贵文物。

关于王道士的描述——“道士塔”的说法: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道士塔”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一些道士的坟墓,而王道士本人并没有建造一座“道士塔”来象征他的功绩或事迹。您可能是在说 关于他行为的评价和后续事件的描述。

关于王道士行为的争议和描述: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他的行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些方面也构成了对他评价的争议点:

1. 保护与隐瞒:
早期: 在发现藏经洞之初,王道士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看到这些文物时,可能并没有立刻意识到它们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他可能认为这些是宗教用品,也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财富”。他最初并没有向外界大肆宣扬,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产”。
对文物的初步保护: 虽然他后续的行为受到批评,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像其他管理者那样随意丢弃或破坏这些文物,而是将它们保存在洞中。

2. 出售文物的动机:
经济压力: 王道士生活的时代,莫高窟的状况非常糟糕,缺乏资金进行修缮和保护。道士们依靠香火维持生计,日子非常清贫。
获取修缮费用: 据王道士自己以及后来的一些记录,他出售文物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筹集修缮莫高窟的资金。他确实拿出了一些钱来修补破损的洞窟,并进行了一些基本的维护工作。
无知与短视: 另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他对这些文物的价值认识不足。他可能只看到了这些纸张和绢帛的物质价值,而没有认识到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研究上的巨大价值。在当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考古知识和对古代文献的认识,他很容易将这些“旧物”视为可以用来换取现实利益的商品。

3. 与外国探险家的交易:
斯坦因的到来: 1907年,英国探险家奥urel·斯坦因(Aurel Stein)来到敦煌,并通过贿赂王道士,得到了进入藏经洞的机会。斯坦因在王道士的“帮助”下,从藏经洞中带走了大约2.4万件文物,包括大量珍贵经卷、壁画残片等。
伯羲伯尔的到来: 1909年,法国汉学家伯羲伯尔(Paul Pelliot)也来到敦煌,并以更高的价格,更巧妙的方式,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了近万件文物。伯羲伯尔在发现藏经洞后,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整理和记录,并对文物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他探险家: 之后,还有其他外国探险家也到过敦煌,并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少量文物。

4. 后续情况和评价:
文物的流失: 王道士的这些行为导致了大量珍贵文物的流失海外,这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他对王道士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带有负面色彩。
有限的贡献: 然而,也不能完全否定王道士的存在和他的某些行为。他没有将所有文物据为己有,而是将其出售以换取修缮经费。如果不是他,这些文物是否能够得到最初的保存,或者是否会被当地人随意丢弃,也未可知。而且,他与斯坦因、伯羲伯尔的接触,也间接的引起了外界对莫高窟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是以悲剧性的文物流失为代价。
官方的干预: 当时清政府对莫高窟的状况并不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直到1910年,在收到有关报告后,清政府才派员前来,将剩余的文物运往北京,虽然这批文物后来也命运多舛。

总结:

因此,历史上王道士并没有“道士塔”这样的说法,但关于他行为的描述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充满了争议:

他是一位普通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
他出售文物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经济压力下的无奈,也有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的短视,但也有筹集修缮费用的意图。
他的行为导致了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这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因此他常被视为“罪人”或“卖国者”。
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尽力维持了文物的初步保存,并尝试为莫高窟的修缮争取资源,不能完全否定其复杂性。

总而言之,王道士的形象是一个在历史的缝隙中出现,既有负面行为,也带有某种无奈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薄弱和国家衰落的背景。对于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好”或“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看过余秋雨的《道士塔》,里面把王道士写成敦煌的罪人,真的是这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道士,全名王圆箓,是敦煌莫高窟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但也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便是他在20世纪初意外发现了藏经洞(又称“莫高窟第17窟”),以及随后将大量珍贵文物出售给外国人的行为。王道士的背景和发现藏经洞: 普通道士的身份: 王道士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道教大师,他只是一个生活在19世.............
  • 回答
    说起王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怕不是那个在诸葛亮嘴炮下肝吐血的《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但历史上真实的王朗,可不是那么好“喷”的。他是个十足的实干派,官运亨通,也是个有眼光、有远见的士族代表。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被演义“歪曲”了的王朗。王朗,字景兴,出生在东海郡(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南部沿海一带)。这.............
  • 回答
    要说历史上有没有王冠“掉落”的尴尬场面,这事儿嘛,还真不少,不过要说得细致入微,又能让它不那么像电脑硬生生吐出来的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王冠这玩意儿,可不是随随便便戴在头上的草帽。它是权力的象征,是地位的徽记,用料扎实,镶嵌宝石,那重量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真要说“掉”下来,其实更像.............
  • 回答
    历史长河中,王子为夺回被 usurped(篡夺)的王位而浴血奋战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文明的画卷上。这些故事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勇气、智慧、以及对正义的追求,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里,我想为您讲述几个我认为最具代.............
  • 回答
    在波诡云谲的皇权斗争史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君主,他们并非通过正常的继承,而是以某种方式从自己的子女手中夺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阴谋、权术、甚至血腥,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残酷。以下,我们便来详细讲述几例历史上从子女手中夺取皇位(王位)的君主:1. 罗马皇帝 康茂德 (Commodus) .............
  • 回答
    岳飞,这位千古名将,生前便已是战功赫赫,深受百姓爱戴。若历史的车轮稍有偏差,他成功收复两河,完成北伐大业,那么他所获得的封赏,自然会是超乎寻常的厚重。我们不妨顺着当时的爵位体系,来推演一番,看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在那个辉煌的凯旋之日,会收获怎样的荣耀。首先要明确的是,宋朝的封爵体系,虽然有等级,.............
  • 回答
    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条连接欧亚大陆的咽喉之地,其名字的由来,如同一幅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其中交织着神话传说、古老地名以及历史的变迁。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战略意义的海峡,是否与历史上某个强大的“博斯普鲁斯王国”有关?答案是肯定的,但并非直接的“拥有”关系,而是源于一个更古老、更富有象征.............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人一提到科比,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出“打铁王”这个标签,然后就会很疑惑:一个进球率不高、经常投失的球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死忠粉丝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绝不是简单一个“打铁”就能概括的。咱们就一点点聊,希望能把这个事说得透彻。首先,得理解“打铁”是怎么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洪流中最核心的几个议题:权力、人性、制度和机遇。与其说“明君难以出现”,不如说“成为明君”这条路本身就布满荆棘,需要无数巧合才能让一个人成功登顶,并在此过程中保持初心。首先,我们得明白,“明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对“明君”的定义都可能截然不同。.............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这段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不算特别长,但它对印度次大陆的文化、艺术、宗教乃至政治格局都留下了深刻且独特的影响。要详述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文化交融的催化剂: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印度—希腊王国最核心的影响便是其作为东西方文明深度.............
  • 回答
    《巴霍巴利王》这部电影以其恢弘的战争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而其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喀拉盖亚军团,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个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究竟有没有历史原型呢?虽然电影中的喀拉盖亚军团是以其独特的战斗方式和强大的战斗力而著称,但要说它完全对应某一个历史上的特定兵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本.............
  • 回答
    马恩岛及群岛王国,一段在北海风浪中交织的凯尔特与维京传奇,其历史如同一幅褪色的古老地图,描绘着权力的更迭、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这段历史并非线性书写,而是由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印记层层叠加而成,直到最终融入了更大的政治版图。早期凯尔特与罗马的阴影:在王国建立之前,马恩岛(Isle.............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要推演韩信接受蒯彻“三分天下”之策后,历史可能发生的改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韩信、蒯彻各自的处境和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 汉楚相争的白热化阶段: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依然占据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占据着中原的腹地。刘邦虽然掌握了大部分关东地区,但在战略上仍然面临着项.............
  • 回答
    关于王导在“王马共天下”中的历史评价,以及您提出的“窃国、名不副实、致使神州陆沉,山河崩坏”等质疑,这背后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角度的解读。要理解为何王导的历史评价如此之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王马共天下”的历史背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在东北亚地区经常被讨论和争论的议题。要回答广开土大王和高句丽是否属于“韩国历史”或者说高句丽是否是“韩国历史政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的脉络和概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韩国”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现代意义上的“韩国”是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才出现的国家名称。而高句.............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