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点说吧,能懂就懂。
小米上市时,即是巅峰。后面直到菊厂被制裁,才上位。
顺丰同样差不多。同行中有三通一达在抢时效件,而顺丰很难下沉去抢三通一达固有的快件。因为成本放在这里。
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从高端切入中低端的,顺丰达成顺丰的派件要求,就做不到三通一达的5元内。而相反,三通一达可以优化线路,优先中转,优先派送,推出跟顺丰一样服务件。在这中,顺丰一直是被动的防守。
当然,顺丰不是不能反击,顺丰推出的特惠送在价格上时效件与三通一达持平。但速度跟却是一样。反击力度太弱。
根据中国邮政2019数据,三通一达在个人寄件业务大增30%以上。三通一达中,有起有落,那顺丰是必输的。
所以,顺丰困局在于,成也速度,败也速度。急需破局却压在新鲜与商城上了。实话说,那都是烧钱还不引流的拍屁股的决定。
归根到底,就是护城河太浅,而且上限太低。三通一达根本不付出多少代价就可以挖走顺丰的客户。而因为结构限制上,顺丰反击不了,也威胁不了竞对。
而且悲剧的是,三通一达某一家甚至两家凉凉,也不影响这局面。连天选之子都没机会。你不会幻想着四家自己倒闭吧!
其次是,在派系林立的社会上,派系不单单是一个派系,更是一个生态圈。阿里上,京东上,拼多多上,顺丰一个都没结盟。这年头,不谈生态,都不好意思混了(贾老板除外)
而我认为,顺丰唯一的出路时机也没了。
其代表为极兔速递。三通一迖视为顺丰,那么极兔则是三通一达。
顺丰如果要去拼一下,靠资本,就应该去创个子公司,依靠母公司,抢占低端b2派件。照抄极兔。将三通一达墙脚挖了,让他们忙于应付。砸钱在这,比去烧钱卖水果搞商城不好多了?
快递未来认可的模式之一是,第三方仓储模式。pdd就是靠这产生了2元包邮。细说了,这三年,已经有三五家做到很大规模,再切入快递行业,就是另一个京东快递了。
另一个方向还在想象探索中,未来可期
这就是我不喜欢买科技股和一些服务行业的股票的原因。它们缺乏可预见性,今年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突然爆赚,明年就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又突然爆亏,赚钱赚的莫名其妙,亏损更亏的莫名其妙,顺丰不是因为没生意而亏损,竟然是因为生意太好了导致的亏损,对于这样的股票,我是明知道它正在暴涨前夕,也不会介入的,因为太不踏实了,你只能蒙着眼睛赌,把炒股票当投机赌博的人,也不用分析,只喜欢蒙头买,那无所谓,反正是赌,但若要通过分析出一条主线来说服自己投资,则此类股票基本上当观摩材料可矣,无需多深入探究它的盈利模型和可持续经营的逻辑,因为它就没有逻辑。
亏损不是股价下跌的主因,顺丰下跌有日子了。他可能有短线超跌反弹,但之前颓势主因是经营模式遇到困境,要找到解决办法。
顺丰主营快递,依赖电商平台,但平台不在它自己手里把控,京东和阿里的配送逐步倾向于建立物流中心,配货,快递服务在各地仓库调货,顺丰目前还没成规模的电商平台与自己合作,怎么拼速度和成本也拼不过,这是配送模式之争,也是市场份额能不能扩大的大问题,发展模式竞争不过电商逐渐完善的自有配送渠道。顺丰自己搞的电商也尝试过不少次了,目前还没看到希望。
所以顺丰的口碑和品牌价值没得说,但运营模式遇到了挑战。之前股价已经下跌有日子了,报表亏损这一段走势只是一个趋势顺延不是股价下跌的主因。
Y21Q1业绩亏损11亿,2020同期还是盈利9亿的,你觉得是啥原因?—— 不能责怪疫情哦,“通达”们可没一起跌;也不能怪经营哦,老板还在世,老板七姑八姨也没有闹腾;也不能怪竞争哦,竞争都是蚕食性的打击业绩,可不会一个季度打掉了11亿。那么,就只能怪需求了,同样是散装快递行业,在需求侧,顺丰和通达有什么区别?
影响顺丰业绩的一个关键因素,不是同行,而是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线上交易和商贸凭据的发展,且当下这些模式都是基于<电子签名法>的技术认证和法理支撑的,其效率和可靠性远高过传统的物理信函。
高端商务客户基本都曾是顺丰的客户,然而在合同和发票电子化之后,比如去年保险公司的所有保单发票电子化,造成顺丰此项收入的损失约在¥10亿以上;感兴趣可以爬虫一下票据/合同/保单/收据的电子化保有量,对应快递单价估算就知道细节了。在未开发票、合同、会计凭据的全面电子化之后,类似万科集团这类做财务共享中心的、需要大量邮寄合同和会计凭证的场景,全面电子化意味着为企业节省一项繁琐低效的快递开支;也意味着摆脱了与一家快递公司的绑定合作关系。
这些都是原来为顺丰贡献利润的高端客户,是顺丰口碑的基本盘,顺丰作为散装快递本身是挺优质的,但问题在于,流量比不过通达,商务信函的路径又大幅紧缩 —— 时代抛弃你时往往是无情的。
1、顺丰一季度常年9亿左右的净利润,2020年一季度是8.3亿,所以2021年的业绩极其不正常。
2、对于一季报的惨烈表现,顺丰提出了两个理由
一是引入临时资源。
所谓临时资源,应该是为了应对爆发式的需求,招募的临时工。尤其是春节期间,电商快递量并没有明显下降,但快递员的成本大幅提高了,确实会严重影响利润。但是,顺丰每年春节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公司上市以来,却只有今年一季度亏损,就有些蹊跷。
二是加大资本性开支投入,进行中转场自动化产能升级,提升资源效益。
资本性支出主要包括购买的飞机货车、修建的中转仓、场地等,虽然花钱很多,但不会进入当期成本,对利润的影响不大。
换言之,顺丰这两个理由,不是特别充分。
3、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也有两个:
一是竞争对手的压力。
2021年提倡就地过年,同行也开始春节不打烊,分化了部分散单业务,时效件中散单业务增长低于预期;
二是特惠件占比过高。
特惠专配业务量增长迅猛,下沉市场电商需求旺盛,导致存量客户中的经济型业务增长较快,公司电商件毛利下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