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延安动员了2万多民众迎接成吉思汗灵柩。
1939年6月21日清晨,延安抗大、女大、鲁艺、工校、边区政府各机关和抗日后援会等百余单位2万余人,敲锣打鼓,前往桥儿沟恭迎陵寝。
在桥儿沟公路旁,早已用布幔搭起一座灵堂。灵堂上方悬挂着“世界巨人”四个大字横额。两旁写着“蒙汉两大民族更亲密地团结起来!继承成吉思汗精神坚持抗战到底”。灵堂前是用鲜花和松柏扎成的高大牌楼,其上横悬着“恭迎成吉思汗灵柩”的匾额。前来迎接的干部、学生和各界群众列队公路两旁,绵延达3里之长。
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柯庆施、八路军代表滕代远、总部联络部长王若飞、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莫文骅、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高自立、秘书长曹力如、国民党肤施(延安的原名)县党部高仲谦、县长马豫章、电报局长汪克毅等,在灵堂前恭候。
翌日清晨,延安各界代表和群众齐赴南门外大操场,列队瞻仰成吉思汗灵寝,然后排成十里长队恭送。此后有关部门又在延安修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成吉思汗纪念堂”7个大字。
29号到达预先确定的奉安地甘肃的榆中县兴隆山,7月1日,由当地政府组织举行了奉安大典,将成吉思汗的陵寝和银棺安放于太白宫正殿。
1942年春,毛泽东和朱德分别为《延安各界纪念成吉思汗专刊》题写了“团结抗战”和“中华民族英雄”的题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