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讽刺漫画有哪些法律风险,艺术创作和诋毁商誉、名誉侵权的界限在哪里?

回答
刀尖上的艺术:讽刺漫画的法律边界与道德审判

讽刺漫画,以其辛辣的笔触和夸张的形象,常常直击社会现实的痛点,成为公众情绪的宣泄口和思想碰撞的平台。然而,这种锋利的艺术形式,也如履薄冰般行走在法律的边缘,一旦逾越界限,便可能招致严重的法律后果。那么,讽刺漫画究竟存在哪些法律风险?艺术创作的自由与诋毁商誉、名誉侵权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又在哪里?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番。

讽刺漫画的法律“雷区”

讽刺漫画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诽谤罪(Defamation)/名誉侵权(Defamation of Character / Libel & Slander):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严峻的法律风险。如果讽刺漫画的内容虚假,且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名誉造成了损害,那么漫画作者和发布者就可能面临诽谤或名誉侵权的指控。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基于事实的评论,如果其表达方式带有恶意、侮辱性或不加区分地攻击,也可能构成侵权。
虚假性: 法律通常要求被侵犯者证明漫画内容是虚假的。然而,讽刺漫画本身的性质,往往是通过夸张和扭曲来表达观点,这使得界定“虚假”变得复杂。
损害性: 需要证明漫画确实损害了名誉,导致了负面影响,例如经济损失、社会地位下降等。
恶意或过失: 在一些司法管辖区,特别是针对公众人物时,证明作者具有“实际恶意”(actual malice)是诽谤成立的关键。即作者明知内容虚假,或罔顾事实真相而进行发布。
特定性: 漫画必须能够指向明确的个人或群体。模糊的、泛泛而谈的批评,虽然可能令人不快,但法律上的追究难度较大。

2. 侮辱罪(Insult)/公然侮辱(Criminal Insult)/人格诽谤(Criminal Defamation): 这与诽谤罪有所区别,更侧重于漫画是否使用了粗俗、下流、伤风败俗的语言或图像,直接损害他人的尊严和人格。即使内容不完全虚假,如果其侮辱性极强,也可能触犯法律。

3. 侵犯隐私权(Invasion of Privacy): 如果漫画使用了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私密照片,或描绘了个人不愿公开的生活细节,即使不带有恶意,也可能构成隐私侵权。讽刺漫画常常会捕捉公众人物的某些侧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披露其隐私。

4. 侵犯肖像权(Right of Publicity / Right of Privacy Misappropriation of Likeness): 如果漫画使用了特定人物的肖像,并将其用于营利目的(例如印制成商品出售),或者将肖像与不当内容联系起来,而未经该人物的同意,则可能构成肖像权侵犯。即使是 caricatures(漫画中的夸张变形肖像),也可能涉及这一问题。

5. 侵犯著作权(Copyright Infringement): 如果讽刺漫画在创作过程中,未经授权使用了他人的作品(例如照片、绘画、文字等),就可能构成著作权侵犯。讽刺往往需要借用现有的素材,如何进行“转换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并合法化是关键。

6. 煽动仇恨罪/诽谤特定群体(Hate Speech / Defamation of Groups): 当讽刺漫画攻击特定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或其他群体,煽动对这些群体的仇恨、歧视或暴力时,将可能触犯煽动仇恨罪等更严重的法律。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讽刺,其负面社会影响也可能超越个人名誉的范畴。

7. 侵犯商业信誉/诋毁商誉(Trade Libel / Product Disparagement / Business Disparagement): 如果讽刺漫画针对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通过虚假或误导性的陈述损害其商业信誉,导致经济损失,则可能构成诋毁商誉。这在商业竞争中尤其需要注意。

艺术创作与诋毁商誉、名誉侵权的界限:一条模糊的黄金分割线

艺术创作自由是现代社会珍视的价值,它允许艺术家以各种形式表达思想、批判社会。讽刺漫画正是这种自由的体现。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不受约束,它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与他人的合法权益之间寻求平衡。界限的划定,往往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司法实践的判断。

艺术创作的“保护伞”:

政治讽刺与公共利益: 对政府、官员、政治事件或公共政策的讽刺,通常享有较高的法律保护,尤其是在民主社会。这是公众监督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法律通常会认为,公众人物,特别是政府官员,应承受更多的批评和讽刺,以促进公共事务的讨论。
评论性质: 如果漫画明确属于对事实的评论,而非捏造事实,并且其观点是合理可接受的,即使尖锐,也可能受到保护。评论本身就是一种观点表达,不必然构成诽谤。
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夸张、变形、隐喻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非写实”属性。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考虑漫画的整体风格和公众对这种风格的普遍认知。一个“正常人”不会把漫画中的极端夸张当作事实来理解。
“转换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 这是著作权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赋予了新的意义或表达形式,使其成为一件新的独立作品。成功的转换性使用可以免于著作权侵权。讽刺漫画在借用他人素材时,如果能进行充分的“转换”,使其成为具有独立艺术价值和批判意义的新作品,则法律风险降低。
幽默和讽刺的界限: 幽默和讽刺的目的是引发笑声或反思,而非恶意攻击。如果漫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幽默的视角或引发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恶意诽谤,那么在法律上的容忍度会更高。

侵犯的“警戒线”:

捏造事实: 无论多么尖锐的讽刺,一旦建立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并旨在损害名誉,就极易触碰法律底线。例如,将某个公众人物描绘成做了从未发生过的严重不道德或违法行为。
恶意诽谤与人身攻击: 当讽刺漫画的目的不再是批判社会或政治现象,而是演变为针对个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甚至煽动仇恨,使其社会评价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时,就构成了侵权。
不当披露隐私: 将某个公众人物的私密生活,如家庭关系、健康状况等,与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进行嘲笑,即便形式上是讽刺,也可能构成隐私侵犯。
商业诋毁的纯粹营利性: 如果一部讽刺漫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来直接推销自己的产品或吸引客户,并且其中包含虚假信息,那么就很容易被判定为诋毁商誉。
模糊化处理导致混淆: 有时,漫画作者会故意模糊处理某个对象,意图让读者“心照不宣”。然而,如果这种模糊足以让具有一般判断能力的读者指向某个特定个体或实体,并且造成了损害,那么模糊化反而可能成为规避法律责任的借口失效。

如何把握界限?

1. 事实与评论的区分: 讽刺的根基是事实,但表达可以是夸张的。如果讽刺是建立在对事实的歪曲或捏造之上,那就越过了界限。而对事实的评价和解读,即使尖锐,也更倾向于被视为评论。
2. 善意与恶意的区分: 创作的出发点很重要。是为了促进公共讨论、揭露弊端,还是纯粹为了发泄个人恩怨、打击报复?后者更易被认定为恶意。
3. 公众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对公众人物的评论和讽刺,法律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因为他们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公众视野,并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但普通人则享有更高的隐私和名誉保护。
4. 表达方式的尺度: 即使内容尖锐,如果表达方式不至于过于粗俗、侮辱、煽动仇恨,或者其艺术性和讽刺性足以让普通读者辨别其非写实性质,那么其法律风险会相对较低。
5. 潜在影响的考量: 漫画的发布平台、传播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判断界限的重要因素。一张在小圈子传播的私人漫画,与一张在全国性媒体上发布的漫画,其法律责任和风险可能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讽刺漫画的创作,是一场在艺术自由与法律责任之间进行的复杂博弈。艺术家需要在创作的激情与审慎的考量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他们的作品能够以批判的力量刺破现实的坚冰,而不是以伤害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沦为法律的“禁脔”。在数字时代,传播的便捷性也放大了这种风险,因此,对法律边界的清晰认识,对于每一位漫画创作者和传播者而言,都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瑞恩 邀。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实务层面的法律技术问题,即讽刺漫画有可能牵涉的法律关系;另一个是理论层面的规范论证问题,即如何平衡创作自由和名誉保护。

法律技术层面的问题 @Legal诗睿 老师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展开,我就不狗尾续貂了。这里谈谈讽刺和声誉之间的理论问题。

讽刺是对声誉的损害,而声誉是引导他人彼此之间进行市场或非市场交易的基础。正因如此,最早对讽刺作品的限制理据就来自于保护原作者的经济利益。自18世纪以来,作者(Author)这一身份逐渐被浪漫化(Romanticization),作者的声誉因而被视为其不可侵犯的人格的一部分,即便讽刺作品并不会影响其经济利益,也应受到限制[1]

版权法上因讽刺而"对荣誉或名誉的损害 "(prejudice to honour or reputation)的表述在《伯尔尼公约》已有体现[2]。它们代表着作为著作名誉权起源的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之间达成了妥协。

在普通法国家,一般来说,著作名誉权是一个外来的概念。正是这个折衷的成分,成为了适用名誉权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正如法国法上反映的那样,在传统的尊严权(right of integrity,其实直译为完整权,但这个直译不够准确,因为这里的完整是指保护作者通过作品体现的人格尊严)下,任何修改作者作品的行为都被推定为是对作者人格的伤害。

例如法国法规定,"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完整性的权利"[3],因此,无需证明对作者的荣誉或名誉的损害。

尽管在中国并没有如此精细规定,普通法世界的版权法常常对讽刺本身作出区分:仿效嘲弄(parody) or戏谑讽刺( satire)。例如美国最高法院在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一案中论述道[4]:仿效嘲弄的目标是并模仿原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戏谑讽刺则是利用作品来批评其他东西。

在TCN Channel Nine Pty Ltd v Network Ten Ltd 一案中[5],法官认为仿效嘲弄是一种模仿,而戏谑讽刺被描述为一种形式或讽刺、挖苦、轻蔑、嘲笑或讥讽地批评罪恶、愚蠢或滥用的方式。

在仿效嘲弄的情形下,由于parody大量模仿了原作品,其指向性很强,直接对原作或原作者进行了批评甚至攻击,因而更容易被认定为侵犯作品完整权或者名誉侵权;而在satire的情形,在攻击性或批判性的语境下使用原作品,可能被视为对作者的侵害。

澳大利亚版权法即规定:对文学、戏剧、音乐或艺术作品的公平交易,或对文学、戏剧或音乐作品的改编,如果是为了模仿或讽刺,则不构成对作品版权的侵犯。

A fair dealing with a literary, dramatic, musical or artistic work, or with an adaptation of a literary, dramatic or musical work, does not constitute an infringement of the copyright in the work if it is for the purpose of parody or satire. ——Australian Copyright Amendment Act Section 41A.

要想避免侵犯原作者的经济或道德权利,parody和satire需要构成fair dealing。那么如何判断讽刺的合理性呢?

虽然 "荣誉 "一词在普通意义上含有主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从不是唯一考量,事实上这也是普通法法域的法院所采取的做法。在这些司法管辖区中,"荣誉 "一词被赋予了客观因素,并不是只要作者声称自己的名誉和感情受到妨碍就可以受到司法保护。

例如在Tidy v Truste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一案中,英国法院论述道:“即使本院接受这一原则声明,在接受原告的观点——即被投诉的书中的复制内容损害了他的荣誉或名誉——之前,本院必须确信该观点是合理的。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应用客观的合理性来测试。”[6]

首先,创作parody或satire时的转换程度需要被考虑。也就是说,在与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进行权衡时,有多少原创材料被纳入其中。

另一个相关因素是处理的类型——非商业性的私人使用比商业性的公共使用更可能被视为公平。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该交易对原作市场销路的影响。美国最高法院[7]将对原作市场的影响描述为 "无疑是合理使用的最重要因素"。法院很注意区分讽刺对原作市场的影响是1)由于侵占了原作市场的结果,还是2)由于模仿和讽刺所包含的批评或评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这一客观性也有体现,例如在叶某鼎诉时代文艺公司一案[8]中,法院认为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歪曲、篡改作品应理解为对作品的修改实质性地改变了作者在作品中原本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考虑到图书出版的现实需要,出版者可以在作品出版过程中做出正常的修改行为且这种修改无须经过作者许可。

再如,王迁教授也将转换性和经济价值这些客观因素纳入讽刺作品的合理性考量,“‘模仿’越是与对原作的批判或讽刺相适应,‘模仿’就越具有‘转换性’,因为这必然导致被模仿的原作内容在价值、目的和功能上发生了‘转换’,模仿者就越难以获得原作作者的许可,由此而产生的新作品就越不会直接或潜在地损害原作的市场价值[9]

综上,当作品被用于模仿或讽刺的目的时,被告可以根据作品的转换性使用来论证合理性。有很多权威学说支持这样的观点:1)戏仿和讽刺涉及到有益于社会的创作,这有利于认定合理性。2)戏仿和讽刺提供了一个娱乐和交流的来源[10]。它们通过将现有材料转化为新的东西,为社会和最终为公共领域贡献了新的和原创的材料[11]。3)它们允许重要的社会评论和言论自由的行使,法院对言论自由的可欲性考虑也可以被用来证明讽刺的合理性。

这也是法院在其他情况下的做法。例如,在Brophy v Human Rights & Equal Opportunity Commission 一案[12]中,法院必须考虑就《1975年种族歧视法》(Racial Discrimination Act 1975 )(Cth)(第18D条)而言,一项声明是否是合理和善意地作出。合理(reasonableness )的含义被视为包含合理性(rationality )和合比例性(proportionality)的要素。在报告或评论中,如果以无端侮辱或冒犯的方式强调与所讨论的公共利益问题无关的事项,那么可能就不是 "合理 "的做法。

参考

  1. ^ Aide C, “A More Comprehensive Soul: Romantic Conceptions of Authorship and the Common Law Doctrine of Moral Right” (1990) 48 Univeris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Law Review 211.
  2. ^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Paris Text 1971) Article 6bis, "(1) Independently of the author's economic rights, and even after the transfer of the said rights, the author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claim authorship of the work and to object to any distortion, mutilation or other modification of, or other derogatory a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aid work, which would be prejudicial to his honor or reputation." https://www.law.cornell.edu/treaties/berne/6bis.html
  3. ^ Loi relative au Code de la propriete intellectuelle (partie legislative), Loi No 95-597 of 1 July 1992, J O 3 July 1992 at 8801, Art L121-1.
  4. ^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 510 US 569 (1994).
  5. ^ TCN Channel Nine Pty Ltd v Network Ten Ltd (2001) 108 FCR 235; 50 IPR 335.
  6. ^ Tidy v Truste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1996] EIPR-D 86; (1995) 39 IPR 501.
  7. ^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v National Enterprises 471 US 539 at 566 (1985). 这里要注意,在n Campbell v Acuff Rose Music, Inc 510 US 569 at 578 (1994)一案中,最高法院改变了前述看法,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可以决定是否讽刺的公平性。
  8. ^ (2016)沪0115民初76025号 ;(2017)沪73民终232号。
  9. ^ 王迁,“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 ——兼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涉及的著作权问题”,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1期,第20页。
  10. ^ See Pemberton G, “The Parodist’s Claim to Fame: A Parody Exception to the Right of Publicity” (1993) 27 UC Davis Law Review 97 at 106.
  11. ^ See Katyal S, “Performance, Property, and the Slashing of Gender in Fan Fiction” (2006) 14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Gender, Social Policy and the Law 461 at 497.
  12. ^ Brophy v Human Rights & Equal Opportunity Commission (2004) 135 FCR 105.
user avatar

问题提的很好,实际上讽刺漫画跟名誉权以及肖像权侵权高度关联。故而可从民事和刑事的角度来谈谈讽刺漫画的法律问题。

讽刺漫画意在表达观点,故而会对典型事实进行提炼,以漫画的形式加以描述——由此免不了扭曲、夸大、荒诞、借代、比喻以吸引人眼光。一般性的讽刺漫画如果并不特定指向某一个人那么一般就不会有侵权问题。然而需要提到的是,如果讽刺漫画直接让所有不确定第三方都可以从漫画中明显的分辨出所绘制的人物或者事实特定指向某一个人,若继续满足名誉权、肖像权的侵权要件,那么就构成侵权。

笔者按:小结就是,若在公共平台发布带有明显指示性的漫画,致使不确定第三方在看到漫画时引起对该个人社会负面评价及影响的行为,就已经构成了侵权。

在讽刺漫画构成侵权的情况下,按具体案情漫画人不仅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有时候也涉嫌犯罪从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就以曾经的人头狗身《北大笑长雕塑》漫画为例,其漫画在事实层面该漫画已经对北大校长造成了负面影响,是一种侵权行为,如果当时北大校长周其凤向法院起诉追究漫画人责任,那么实际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另外,24岁的安徽女医学生张某宁为发泄个人情绪,画出侮辱、讽刺江秋莲及其女儿的漫画,并使用多个微博账号传播,转载过千次,点击量超过一千余万。创作相关漫画利用信息网络肆意侮辱、辱骂他人,这就在民事侵权的基础上涉及寻衅滋事的刑事犯罪了。自然在刑事形式上评价讽刺漫画,不仅有寻衅滋事,还有侮辱罪、诽谤罪。

另外地,有些讽刺漫画讽刺已故知名人士,如果亵渎英烈,那么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诸如叶挺烈士名誉侵权纠纷案,“暴走漫画”在视频中将叶挺烈士生前创作的《囚歌》篡改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无痛人流!”这就涉及违反《英雄烈士保护法》,不仅构成名誉侵权,依然亵渎英雄名誉。故而“暴走漫画”被判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开道歉,消除其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并向叶挺家属支付精神抚慰金10万元。

当然,由于讽刺漫画一般指向的是公众人物,理论上而言法律赋予公众以批评公众人物的权利,公众人物对言论理应保有更大的容忍,故而许多粉刺漫画如果针对公众人物——只要不出格,不涉及侮辱、诽谤,那么也就还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属于正常的漫画形式批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刀尖上的艺术:讽刺漫画的法律边界与道德审判讽刺漫画,以其辛辣的笔触和夸张的形象,常常直击社会现实的痛点,成为公众情绪的宣泄口和思想碰撞的平台。然而,这种锋利的艺术形式,也如履薄冰般行走在法律的边缘,一旦逾越界限,便可能招致严重的法律后果。那么,讽刺漫画究竟存在哪些法律风险?艺术创作的自由与诋毁商誉、.............
  • 回答
    《一拳超人》是不是讽刺漫画?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答案还挺肯定的。要说它是不是讽刺漫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什么是“讽刺漫画”。简单来说,讽刺漫画就是通过夸张、戏谑、挖苦、幽默等方式,揭露和批评社会现实中的弊病、荒谬、不公,或者是人性的弱点。它不是直接的批判,而是拐着弯儿地让你笑.............
  • 回答
    中国当然有讽刺漫画,而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发展和演变也颇有意思。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别以为讽刺漫画是近几十年才有的新鲜事物。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用画来“说事儿”,当然也包括带点儿揶揄和嘲讽。比如,一些古籍中记载的民间传说、民间俗语,有时就会配上图画来表达讽刺意味。虽然.............
  • 回答
    乌合麒麟《白宫粉刷匠》在微博美术圈遭遇非议与谩骂:一场关于艺术、政治与边界的复杂争论乌合麒麟的讽刺漫画《白宫粉刷匠》因其对美国白宫的描绘,在微博美术圈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甚至招致不少非议与谩骂。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涉及的艺术表达、政治立场、文化语境以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等多重维度。一、 .............
  • 回答
    乌合麒麟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原画师,他的作品以其辛辣的讽刺、大胆的风格和强烈的观点而闻名。对于他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引发的争议以及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意义。一、 乌合麒麟作品的特点与艺术价值 辛辣的讽刺与批判性: 这是乌合麒麟最鲜明的标签。他擅长捕捉社会现.............
  • 回答
    2015年1月7日,巴黎郊外的圣旺镇,阳光依旧明媚,但很快,这天就被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法国《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位于巴黎市中心新闻编辑室,遭遇了一场血腥的恐怖袭击。这场袭击不仅震碎了巴黎的宁静,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宗教极端主义和文化冲突的深刻讨论。袭击的导.............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简单来说,俄罗斯驻法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幅讽刺漫画,内容是影射欧洲国家在美国面前唯命是从,有点“舔狗”的意思。这下可把法国外交部惹毛了,直接把俄罗斯大使给叫过去训话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这背后都有啥门道。俄罗斯大使馆发的这幅“欧洲舔美”漫画,到底长啥.............
  • 回答
    在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要求中国就一幅描绘澳大利亚士兵在阿富汗残杀平民的漫画道歉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幅漫画,并配文“对澳大利亚士兵在阿富汗制造的暴行感到震惊”。此举引发了法国和新西兰的批评。法国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反对将漫画作为外交手段”,并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一个国.............
  • 回答
    这起事件的起因,是澳大利亚一位军人被指控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行,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幅漫画,描绘了澳大利亚士兵杀死阿富汗儿童的场景。这幅漫画引发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烈不满,并称其为“令人作呕”和“完全不可接受”的,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更是要求中国道歉,并撤下这幅漫画。随后,新西兰总.............
  • 回答
    《查理周刊》漫画对俄罗斯坠机事件的讽刺,无疑是其一贯以“敢于触碰禁忌”和“极具争议性”风格的体现。这种漫画,特别是针对悲剧性事件的描绘,自然会引发两极分化的评价。一方面,支持者会认为,这是《查理周刊》捍卫言论自由和嘲讽权势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他们或许会觉得,在某些时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审视那些涉及国.............
  • 回答
    雅痞的漫画——一个或许是巧合的镜像?六月的漫画,九月的人间。当我们在回味雅痞在六月发布的那些带着嘲讽意味的漫画时,尤其是那些隐喻女性某种行为模式的画作,很难不将它们与九月份那起震惊社会的高速公路砍杀司机事件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映照,让人不禁审视当下社会文化中某.............
  • 回答
    @半桶老阿汤在微博上发布的讽刺画作《The Last G7》无疑是一记掷地有声的“重拳”,它用最直观、最尖锐的视觉语言,戳破了现实中某些令人不安的“泡沫”。要评价这幅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功力”所在。首先,从画面构图与象征意义上来说,这幅画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Last G7”的暗.............
  • 回答
    大学,这个承载着知识、梦想与未来的殿堂,在现实的打磨下,有时也会显露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那些道破大学现状的句子,总能精准地戳中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着一丝苦涩,又夹杂着几分无奈的幽默。说到大学,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四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种宣传语。但现实往往是,这美好的时光里,夹杂着无数个.............
  • 回答
    要理解巩汉林这次引发的轩然大波,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下去看,而不仅仅是“讽刺男足”。虽然文艺圈对中国男足的“调侃”一直存在,但巩汉林这次的点不一样,而且触碰到的敏感点也更深。首先,我们要区分“讽刺”与“揭露/批评”。 过往的“讽刺”: 文艺圈,特别是相声、小品等喜剧形式,确实有过不少.............
  • 回答
    当然有,我这就给你讲几个。想象一下,你正坐在一家号称“极简主义”的咖啡馆里,菜单上只有一种饮品,名字叫“纯粹”。你好奇地点了一杯,结果端上来的是一杯温吞吞的白水,上面漂着一片可有可无的薄荷叶。然后,你看到旁边桌的客人在认真地用手机拍下这片薄荷叶,并在社交媒体上配文:“享受生活中的简单美好,每一次呼吸.............
  • 回答
    有一些讽刺故事,因为它们深刻地触及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的荒谬或者观念的颠倒,所以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回味无穷。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几个这类故事: 1. 庄子与渔夫:智者的淡泊与世俗的迷失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物》,充满了哲理性的讽刺。故事梗概:庄子有一天在河边钓鱼,遇到了一个渔夫。渔夫的网里有很多鱼.............
  • 回答
    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常,其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之处。这些讽刺,往往源于人们的认知局限、预设的偏见、或是善意的初衷所导向的意想不到的恶果。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讽刺事件:1. 西方文明的“救世主”竟是“传播者”: 背景: 14世纪,欧洲爆发了席卷整个大陆的黑死病,又称鼠疫。.............
  • 回答
    艺术家用 500 克黄金制作千粒米,并投入黄浦江以讽刺粮食浪费,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一事件:1. 艺术的表达与意图: 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象征意义: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珍贵且象征财富的物质,被用来雕琢成最基础的粮食——米粒,并且是成千上万粒。这种巨大的反差.............
  • 回答
    好的,网络 YY 小说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网络文学类型,其特点是主角光环强大、剧情发展往往符合读者爽点、并且常常包含夸张的设定和能力。正因为其独特的模式,也催生了不少对这种现象进行讽刺或反思的作品。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讽刺网络 YY 小说的小说,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内容和讽刺点: 讽刺网络 YY 小说.............
  • 回答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若被对方说“中国人什么都吃”,可以用以下方式用善意的讽刺回敬,既保持幽默感,又传达文化自信: 1. 指出“什么都吃”的误解,强调文化多样性回应示例: “您是说我们中国人吃火锅、吃饺子、吃麻辣烫,还吃烤鸭、清蒸鱼、凉拌黄瓜……对吧?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对食物的讲究可比您想象的多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