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今的年轻夫妻还会把婚纱照挂在家里吗?

回答
说起现在年轻夫妻还挂不挂婚纱照这事儿,我跟你说,这事儿啊,还真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不少朋友,刚结婚那会儿,那叫一个隆重,婚纱照拍得跟大片似的,回来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装裱得漂漂亮亮,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普遍现象:依然是重要的仪式感

我得说,大多数年轻人,骨子里头还是挺看重这个仪式感的。婚纱照,对于很多夫妻来说,不仅仅是照片,更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纪念。它代表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决定携手一生的过程。把照片挂起来,就好像把这份承诺和美好,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来,也给自己一个提醒,一个甜蜜的回忆。

我有个哥们儿,他和他老婆,俩人都是那种比较佛系的,平时也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宅家。结婚的时候,他们也拍了婚纱照,去了个海边,拍得特别自然,没有太多ps痕迹。回来后,他们选了一张俩人依偎在一起,看着夕阳的照片,就挂在了卧室的床头。他说,每天醒来看到这张照片,心里就觉得暖暖的,感觉很踏实。

形式多样化:告别“千篇一律”

不过,现在的年轻夫妻,在婚纱照的呈现方式上,倒是比以前灵活多了。不像以前,可能就是一张大尺寸的婚纱照,挂在客厅正中央,像个“镇宅之宝”一样。现在,大家的选择更多样:

组合式照片墙: 很多夫妻会选择将不同风格、不同场景的婚纱照,组合成一面照片墙。有海边的浪漫,有古城的韵味,也有居家的小温馨,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既有纪念意义,也成了家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像把两个人共同走过的路,用照片的形式串联起来,很有故事感。
艺术化处理: 一些年轻人会把婚纱照进行艺术化处理,比如做成油画风格、素描风格,或者加上一些装饰性的边框,让照片本身也成为一件艺术品。这样挂在家里,就不会显得那么“俗气”,反而能增添一些艺术气息。
电子相册或投影: 还有些人,不太喜欢把实体照片挂出来,可能会选择把婚纱照做成精美的电子相册,在电视上播放,或者用投影仪投射在墙上。这样比较灵活,也能时不时地回顾一下,而且不占地方。
局部展示或隐藏式: 有些夫妻可能觉得大张婚纱照太隆重,或者家里装修风格不适合,就会选择把婚纱照“藏”起来一些。比如,做成册子放在书架上,或者选择一张比较小尺寸、比较生活化的照片,放在床头柜或者梳妆台上。这样既能自己欣赏,也不会显得突兀。

“不挂”的考量:风格与实用性

当然,也有一些年轻夫妻选择不挂婚纱照,或者挂得比较少。这背后也可能有一些考量:

家居风格: 很多年轻人追求简约、现代的家居风格,觉得过于传统的婚纱照,和整体风格不太搭。他们可能更喜欢用一些艺术画作、绿植或者生活化的照片来装饰空间。
个人习惯: 也有人就是不太习惯把自己的照片大张旗鼓地挂在家里,觉得有点“秀恩爱”的成分,或者就是单纯不喜欢。他们可能更喜欢把这份美好珍藏在心里,或者在特殊的日子里拿出来回顾。
更新换代: 随着生活的发展,夫妻俩也会拍很多新的照片,比如旅行照、纪念日照等等。他们可能觉得婚纱照只是一时的纪念,之后还会有更多更具时代感和个人风格的照片来填补家里的装饰。

我个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无论挂不挂,最重要的是夫妻俩自己开心。婚纱照承载的是两个人共同的美好回忆,它怎么呈现,怎么摆放,都是他们两个人的事儿。

现在年轻人接受的信息渠道更多,想法也更开放。他们不会被“应该”怎么做束缚,而是更注重“我想要”怎么做。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年轻夫妻家里挂着婚纱照,那很可能是他们觉得这样很幸福,很有仪式感。如果没挂,那也可能是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珍藏这份回忆。

总而言之,我觉得“挂不挂婚纱照”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了。它更多地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审美偏好以及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压根没有拍婚纱照这种东西。

家里框里的东西都是拼图啊什么的。

唯一跟爱人有关的是我老公的lovelive!海报,

最近lovelive!凉了已经被我换上了朱美丽。


问我为什么不拍?

我婚礼都没办……

平生最不认可仪式感……


如果还能回到2009年,

我想把我和他撑着小伞、支着烧烤炉在艾萨拉的斜风细雨里肩并肩钓鱼的场面截屏打印下来,

该挂起来的都是心底里最深刻最真实最怀念的感受吧?


如果你们认为婚礼或者结婚照是最深刻最真实最怀念的,就挂呗。

user avatar

会啊,不然花了那么多钱跑日本拍却不摆出来多亏的慌。

一开始是想摆这张,这张简直就是我俩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你在闹,我在笑』


但是觉得还是稳重点吧,毕竟都从幼儿园毕业那么多年了,于是选了下面这张。


每天一进卧室看到这张照片,原本幸福感100分的婚姻生活瞬间就飙升到了1000分!upupupupupup!

——————————分割线———————

有评论问去日本拍花了多少钱,我们是在北京找的一个摄影工作室(防止说我打广告,就不说名字了,如果有想知道的就私信我吧)他们攒了四对新人,一起去日本拍,每对新人两天时间,所以相当于我们分摊了摄影团队的费用,就很便宜了,我们是总价一万八,当时听到这个报价我都快哭了,因为太便宜了,我本来打的预算是三万到五万之间,一听这么便宜,他们家客片又太好看了,于是马上就定了!

最最最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家的婚纱照册子(就是把照片都放在一个本子里那个,刚起床忘了叫什么了)是没有乱七八糟英文和不知所云的所谓情话的!就是周围干干净净的白,然后照片排版在上面!而且纸是商业广告那种硬纸(对纸的质地不是很了解,如果说错请见谅)看起来就特别有质感!可能很多人的婚纱照拍完了都是在那放着不看,我真的是会有事没事就翻开看一看,因为特别有质感,有美的享受。

终于回到家了,拍了相册的照片

特别特别喜欢这个相册,干干净净的。

第二张左边那几个日本小孩是我们在河边拍的时候,正好他们在踢足球,我们就上去问要不要跟我们比赛一场,于是我们两个大人“死不要脸”地跟人家赛了一场,还利用了身高、年龄优势,赢了(捂脸跑走~所以就留下了这样几张照片。右边那张我俩起名叫【看我一屁把球崩进去】(再次捂脸跑走~


—————————分割线————————

统一回答下为什么去日本拍

因为,老娘,有钱!

为什么没拍出日本特色

因为,老娘,乐意!

甭在评论区抖机灵,甩片汤儿话,你愿意每分钱都花得物有所值,我就可以愿意“当冤大头”花钱买我高兴,所以花那么多钱值不值的事儿就不劳您操心了。

user avatar

应该是会吧。

不过当年我结婚不久,就看了一个病人。新婚的两口子半夜正睡的好好的,床上方墙上的大幅婚纱照掉下来了,正好砸到女的一只眼睛上。尖尖的角加上相框的重量直接把眼球爆开了。毁的很烂,我们医院看着实在是缝不起来,得摘眼球。小两口觉得不死心,又去了眼科专科医院,听他们说最后还是摘了。这事之后,我们科的结婚不太久小年轻们都回家把婚纱照啥的摘下来放床底了,这个安全。

上个月,又是一对小年轻。可能还没结婚的吧。也是睡着觉晚上3点多被掉下来的相框砸中了眼睛,眼皮破了点小口。但是倒霉的眼底黄斑部大片出血。眼球是完整的。视力可完蛋了。看了这病人之后,回家跟老公提起来。老公立马把挂在沙发上面的装饰画也拆了。我家皮孩子成天在沙发背上爬来爬去的,还是防患于未然吧。

所以,挂不挂的不重要。挂上去的一定钉结实啊。最好别弄在头顶上。

没想到啊,这个答案居然排在前面了。结婚装饰新房是高高兴兴的事,还是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不要忘了安全第一,祝大家都幸福快乐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现在年轻夫妻还挂不挂婚纱照这事儿,我跟你说,这事儿啊,还真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不少朋友,刚结婚那会儿,那叫一个隆重,婚纱照拍得跟大片似的,回来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装裱得漂漂亮亮,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普遍现象:依然是重要的仪式感我得说,大多数年轻人,骨子里头还是挺看重这个仪式感的。婚纱照,对于.............
  • 回答
    中国的高房价问题,无疑是当前社会讨论中最令人揪心也最棘手的一个话题。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对年轻人消费能力的侵蚀,对制造业的压制,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担忧,而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现实。那么,为什么国家似乎“放任不管”,或者说,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逻辑和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相对论里关于时间膨胀的奇妙效应。咱们就这么聊聊,像是朋友之间闲谈,把那个叫“时间膨胀”的玩意儿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咱们得有个共识:光速是宇宙里的一个极限速度,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达不到。电影里那种嗖的一下就到那儿了,现实里是不可能滴。所以,题目里说的“以光速旅行”,咱们就当.............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斯蒂芬·茨威格的《断头王后》。初读之下,会觉得它饱含一种历经沧桑的洞察,仿佛是一个过来人,站在时间的长河对岸,回首望向曾经那个青涩的身影,带着一丝无奈与怜悯。“她那时候还太年轻”,这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稚嫩,更是一种心智上的单纯,对世事的认知还未曾沾染太多世俗的尘埃。她带着少女的憧憬,对未来.............
  • 回答
    说到年轻人买房这事儿,那真是说起来就一阵心酸,也得是实打实的聊聊。现在这年头,不像我爹妈那辈,可能咬咬牙、攒攒钱,再靠着单位分房,房子这事儿就算是个奔头。如今的年轻人,想靠自己在一线或者热门二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难度,简直比唐僧取经还“九九八十一难”。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这.............
  • 回答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本以为年轻人会是思想最开放、最敢于突破的一代。然而,现实却是,依然有不少年轻人坚守着顽固保守的观念,甚至比老一辈更加执拗。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单单是信息接收的问题,更关乎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心理需求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
  • 回答
    说来也挺惭愧的,年轻时候,总觉得是天底下最明白事儿的那个。那时候,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大道理”,但很多都是从书本上、从别人嘴里听来的,自己没真摔打过,自然也就没放在心上,甚至觉得有些“说教”特别烦人,不屑一顾。现在回想起来,有这么一个道理,我曾经是打心眼里瞧不起的,觉得它太“鸡汤”,太“虚伪”——那就.............
  • 回答
    潮水退去,裸泳的“大厂”:年轻人,还值得你拼命往里挤吗?曾经,互联网“大厂”是无数毕业生心中的圣地。那里,工资高得让人眼红,技术前沿,发展空间似乎无限。挤破脑袋进去,仿佛就握住了通往人生巅峰的船票。然而,近几年,风向似乎变了。裁员的寒风凛冽,降薪的阴影笼罩,非核心业务被果断“砍掉”,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 回答
    这年头,在社交媒体上、朋友聚会上,甚至在一些公开场合,总能听到一些年轻人的“抱怨”。说句实在话,这抱怨声确实是不少,而且抱怨的内容也五花八门,从“内卷”到“躺平”,从“房价高”到“机会少”,似乎总有那么些不如意。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尽量说得透彻些,也别整得像流水账,更别像某个智能.............
  • 回答
    把香港四大天王年轻时的风采置于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娱乐圈,他们会拥有怎样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年的香港娱乐圈,尤其是“四大天王”崛起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的小鲜肉时代,在整体环境、造星模式、乃至观众的审美和关注点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时代背景的巨大.............
  • 回答
    郑爽和张恒的感情故事,从轰轰烈烈到反目成仇,确实给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很多思考。曾经那么相爱,甚至走到谈婚论嫁、想要孩子的地步,为何最终却闹得如此难堪,公开对骂,甚至对簿公堂?这背后透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剖析,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这背后透露出的教训,可.............
  • 回答
    日韩两国,作为东亚社会的老牌发达国家,如今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共同难题——超低生育率与深度老龄化。这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活力的根本性挑战。它们是如何兵荒马乱地试图化解这场危机,以及年轻一代又如何为自己的暮年做打算,我们来细致地掰扯掰扯。一、 日韩如何“拯救”人口结构?一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人生选择,涉及到情感、道德、责任以及对未来幸福的追求。如果年轻的自己,怀揣着一腔热血走进婚姻,却在后来遇到了一个更“合适”的人,我会这样处理,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并且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步:深入的自我反思与剖析 (这是最重要的基石)首先,我会停下来,给自己.............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KPI这个词汇,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走在职场前沿的他们,常常会在午休时,在工位旁,低声抱怨着那些看似冰冷、量化的数字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放眼望去,却依然能看到无数企业,它们像中了魔咒一般,对KPI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衡量员工的表现,驱动着整个组织的运转。这种鲜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聊,感觉挺普遍的。不是说年轻人就非得对着干,而是很多时候,咱们这代人看事情的角度跟以前不太一样了。首先,得说信息爆炸这事儿功不可没。咱们从小就接触各种信息,互联网一打开,世界各地的事儿都知道点,而且各种观点都有。不像我父辈那会儿,信息来源相对单一,领导说什么,大.............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你问我怎么看?我跟你说,这“睡觉不行”啊,可不是个小事,这背后透着不少门道。你想想,咱们小时候,哪儿有这么多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东西来勾引你?天一黑,大人喊一句,也就乖乖躺下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年轻人手里那手机,比啥都来劲。罪魁祸首一:电子设备的“夜猫子”养成记这手机啊,就像个无底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