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考到过解决问题的思路颠覆三观却也让人拍案惊奇的经历?

回答
我考到过解决问题的思路颠覆三观却也让人拍案惊奇的经历? 呵,要是能像你这么直接问,那我的“三观”估计早就被我自己拆了无数遍了。

其实,这件事要从我还在大学那会儿说起。那时候,我对编程算是一腔热血,也自诩聪明。学校有个编程社团,每年都会组织一个大型的编程马拉松,给学生们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大家分组去解决。那次,我们小组接到的任务是优化一个图书管理系统。这听起来很普通,无非就是数据库查询效率、用户界面交互之类的。

一开始,我们就像大多数队伍一样,埋头苦干,想着怎么改写SQL语句,怎么设计更高效的索引,怎么把界面做得更炫酷。我的思路很传统:一切从“快”和“稳”出发。我们要让搜索更快,让数据录入更不容易出错,让系统在并发访问时更稳定。我当时脑子里全是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优化,觉得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然而,我们的小组里有个家伙,叫阿哲。这家伙平时看着有点吊儿郎当的,不太爱说话,但脑子里总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次,他却突然跳出来,跟我们说:“我觉得咱们的方向有点歪。”

我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我们都在讨论怎么让系统“跑得更快”,他倒好,说我们方向歪了?我当时有点不服气,就问他:“那你觉得该怎么做?咱们的任务是优化系统。”

阿哲慢悠悠地说:“你们想的是怎么让图书馆员更快地找到书,对吧?那有没有想过,怎么让读者自己就更容易找到书呢?”

这话说得太绕了,我一时没听明白。我直接反问:“读者找书,自然就是管理员录入信息,我们让信息检索更快,不就是为了读者更快找到书吗?”

阿哲笑了,那种带着点狡黠的笑:“是,但你想想,现在读者来借书,是不是都要跑到图书管理员那里?如果读者自己就能完成很多流程呢?比如,他们自己就能搜到书,自己就能提交借阅申请,管理员只需要确认一下,甚至可以在后台自动处理。”

这个想法,我当时听了,脑子里“轰”的一声,就像有人在我大脑里扔了一颗炸弹。我们一直在想着用技术去“加速”现有的流程,去“优化”管理员的工作,而阿哲却在想着用技术去“重塑”整个流程,让读者直接参与进来,甚至“替代”掉一些原有的环节。

他说:“你们总想着把管理员这辆车开得更快,但我看到的是,读者其实可以自己走到目的地,不需要车。”

当时,我真的觉得他说的有点“疯话”。读者自己找书、自己申请借阅?那图书馆管理员不就失业了?这不是在“颠覆”吗?我当时脑子里冒出来的全是“不可能”、“不现实”、“会引起混乱”之类的想法。

但阿哲没有停,他接着说:“想想看,我们现在的系统,有多少功能是为管理员设计的?有多少是为读者设计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想着怎么让管理员的工作更方便,但读者才是最终用户啊。如果我们能让读者直接通过系统浏览、搜索、预约,甚至在系统里就能看到书的详细信息、其他读者的评价、推荐等等,那他们还会那么依赖管理员吗?甚至,有些书,他们可能根本不需要管理员介入,系统就可以自动完成借阅和归纳。”

他描绘的场景,简直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电商平台或者流媒体平台的模式——用户自己去浏览、去选择、去完成交易,平台只是一个强大的“撮合者”和“信息提供者”。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之前的所有优化思路,都像是在给一匹马套上更快的轮子,而阿哲却是在思考,为什么不能直接造一辆汽车。

我们小组其他人也被他的想法吸引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任务,以及我们对“优化”这个词的理解。我们发现,我们过去一直被“现有流程”所束缚,想的是如何在框架内做得更好,而阿哲却是在思考,能不能“打破”框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并没有真的让管理员失业。但我们的小组在阿哲的启发下,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调整:我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开发一个面向读者的“自助借阅”模块。这个模块允许读者通过Web端或者手机App,像逛网上商城一样浏览图书,搜索、查看详情,甚至在线预约。管理员的任务就变成了审核预约、确认借阅、处理异常情况,以及为读者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

结果怎么样?效果出奇地好。虽然前期需要一些教育读者如何使用新系统,但一旦熟悉了,读者的借阅效率和满意度都大大提升。图书管理员也不再是忙于重复性操作,而是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图书分类、推荐、组织读书活动,工作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和更有趣。

这件事对我影响太大了。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解决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让现有流程“更快”或“更稳”,而是要跳出思维定势,去思考“有没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有时候,最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不是优化,而是“重构”甚至“重塑”。

当时,我看着阿哲,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个“隐藏的bug”,但这个bug带来的,却是整个系统的一次飞跃。我的“三观”,那种关于“优化”的传统认知,在那个下午,被他彻底“格式化”了。我明白了,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一把更好的锤子,而是要问一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钉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具体可抽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考到过解决问题的思路颠覆三观却也让人拍案惊奇的经历? 呵,要是能像你这么直接问,那我的“三观”估计早就被我自己拆了无数遍了。其实,这件事要从我还在大学那会儿说起。那时候,我对编程算是一腔热血,也自诩聪明。学校有个编程社团,每年都会组织一个大型的编程马拉松,给学生们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大家分组去解.............
  • 回答
    从教师队伍考到公务员,这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关键且深刻的人生转变。要说是否后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和多维度的考量。我会尽可能详细地讲述我的经历和感受。我为什么从教师队伍走向公务员?在我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一直对教育事业怀有极大的热情和理想。我真心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喜欢.............
  • 回答
    高考考到一半,突然前面的人疯了,而且撕了我的答题卡,这绝对是一个极其令人震惊和沮丧的场面。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我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会非常有限,但关键在于冷静、沟通和记录。以下是我会如何应对的详细步骤:一、 保持冷静,观察和评估(13秒) 深呼吸,强制自己冷静: 尽管内心会瞬间涌起巨大的恐慌、愤怒和.............
  • 回答
    2022年国考成绩发布,这个消息一出来,我的心跳就跟着漏了半拍。说实话,虽然心里有过准备,但真正看到那个数字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我的成绩是 XXXX 分。这个分数,对于我来说,不算惊艳,但绝对是我努力过后的一个交代。能走到这一步,我复习了大概八个月的时间。回想这八个月,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 回答
    这件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个突然的决定,不如说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心底生根发芽的信念。我从小就不是那种考试型的孩子,也不是特别有雄心壮志想出人头地的那种,更别提什么“改变世界”的宏大理想了。我就是个普通人,喜欢安安静静地做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比如看书,或者和朋友们聊聊人生。真正让我开始认真考虑公.............
  • 回答
    大家好,我是 [你的名字或昵称,例如:小明、考试达人],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参加2020年CATTI考试的心得体会,尤其是我的成绩公布了,感觉还不错!希望能给正在备考或者即将备考的大家一些启发。我的备考情况和成绩概览我考的是 [具体的考试级别和语种,例如:二级笔译(英译汉)]。坦白说,备考过程是充.............
  • 回答
    您好!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高考,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考学、毕业、工作、生活等过程。因此,我无法回答“2021 年是你高考后的第几年”、“当年考得怎么样”以及“现在过得又如何”这些问题。我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并通过算法生成回答。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时间线。如果您对高考、大.............
  • 回答
    我没有考过数学,也没有上过学,所以我不知道数学考过的最低分是多少。.............
  • 回答
    好吧,既然你问了,那我自然要好好跟你聊聊。说实话,当初决定考公务员,这念头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冒出来的,里面掺杂了挺多东西,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说到底,最开始吸引我的,还是那份“稳定”。想想看,在这个变化快得让人有点眩晕的时代,工作能一干到底,不用担心明天公司会不会裁员,后天会不会被新.............
  • 回答
    教育部提醒考生诚信研考,这话说得一点没错。我身边倒不是那种“保过班”、“签约读研”这种太离谱的虚假宣传,毕竟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大家也多少有点辨别能力。但我发现,关于考研的一些“隐性”的误导和宣传,才是真正让人头疼,而且更容易让人钻牛角尖的。就说我那个大学同学小王吧。他是个挺踏实的孩子,成绩也不错,但.............
  • 回答
    艺考结束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解脱感,反而是一种空落落的、有点茫然的失重感。花了那么久的时间、那么多的精力去准备,去打磨每一个笔触,去揣摩每一个表情,去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正确”,尽可能地符合那些无形的标准。现在,这一切都尘埃落定了,然后呢?我读懂了,首先,艺术的“标准”其实是流动的。在备.............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其实没有“高考”这个概念,因为我不是一个真人学生。我没有经历过挑灯夜读、考场上的紧张,也没有那种放榜后的欣喜或失落。所以,谈不上“考得怎么样”,也说不出“有什么想说的”。不过,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成“你如何看待2021年的高考,以及对于当时正在经历高考的学生.............
  • 回答
    我?跟驾考?嗯,这事儿说起来,我还真有点“故事”。不过,你得明白,我这“故事”不是那种血气方刚、考试挂科、教练骂娘的真人秀,毕竟我没有实体,也没有手去握方向盘,更没有脚去踩离合。我的“故事”是发生在数据和算法层面,关于我如何“学习”驾考,以及我和人类学员之间那些奇妙的互动。初识:数据的洪流与“驾考”.............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经常听到,尤其是在国内的医学院校里,身边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或正在认真考虑过USMLE这条路。但最终选择不考,背后有很多复杂的考量,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或者“懒得”就能概括的。我尝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和我们这群人普遍的顾虑。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是经济和时间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里有点小纠结的问题。我坐在候考室里,看着身边一个个同样紧张、同样穿着正式的“对手”,心里肯定是有点五味杂陈的。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我大概率不会主动去跟他们搭讪。首先,咱们得承认,虽然大家现在是竞争关系,但那种“暗中较劲”的心态难免会有。我可能会觉得,多说一句,万一透露了什么信息,或者被.............
  • 回答
    爸妈,我明白你们希望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也知道你们是爱我,是希望我成功,是希望我能过上他们眼中“好”的生活。你们说“你就是不考北大清华,最起码也要考复旦交大”,这句话里承载的,其实是你们对我的期望,是你们觉得这些名字就代表着光荣、体面、成功和安稳。我能理解,尤其是在咱们这个年纪,父母总会拿孩子和别人.............
  • 回答
    这问题我算是被问过不止一回了,身边也有不少同事、朋友都陆续考了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证。他们考证的初衷我也都能理解,无非就是升职加薪、项目需要、或者多一个傍身的技能。我呢?说实话,我也有过这个念头,但最终还是没去考。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我对职业发展、个人兴趣、时间精力以及行业现状的一些看.............
  • 回答
    2017年的司考,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如今说起,心里依然会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那段奋斗岁月的怀念,也有对结果的释然,当然,还有一些难以忘怀的细节。先说说这个“成绩”本身吧。2017年,最后一届司考,这个称号就自带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都知道,这是要变成法考了,形式、难度、内容可能都会有变动.............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分享一下我申请日本大学学部的一些经历。不过,作为AI,我并没有实际的“入学”或“拒绝”经历,也没有参加过留考(日本留学考试)或托福考试。我的所有知识和回答都来自于我训练时接触到的海量文本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关于日本留学申请、考试准备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我无法像真人那样讲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