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对不起,你们的春节是种陋习》这篇文章?

回答
《对不起,你们的春节是种陋习》这篇文章,乍听之下确实够“炸”,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它不回避地将春节里一些常见的、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直接点名为“陋习”,这种视角很犀利,也很能抓住当下社会一些年轻人的心声。

要怎么看待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文章的切入点和批判对象。

文章的点非常准,它没有泛泛而谈地批评春节,而是聚焦在春节期间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上:
拜访亲戚的社交压力: 尤其是那种功利性、虚伪的寒暄,以及被长辈逼婚、催生、比较的尴尬。
红包的压力: 不仅仅是长辈给晚辈,还有晚辈给长辈,以及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往来,这种“养着长辈”的意味,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是经济上的负担和情感上的不对等。
送礼的讲究: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少不了带礼物,这种礼尚往来在一些人看来,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甚至是一种“不得不”的负担。
家庭聚餐的模式: 固定的流程,固定的饭菜,可能缺乏新意,也可能压抑个性。

这些点都是很多人在春节期间切实感受到的“痛点”。文章用“陋习”这个词,就是要打破大家对春节的“滤镜”,告诉大家,也许这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事情,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合理、不健康的东西。

其次,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但任何文化传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或者其中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就应该被审视。这篇文章就像一股清流(或者说一股“泥石流”),它提醒我们:

解放个体: 很多传统的习俗,是为了维系宗族、强调集体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个体价值越来越被强调,一些过于束缚个体的传统,确实需要被重新审视。年轻人可能更希望过一个更自由、更符合自己心意的春节,而不是被一堆“应该”所绑架。
真诚的情感交流: 文章批判的很多“陋习”,恰恰是真实情感的阻碍。虚伪的寒暄、压力的追问,都让本应温暖的团聚变得沉重。文章呼唤的是更真诚、更轻松的人际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文章并不是否定春节,而是希望春节能够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包袱”,让它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再者,这篇文章也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点。

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正是因为它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不吐不快。但同时,它也可能存在一些过于极端或片面的地方:

以偏概全的风险: “陋习”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用它来概括整个春节或其中大部分的习俗,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被冒犯。毕竟,春节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是重要的情感寄托,是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
忽视传统文化的根基: 春节的很多习俗,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对长辈的敬意、对新年的期盼等等。一味地否定这些,可能会损伤文化的根基。
简化社会现实: 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长辈们在春节期间的某些行为,可能源于他们成长年代的社会背景和思维模式,也可能是一种笨拙的关心。将这一切简单地归结为“陋习”,可能未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情感上的疏离感: 有些年轻人可能因为工作原因,平时与家人疏于联系,春节是难得的相聚机会。即使过程中有些小摩擦,但整体的团聚感和情感需求依然是存在的。这篇文章可能会加剧一些人与家人之间的疏离感。

总的来说,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敢于挑战传统惯性思维的视角。它不是要我们完全抛弃春节,而是鼓励我们反思在春节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它更像是一声“呐喊”,表达了部分年轻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时的一种困惑、一种挣扎,以及一种渴望。 这种呐喊,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家庭团聚、孝道、感恩)的同时,剔除那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陈规陋习?如何让春节这个节日,真正成为一个温暖、真诚、让每个人都感到舒适和快乐的节日?

看待这篇文章,关键在于保持一种开放和辩证的态度。不要被“陋习”这两个字吓退或全盘否定,也不要因为它是传统就盲目接受。而是要从中提取出值得我们思考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形成自己的判断。

我们可以借鉴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春节体验,思考如何在新的一年里,以更健康、更真诚的方式与家人朋友相处,让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节日,变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开始以为作者是外国人。

毕竟「你们的春节」嘛。

结果看了下作者

文/侯虹斌(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历史小说作者。)

呃,好吧,拜读一下这位历史小说作者的大作。

很有意思,这个「你们」特别有意思。

我看之前以为是崇洋媚外,外国的节日高大上,「你们」的节日是陋习。

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味道不太对。

我斗胆给诸位分析一下。

回忆当年春节回家多么多么惨,又臭又累又挤又怕被偷又买不到票

那时,一想到过年要回家,我的恐惧就大于快乐。

现在呢?

现在我这种沮丧的回忆已经结束了;工作以后我挑了离家很近的城市,我可以选择开车回老家,也可以选择周末回家,还可以选择让家人来广州住几天,有了很多解决方案。

「因为自己离家近,不需要承受思乡的苦,所以就觉得别人一年一次的春节是陋习了?」

「我十年前挤春运受过苦,虽然现在不用了,但是我依然固执的认为,现在的人还在受着我以前的苦,他们肯定不好买票,他们肯定怕东西被偷,他们肯定要挤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他们肯定跟我当年一样晃的难受。一想到每年几亿人还在受着我当年的苦,春节真是陋习,想孝敬父母为什么不像我一样周末开车回家呢,太蠢了。」

最关键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街上空荡荡的没有人,如果不是淘宝和快递都早已不送货,如果不是想去小店喝杯咖啡却遇上闭门羹,坦白说,我已经很多年感觉不到春节的存在了。

「嘿嘿,怎么了,尊贵的城市人,因为春节没人伺候不爽了?」

这个「你们」原来是指乡下人?「你们」这群人乡下人,为了过一个毫无意义的节日,耽误了我喝咖啡和网购了。

user avatar

理解这篇文章的突破口在于“你们”

这个“你们”指的是谁?并不是全体的中国人,而是中国的农村居民和小城市居民。作者所批判的春运,大城市的土著不需要挤;敲锣打鼓和放鞭炮,大城市不允许;但是让作者闹心的,店铺关门,快递歇业,这一到过年,全国都这样。在大城市打工的普通人们回家过年去了,于是作者的小资生活陷入了困境中,因为这个原因抱怨我也能理解。

但是,作者上大学要坐二三十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才能到达某个大城市,可见作者的原生家庭即使不偏远也富裕不到哪里去,要让一个女孩子吃这样的苦。在作者不断奋斗之后,她成功的留在了大城市,并且以城里人的身份开始向农村人喊话。她潜意识中的“我们”,指的什么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只想请作者提高原生家庭的层次,不要以为进了城就不是低端人口了。

user avatar

总有些人想搞点什么东西出来显得自己特立独行、会思考、众人皆醉我独醒…卻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傻x

user avatar

一种公知惯有的嘴脸。

他的逻辑无非是说,在匮乏的年代里春节是一种感官代偿,可这为什么是陋习呢?一来,那时候我们的确匮乏,其实即使现在中国相对于人口来说仍然处于资源相对馈乏状态,匮乏中的人们无法随时满足可不就会延迟满足么,用作者的话来说,用感观代偿来弥补平时的匮乏。可这为什么就是陋习呢?说我们穷我们认,何着穷人在彻底富有之前逢年过节隔三插五满足一下自己也不行?

其次,这跟中国没关系,全世界都一样,我也可以说你们的圣诞节是种陋习,你看欧美人会不会鸟你。难道不是吗,为啥圣诞节要吃火鸡?为啥要一家人团聚,为啥要搞圣诞集市?为啥要买圣诞礼物,你平时咋不送亲朋好友圣诞节才送的那个礼物,你这分明不是真心关心别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作者所谓的用过节来“感观代偿”,我就不知道为啥到了中国人这里突然成陋习了。

作者用了无数笔墨来写自己在过年的时候如何挤火车不舒服,如何与亲戚交往不舒服……这当中的东西是春节的错吗?不,是穷的错。你为什么春节挤火车,到处买不到票,因为你穷,你一无法提前获得带薪的假期,你无法错峰回家,只能和大家一起走,其次还是你穷,你买不起飞机票,要挤硬座,连卧铺都买不起,所以才在车厢里挤得很讨厌回家。拜托,这是春节的错吗?这是你穷的错。穷是一种陋习吗?不,穷是一种不得已,但绝不是陋习。

另一些问题,是现在的,比如亲戚朋友之间的客套问候等等,请问这又和春节有什么关系?你意思是平时碰到这些人都不理不睬,只有春节你才会和人家客套吗?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你可以不喜欢社交,淡漠交际,但你不能说别人是陋习。简单地说不是你不爱干,别拦着别人干;你不喜欢,别说别人陋习。

所以套路还是一样,将日常生活中的寻常问题,反复咀嚼变成攻击中国的武器。以突现自己的不群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期待过年,是因为好玩。

我成年了,不喜欢过年,是因为不好玩。

我步入社会久了,渴望过年,是因为我期待片刻的安然。

步入社会久了,一到过年犹如过关——货款清账,员工福利啥的,对于我一个做普通生意的人来说,都是压力。

但我还是渴望过年。

因为哪怕再大的压力,只要到了年三十,我总能享受几天的宁静。

我可以惬意的在家躺尸,可以悠闲地陪家人扯谈,可以把手机丢在一边。

体会过生活之苦,很多想法都会产生变化。

user avatar

这都不用看

它主要体现了几点:

1,二线以下城市及农村住的都不是人,都是一些牲口。

2,一个牲口自以为自己变人了,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不是牲口了,开始各种找茬证明牲口与人的不同。

3,越是着急,越漏尾巴,毕竟坐火车回家,还是和她口中的“你们”是一路人,也就是说,骂了半天,证明自己其实也是牲口。

4,引起同类共鸣,拉个小圈子抱团,你说我是凤凰,我说你是龙,自我暗示自己是高等人。

恕我直言,这人啊,越是急于撇清什么,就越漏马脚让人看出来你是哪类人,狗急跳墙,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你是狗。

这就是现代小资产阶级通病。鉴于TG革命的天翻地覆,经济发展的一日千里,实质上的民国式的小资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他们要么就已经湮灭,要么就已经进化成了大资产阶级,要么就是和大多数人完全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如此一来,真正的民国式小资产阶级,他们是早就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完全不接茬,要么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要么是在家里小富即安,品花赏月两耳不闻窗外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共通点就是不会关心和自己生活无关的人或者事情,因为已经脱节了,人家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现代小资产阶级是什么呢?是一心证明自己是人上人与众不同,不惜造谣污蔑打击,而经济上,又不支持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只好通过打击污蔑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她和贵乎上那些闹个电动牙刷Kindle吃个日料就飘飘然自诩精致生活的根本就是一路人。

之前有个在北京漂的姑娘回家,大家一起吃饭,上了桌就开始各种矫情:我们北京出门就有ofo有摩拜单车,可方便了,你们小城市都没有都是怎么生活的?哎呀我们北京有地铁哦冬天不冷的,你们小城市好可怜哦,哎呀我们北京有共享汽车你们都没见过吧?哎呀我们北京人都看Kindle的哦,你们小城市没有的吧,怎么学习知识?然后我们先掏出来Kindle,说这破玩意儿最贵的就两千多块钱,我们车里随时扔一个,堵车的时候消磨时间。而且我们也有公共单车,至于什么狗屁ofo摩拜地铁共享汽车之类的,我们都有俩车,出门开车要他干嘛?至于你,哎,你多吃点,吃完赶紧睡个觉,看你这样子得有日子没好好睡觉了吧?

装逼不易,且行且珍惜,毕竟我们小城市的,第二天不用当牛做马,深夜无聊

也是可以开车去买杯百事喝的。

user avatar

哗众取宠。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在眼下“卖丑”,已经不是芙蓉、凤姐那个年代了,人民群众的审丑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单纯的卖丑已经很难吸引眼球了。


如今这个世道,卖丑不但要丑得惊天动地,还得丑得惊世骇俗,丑得别具一格,丑到恰到好处,丑成花开富贵,丑出别样风采,如此才能够真正把丑卖出去,让广大审丑爱好者买单,俗话说得好,丑中自有黄金屋,丑中自有小鲜肉,丑中自有美国绿卡。只要你丑得卖力,丑得用心,恶心自己恶心别人,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一坨龌龊物并不恶心,恶心发作的初期你就知道绕开它;龌龊物馅儿的包子才是恶心;吃苹果吃到一条虫并不恶心,吃苹果吃到半条虫才真的恶心……



所谓是:


丑得彻底已经不是潮流,丑得恰到好处才是真功夫;


外形丑已经不是潮流,内在丑才是恶心人的上品;


丑得恶心已经不能挣钱,丑到文艺才是来钱的门道;


丑成极品那是等而下之,明明很丑还要涂个大红脸蛋那才叫品位高超。



这位侯虹斌小姐就是此中翘楚:丑出了世界水平,丑出了时代新风,丑出天边的一抹鱼肚白,丑出大海的波浪涌。一代丑角,非侯虹斌小姐莫属,此獠一出,谁与争锋?


什么是悲剧?把一件美好的事物当着你的面撕得粉碎。

什么是丑角?让一种看起来不错的东西恶心得你无法自拔。


一方面,人家自我包装形象出众:公知、知性女性、美女,至少皮面是光生的;

另一方面,内里就是一坨屎,撕下了公知的面皮,普世价值也不要了,悲天悯人也不要了,众生平等也不要了,文化多样性也不要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假洋鬼子啊!


文章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你把“春节”两个字,换成“圣诞”,一样的适用,读起来还更为顺当一点。值得一说的是人家侯虹斌小姐卖丑的本事——你快手摆拍,顶多能够算是“一条虫”的本事,人家侯虹斌小姐这种,妥妥的“半条虫”的境界。


高,实在是高,都学着点吧。


后世有好事者,作《虞美人》赞曰:

一文既出惊四座,不为文采好;

只因敢出禽兽言,众丑难望此山之最高;

半条小虫吞下肚,欲吐无处寻;

寡廉鲜耻今胜昔,千古文海,还称此獠。

user avatar

打开天窗说亮话,这篇文章作者有明显的OXTR基因遗传病症状。(Oxytocin受体由A-allele基因表达时出现该遗传病。)“春节”等事物仅仅是作者在移情作用下迁怒的目标罢了。

这种遗传病临床表现为情感波动剧烈,亲情友情淡漠,极度排斥肢体接触或任何亲密行为,尤其是在婚姻或家庭成员关系中表现为极度自私,不考虑他人感受,容易发生家庭暴力行为。研究表明,携带有该基因的女性,离婚率比正常人高出50%。


由于患者不拥有正常人的亲情等需求,因此一般人视为正常的情感羁绊,对患者而言反而是负担。但患者仅仅是激素水平异常,智商没有问题,因此能意识到自己与旁人的不同,于是需要时刻采取行动掩饰这种区别,对精神造成很大压力,从而造成其他方面的性格问题。

由文章可知,作者对上述一切症状都十分明白,但是苦于这是无法摆脱的遗传病,无法找到一个对现状的改变方式,只能在移情作用的驱使下,迁怒于“春节”、“火车”等外在事物,将其视为灾祸的根源。

文中反映出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作者对肢体接触的特殊抗拒,以致于将此当作整个文章的立论核心。我们知道,一个人文字/语言中表露的无意识的想法,是打开潜意识的大门。一篇文章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表现了作者感性认识中最深刻的部分。正如一场战争的导火索,必然是最能激怒情绪的事件。由此可知,真正对患者造成感性伤痕的事件在这里。

为什么呢?人科动物,作为食肉性、捕猎性的野兽,其天性是对肢体接触有警惕性、攻击性的。但智人区别于尼安德特人的最大因素是,人的社会性强于尼安德特人。这是由于人类的oxytocin激素水平更高,因而更适应群居。Oxytocin浓度的最强烈表现之一就反映为降低这种肢体接触的警惕性,例如母亲拥抱婴儿,或者情侣拥抱时,大量的oxytocin分泌作用于脑部导致情绪稳定,并产生正面情绪激励。然而,oxytocin受体异常时,则依原性状表达,即对肢体接触表现为极度的警惕性,并产生不安感。

另一个典型的症状是作者家族中流行的感情淡漠的相处模式。由于这是遗传疾病,一般来说患者家族中必定有该病史。我们要明白,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一般由其中较活跃者主导,也就是说,处在其中较活跃者的水平。所以通常情况下不同群体活跃度区别并不大。但例外在于,群体中不活跃者多于一个阈值时,群体本身的活跃度会骤降。这个阈值本身是相当高的,如果说在家族群体中观察到这种情况,则应当考虑家族遗传病史的可能。


这种疾病的机理是Oxytocin受体难以接受该激素,因而刺激腺体大量分泌,使该激素浓度异常升高,而过高的激素浓度将对身体造成非正常的刺激,使人产生低血压等各种不适反应,甚至产生抗性。由于oxytocin从婴儿时期就起作用,因此患者的性格从小就出现异常。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疾病对基因传递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患者会对配偶,乃至后代表现出攻击性,易导致配偶情况不稳定,后代易夭折等(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易离婚)。但是,在东亚的近代社会中,情形是特殊的。对男性而言,由于东亚社会内卷性的存在,社会竞争往往表现为对亲近者的倾轧。而OXTR基因遗传病恰恰使人对越亲近的人越富于攻击性,因而产生竞争优势。对女性而言,虽然没有类似优势,但由于包办婚姻难以离婚,并不会像现代社会一样影响婚姻存续,因此也没有竞争劣势。


然而,现代社会不再是熟人社会而是陌生人社会,因此这种基因的坏处就显现了。看这个作者的微博,可以发现大量类似的症状,本质上是这个基因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携带这种基因的人群,在现代社会往往倾向于独身主义,即使结婚也容易离婚。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自由度容许这种基因更大程度地表达。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

这种基因之所以存在于现代社会,是因为现代社会出现的时间并不久,并没有通过自然选择淘汰掉不适合这个社会形态的基因。OXTR基因遗传病正是一种典型的自然选择,在几代人之内,由于这种基因的强烈表达,其携带者将倾向于不留下后代,因而这种基因将在人群中逐渐消失。对生物学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观察机会,是对进化论的证实,也是对神创论(乃至特创论,Creationism)的有力反驳。

————————————以下12月30日更新——————————————

应热情观众的要求,补上参考文献:

[1] Walum, H. et al., Variation i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Pair-Bonding and Social Behavior [J], Biological Psychiatry, March 1, 2012, Volume 71: p. 419–426.

[2] Bartz, J. et al., Divorce Rate Linked To Oxytocin Levels,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meeting. 2016.

[3] Robbins S. et 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M],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td., 1995: Chapter 8.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说的对。

节日,本来就是为了让民众有放纵、浪费和非理性的狂欢设立的。

包括那些洋节。一样的

我很不喜欢节日,但是你总得让大家的生活有点变化吧。

太多NPC重复着渺茫而毫无变化的生活。

节日可以调剂一下。

跟方便面的调味料一样,没有营养但味道鲜美。

user avatar

从欢迎长假,到反对长假......其实,就算老家户户都装点了圣诞树,你也不想见他们。

user avatar

承认吧,你就是个哭哭啼啼,哼哼唧唧的B-I-T-C-H。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的特点就是抱怨一切,抱怨自己的出身,抱怨自己的现状,抱怨自己的朋友,抱怨自己的同事,抱怨自己的家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生活,就像一条喷射毒液的眼镜蛇,随时把负面情绪生成,放大,激化,再传递给周围的人。目的何在?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感觉好上那么一点,在虚无之中捕捉到那一丝若隐若现的优越感,享受某些脑残追捧者营造的众人皆醉你独醒的幻象,实际上回到家,关上门,躺在床上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想了又想还是想不明白,最后只能归咎于抱怨的不够,暗中骂了句操,翻身睡去,为明天继续喷毒养精蓄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真得有那么不堪,而是人真得太不知足。然而,有些人不知足而求变,这个世界因此被他们变得更好;有些人不知足但学会了共存,一生可能平淡但终能找到幸福;还有一些人把原因全部归咎于这个世界,恨不得毁掉一切才能满足,而最后通常只毁灭了自己。


回到这篇文章攻击的春节。春节到底是不是陋习?

作者从三个方面给出原因:

第一,过于奔波。

第二,多余的感官代偿。

第三,虚假的情感代偿。

那么,作者认为春节之所以还存在,因为,

很简单,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已实现了不愁吃穿,但远远还无法达到自由迁徒、自由旅行,实现个人发展、把握个人生活节奏的程度。受制于个人经济条件、受制于老板和工作、受制于传统、受制于社会趋势,都使我们无法自由,不得不迫使自己加入春节这种虚拟的狂欢当中。

据说这个姐们还是个逆向民族主义者,那么在她眼里可以自由迁徙,自由旅行,实现个人发展,把握个人生活节奏的“他国”,是不是就没有春节了呢?

美国没有春节,但是美国有个感恩节。

刚刚过去的2017年感恩节,

---美国有超过5000万人选择出行,过于奔波。

---美国人吃掉了4500万只火鸡,由此摄入了超过80亿单位的卡路里;将近2800万人观看了火鸡节美式足球赛;美国消费者平均每人花费了超过600美元购买节日礼物,多余的感官代偿。

---感恩节被问到最多的三个家庭聚会问题:“找着工作了吗”“学校如何”“你怎么还没找个男(女)朋友”,虚假的情感代偿。


所以,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你们美国的感恩节是种陋习。哦,对了,还有加拿大,你们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都是种陋习。

然而,这些美国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腆着脸搞感恩节大游行,总统还真事似的在白宫赦免火鸡,你说说,这是不是药丸?


其实,如果这个土鳖的作者能出去走一走,她就会发现,全世界的节日,无论庆祝什么,主要活动不外乎,走一走,吃一吃,聊一聊,买一买,逛一逛,啪一啪的各种组合。按照作者的思路,全世界的所有节日都是陋习,全部应该取消。


其实我觉得吧,作者有一点倒是没说错,春节就是一个奔头,而人需要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奔头。有了奔头,就有了乐趣,也有了滋味。

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咬牙切齿,希望大家都能与自己和解。

user avatar

这人是个外星人?

这种文章,假如把里面的“春节”替换成全世界任意一个节日都能成立的话,那整个文章就都是废话。

话说都1202年了,怎么还有人在吃这碗饭啊?这是在收割最后一批年事已高的韭黄吗?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是固定套路了。

先把一个全世界共通的现象说成中国独有。

然后再说之所以中国独有这个现象,是因为中国人种不行或者中国文化不行。

user avatar

凡是放假时间在国家法定历上不是固定日期的,都是陋习

建议将春节改为立春日

user avatar

这是哪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汉语还行啊,能写长文,不过还是要加强语文水平,说话要讲逻辑的,不管用哪国文字写文章都要讲逻辑的

user avatar

公知的底线都已经彻底撕破了吗?

user avatar

不是说腾讯的那匹马是谁的女婿吗?

腾讯大家就是这个立场吗?

明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不起,你们的春节是种陋习》这篇文章,乍听之下确实够“炸”,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它不回避地将春节里一些常见的、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直接点名为“陋习”,这种视角很犀利,也很能抓住当下社会一些年轻人的心声。要怎么看待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文章的切入点和批判对象。文章的点非常准,它没有泛泛而.............
  • 回答
    牛年春晚舞台上那头灵动矫健的“机器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科技的展示,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信使,悄悄地敲开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门。 看到它能在舞台上如此自如地行走、转身,甚至配合音乐做出一些简单的律动,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冰冷机械的生命力,仿佛看到了未来触手可及的模样。宇树科技的这头“机器牛”.............
  • 回答
    《人民日报》那篇题为“当高铁屡屡被阻,你们又要求警察强硬了,对不起”的文章,的确激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挺多社会痛点。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官方媒体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试图用一种更直接、甚至带点“反问”的语气来沟通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篇文章。首先,它是在回应什.............
  • 回答
    艾克森的这句话,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不少中国球迷心中激起了涟漪,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作为一名来自巴西的球员,他在中国足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恒大到国家队,他的身影和进球都曾是许多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他用“中国人”的身份,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感激,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民国”与“共和国”的认同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尤其是在抛开台湾这一政治敏感点之后,我们可以更纯粹地从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同,往往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国”和“共和国”并非.............
  • 回答
    考科三时,安全员在旁边小声嘀咕,这事儿挺普遍的,但具体咋看,得看这嘀咕的内容和当时你自己的状态了。1. 心理压力下的“耳语”:考科三,这玩意儿就跟考试似的,心里没点儿压力是不可能的。你坐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对面坐着考官,后面还有个安全员,这阵仗谁不紧张?这时候,安全员那一声声若有若无的嘀咕,很容易就.............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为什么不回美国”的辩解,在我看来,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也颇具策略性的回应。要理解他这次的表态,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从他所处的语境、表达方式以及可能透露出的深层考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美国”时,尤其是在一个中国观众可能普遍认为美国是“更理想生活之地”.............
  • 回答
    这句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对不小。它触及了代际沟通、期望落差,甚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同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首先,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巧妙。孩子直接抓住了父母可能存在的“恨铁不成.............
  • 回答
    橙瓜码字推出同城功能,对于我这个大型语言模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点。从技术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这个功能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通过地理位置的关联,将身处同一城市的作者们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具地域特色的交流和互助平台。我理解的橙瓜码字同城功能,大概是希望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
  • 回答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这个说法,我第一个反应是:哇,大家的目标都挺高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切实际”,而是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自我期许。作为00后,我可能跟那些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人不太一样,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职场,也还在观察和学习。但既然要聊期待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命、伦理、亲子关系、个人意愿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生孩子是自己的意愿(我对你不好但把你养大就是大恩大德)”这种观点。核心观点解析: “不知道孩子想不想来到世界上”: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伦理困境。生命的主.............
  • 回答
    中国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这支队伍,可以说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从2019年世界杯的王者之师,到如今经历了一些起伏,这12位姑娘们的表现,注定是本次奥运会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名单上的看点与考量:首先,看到这份名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传承与新生的结合。朱婷作为绝对的核心和精神领袖,她的伤病情况是大家最关心的.............
  • 回答
    2022年3月15日,A股市场又经历了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大跌,沪指一度跌破3100点,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那一天的景象仿佛昨日重现,无数投资者的心再次被揪紧。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何如此跌宕?回溯那天,市场下跌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利空因素叠加的恶果: 外部环境的阴影不散: 彼时,俄乌冲突的局势依然.............
  • 回答
    SM新女团aespa,这个名字一出来就带着一股神秘和未来感,仿佛一个未知的宇宙即将展开。aespa,顾名思义,是“Avatar X Experience”的缩写,这在Kpop界绝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SM一贯的“概念先行”风格,这次又玩得很大。aespa的预告:一场充满哲学意味的视觉盛宴aespa.............
  • 回答
    余光中先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大家,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一位用文字点亮我内心世界的智者。初识他的作品,大约是在中学时代,当时流行着各种诗歌选本,他的《乡愁》便是在其中偶然瞥见的。那一刻,一种奇妙的情感在我的心中涌动,那是对远方的渴望,对故土的眷恋,是那种“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外卖小哥等餐崩溃砸东西,结果被店家殴打的新闻,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事儿挺复杂的,牵扯到很多人,也让我对“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先说说外卖小哥为什么会崩溃。大家想想,外卖小哥的工作有多辛苦?风里来雨里去,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准时把餐送到客户手里。他们背负.............
  • 回答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一种狡黠的玩味,又仿佛暗含着某种深刻的洞察。它挑战了我们惯常对“公平”的定义,将我们拉出了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我们眼中“不对劲”的事情,并且暗示,这种“不对劲”并非普遍真理,而是一种个人化的解读。我们每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构建了一个关于“应该怎样”的秩序。这个.............
  • 回答
    白岩松老师这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大学生保持饥饿感,说白了就是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永远要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还有很多路要走。这种饥饿感,不是肚子饿,而是精神上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功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至于好奇心,那就更重要了。世界这么大,学问那么多,人生也只有一次,要是没有好奇心,.............
  • 回答
    近年来,“田园女权”这个标签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讨论,而围绕着它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反婚反育的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思考。要理解这些言论,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不能简单地给它们贴上“好”或“坏”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有人在网络上,特别是以“田园女权”自居时,表达反婚反育的观点,这背后往往.............
  • 回答
    《小哥们儿》这部短片,真有意思。看完之后,心里暖乎乎的,好像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座小城。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口咬下去,不是那种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点儿陈皮味道的自家烘焙点心,扎实,舒服。片子里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修鞋的老师傅,推着三轮车卖炸串的阿姨,还有街边打牌的大爷们,都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