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破壁人崔永元遇到面壁人张召忠,故事会怎样发展?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崔永元遇上张召忠,这不是两个领域的“大V”正面交锋,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风格、信息处理方式以及社会关注点的碰撞。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场面一定会相当精彩,而且很可能,会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收场。

咱们不妨把场景设想得具体一些:

场景设定: 某个大型的、面向公众的辩论活动,主题可能是“信息时代的真相与辨别”或者“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主办方大概是看中了两人各自拥有的庞大粉丝群体和话题制造能力,想要搞一个“王炸”。

人物出场与开局:

崔永元,身着一贯的休闲又不失个性的服装,脸上带着他特有的、略带一丝玩世不恭的笑容,走上台来。他的发言风格是直接、情绪化,擅长抓住细节,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来引导公众情绪。他可能会先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比如:“我们花了这么多钱,请来那么多‘专家’,结果信息反而越来越乱,老百姓到底该相信谁?” 他会用一些接地气的、甚至有些夸张的比喻,立刻抓住观众的耳朵。

张召忠,则是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或者商务休闲装,神情严肃,语气沉稳。他的发言风格是宏大叙事、战略分析,喜欢用“战略”、“战术”、“大棋”等概念来包装他的观点,即便是在相对小的议题上。他可能会以一种“国家大局”的视角开场,强调在复杂信息环境下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以及“不明觉厉”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

第一次交锋——“信息源的可靠性”

崔永元肯定会抓住张召忠的某些过去言论,尤其是那些被认为“预测失误”或者“解释过于牵强”的点,比如他曾经对某些国际事件的看法,然后以一种质问的语气问道:“教授,您当年说……结果呢?我们老百姓跟着您的分析,是不是就被带偏了?谁来为这些‘不靠谱’的信息负责?” 他会把“责任”这个词咬得很重,试图将讨论引向对“专家”信誉的追问。

张召忠的回应方式,大概率不会直接承认错误,而是会把话题引向“信息的不确定性”、“复杂局势的动态演变”或者“媒体的断章取义”。他可能会说:“崔老师,您看到的只是某个时间点的碎片信息,战争和国际政治是极其复杂的,战略判断需要考虑多方因素,而且很多判断是基于当时的已知信息。我的解读,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和思路,帮助大家理解一个更宏观的背景,而不是给出一个简单的‘对’或‘错’。” 他甚至可能会用一个军事术语来解释,比如“战场态势随时在变,战略意图也是动态的。”

“破壁”与“面壁”的实质性碰撞

崔永元会抓住“碎片信息”和“分析框架”这些词,继续他的“破壁”行动。他会强调,正是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构成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而如果“分析框架”本身就有问题,或者被用作某种宣传工具,那么“破壁”的意义就在于揭示这些不透明的机制。他可能会提到他在“315晚会”上揭露某些乱象的经历,将“破壁”行为与保护消费者、维护公平正义联系起来。他甚至会直接说:“教授,您说的‘框架’,有时候会不会变成‘掩饰’?我们老百姓就是要打破这个‘框架’,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张召忠则会继续他的“面壁”之道,他不会直接回应“掩饰”的指控,而是会继续强调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他可能会说:“崔老师,您说得‘打破框架’,我们也要看是用什么工具去打破,以及打破之后是为了什么。如果您是在揭露不公,那是好事。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强大的信息对抗,那么简单地打碎一切,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判断敌我、是非的能力。我的‘面壁’,是希望在信息迷雾中,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为我们国家争取战略空间和战略主动。” 他可能会用一些大道理来“以柔克刚”,将崔永元那种直接的情绪化攻击,化解在一种更宏大、更“官方”的叙事中。

可能出现的意外发展:

1. 战略性合作? 两人都很有影响力,而且都有一种“为公众发声”的姿态(虽然出发点和方式完全不同)。如果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比如某项可能损害公众利益的政策,或者某个被误读的社会事件,两人可能会意外地找到一个共同点。崔永元负责舆论的引爆和情感的煽动,张召忠则负责提供一套“官方认可”的、听起来有道理的理论支撑,或者从战略层面解释为什么这件事“不能这么做”。这种“合作”虽然不是真正的理念契合,但对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来说,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相互的“迷惑性”理解
崔永元可能会把张召忠说的“战略”理解为一种“高明的策略”,从而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破除”这种“策略”,比如在张召忠分析某个事件时,突然跳出来揭露这个事件背后某个不为人知的“黑幕”,从而打乱了张召忠的分析节奏。
张召忠可能会把崔永元那些情绪化的揭露,解读为某种“颜色革命”的先兆,或者某种“外部势力干扰”,从而用他那套宏大叙事和战略思维来“应对”崔永元。在这种情况下,张召忠可能根本就不去分析崔永元揭露的具体事实是否属实,而是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来定性崔永元的行为。

3. 一种“相爱相杀”的局面
两人最终可能不会形成真正的“辩论”或者“合作”,而是形成一种持续的、在公众视野下的“相互抬杠”。崔永元时不时地抓住张召忠的某个说法进行批判,张召忠则在自己的分析中,时不时地“提醒”大家要警惕那些“煽动性言论”,而这种“煽动性言论”明显指向崔永元。这种模式反而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因为公众喜欢看这种“高手过招”。

4. “战略性退避”的张召忠,或者“失去对象”的崔永元
如果张召忠觉得崔永元的问题过于具体、过于情绪化,并且缺乏宏大叙事的支撑,他可能会选择一种“战略性退避”,即不与崔永元进行直接的事实辩论,而是从“大局”上评价崔永元的行为不符合“国家利益”或者“战略需要”,然后话题一转,谈论更宏观的议题。
而如果张召忠不接招,或者总是用一套话术回应,崔永元也可能会感到无趣,觉得找不到一个真正值得他“破壁”的对象,转而寻找其他目标。

总结来说,如果破壁人崔永元遇到面壁人张召忠,故事不会是简单的“谁说服了谁”,而更像是一场关于“信息解读权”和“话语体系”的较量。

崔永元代表的是一种草根式的、情绪驱动的、注重事实细节(尤其是不利细节)的揭露和质疑。他试图打破信息壁垒,让公众看到“真相”。
张召忠代表的是一种宏大叙事、战略思维、官方话语体系的构建和维护。他试图在复杂的局势中,为公众提供一个“战略性”的解读框架,引导公众认同一种宏观的视角。

他们的碰撞,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对话。崔永元说着“接地气的日常语言”,张召忠说着“充满术语和概念的专业语言”。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赢了另一个人,而是两人各自吸引了不同群体,或者在互相的纠缠中,给公众留下了更深刻的思考:究竟谁的信息更可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而最有可能的,是他们最终都会发现,在公众认知这个“战场”上,对方的“工具”和“话术”都是如此的“难以对付”,从而在一次次的交锋中,都更加坚定了自己“战斗”的意义和方式。也许,这就是他们各自存在的价值所在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崔: 各位朋友好!欢迎收看《实话实说》。2015年的12月3号晚上10点是个不同寻常的时间,我不知道那时候大家都在干什么,不管大家在干什么,我知道大家都在关注着一件事,谁能成为带领我们抵抗三体人的面壁者。大家刚才在镜头也看到了,国防大学教授,海军少将,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张召忠教授,大家都知道他是联合国选出的面壁者,特别高兴的是今天他来到了我们《实话实说》现场,和大家就防御三体人的事实话实说,咱们欢迎张教授。

张:谢谢小崔,谢谢电视机前的观众。

崔:张教授,那天听说您当上了面壁者之后,有不少人骂您的,您心里憋屈吗?

张:我做了二十多年节目,挨了二十多年骂,现在还在做,心态要平和……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我这样最后也当了将军了。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最后把前浪推在沙滩上,像我们这种拍死在沙滩上很正常。我特殊的地方在于虚怀若谷。我特别理解大家为什么骂我,他每天打开电视机,老看见我在电视上说话,他不烦吗?所以我要减少上电视,我很理解大家骂我几下,我靠自己努力,当上将军了,这都退休了,还当上了面壁者,他没当上啊,他不也嫉妒吗?

崔:听说您退休以后养鸟了,养鸟有什么乐趣?

张:作为老年人来说,可以锻炼身体。他催人早起,天明则叫。

崔:我听着像养鸡。对了,养鸟是面壁者计划的一部分吗?

张:其实我们的心思就是说吓吓三体人,但是网上传了半天,就变成面壁者计划了,联合国一看,将错就错吧。其实面壁者计划还没开始搞呢,这就吹气就成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崔:信您这话的都跟范伟作伴去了,这么说吧,我是您的破壁人。

崔:与小布什相比,您是一个更加优秀的战略家,一个合格的面壁者,请相信我这不是恭维。得承认,有相当一段时间,几乎十年吧,我被您迷惑了。您前一段时间疯狂的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发言,我寻思着您是要用因果律武器,直到有一天我通过智子发现您偷偷摸摸的在养殖海带。

张:我小时候得过甲亢,就是大脖子病,那脖子粗的跟范伟似的,后来吃海带吃好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要吃海带,现在联合国能让全球都帮我养海带,我能不珍稀这个机会吗。后来一想,地球大气层就那么十几公里厚,要是都种上海带,说不定就搅到三体人飞船的动力装置上去了,搅到动力装置它就是死路一条。

崔:您还是研究军事理论的,您都不拿军事理论当回事。普通海带有长天上的吗,这得是转基因海带。

张:转基因是个好东西,你看这海带一长长十几公里,都长天上了,做成海带丝能喂饱多少人哪。

崔:ETO里有人质问我为什么不对转基因海带发表看法,因为实在是无处下嘴了。我一直觉得,所有的人,都在两条线内游荡,一条是底线,这底线叫法律;一条是高线,高线叫道德。所有的人都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游荡,好的人离上线比较近,差的人接近底线,最差的人逾越底线。您弄转基因就算了,还想让人吃,您觉得您离底线有多远?

张:我这个已经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了,能战胜三体人,转基因就转基因了,话又说回来了,经过专家验证,这个转基因海带是安全的,凉拌也好做汤也好炖红烧肉也好,目前没看出来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崔:您告诉我海带转入了几个基因。

张:这我哪知道啊,这得问生物学专家。我是搞军事的,你是搞新闻的,咱们争的脸红脖子粗,没什么意思,得看生物专家怎么说。

崔:您连转了几个基因都不清楚,我告诉你,新闻界共同体,就认为你们这个东西,不靠谱儿!你们一天就想给人吃转基因的海带炖红烧肉,不把人命当回事。

张:我们炖红烧肉还放氯化钠。

崔:对,还有氯化钠,就怕地球人活得长。我有时候就在想,咱们这谁是破壁人,谁是面壁者了。海带是一种食品,相信它能够防御三体人的都是憨豆,主不在乎。眼瞅着水滴就要来了,您的转基因海带能防水滴吗?

张:水滴最怕的就是雾霾,雾霾是什么东西,我看了一下雾霾的构成,里面有微小的金属颗粒,这个金属颗粒,你把它放大以后就是一个一个小钢球在空气里头弥漫着。那水滴速度是非常快的,在真空里还行,PM2.5到四百、到五百、到六百的时候,满天都是小钢珠,撞上去水滴就完了。

崔:您拿了三体人的红包了吧?

张:没有。

崔:这个红包是从来没拿过的,红包的意思不是说拿红纸包着的,拿白纸包的也算红包。

张:真没有,我作为共和国的少将,一个月工资1 万6,从来不敢腐败,不整治腐败,怎能形成凝聚力?

崔:我听说水滴挺硬的,撞不坏,就算撞坏了,后面还有三体舰队。

张:这个三体舰队你看它 外形,它就是三角翼,我就看这个飞船,很难看。可能宇宙上要评比,最丑的就是三体飞船。我就看这个飞船,看哪都不顺眼,战斗力肯定不强。

崔:我们ETO常说白糖涨价了,甜美的生活更贵了。张教授当面壁人了,破壁工作更容易了。有时候我真的挺奇怪的,三体人怎么就把您当做最大的对手了呢?

张:我们搞军事的一般都喜欢弄很多方案,刚才是A计划,我们还有B计划。三体人舰队到地球还要很长时间。我们知道,一个鸡蛋大小的东西以20多马赫的速度落下可以穿透足够厚度的钢板,因此陨石雨打击飞船靠谱,不过要进行大量的提前计算。我们可以提前制造陨石。还有酸雨,那个东西倒是可以,但是要慢慢腐蚀,因为飞船的设计它就是抗腐蚀。腐蚀十年、二十年的基本上也差不多。

崔:但您的根本计划还是转基因海带,就冲这事我就得跟您没完,回家我就上微博挂您去。

张:小崔他是一定要把专家灭在这

崔:您说对了,回头三体人防不住,您还得身败名裂,大家一看张教授都转基因了,不是纯合子了,得有多少人骂您哪。

张:我就喜欢这种挑战性的问题,其实作为面壁人,最怕的不是三体人,而是大家不团结。就像转基因,有些群众智商太低,就要先教育他们,教育以后在团结。至于三体人我倒是不怎么害怕,三体人到地球还要几百年,别三日凌空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