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钱」,还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在职场上都会纠结。到底是我们先拼尽全力去干,然后等着公司给我们应得的报酬,还是公司先给了我们一个价格,我们再按这个价格去衡量自己的付出?

“做多少事拿多少钱”——理想主义的驱动,但可能隐藏隐患

这话说出来,听着特别有骨气,也特别能激发人的斗志。它强调的是价值导向,认为你的产出决定了你的收入。

优点:
鼓励拼搏和创新: 当你知道你的努力和成果会被直接转化为收入时,你自然会更有动力去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去寻找更有效率的方法。你会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细节,去超越客户的期望。
公平感: 理论上,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公平。付出多、贡献大的人得到的回报也多,这能极大地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结果导向的文化: 这种模式更容易塑造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大家关注的是能达成什么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把时间耗在办公室。

潜在的隐患(现实中的“坑”):
衡量标准问题: 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少事”和“多少钱”怎么衡量? 很多工作的价值难以量化。你可能花了大量时间思考、研究,但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产出,这算“多少事”?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做”了,但效果不佳,是不是就该“少拿钱”?
不确定性和焦虑: 如果完全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钱”,意味着收入极不稳定。你可能辛辛苦苦完成了一个项目,但因为市场变化或者客户原因,项目最终没有带来预期的收入,那你的薪水怎么办?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需要稳定生活保障的时候。
被“白嫖”的风险: 如果公司在衡量“多少钱”时设置了不合理的上限,或者在衡量“多少事”时故意压低评价标准,那么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收入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这就变成了“你付出很多,公司却只给你一点点钱”。
可能忽视长期价值: 过分强调即时可见的“事情”,可能会让员工忽视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播种才能收获的价值,比如学习新技能、建立人脉、深耕某个领域等。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现实主义的选择,但也需要警惕“摸鱼”

这话说出来,虽然听起来不那么“热血”,但它更符合当下大部分职场环境的现实。它强调的是合同约束和责任对等。

优点:
明确的预期和稳定: 你知道自己每月能拿到多少钱,可以据此规划自己的生活。这提供了一种安全感,让你不必为生存而过度担忧。
责任边界清晰: 明确了你拿这份薪水需要承担的职责和工作范围。这有助于你集中精力在核心任务上,避免被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过度消耗。
易于管理和评估: 对于公司来说,基于岗位职责和薪资水平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会更直接、更可控。

潜在的隐患(现实中的“坑”):
“最低工资、最低付出”的心态: 如果执行得不好,很容易导致员工只愿意做“刚刚好”就能拿到钱的事情,一旦发现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或者工作超出范围但又没有额外补偿,就容易产生“多做是傻瓜”的心态,甚至出现“摸鱼”现象。
扼杀主动性和创造力: 当大家只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时,很容易抑制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大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熟悉、风险低的任务,而不是去探索和创新。
“钱给够了,什么都好说”的短视: 这种模式如果被过度解读,可能会让员工把所有付出都挂钩在薪资上。一旦薪资没有达到预期,即使是再有意义或者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工作,也可能提不起劲。
可能阻碍个人成长: 如果公司只把钱花在“购买”既有能力的员工完成既定任务上,而没有提供薪资增长的动力去驱动员工学习新技能、承担更大责任,那么员工的个人成长就会受限。

那么,到底哪个更“对”?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的结合,但现实中,更常以“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为基础,在此之上追求“做多少事拿多少钱”的优化。

公司层面: 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先给出一个公平且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这是“拿多少钱”的基础),这个薪酬应该体现了岗位价值、市场行情以及对员工能力的认可。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绩效奖励、项目奖金、股权激励、晋升机制等方式,激励员工去“做更多的事”,并根据“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成果给予超额的回报。也就是说,公司给你一个“底薪”,但同时也给你一个“天花板以上”的上升空间。

员工层面: 作为员工,在入职一家公司时,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薪酬福利以及公司的考核机制(这是明确“拿多少钱”的依据)。在履行好职责的基础上,主动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何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积极与上级沟通,争取与自己付出和贡献相匹配的回报。不能因为“拿多少钱”就限制了自己的“做多少事”。

举个例子来说:

一家公司给销售岗位开了底薪5000元,提成10%。
如果只想着“拿5000块钱做5000块钱的事”,那他可能就只完成公司给他的最低销售指标,比如卖出10万的产品,赚回自己的底薪+提成。
而如果他想“做多少事拿多少钱”,他可能会想,我今年要卖出100万的产品,这样我能拿到10万的提成,远远超过我的底薪。他会主动学习产品知识,研究客户需求,拓展销售渠道,想尽一切办法去“多做事”。

反过来,公司如果只说“你卖出10万就拿5000底薪+1万提成”,但如果他卖出20万,公司却只给他2万提成,那“做多少事拿多少钱”的原则就变味了,变成了“拿公司设定的钱,做公司预期的事”,而员工的潜力和努力被压制了。

结论: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是职场的基本契约和底线,它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和基本的公平。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真正优秀的人才,员工也难以获得超额的成长和回报。

而“做多少事拿多少钱”是激发潜能、实现共赢的理想目标。要实现它,需要公司有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财富分享机制,也需要员工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

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和接受“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是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努力去追求“做多少事拿多少钱”所带来的价值实现和回报增长。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也是职场进阶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取决于你做的事情和强度对你是帮助还是消耗。

举个简单的概念,跑50米和5000米,我们速度不一样。跑5000米和50000米,性质又不一样。

在强度没问题,事情本身不会损耗我健康和智商的前提下,好好表现,比身边人做好一点点,表现出老板吃肉我喝汤的豪情,哪怕我是市场上拿8500,老板现在给了6000,自己也不准备辞职,那就没必要计较在脸上,多做一点,观察公司里金钱的逻辑,先干活,再看看论功行赏是否分明,最多吃一个项目的亏,能学一点本事,也是技多不压身。不亏。

但是如果你是干一个超级重复,强度高且刻板消耗的活,那一定要保护自己的体力,自己调节休息时光。或者你发现做的是有一定法律风险的,那更要自己判断值不值了,这种事情没啥团队合作可言,可持续性概率太小,一定要在干的动的时候赚足,否则就保护自己消极怠工,拿多少钱干多少事,刷刷知乎也好啊。

(最后我补充一点,我没有消极怠工,我在换脑子,技多不压身哦老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