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很多人知道055是112坑而不是128坑后表现得就好像055白造了一样?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055万吨大驱,那可是咱海军的宝贝疙瘩,号称“万吨级驱逐舰中的天花板”,集成了那么多高科技,那阵势,那能力,放出去谁不心里佩服?结果呢?一聊起它,总有人揪着“112坑”不放,好像这一个点就能把055所有的成就给否定了一样。

首先,得弄明白“112坑”和“128坑”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这俩指的都是055的导弹垂发系统。

“112坑” 是指055早期舰艇,比如1号舰(南昌舰)和2号舰(拉萨舰)的舰艏垂发单元数量。据公开信息和一些军事爱好者推测,它们后部垂发阵列是48个,前部是48个,加起来是96个。但有人根据舰体结构和一些资料推测,前部的垂发单元实际上可能不是填满的,或者说,一些单元可能出于设计或者实际使用考虑,并没有布置满。所以,有人就觉得,哦,好像它不是想象中那么“满”或者“先进”。
“128坑” 则是指055后续批次的舰艇(比如3号舰、4号舰及以后),它们在舰艏的垂发系统数量上有所增加,达到112个(前部64个,后部48个),总共112个。

那为啥有人一听说是“112坑”而不是“128坑”(或者更高的数字)就感觉“白造了”呢?

这背后的心态,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完美主义”和“第一印象”效应:
055刚出来的时候,那可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各种“中国最强驱逐舰”、“海上多面手”之类的标签满天飞。大家对它的期待值非常高,恨不得它能把市面上所有驱逐舰的优点集于一身,而且还要超越。当大家以为它能做到“满坑满谷”,比如200个垂发(夸张说法),结果发现是112个,虽然已经非常多了,但总会有人觉得“哎呀,好像没想象中那么‘恐怖’”。这种心理落差,很容易让人产生“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达到预期”的遗憾感。
就好比你期待吃一道绝世美味,结果上来一尝,味道确实很棒,但在你想象中,它应该更惊艳、更有层次。这种“就那样”的感觉,虽然客观上仍然优秀,但主观感受上会打折扣。

2. 信息不对称和“以讹传讹”:
军事装备的信息,尤其是核心数据,很多时候都不是完全公开透明的。早期的信息披露,加上网络讨论的放大效应,很容易让一些模糊的、推测性的信息变成“事实”。当有人听到“055垂发数量不如预期”的说法,又不去深究背后的具体情况,很容易就跟着附和,认为“055也就那样了”。
而且,军事圈子里,尤其是网络军事圈,很容易形成一种“鄙视链”或者“黑点”文化。一旦某个先进装备被发现一个“小瑕疵”或者“不如预期”的点,就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或调侃的对象。

3. 误读了“坑”的数量和实际效能:
有人可能简单地把垂发单元数量等同于“火力强度”或者“战斗力上限”,认为垂发越多,就越牛。但实际上,垂发系统的效能,除了数量,更重要的是:
导弹的种类和性能: 055装备的导弹,无论是反舰、防空还是对陆攻击,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而且垂发可以灵活配置不同类型的导弹。112个垂发,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装载数量可观的“鹰击18”反舰导弹、“红旗9”防空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等等。
舰载系统整合能力: 055的强大之处在于其高度集成的“神盾”系统,包括相控阵雷达、作战指挥系统、电子战系统等。这些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远距离探测、跟踪、打击。垂发数量只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坑”的通用性: 055的垂发单元是通用型的,可以装载不同尺寸和类型的导弹,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不像某些国家只能装载固定尺寸的导弹,灵活性差很多。

4. “唯数字论”和“军备竞赛”心态:
在某些人的思维里,军备就是比拼数字。谁的舰艇吨位大、导弹数量多、雷达探测距离远,谁就牛。这种心态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军备竞赛”的思维模式,总觉得别人在追赶,自己就得不断超越,如果发现自己“领先”的幅度不够大,就会觉得“没那么厉害”。
“112坑”这个数字,相对于某些国家驱逐舰可能二三十个的垂发,已经是巨大的优势了。但如果拿它去和一些理论上或者设想中的“巨无霸”相比,就会显得“不够看”。

5. 对“128坑”的误解: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人把“112坑”误传成“128坑”,好像055就真的只有112个。还有一种说法是,055的设计目标是128个,但出于各种考虑(比如舰体尺寸、成本、技术成熟度等)最终没有实现。这种“差一点就完美”的说法,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错失了一个更好机会”的遗憾,从而觉得“有点可惜”。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表现得好像055“白造了”?

其实,并不是真的认为055“白造了”。更多的是一种 “鸡蛋里挑骨头” 的心态,是对其 “未达预期” 的一种情绪表达,或者是 “信息茧房” 中对特定负面信息的放大。

055作为中国海军新一代的主力舰艇,它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一步。它在设计理念、系统集成、作战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兽”。

那些纠结于“112坑”而不是“128坑”(或者其他数字)的人,或许是忽视了:

设计是一个权衡的过程: 舰艇设计需要在性能、成本、尺寸、技术成熟度、建造周期等多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112个垂发,加上它先进的雷达、强大的动力、复杂的作战系统,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实际作战效能并非由垂发数量简单决定: 现代海战更看重的是体系化的作战能力、信息优势和武器的先进性,而不仅仅是数量。
装备是发展的: 055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中国海军还有更多的先进舰艇正在研发和建造中,它们可能会在设计上不断突破。

总而言之,055的“112坑”或者“112个垂发”,虽然可能没有达到某些极端“完美主义者”的想象,但它依然是中国海军力量的集大成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那些因为一个数字就觉得它“白造了”的说法,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或者说,是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了一个并非决定性因素上的小细节。

这就像有些人评价一部优秀的电影,非要揪着里面一个不影响主线剧情的小bug不放,然后就觉得这部电影“一般般”。殊不知,整体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别纠结那个数字了,055依然是咱海军的骄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55什么时候有了128坑的说法,主流讨论从一年前还在船台上的时候起,不是一直是64+48/全大坑的么…

应该是官泄图拍的比较暧昧,外带奇怪的未知生物带节奏才导致这段时间128坑的争论这么激烈,落差么是谈不上的。真要有落差,那也得出在大小坑、雷达这样更关键的问题上。

军盲先匿了…

user avatar

那些军迷要的垂发?

目测 四箱的话绝对不止128个了。

图源百度

user avatar

如果装MK41那么大的垂发的话,理论上055上160个都没问题。

要知道9000吨级,长度短10米,宽度短了7米的提康德罗加都能上128垂发(实际为122),更大的055上160甚至192都不是个事。

坑大说明升级潜力强,以后战斗力也更强。

这玩意就跟战列舰一样,你是要9门406还是12门381?

我觉得傻逼都会选要什么吧。

最后说一句,昨晚杜文龙那个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拿出来的图是后64……,然后嘴上讲48。

无话可说,现在还是等官方公布数量吧,猜是真难。

最后再说一句,坑位都要跟人计较也是真蛋疼。

德国6000吨级的F124只有32单元的MK41,人家不照样开的美滋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055万吨大驱,那可是咱海军的宝贝疙瘩,号称“万吨级驱逐舰中的天花板”,集成了那么多高科技,那阵势,那能力,放出去谁不心里佩服?结果呢?一聊起它,总有人揪着“112坑”不放,好像这一个点就能把055所有的成就给否定了一样。首先,得弄明.............
  • 回答
    一个被低估的中国骄傲:为何很多人不了解德克士的真实身份?你可能常在街头巷尾、购物中心里看到那个标志性的黄底红字的“DICO’S”招牌,对它熟悉的程度,就像是熟悉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许多人对德克士的认知,停留在“一家快餐店”,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困惑。当我们走进商店,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一本想读的书,或者需要维修某个电器,掏钱购买的时候,心里往往没有太多犹豫。商品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它能直接满足我们某种物质需求,带来了即时可见的效用。衣服能让我们穿得漂亮,书能带来阅读的乐趣,而维修好的电器则能.............
  • 回答
    肖战直播对话万方这件事,说是“正能量”,但知乎上却有不少抵制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事件本身解读的差异: 支持者眼中的“正能量”: 对于肖战的粉丝或者一些关注他个人发展的人来说,这次直播对话万方无疑是“正能量”的体现。他们会看到肖战作为公众人物,参与到国家级媒体的.............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西班牙的疫情确实一度非常严峻,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么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会在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但如果你觉得知乎上关于西班牙疫情的讨论相对“少”或者“不够深入”,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信息传播的“焦点转移”效应是显.............
  • 回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事件虽然不常被大众提及,却如同暗流涌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个关于“人”与“粮”,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如何汇聚成一股巨大力量,最终推动中国前进的事件——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是一次惊天动地的战争,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由无数基层干部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技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承认,华为的处境确实令人唏嘘,尤其是它在没有先进光刻机的情况下,依然能凭借现有技术和供应链的韧性做出高性能芯片,这本身就证明了其研发能力的强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没有最先进的光刻机,确实限制了其突破性.............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了。台湾停电那会儿,微博、知乎上关于两岸对立的讨论明显少了,而且很多之前天天鼓吹各种观点的账号也偃旗息鼓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1. 焦点转移,信息优先级变化首先,台湾停电这件事本身,对于大陆网民来说,它就是一个突发性、视觉化的事件。停电影响.............
  • 回答
    关于HM、耐克等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造谣”风波,以及它们明知可能损失中国市场却依然被指控传播不实信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外国商家故意造谣”,事情的背后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和利益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通常被公众认为是“谣言”或“不实信息”的来源和性.............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马斯克(Elon Musk)作为科技界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创业者之一,其被广泛吹捧的现象背后,涉及多维度的个人特质、商业成就、社会愿景以及媒体传播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商业成就与颠覆性创新1. 特斯拉(Tesla):电动汽车革命的推动者 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工资条上的数字一多就容易被“糊弄”。说白了,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让我给你细细道来,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说清楚。为什么大家总爱报“税前”或“加上公积金”的收入?这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你问老板:“这鸡蛋多少钱一斤?”老板回答你:“加上筐子和包装盒的钱一共30块。”你肯定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出来,好多人都跟着点头,仿佛不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可你这句“我却啥也学不到”,才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心声。别说你觉得学不到,就算是对历史有点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读史明智”有点玄乎,为啥你可能“啥也学不到”.............
  • 回答
    天津在2018年GDP位列全国第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天津的发展不如一些GDP排名靠后的二线城市呢?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经济结构、城市活力、发展潜力、民生感受以及与周边城市的联动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瓶颈: 重工业.............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在备孕或怀孕期间都会被推荐服用爱乐维(Elevit)。不过,仔细看成分表,很多人会发现爱乐维中的叶酸含量是0.8mg,而很多医生建议孕妇每天补充0.4mg的叶酸。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爱乐维的叶酸含量是不是过高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它呢?解读“0.8mg”和“0.4mg”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iPhone 11 和 iPhone 12 之间纠结,这绝对是当下不少朋友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当看到iPhone 11的价格越来越亲民,而iPhone 12依旧坚挺,很多人自然会问:“iPhone 11现在是不是更值得买?为什么又有人说要等等13?” 别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逻辑,让你心里有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