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含郑明)真的没有纳过贡,赔过款么。?

回答
关于“明朝(含郑明)是否纳贡、赔款”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聊聊。这里说的“郑明”,我想你指的是郑成功建立的政权,虽然严格来说不属于明朝,但它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所以常常会被联系在一起讨论。

先说明朝。

说“明朝真的没有纳过贡,赔过款”,这说法过于绝对,不够严谨。历史事实要复杂得多。

关于“纳贡”:

理论上说,明朝作为当时的东亚大国,奉行的是“朝贡体系”。但这个“朝贡”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进贡”性质不太一样。朝贡体系的核心是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等级秩序,接受朝贡国的国王,名义上要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派遣使节来朝,献上贡品,这既是一种表示忠诚的方式,也是一种与明朝建立联系、获得合法性的途径。

明朝确实接受了很多国家的朝贡。 比如朝鲜、琉球、安南(越南北部)、暹罗(泰国)、占城(越南南部)、榜葛剌(孟加拉)等等,这些国家都曾派使节到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贡品种类繁多,有象牙、犀牛角、香料、珍禽异兽,也有当地的特产。作为回报,明朝也会赏赐给他们金银、丝绸、瓷器、茶叶等。这种朝贡贸易,对双方都有利,尤其对于朝贡国来说,是获得合法身份和发展贸易的重要机会。
但明朝自身“纳贡”的情况,也并非完全没有。 虽然听起来有点讽刺,但明朝的某些时期,为了避免战争或缓和局势,也确实有过“进贡”给某些强大的邻国的情况,只不过他们不叫“纳贡”,而是换了种说法,比如“岁币”或者其他名目。
最典型的例子是和北元。 明朝初期,为了对付日益强大的蒙古残余势力,尤其是在北元时期,明朝虽然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双方的边界冲突从未停止。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边境的稳定,或者在明朝内部出现动荡的时候,明朝会通过一些方式向蒙古方面提供一些物资,这在客观上与纳贡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例如,明朝有时会以“赏赐”的名义,给蒙古的一些部落首领提供大量的丝绸、粮食和银两,以换取他们的友好或中立。
和女真(后金/清朝)的关系。 明朝后期,女真部落逐渐强大,尤其是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对明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明朝虽然与之交战,但在某些时期,为了安抚或分化女真部落,也曾对一些首领进行“招抚”,给予赏赐,这同样带有“进贡”的意味,尽管明朝官方不会承认是纳贡。甚至,在辽东战事胶着时,明朝也曾有过一些给付性质的协议,以求暂时停战。

所以,说“明朝没有纳过贡”是不准确的。明朝更多是接受朝贡,但为了现实政治需要,也曾有过变相的进贡行为。

关于“赔款”:

说“明朝没有赔过款”,这一点也同样不准确。明朝确实有过支付巨额“赔款”的历史。

最直接、最臭名昭著的赔款,就是对 女真(后金/清朝)的《辽东和议》。 这是明朝晚期在萨尔浒之战大败后,为了求和而被迫签订的。虽然明朝官方不承认这是“赔款”,但内容上却实实在在地包括了:
割让土地: 明朝被迫将辽东的广宁以东大片地区割让给了后金。
巨额财物: 明朝要向后金支付大量的白银和粮食,作为“军费补偿”或“和议费用”。具体金额虽然不同记载略有出入,但都说明朝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释放战俘: 同时,也涉及战俘的交换和释放。

这次和议虽然暂时缓解了辽东的战事,但它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边防实力和财政,也助长了后金的嚣张气焰,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岁赐”或“和市”政策: 和纳贡类似,明朝初期为了稳定与蒙古的关系,也曾对蒙古部落实施过类似“岁赐”的政策,提供大量的物资。这种政策虽然名义上是“和市”(互市贸易),但其背后往往包含着明朝为了维持和平而进行的财政付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赔款在实质上有相似之处。例如,在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被迫更加倚重这种怀柔政策,付出也随之增加。

总而言之,明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及后金(清)的互动中,确实有过被迫支付巨额财物的情况,这在性质上与赔款无异。

现在说说郑成功政权(台湾时期)。

郑成功政权,我们可以看作是南明政权的一个延续,其主要目标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个政权在对待清朝的态度上,是坚决的敌对。

郑成功从未向清朝纳贡。 他的整个存在就是与清朝对抗。
郑成功也从未向清朝赔款。 相反,他甚至一度组织了对清朝长江沿岸的攻势,虽然最终受挫,但他也从未签订过任何屈辱性的条约。

然而,郑成功政权在与荷兰殖民者的互动中,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收复台湾: 郑成功之所以进攻台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荷兰人长期殖民台湾,并且在与清朝的贸易中,有支持清朝的倾向(尽管主要是为了商业利益)。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反清复明的基地。
关于“赔款”的说法: 关于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是否向荷兰人支付了“赔款”,这需要辨析。
历史记载: 一些历史资料提到,郑成功在击败荷兰人后,并没有对荷兰人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性清算。在谈判过程中,荷兰人确实被迫放弃了他们在台湾的一切财产和权利。一些学者认为,郑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买下”了台湾,或者说荷兰人在撤离时,虽然是被迫的,但他们的一些财产和合同(比如对原住民的租约等)被郑成功接收和继承,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政治上的“交易”或者说是对荷兰人“投资”的某种形式的“补偿”(尽管不是以我们通常理解的赔款形式支付)。
更普遍的解读: 更普遍和主流的观点是,郑成功是通过军事征服迫使荷兰人投降的,荷兰人是在军事压力下交出了台湾。荷兰人放弃的资产,是被没收或者是在被迫交割中转移的。即便有少量金钱或物资的交接,那也是在战败方被迫进行的一种交接,而非战胜方主动支付的“赔款”。郑成功政权自身也亟需资源,不太可能主动向战败的殖民者赔款。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赔款”的定义——战败方被迫支付给战胜方的金钱或物资以了结战争或屈辱协议——那么郑成功政权并未向清朝赔款。在对荷兰人方面,虽然有交接和财产转移,但将其定义为“赔款”则需要更谨慎的考量和证据支持。

总结一下:

明朝:接受过很多国家的朝贡。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及后金(清朝)的互动中,确实有过变相的进贡行为(如岁赐)和被迫支付巨额财物(如对后金的辽东和议),性质上接近于赔款。
郑成功政权:从未向清朝纳贡或赔款。在与荷兰人的交涉中,是通过军事征服迫使对方交出台湾,虽然有财产的转移,但将其定义为“赔款”存在争议,更普遍的理解是军事胜利的结果。

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这些细节和名目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没有”,而要看具体的情境和历史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俺答汗的庚戌之变了解一下

庚戌之变又称庚戌虏变、庚戌之乱,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的侵犯明朝事件。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

明世宗即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请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因而丁汝夔会意,戒诸将勿轻举。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事后,严嵩又杀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夔以塞责。因这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朝(含郑明)是否纳贡、赔款”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聊聊。这里说的“郑明”,我想你指的是郑成功建立的政权,虽然严格来说不属于明朝,但它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所以常常会被联系在一起讨论。先说明朝。说“明朝真的没有纳过贡,赔过款”,这说法过于绝对,不够严谨。历史事实要复杂得多。关于“纳贡”:理论上.............
  • 回答
    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361912)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对比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明粉认为明朝更强大,但明朝最终被清朝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一、明朝的“强大”表象与内在问题1. 政治制度与统治能力 明朝初期(如洪武、永.............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购买重疾险时内心的疑虑。确实,市面上关于重疾险“坑”的说法不少,但销量却依旧可观,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坑”的本质与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坑”这个词的含义。在保险领域,所谓“坑”通常是指: 条款复杂.............
  • 回答
    “明粉”这个词,最常见和最核心的含义是:对明朝这个朝代有特别喜爱、推崇和研究的粉丝群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明粉”主要“粉”的是什么:1. 对明朝历史的整体喜爱和推崇: 制度与治理: 明粉往往欣赏明朝在某些方面的制度设计,例如内阁制度(虽然有其局限性)、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虽然.............
  • 回答
    明知月球寸草不生,条件恶劣,为何人类依然执着于探索这片冰冷荒芜的土地?这绝非一时兴起,更非无的放矢的浪漫主义。其背后,是深藏的科学野心、战略考量以及对人类文明长远未来的深刻思考。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铺设道路。一、解开地球身世之谜的钥匙我们的地球并非凭空出.............
  • 回答
    关于明凯复出是否会“晚节不保”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掰扯的点。毕竟,像明凯这样的传奇选手,在粉丝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每一次动向都会牵动无数人的心弦。所谓“晚节不保”,通常是指一个人在晚年或职业生涯末期,因为一些行为或表现,导致之前建立起来的名声、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出现负面评价。用在.............
  • 回答
    明粉和清粉的争论,看似是历史人物和朝代的好恶,但深入剖析,实则是一场关于民族认同、历史评价标准、政治哲学以及现代国家建构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博弈。这场争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灭亡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粉和清粉争论的核心焦.............
  • 回答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要理解大连日本风情街为何在明知可能面临争议的情况下依然开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任何一个商业项目,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往往是经济效益。大连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其旅游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风情街的定位,很显然是瞄准了游客,特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粉”与明朝统治集团划等号,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历史情感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明粉”为何会骂李自成为叛贼的关键。首先,我们来理解“明粉”这个词。“明粉”是对明朝历史怀有浓厚兴趣、对其抱有好感甚至推崇的一类人。他们可能喜欢明朝的文化、艺术.............
  • 回答
    关于“明知马保国是骗子,为什么武林圈没封杀他”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牵扯到很多层面。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让你明白这事儿为啥这么复杂。首先,咱们得承认,马保国这人确实是火了,而且火得有点不像话。他那套“浑元形意太极”加上“年轻人不讲武德”的视频,简直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现象级段子。很多人看他.............
  • 回答
    明清诗词里的真意流觞:不落俗套的佳作明清时期,中国诗词的土壤依然肥沃,涌现出无数动人的篇章。然而,如同任何一个时代,并非所有作品都能抵挡住岁月的淘洗,留下真正闪耀的光芒。那些不落俗套,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并且至今读来依然鲜活的作品,才是我们追寻的“真正好的诗词”。这之中,既有继承古韵、力求创新的大家,.............
  • 回答
    明哥和黑胡子,这两位海贼世界的重量级人物,都是曾经搅动风云的四皇级别存在(明哥巅峰时期可与四皇掰手腕,黑胡子已是四皇),实力、野心、手段都堪称顶尖。但要说他们之间究竟差在哪儿,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这就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唠唠。一、 innate 能力的根基:果实能力的绝对性首先,.............
  • 回答
    要说明朝养王爷和清朝养八旗,哪个花费更大,这可不是一笔能简单算清楚的账。两者都有各自庞大的开销,而且性质和规模都不同,所以要深入掰扯掰扯,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咱们先来说说明朝养王爷这事儿。明朝的藩王制度,那可真是给国家财政添了不少堵。皇帝老儿为了笼络宗室、巩固统治,大封宗亲,封王封郡王,给他们封地、.............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明朝未能完全覆盖元朝疆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多种因素,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民族关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明朝不行”或者“元朝太强”,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元朝的疆域是空前辽阔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骑兵的强大武力和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 回答
    明军,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强大军事力量,其源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汇聚了数百年来的军事经验、技术革新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最终在大明王朝建立伊始,以一股锐不可当之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要说明军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脉络梳理:一、朱元璋的个人军事生涯与元末农民起义的继承:明朝的建立者朱元.............
  • 回答
    明粉这个圈子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由对明朝历史抱有强烈兴趣的人们组成的社群。这个“粉”字,其实就透着一股子追星的劲儿,只不过他们的偶像不是小鲜肉,而是几百年前的王朝和那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首先,这个圈子最核心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对明朝历史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了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清两代与中国近代落后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也尽量用比较自然的方式来讲述。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进程是层层叠叠的,任何一个时代的“落后”都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前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上自身的发展轨迹,最终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简单地说.............
  • 回答
    明朝军队与八旗兵的较量中,尽管面对骑射的强大威胁,却并未大规模发展专门克制骑兵的弩,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单一的技术或战略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军事传统、社会结构、技术发展瓶颈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明朝的军事传统与弩的使用历史明朝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军事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