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独生子女以后怎么照顾好双方的父母?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所在单位的有康复和社区家庭医生项目,之前也在敬老院工作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不乐观。

  1.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夜间突发急症比例很高,所以不建议老年人独居。
  2. 在条件比较好的养老院中,护工和老年人比例是1:5,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需要的陪护比例超过1:1。
  3. 全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制度是1978年,那时候开始独生子女就成了主流。当时的育龄人口现在已经接近60岁,第一次养老危机已经逐渐开始。
  4. 严格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人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不富裕的城乡居民,两者互相包含。
    前者有一定的生活保障金,但这些人心脑血管病、职业病发病率极高,很容易丧失生活能力。后者则因为贫困而缺乏生活保障。
  5. 如果机器人保姆技术在20年内无法取得极大飞跃,第一批独生子女会被累死。
  6. 如果10年内不放宽计生制度,第一批独生子女中的大多数人将彻底错过生育二胎的机会。他们将延续自己的悲哀,生于孤独,死于孤独。

一个自然种群要想维持族群稳定,其自然繁衍率要达到2.1,也就是100对配偶要生育210个子嗣才能维持种群稳定。而我国的人口繁衍率是1.3,接近欧洲最低水平。欧洲有高福利和高医疗水平,能够照顾大多数空巢老人,而我们有什么?

计划生育制度是个典型的拍脑袋制度,从60年代错批马寅初,到70年代末的矫枉过正,都只是片面强调人口的数量,从未认真考虑过人的一生是动态的,有生老病死,并不是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我们不能多生,却也不能少生。没有足够劳动人口,整个国家要倚靠什么??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但人口不是社会主义,人口政策不能一百年不变。现在的情况和1978年完全不同了,难道一定要用“基本国策”来蒙住自己的眼睛吗?经济制度都能改革,为什么人口政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人口计生委会对此负责吗?

人口生长需要时间,即便今天就放松人口限制,也要20年才能迎来第一批新的劳动力。那我们如何挨过中间这20年?我们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不是“只生一个”。

---------------------------------------------------


以上全是抱怨。但抱怨不解决问题,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办法解决问题。


  1. 集中居住,集中养老。双方四位老人,克服一切困难让他们和你们住到一起。让老人间能互相救助,同时降低子女养老中的重复劳动。
    房屋不够大?把老人的两套房子和年轻夫妇的房子都租出去,所得租金集中租赁一套低楼层或带电梯的大户型房子,或者相邻的几套小房子。
    老人不愿意离家?彼此生活不习惯?容易引发矛盾?他们都是你们的父母,你们生活的好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所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尽各种方法让他们跟你们住在一起。趁着父母还年轻,还不太固执,及早下手。等他们七十多岁出现情绪改变的时候再劝他们难度会增大。
  2. 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建立健康档案,及早预防各种疾病。现在各个城镇都有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小区都有社区诊所,这些诊所都在建立免费的居民健康档案系统,这是国家拨款的,我所知的大部分省市正在开展这项工作,辖区常驻居民都能进行免费或者低收费的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去这些地方给父母签约,了解并监控父母的健康状态,预防各种高危因素。预防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基层卫生资源比大医院近,比普通人的健康知识丰富,关键时刻能救命。
    所以多记几个社区医生的电话,有事可以多咨询。
    我们的国家对各种社会问题都不太负责,经常把问题推给民众。目前来看指望他们养老不太现实,但这几年基层卫生工作做的还是不错的。所以对基层医院多点信心,多去看看,他们能帮你预防90%的老年常见病。
  3. 在所在城市建立养老互助小组。我的几位北漂和沪漂的同乡正在尝试这样的方法。但目前人数稀少,难以形成同乡规模优势。但这可以作为自助养老的一种思路。同城子女利用qq群联络,共享养老心得,交换养老资源。总之,育儿qq群和论坛能做的事,养老都能做。
  4. 对待养老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像养孩子一样养老人。这条似乎应该放到第一。养老负担大,但也不至于多恐慌。养老和育儿的过程同样艰难,也同样充满温馨乐趣。试着把育儿的经验用到养老上,会让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会有辛勤工作的动力。
  5. 专业养老机构。这是最后一种方法。目前我国专业养老机构极不专业,但未来几年随着老龄化现象严重,会有大量专业养老机构出现。在这之前,我们不能过多的期望国家能真的帮我们解决养老问题,还是把自己练成专家吧。

user avatar   perhapsfi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年初三发现一个半年前的回答赞过500了,顿时惶恐,受宠若惊。谢谢大家的肯定,这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我们不缺同行人,世事难完美,总会有一定程度的牺牲,一起负重前行,管理好风险,打败生活中一个个小怪兽,加油!
(2017年1月30日更)
==========
严格的说,我们家已经不算421了,而是2421阵型。

2个90岁以上老人,没有自理能力。
4个60岁以上老人,基本在照顾90岁以上老人,兼互助养老。
2个年青人兜底,处理所有剩余事情+挣钱工作
1个孩子,自己学习长大。

十年了,从3个老人80岁开始,一直处于这个架构(前年奶奶91岁时过世了)。我的体会是,这个结构越来越难以维继。

我的父母到今天也算独生子女了(因为他们的兄弟姐妹也都不在了),在我们这个人丁稀少的家里,最明显的感觉不是缺钱,而是缺人。
1、半夜,90岁的爷爷病了,叫了120,来俩小女生护士,说抬不动爷爷,让家属自己把老爷子运到一楼,没有电梯……家里没人……(赶上我们俩都出差了)。
2、老爸坐凳子摔了一跤,骨折了。于是照顾爷爷和照顾爸爸的的人手立马儿就不够了,医院、家里、幼儿园、上班几乎不能兼得。请了护工,家里也一直有阿姨,其实阿姨也不错,做饭送饭都ok。但是爷爷不满意,就希望我爸爸陪着,人家干的也不开心。所以阿姨和护工总是青黄不接的,青黄不接期间爷爷还摔过跤,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一个环节都不能凑合。
3、我在外面培训,老公也在上班,娃发烧了,家里的布洛芬正好用完了。外面下雨,老妈不能自己抱着娃去买药,也不能把娃扔在家(还太小)。家里也没别人了能跑这个腿儿,欲哭无泪的感觉。

我们的解决方案,供参考:
1、尽量大家都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的服务业至少相对较好。至少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化服务都相对较好,至少花钱能解决问题。比如在老家,家里已经没啥人了,原来的熟人也搬的差不多了,缺个东西只能自己买。跑腿儿这种事儿至少京东到家、百度外卖解决了很多问题。58到家的阿姨,清洗空调窗帘家政这些服务老年人干不了都有人能来给干。而且一线城市的吸引力,还是能够保证持续的人口红利的。

2、尽量离得近。大家最好住一个楼里,或者一个小区。有事情方便照顾,交通成本不高,照看及时,而且彼此有生活空间。

3、管理好老人的期望值,给老人自信心。老爸就没能管理好爷爷的期望值,本着言听计从,有求必应的原则,现在爷爷除了爸爸谁也照顾不了。4年前爷爷住院42天,我爸坐在床前坐了42天,不让用行军床,必须时刻牵着手,不让护工碰他。从此之后,爷爷的期望值除了老爸没人能满足,而传统的孝道是不能看到老人的期望没满足的表情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和家里的老人表示,我可能没有他们照顾老人那么专业,能力不足,同时不断的赞美4个老人退休后思维敏捷,行事老道,我比不上之类的。尽量让他们很有自信,多动动,转移退休后的失落,不断的给她成就感。其实老年生活质量高不高不是旁观人的角度看,而是他们自己的心理感觉。任何人眼高手低都会有挫败感,何况老人。

4、培养使用工具的习惯。趁老人还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断推销和尝试各种工具。比如教他们用微信、FaceTime、各种O2O工具,互联网摄像头,常用社区服务、医疗服务的电话鼓励他们自己打,让他们自己沟通。

5、引导老人参加社区,帮助他们自发形成社区互助。原来的老朋友们随着搬家,跟随子女,父母的朋友越来越远了,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朋友圈,在人手不足时这些新朋友可以帮忙。远亲不如近邻,兄弟姐妹少了,邻居们互相帮忙吧!

6、提早适当参与托老所。就像幼儿园一样,把老人整天放在托老所他们也不开心,但是7*24*365天我们贴身照顾我们也受不了。一个月2天或者家里遇到紧急情况的事儿老人托管几天还是可以的。熟悉之后就跟娃去上早教一样,没那么大抵触了。

7、做好资产配置。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支柱不能断,作为家中经济主力的个人健康和保险要好好考虑;第二,年轻经不起挥霍,在这种家庭下足够的资金储备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除了攒钱,一定要做好基础的风险管理。现在人均寿命比较长,总体而言一个家庭遭遇大病小灾的概率并不小,不要心存侥幸。买好社保,尽早规划商业保险,给家里的老人补充意外险和防癌险。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小两口都要买上意外、重疾险和寿险,以防不测,家里老的小的,还能还上房贷,继续过好未来的日子。

对保险不太懂的,推荐一个我之前咨询的 @小雨伞保险 ,1块钱专家随时提问,不光是可以避坑,还能量身定制家庭保障规划。不管你是25/35/45岁,本着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心态,建议花上半小时,好好了解自己和家人最需要什么类型的保险,各需要花多少钱,怎样在预算范围内把紧要靠谱的先配上。

8、最后一点,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人生都会走到尽头,无论多好的照顾。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自己的一生,对自己负责。并不是只有像父亲这样42天坐在爷爷床前不眠不休才是孝,抓紧机会放松自己以最好的态度和父母、爷爷奶奶在一起,有时间和他们聊天让他们念叨,这些都是孝。人有很多角色,女儿、母亲、妻子、朋友、员工、老板。不可能每个角色都能拿100分,在女儿和孙女这样的角色中你打算打多少分,其他角色打多少分自己要做个规划。毕竟,大的几率上爷爷奶奶,父母终归会先你而去,而你将继续前行你的人生。


user avatar   yolfil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建生活圈
user avatar   mu-xie-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对各向同性物质(陶瓷和玻璃),圆环物体受热时内圈和外圈均扩大,不可能内圈缩小。

2. 瓷器热膨胀系数=3.1; 玻璃热膨胀系数=7.1,受热时,陶瓷的膨胀尺度比玻璃要小一半以上;

3. 利用膨胀系数的不同,对图中陶瓷杯内嵌玻璃杯,降温有利于取出玻璃杯;

4. 同时加热可能会把杯子胀裂;




  

相关话题

  在深圳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没文化却自认为有文化有多可怕? 
  行人该如何在过马路时向礼让的汽车表示感谢? 
  钱对个人而言有多重要?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呢? 
  有没有内行人笑到死外行人看不懂的笑话? 
  如何评价上海 88 岁老人把 300 万房产送给楼下河南水果摊店主? 
  你们都是怎么学 Python 的? 
  兴趣广泛而无一精擅是不是一种悲哀? 
  甲醛超标六倍,老公坚持通风去除,不同意专业公司除醛,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 2024-12-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