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927 年蒋介石为什么要清党?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412清党并不是谁一拍脑袋产生出来的,它完全不是蒋介石的主意,而是从国共合作一开始就出现的一个思潮。这是当时苏联/共产国际政策矛盾、两党的一些政治错误、当时政治和经济形势产生的一个结果。

——————————————————————————————————

国民党为什么要清党,还是要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讲起。

孙中山当年搞了大半辈子,还是失败来失败去。他终于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自己的军队,那按照自己规划的政府是建立不起来的。这说白了就是,孙中山晚年终于意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然而,组建军队是要钱的。孙中山自己有没有地盘(尤其是陈炯明兵变以后),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恰好苏联人开始在中国活动了。日本多年来在朝鲜和东北的经营,让苏联非常不安。苏联希望集结吴佩孚和孙中山的力量来压制受日本支持的张作霖等人。

之所以苏联要找这两个人,是因为,第一,苏联希望支持一个民族主义的革命力量。这个势力崛起,别的列强的势力就可能被逐出。中国民族主义的革命力量,在当时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而第二,苏联也需要增大成功的可能,所以希望亲俄的军阀与孙中山联合起来。

当然,最后吴佩孚和孙中山因为种种原因闹翻了。

苏联经过权衡,还是选择了支持孙中山。

——————————————————————————————————

这时候,事情还是有些尴尬。

苏联与孙中山的合作,起于1922年。而我们都知道1921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中共,在当时来说,实在太过弱小。支持中共不可能达到苏联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苏联还是要支持国民党。

从国民党的角度讲,如果有一天中共发展的不错。苏联会不会转而支持中共,而放弃国民党呢?从这个角度讲,就能够理解后来为什么国民党并非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却要申请成为共产国际的成员了。

从苏联的角度讲,虽然他们欣赏孙中山的意识形态,但就根本而言,显然中共比国民党更对自己的胃口。但是中共太弱小了。不支持,从意识形态上说不过去。支持,在国民党一边又该如何解释呢?毕竟这是两个政见不那么统一的党派。

所以苏联代表提出干脆两党合并,支持国民党就是支持中共。而孙中山则考虑,自己人多,中共人少,合并以后,逐步把中共融入自己,彻底合一,这样就不再有苏联放弃自己的隐忧了。而且此时孙中山正处于整个事业的最低点(至少是最低点之一),所以他也不想冒险失去苏联的青睐,因此不愿意否决苏联方面的提议。中共虽然从一开始就和国民党有着密切的合作和联系,甚至在陈炯明兵变后直接站在孙中山一边(为此不惜开除了元老陈公博)。但两党政见毕竟不同,并不愿意并入国民党。不过由于当时中共的经费主要由共产国际提供,所以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些内容均可在杨奎松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中找到)

这个合作从一开始就有着致命的问题——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重合。

一方面,支持国民党是苏联国家利益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支持中共则是共产国际意识形态的方向。当这两者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当时苏联/共产国际在中国方面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苏联需要坚决支持国民党,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却希望中共继续走很多国民党人反感的底层民粹路线、不断发展壮大。也就是说,苏联/共产国际下大力气支持的国民党,却会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而与苏联、共产国际、乃至中共越来越猜忌、敌对。

——————————————————————————————————

1923年初,两党合作一开始,由于两方意识形态迥异导致在言论上常有不和。这也导致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离职。

但是,共产国际与苏联的双重代表鲍罗廷到达以后,与孙中山就国民党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鲍罗廷对俄国革命有着第一手的经验。孙中山从中意识到,党的建设,对于革命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孙中山主动把共产党引入到了国民政府中来。从此以后,中共成员在国民政府中就逐步占据了大量的高级职务,而且在国民革命军中也有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鲍罗廷对中共的言论也进行了压制,要求党员的公开政论需要经过党中央讨论才能发出,从而避免与国民党有言论上的冲突。

在这些努力下,两党合作逐步展开。

——————————————————————————————————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人不满了。

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邓泽如领衔上书孙中山,指陈鲍罗廷时常与陈独秀等共产党人集会,讨论国民党的政纲、政策,于此似可见“俄人替我党订定之政纲政策,全为陈独秀之共产党所议定”,“为苏俄政府所给养”之共产党,正在“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孙中山当然不为所动。因为他才是最终拍板的人。而孙中山的个人威望,也使得没有谁能指责他成为了共党傀儡。但是,部分国民党高层寻求清党的意图早就在此时显露了出来。也就是说,清党并不是蒋介石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这个问题在国共合作初期就已经相当尖锐。

就孙中山而言,他当然也会对苏联与中共过于密切的关系感到不满。他的方针仍然是把中共融合进来,成为国民党的一部分。这样苏联自然只能与自己成为最亲密的伙伴了。当然,孙中山也意识到,这种做法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就他个人而言,即便这个举措失败了,他也总能把共产党统统开除出去。而且,孙中山在把中共引入到国府和国民党中来的同时,也把对中共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引入到高层作为反制。

由于孙中山的支持,中共在国民党内部发展非常顺利。由于中共当时按照共产国际的意识形态走的是底层路线,所以中共在地方、基层的活动非常活跃。相比之下,国民党对地方、基层活动就显得不那么上心。中共党员在大量的国民党地方党部担任主要领导和组织工作。北方各省,由于不是南方国民政府的活动范围,国民党的地方党部更是往往由中共一手发起。以因此可想而知,在很多国民党地方党部中,提拔的国民党党员,其意识形态也与中共类似。

然而,中共也并不觉得涉入国民党党务是件好事。一方面权力太大引起猜疑,另一方面吃力不讨好,很多人成天为国民党党务奔波,结果自己的事情都耽误了。按照中共自己的内部文件,在1923年中到1924年中,中共党员本身几乎没有增加。这种现象,苏联人员觉得是可喜的,而共产国际觉得这简直是瞎整。

孙中山对于一个政党抱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党徒应无条件服从党首。他大量的做法也是按照这一方针,或者说假设来进行的。

总的来说,如果孙中山能够一直活下去,这种布局未必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他能够比较好地控制住局面。

但是事情就坏在,孙中山逝世了。

—————————————————————————————————

孙中山逝世以前,1924年6月,就已经爆发了一次弹劾共党的风暴。这一次的风暴被孙中山一手压制下去。孙中山还利用改组,而把国民党中央的权力握在了支持自己“联俄容共”方针的人手中。

然而这不能改变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坚决要求清共的,和支持联俄容共的,就变成右派和左派。

在左右派因为这些问题而争执的时候。中共也没闲着。

即便是孙中山所执掌的左派(或者,中共称之为“中派”),也仍然在考虑加强军队建设和政府建设,图谋北伐,进攻北洋政府。而中共则逐渐觉得,南方国民政府的诸多举措,越来越和军阀没有区别了。比方说,国府曾武力镇压工人罢工,这是与中共的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

广州商团事件时,中共与国民党站在一起,镇压了港英支持的商团武装。这暂时缓和两边的矛盾。但是曹锟下野,而冯玉祥致电,请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一起到北京组建联合政府。国民党方面对此颇为心动。

既然孙中山要和之前他们反对的军阀搅到一起去,那么可想而知,中共这时候是什么想法了。加上之前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屡有非议,两边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

就在矛盾最激化的档口,孙中山去世了。

————————————————————————————————

孙中山在世的时候,他以个人的威望就可以压服两边。但是他一去世,矛盾立刻激化。

随后进入整理党务案等等严峻的矛盾阶段,进而产生清党。

但是这真的是412的全部原因么?

当然不是。

————————————————————————————————

即便就容共还是分共、清党有着深刻的矛盾。国民党仍然可以按照孙中山原来的构想,把中共党员开除即可,为什么要屠杀呢?而且为什么要屠杀国民党自己的党员呢?

这有社会和战争形势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资本家和地主还没有陷入到民国后期的绝望处境,因此上层社会普遍对共产主义感到恐惧。而中共早期一些做法过于极端(比如为工人争取权益达到了让企业无法经营下去的地步),也无助于社会对其的接受。而由于中共当年政治思路不够成熟、圆滑,更是激化了与中国传统上层社会以及国民党的矛盾。

其次,国民党所追求的是武力消灭军阀。而中共所追求的是发动底层民众,然后搞全国的夺权。在中共初始的方针里,军事进攻,是军阀式的运动,是不值得提倡的。中共搞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无论在谁的领地里,对当地的经济秩序、既有的社会秩序都是严重打击。本来国民党只控制广东一地,偶尔压制一下即可。中共给敌人制造的麻烦更大。但是随着国民革命军攻城略地,越来越多的地区落入到南方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中,那么中共的底层运动给国民党所带来的麻烦也就越来越大了。

对于一个追求武力征服全国的政党来说,后方的稳定是极为关键的。大量的军费都需要从工商业中筹集,如果工商业秩序频繁被打乱,那么对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把共产党从国民党中清除,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国府的政策完全不受中共影响,中共仍然会继续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继续打乱后方的秩序。不但如此。由于中共在构建国民党基层组织的工作中曾占据主导,国民党基层党员往往也支持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对于国民党来说,就必须要把这些人也清理掉——即便他们根本就不是中共党员。

因此,在北伐获得阶段性成功后,对于国民党来说,消灭中共及本党内的中共同情者的紧迫性就越来越高了。而蒋介石的观点转变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

————————————————————————————————

蒋介石一开始对苏联的路线非常欣赏。他对于苏联的意图非常反感,但是认为国民政府要成功,就必须要建立如苏联一样严密的组织结构(从后来的历史看,这一直是国民党的短板)。

在当时,国民党内做党务比较成功的,基本都是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军中,搞政治工作的,基本都是共产党人。

即便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之后,蒋介石仍然希望在军队中保留共产党。这是因为共产党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增强军队组织性方面比国民党人强的太多了。

在孙中山去世后不久,无论是出于理想还是出于权力欲,蒋介石放弃了原来身为军人不应干政的理念,转而利用军权追求执政权力。对于中共来说,以军人身份控制政权,是典型的军阀行为。因此中共不断抨击蒋,并在权力斗争中站到了蒋的对立面。

从此,蒋彻底从过去对中共的欣赏转为憎恶。

————————————————————————————————

那么蒋和国民党以及上层社会反共的思潮又是如何合流的呢?

上层社会毕竟是少数,在工农运动中当然无法抵挡占人口多数的底层。因此上层社会要对抗工农运动,必须要借助政府的暴力。在当时,大部分新占领的区域内,能够借助的就是北伐军。很多上层人士就开始与北伐军的军官联系,利用其军队帮助镇压。

而蒋介石,恰恰是北伐军总指挥。北伐军攻占上海之时,江浙财团派出代表与蒋介石交涉,希望北伐军能够保护上海的秩序,而代价则是提供一大笔军费。蒋介石同意了。

到这个时候,对于蒋介石,情况是这样的:

1. 中共是自己的政敌,同情中共的国民党左翼也是政敌。

2. 上层社会普遍恐惧工农运动,并愿意支付军费来进行镇压。

3. 中共以及工农运动对于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已经形成了阻力。

4. 实际上外国资本也开始对工农运动不满,反共恰好可以与外国改善关系。

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的选择已经非常简单了。可以说,对与蒋介石来说,将中共视为敌人并彻底在肉体上毁灭,已经是一个必然的选项了。

————————————————————————————————

蒋介石一旦开启了地狱之门,其他地方的国民党右翼势力,即便与蒋介石不是一路人,也会借此开始大规模屠杀。而上层社会中大部分人只会对此拍手称快。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原来的国民党左翼人士,如汪精卫及其军队,也会加入到屠杀中去呢?

这个问题还要归结到国民革命军的体系结构。

国民革命军是一只旧式军队。这种军队里,士兵忠于自己的军官而不是一个最高文官政府。

而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大多数资本家或地主家庭出身。因此,上层社会对中共和工农运动的憎恶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了国民革命军。即便是当时的国民党左翼军队也不能免俗。尤其是,军队所在地的上层社会很乐意支付军官一笔财富来换取对工农运动者的镇压。而由于军官直接控制着军队,文官政府对军官很难有严重的惩罚(军官总可以带着军队投靠其他军阀)。这就导致了即便是国民党左翼的军队也会很高兴地参与到清党屠杀中。

在那个年代,没有军队的政治派别是缺乏最终影响力的。当自己的军队的态度都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相关的政客会有什么样的转变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直坚决维持左翼立场的国民党也是存在的,但是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多少政治影响力了。

——————————————————————————————

412造成了很多的后果。

首先,国民政府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内部问题。北伐继续进行。当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攻入济南之后,日本为了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曾经不得不亲自出手,遏制国民革命军的攻势。这就是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因为北洋政府已经基本崩溃了,日本就想要更直接地介入中国,但是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激烈反抗。1928年6月,张作霖就被日本人炸死了。1928年底,东北易帜。中国名义上实现了统一。

由于国民政府的优势,各国纷纷开始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的主导力量。从1927年到1928年,欧美国家纷纷和国民政府签订关税条约。作为交换,国民政府尊重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那么,最后一个和国民政府签订关税条约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谁呢?当然是一直支持、影响北洋政府的日本(1930年)。

日本在此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利益,以代理人来对中国施加影响的策略彻底失败了。这对后来的侵华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再回到国民党一边,其内部还远远谈不上统一。分共/容共问题解决之后,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就占据了主导。中原大战爆发。

由于412中杀光了自己的底层组织,也杀光了走底层路线的国民党势力,国民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能建立起来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这导致了国民党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能力,进而导致后来国民政府在政府收入、政府改革、军队建设等一些列问题上的困难。也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最终在内战中战败。

至于中共,在此之后,很多人对苏联的路线就不再信任了。虽然较为服从共产国际的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以毛为代表的中共本土派逐步崛起。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斗争道路。到“武装保卫苏维埃”的苏联派在第五次围剿战败后,本土派终于成为中共的主导力量。如果没有这种转变,中共显然不可能最终获胜。正是由于这个过程,中共才从共产国际的中国分部,转变为一个本土的民族主义政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49年后中共才不会对苏联的政策亦步亦趋,也从未加入经互会。所以苏联最后的崩溃才没有对中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打击。当然,这种坚决的独立自主的态度也导致了中国后来与苏联的关系紧张。




  

相关话题

  西藏是佛教圣地,为什么在曾经某个时期那里会出现农奴制和残酷的刑法? 
  民主、平等、自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真是历史潮流的正确且必然的方向? 还是成王败寇的结果导向而已? 
  大陆当年为什么不打台湾而打朝鲜战争?难道朝鲜的地位比台湾还重要? 
  水浒传里面有哪些人是真正的兄弟感情? 
  陈独秀为什么要右倾投降? 
  高中政治:论述题,有没有大佬提供思路? 
  如何评价刘琨? 
  如何看待局座张召忠复出? 
  历史上有哪些运用智慧化解人际/国际矛盾、尴尬的故事? 
  「迪士尼九老」给今天的动画师留下了哪些遗产? 

前一个讨论
传统汉字究竟该称「繁体字」,还是现在台湾所称的「正体字」?
下一个讨论
蒋介石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岛?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