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版】
1、如何处置武则天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存在啥李唐宗室这股势力怎么看,基本上就李显一个人能定了的。唐非汉,宗亲再厉害比不过皇权。
2、很多回答提到了“李显李旦即便对武则天有再大怨言,出于孝道也要把对母亲的表面功夫做到位”。
然而,其实李显李旦兄弟,尤其是李显,对武则天并不是被迫维持表面关系,他们之间感情并不是后世小说和影视作品那么僵,相反,李显和武则天关系还挺好的。
以李显为代表的不仅不反对武则天,反而是顶住群臣的压力非常拥护武则天的。
2、 @狐狸晨曦 的回答需要纠正一个史实问题,汉朝和唐朝不能这么类比,吕后和武则天面临的也不是一样的情形。
汉朝的皇权集中远不如唐朝,所以汉朝的功臣集团可以在推翻吕氏之后,商量挑选拥立皇帝,甚至后面像霍光这种,立了之后还能『退货』的。
汉初铲除吕氏之后,如果不是汉文帝有手段,还真治不了功臣集团。即使汉文帝这样有手段的厉害角色,功臣集团及其后代党羽彻底被清算干净,也要到汉武帝的时候了。像汉宣帝,拥立有功的霍光到死了他才敢清算。
唐朝的权力架构,拥立有功的大臣们根本没那么大权力,李显这种历史公认的废物皇帝,一旦登基也是掌握绝对实权的,处理政变大臣就是分分钟的事,政变五王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换句话说,神龙政变如果不是李显最终拍板决定参与,根本办不成,更别说拥立其他人。神龙政变的拥立大臣根本不能和汉初的功臣集团比,谁登基的选择权根本不在他们。
【具体史实论证】
说起武则天退位后的李唐宗室,我们应该知道这两点。
第一,李唐宗室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不是什么庞大的玄学神秘力量。武周之后,尚有点话语权的李唐宗室,就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以及他们各自的子女或党羽。而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中宗一朝,其实并不在权力最核心,权力最核心是李显、韦皇后和他们的几个子女,甚至武三思都比李旦和太平公主排位靠前。
第二,虽然我们现在评价李显,都觉得他是个废物皇帝,但他在位的时期,是真正握有实权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如何作妖,都是他本人默许的,他从来没有被韦皇后架空,包括后世所传他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所以,所谓的李唐宗室怎么想的,这个问题甚至不用考虑李旦和太平公主,怎么处理武则天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直接看李显是怎么想的就行。
李显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但李显是怎么做的,我们可看的一清二楚。
1、李显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武三思和武承嗣的儿子,且李显上位后,武三思权力比武后时期更大,得到了李显夫妇的充分信任。
2、神龙政变中协助李显夺位的张柬之等五王,都在政变之后被李显先封王夺权,后流放至死。
这两个做法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李显夫妇压根对武家就没多少深仇大恨,李显和武三思武承嗣,本来就是舅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而且几对公主和驸马的感情都挺好的。对李显而言,武家就是他可以仰赖的舅家和外戚,排位比李显亲弟弟李旦都靠前。反而神龙政变中帮助李显复位的张柬之等人,才是李显夫妇眼中需要警惕的外人。
3、关于李显对武则天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有关神龙政变的描述来看——
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
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什么意思呢?发动政变的诸人跟李显对话,就是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诸人:『武氏篡位二十三年,现在是太子您出马恢复李唐社稷的时候了。』
李显:『那啥,圣上身边确实有小人当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但圣上如今龙体欠安,我们贸然清君侧,恐怕会让她老人家受惊啊!你们担待得起吗?』
看到没,神龙政变,在张柬之等老臣看来,是为了铲除武则天,恢复李唐社稷;在李显看来,就是英明一世的武则天被小人迷惑,需要清君侧。两拨人根本想的就不是一回事,李显根本打心底里就没打算反武则天,跟着他们去政变也是赶鸭子上架把他抬上去的。
然后看政变后武则天的反应——
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环绕侍卫。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
对曰:“张易之、昌守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
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
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李湛,义府之子也。太后见之,谓曰:“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惭不能对。
又谓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对曰:“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李显已经到了武则天跟前,他身后就是拥护他的将士和群臣,武则天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即使李显手握大权,如此形势下,我们看她对李显说话的语气,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吓我一跳,我还以为谁造反呢,原来是太子你啊。张氏兄弟不是杀了吗,你还不回你的东宫去』。
你看她责问李湛、责问崔玄,问他们为什么造反,可根本就没想过问李显,对李显就一句话,你不赶紧回去,杵在这儿干嘛。这语气就是老母亲对儿子的语气,都没想过礼节性客气一下。
她如果跟李显关系真的很僵,李显对她的敬畏完全是出于她的权势,现在的局面下,她敢这么对李显说话?你看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敢这么跟李世民讲话不?(当然,这段历史是被修改过的,但修改过后李渊也是顺坡下驴跟李世民非常客气了一把,估计真实的历史只会更客气。)
所以,很可能,真实的历史中,李显和武则天关系根本不算差。
4、武则天退位后,李显和武则天关系(资治通鉴)。
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阳宫问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武则天退位后可谓是彻底失势,如果李显对武则天心怀怨恨,完全连表面功夫都不用做,拥戴李唐的老臣们更是恨不得把武则天诛之而后快。但李显是怎么做的呢?
神龙政变元月二十二发生,李显二月初四登基恢复李唐国号,然后他当月就率领文武百官非常隆重地去拜谒武则天,之后每隔十天去看一次武则天。
这是什么意思?这不仅是做给武则天看的,更是给仇武的群臣看的——打算看我们母子互相争斗倾轧笑话的,立马省省吧,我和我娘关系好得很。
资治通鉴考异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不过真实性有争议,仅供参考)——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这里是李显)入见,大惊。
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
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
这段话大概就是说,武则天喜欢化妆打扮,即使到了子孙满堂的年纪,大家也没觉得她衰老。等到退位了,她退居上阳宫,就没再打扮过了。有次李显去看望武则天,看到她形容憔悴,大惊。武则天跟他哭诉,说自己本来就打算把皇位传给李显的,都是因为张柬之他们五个人贪功造反,害得我立马衰老至此了。然后李显哭得非常伤心,跪倒在地自责谢罪。
所以,人家母子感情真的好得很,甚至李显都把武则天退位后形容憔悴都怪罪到扶他上台的五王头上了——张柬之等人以为自己在帮扶李唐社稷,在李显看来就是,离间人家母子,且把人家老娘害得一夜衰老。甚至合理推测,说不定李显都把武则天的死迁怒到了五王头上。
5、我们再来看武则天退位到去世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我以旧唐书为主)。
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戊申,皇帝(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大家注意这个时间差,戊申月,李显主动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这时候武则天是接受了的;然后过了好几个月,到武则天去世前,她自己去帝号,称皇后。
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1)即使退位之后,武则天尊号一直是皇帝,根本就没当过太后。尊号是活着的时候的称号,也就是群臣和百姓称呼的官方名称,不需要避讳。举个例子,武则天退位后,百姓或群臣提到她,依旧是『则天大圣皇帝』,就算简称,也是简称『则天皇帝』或者『皇帝陛下』。
2)李显可以不专门给武则天上尊号的,但他依旧顶住群臣压力给武则天上尊号,既是给武则天吃定心丸——恢复李唐社稷并不会对她反攻倒算,她是武周王朝的皇帝,李唐恢复国号和旧制之后,她依旧是皇帝;也是给群臣一个信号——别以为你们把我扶上位我就对你们感恩戴德,不管这江山是姓李还是姓武,我娘都是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李显做出这些举动的背景是,他有绝对的权力不这么做——而且,他这么拥护武则天反而需要顶住群臣的压力。
武则天和李显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武则天废黜过李显一次,第二是李显的儿子李重润与女儿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里议论张氏兄弟擅政之事,为人谗构,被武则天赐死。
第一个矛盾是武则天为了称帝,其间李显被贬庐陵王,所受辛酸折磨且不细述,但至少武则天召回李显重新封他做太子之后,二人是和解了的。
第二个矛盾,李显对儿女和女婿的惨死非常痛心,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很罕见的『号墓为陵』的礼仪下葬的——『陵』是皇帝的墓才能有的称呼。但李显大概把他儿女和女婿的死,都归罪到张氏兄弟妖言惑上了,并没有因此太多迁怒武则天。
6、武则天死后,开乾陵,和高宗合葬。
帝尊后卑,一般帝后合葬,都是皇后先死皇帝后死,然后重新开墓合葬的。为卑者而开尊者墓,非常罕见。
但李显还是顶住压力这么做了。足以见他对武则天的感情。
除了李显,再看李旦。
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
李旦也没对武则天反攻倒算,就连给武则天重新上庙号,也是遵照了武则天自己当年的称号,而且还不断追封。
李旦上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诛杀的是韦皇后和其党羽,也没啥证据证明他们多么恨武氏(当然,这个时候武氏早已退出权力中心)。
综上所述,李唐宗室并不恨武则天和武氏子弟,相反,他们是顶住群臣压力拥戴武则天的。
最后不管是武则天真的主动不想保留皇帝称号,还是迫于形势被迫放弃,但至少在官方说法中,李显为她保留了她自己主动放弃这个降低仇恨值的举动。
要是没有群臣的压力,保不齐李唐宗室真敢给武则天保留皇帝的庙号。
再多说几句,其实武则天和子女们的关系,并不像各种传奇演义中那样对立。
武则天杀死亲生女儿上位的故事,在旧唐书中并没有提过;
李旦小时候封王,因为不舍得离开母亲,所以被高宗夫妇特批不需之藩(一般藩王被封后都需要到封地去,不之藩是很少见的);
李弘的死并没有直接证据跟武则天有关(而且武则天没有什么动机杀自己被作为接班人培养的长子),且李弘死后被破例封为“皇帝”谥号;
章怀太子李贤确实和武则天关系很僵,但别忘了,武则天也没有把高宗架空,李贤被废和被贬,也都是高宗默许的,并不能全都把锅扣在武则天头上。
但为什么越往后的演绎,武则天和子女的关系在民间就传成这么僵硬且对立了呢?
因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纲常中,对女性的贬低,大概都是从“淫乱”和“缺乏母性”来塑造的。
所以,民间贬低武则天,根本不是从为政举措、对外关系、治国韬略上来的,而是抓住了她畜养面首以及残害子女两个关键点。
而抛开这一切演义故事,我们回到最初的历史去看,我们就发现,武则天、武氏子弟、李显李旦兄弟,他们本身矛盾没有那么多,尤其是武则天确立李显的继承人身份之后,武三思也就放弃了太子大梦,一心一意跟自己的姑表兄弟和儿女亲家搞关系去了。
千金市马骨,或者又叫盖棺定论,因为武则天的时代刚刚过去,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将或多或少都有侍奉武朝的经历,如果把武则天打成叛逆,那么除了张柬之这种从龙功臣,其他人都不能洗脱自己从逆的色彩,这个时候正是人心动荡,人人都害怕自己被卷入某种名义的清洗,哪怕一个政治人物他本身忠于李唐,也没有从逆行迹,他也害怕要腾出位置而被清洗。
所以这个时候承认武则天的合法地位,其实是为了朝局的稳定,安抚人心,这是一种保证,朝廷自己把除逆的大义解除,朝臣就不担心始终有一把利刃悬在头顶。
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以此来保证自己儿孙不可置疑的皇位继承权,是对之后的唐朝皇帝,大大有利之事。
她利用自己执掌政权、占据上风的优势,把李渊的众多儿子的后裔,李世民众多儿子的后裔,全都基本杀绝:
偌大一个李氏皇族,从此只剩下少数血统疏远、远离皇位继承权的庶枝子孙,在烟瘴弥漫的流放地苦苦挣命。
如果西汉王朝初年,吕雉在有生之年,也能这么杀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朱虚侯刘章们,那么吕氏家族就很难被灭绝了。
就算吕氏被灭绝,她的四个亲孙子,汉惠帝刘盈所生的一个小皇帝(后少帝刘弘)、三个诸侯王(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也就不可能被陈平、周勃等功臣,“滑天下之大稽地”宣布为【非刘氏子】的野种,而斩尽杀绝,让大汉江山落入他人血脉之手了。
武则天把李唐宗室几乎杀个精光,以绝后患,正是汲取了吕后被刘氏皇族反攻倒算的教训,
对她和李治的那些儿孙而言,这其实是嘴上喊着“残我宗亲”,心里根本求之不得的事。正因为没得选了,所以意图复辟唐朝的势力,也一直只能选李治剩下的两个儿子,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如果不是武则天几乎杀光了其他唐朝宗室,以绝后患,那么李旦和李显作为她这个“篡位逆贼”的亲儿子,必然很难得到复唐势力的拥护,绝对下场堪忧,那样的话,连李治都要在坟里哭死呢。因此,武则天的大肆杀戮,完全符合她和她自己儿孙的共同利益。
因此,虽然武则天卧床不起时,被逼宫,将皇位让给自己儿子李显。
但武则天是此后所有唐朝皇帝的母系祖先,这个铁一般的事实无可改变。
李唐皇族的子孙后人再怎么心里不齿其作为,孝道大于天,还是得认可武周时期是李唐王朝的一部分,武则天是李唐王朝世代要尊奉祭祀的皇太后。反而是可怜的王皇后、萧淑妃们,才反倒无人问津。
而且,当时的唐朝大臣,也都被武则天逼着,立了承认她称帝的【投名状】。
权臣也好,太后也罢,再如何摄行皇权,一呼百应,又怎么能和名正言顺的真皇帝相比呢?一切摄政者都永远会被政治对手藉着讨伐权奸的罪名来反对,哪怕是皇帝的亲生母后也不例外,时刻不能放松警惕,只有真正决然踏出那最后一步,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了,反对者才会变成天下共讨之的逆贼。
所以很大程度上,就算武则天这么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堪称千古奇葩的女性君主,她的权力巩固程度,都要远远超过霍光、张居正这样的权臣。
这是因为,朝野百官既然已经不得不承认她是天子,对她宣誓效忠了。这些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会与那些反对她的人针锋相对,殊死搏杀,这是真正关系这些大臣身家性命和家族福祉的头等大事。
他们从此不得不维护武周王朝的合法性,维护武则天这个女性皇帝的合法性,否则的话,自己岂不就变成了如王莽众臣一般的逆贼?自己的家族和子孙更要世世代代蒙受骂名。
事实上,每个改朝换代的权臣篡位的关键,并不在于能进一步拓展什么权柄,这些此前他们就已经通过摄行皇权得到了,而就在于逼迫朝野上下做这样的正式站队。
因此,武则天的统治当然必须被唐朝君臣承认合法,否则的她称帝的十五年里,包括”桃李满天下“的神探狄仁杰在内的那么多大唐重臣,岂不都成了罪该万死的篡逆?
按李唐朝廷的官方口吻,武则天这位【则天顺圣皇后】(简称:天后),是接受唐睿宗李旦禅让的合法的代理皇帝,然后又合法地把皇位还给唐中宗李显,自己伟大而谦虚地在临终前去掉了皇帝的称号。是为盖棺定论。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三个字的姓名还搞什么名字仄起平收啊。
第一点,“曹”是平声,名字再搞一个仄起平收,那名字就是“平仄平”,这个“平仄平”不是一个标准的平仄句式。格律诗的平仄标准句式只有四种,就是以下四种,你会发现,平仄平本身没有办法被嵌入任何一种句式,你要求的名字平仄反而不符合诗歌规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点,平仄押韵也是有鄙视链的,这个鄙视链很简单,用《平水韵》的看不起用新韵的。但是平水韵发音已经失传了没有办法被正确发音了。你若用平水韵给孩子取名相当于给它取了一个没办法发音的名字,但名字就是用来读的啊;假设你用新韵作为平仄依据取名,那又等于给孩子多增加了无聊酸腐的鄙视链。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古人写格律要使用姓名时,是可以不讲平仄的,属于格律的例外规则,也就是说,古人的名字本身就不讲格律的。今人非要去给名字加上平仄限制,反而属于自作多情。
当然不是。
清朝反而为了维护中国的“根基”相当有贡献:
清朝前期的扩张领土客观上为保存传统汉地提供了缓冲;
清朝统治下中国人口出现空前的壮大,大量的人力资源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巨大后备力量。
清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我承认有所目的的部分删改的事实存在),像现在中国所能熟知的传统文化的表现比如明清小说,传统经典等可都是经过清朝时候传承下去。
而且就旧文人,更醉心于更纯粹的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大清亡国才是真正的“中华根基”给断了。
像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杀的原因就有一种说法他认为北洋民国比大清烂多了,他要维护道统而殉。
我知道本题下一群人疯狂骂清朝的原因,无非就是认为清朝真的毁了“中华根基”。在这些答主眼中的“中华根基”就是所谓中国人很聪明,很愿意对外学习之类的呓语。
中国人真的是愿意放下身段自愿对外学习了?
我就笑了。
这种观点的人在中国古代哪个朝代都会被视为真正的“离经叛道”。
中国尤其是中原王朝自己把自己当大爷的心态可真不是清朝才有的。
撑死了是比较包容外来文化,而且前提是我中国中华文化比你强的情况下,我学习外国的东西撑死了是“缝缝补补”,给你老外面子了好吧。
就本题有人拿明末的所谓先进中国人的著作(比较奇葩的是《徐霞客游记》也能被归类为科学著作,干嘛不拿《西游记》当中国研究核武器和航天事业的科学著作的例子?)当做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愿意学习西方文明的证据,只要看过这些著作,就会知道这些著作的思想前提都是我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西洋的这些玩意正好契合了我中华文明的某些方面,我引用这些就是补足一些中华文明的不足之处。
而且明末的这些所谓“西学东渐”传播者能传播一些科学知识前提也必须是要尊重中国的孔孟之道,甚至传教士还要穿儒家服饰,他们的科学知识说白了对当时明朝广大文人眼里只不过是对我孔孟之道的一种印证,反过来倒加强了儒家孔孟之道的权威性“你看洋人的学说无意中契合我中华文化,这不就证明我大明中华文化天下第一!”这种心态反而是最真实的情况,根本就不是什么明朝末期的儒家文人们主动或者放下身段去接纳西方文明。
最关键的是新的学说要推广的背后有坚强有力的政府力量支撑,明朝后期的政府的执政水平烂到什么程度就不用吹了吧,就是这样,明朝的政府仍要坚持最正宗的儒学文明道路不变,谁敢公开质疑就弄死他,就像吹上天的李贽,李贽可是被明朝官方定性“畏罪自杀”。至于没被杀全家那真是明朝政府的执政水平严重出了问题,是执行力的问题,绝对不是什么明朝政府多么开明,拿这一点洗白明朝汉人王朝就会怎么样不仅是无知还是幼稚。
那清朝怎么说,清朝还真是更传统的,或者说更原教主义的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所喜欢的政权。
我就这么说吧,要说细了那得发论文。
中国的古代政府执政的第一目的它不是“为人民服务”,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统治者最喜欢的国家就是稳定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停滞状态的国家。所以儒家就吃香特别是在大一统王朝里面很吃香就这个原因。
儒家文明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我们客观承认,但是儒家学说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第一个人治思想浓厚,它认为一个国家命运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需要有个伟大的统治者,这种思想的遗毒到现在本题下一群人认为中国近代换个汉族统治者就可以的说法就体现出来了。第二个就是追求道德,仁义治国,把什么东西都给美化,理想化,仿佛换个伟大的人,伟大的同族人就能改变一切的想法又和本题下一群鼓吹汉人就可以的答主的思想又莫名其妙一样。
儒家学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和国家,停滞也可以。
就孔子而言,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就是明证,孔子认为春秋的乱世出现就是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类似周公的伟人位居中央,导致上下失序,礼崩乐坏。这就反过来证明孔子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希望建立一个保守的社会,甚至就是停滞的社会。
到了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就开始特别喜欢儒家文化,以至于中华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文明”的第二称。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我们就知道了,它必然要维护儒家文明,而且是变态式的维护,以至于到最后把自己都给忽悠进去。
洋务运动的反对派,真正的“中华文明”维护者,蒙古人,儒学大师倭仁就这么疯狂吐槽中国怎么能放下身段学西方的鬼玩意: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将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
这种思维和明朝正统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孟,简直如出一辙。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种“中华文明”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不仅清朝中国有,日本、朝鲜、安南都有。
尤其是最像明朝的朝鲜王朝,他自己闭关锁国比清朝还彻底,认为清朝是蛮夷之国,他才是中华正统后继人,然后清朝都提出面临的近代“三千年变局”,比清朝更保守的朝鲜到了20世纪初才老老实实承认近代的问题是“万年变局”。
这已经不是一个民族问题能解释,最靠谱的真相就是“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面对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入侵是进入死胡同,只有比较脱胎换骨摆脱儒家文明的桎梏才有救。
那如果是明朝以后的汉人王朝,汉人王朝统治者面对明朝灭亡的教训,他会怎么做?不言而喻。
当然会有人说汉人王朝就会是“沙俄第二”,这种言论的出现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还是对沙俄历史的无知所致。
别的不说,沙俄的改革著名皇帝彼得大帝这种人能在一个遵循儒家中华文明的中国传统社会出现吗?
搁在中国,中国传统思维王朝的圣明君主那是“垂拱而治”“圣人临朝”。
彼得可比明武宗朱厚照过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