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阅读三国志(自己读来毫无头绪)? 第1页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想说,兴趣和需求是要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因为喜欢的人物被一群没怎么看史书 而轻信二手私货历史评论 的正史帝黑才开始接触三国志的。

总之一边和别人掐架一边翻相关史料吧

第一阶段,把三国志当故事书看

重点是基本事实要弄清楚

本着掐架第一的原则先看了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列传,我的话主要是诸葛亮传,关张马黄赵中传中的关羽和赵云部分。

仅仅到这时候竟然就觉得能应付的来相当大部分正史翻案帝了,不禁让我感叹他们的成分实在太差了。

第二部分,把三国志当工具书看

仅仅以上的了解是不够的,碰上大神和职业黑子是要跪的。有相关的内容是要扩展开来的。

比如讨论到具体人物在历史事件的角色上的时候,就得去查相关人物在同一件事情中的记载和表现。

这时候基本是边掐架边查的,闹过很多笑话。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渐渐的你会得到很多碎片,而且它们有拼起来的趋势。

第三部分,把三国志当推理小说看。

碎片多了以后,就渐渐的发现不对劲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列传中可能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赤壁之战,有说是曹军遭遇瘟疫撤了的,有说是和刘备打吃亏撤了的,当然也有黄盖火计的版本。争论不少,需要自己提线索,分析事实

再比如沃金大酋长曾经提到的绝北道:

魏书里提到乐进和文聘等人在赤壁以后不久纷纷抽过关羽。而蜀书对此几乎只字不提。看起来莫非是二爷被抽的很惨?但是结合当时的整体时间线,就知道乐进文聘以及李通等人当时正要去救援被南郡的曹仁,而关羽当时正是要去阻挡北来的援军。

结果如何呢?曹魏的援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纷纷有功加封。

然后曹仁还是没等来援军

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也有不少人提到了这一点:想要完整的认识三国人物,不能只看本传

第四部分,把三国志回归史书

其实第三点说当推理小说看是说的夸张了一点。而回归史书是要一直在做的事情。

三国志说到底还是史书。

从第一第二点说,我们从争论入手去看三国,但是永远不要为辩而辩为黑而黑。否则很容易陷入选择性失明的情景中来。

从第三点来说,史书存在其缺漏或者讳饰的部分。但是我们应当避免陷入滑坡谬误中去。从事实出发,减少“可能——可能——可能——所以”这样的逻辑。以免落入阴谋论不能自拔

这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史料,比如《通典》这种。对理解当时的政治体例文化等等有所印证性的了解

虽然从掐架入坑,但是到了这一步,如果心态保持客观,不留成见的话。到这一步应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爱好者了。

以上


user avatar   Shao_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好像出幻觉了,我总以为去年已经答过这题了,可是事实上并没有(⊙⊙)

阅读三国志必备——

  • 一本三国志(这是废话);
  • 裴注的补充资料,顺着参考书目还可以找到一些未注引材料;
  • 一本后汉书,为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与大事件的补充;
  • 一本晋书,为魏势力中后期重要人物与大事件的补充;
  • 其他可能与三国人物搭边的杂散材料,如全三国文之类;
  • 一本资治通鉴,用于梳理时间线;
  • 地图册加水经注,以及后汉书的郡国志,用于梳理地理信息;
  •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高中学古文的重要参考书;
  • 搜索引擎、各种百科,随时用于杂散信息的补充。

这些材料用法和可信程度都不一样,下一段开始介绍。

首先为了建立框架,时间线和地理信息要梳理清楚。时间线不必说太多,砸缸先生已经替我们整理完毕了,照着他的书捋一遍大框的问题不大,尤其是年号与公元的对应关系确定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但是要注意从纪传到编年的转码难度非常大,资治通鉴不可避免有一些错误。我刚玩知乎时候还经常直接引资治通鉴,后来比对多了以后就不大敢了,一定要与相关人物传记对照一下,因为真的有错误。地理信息主要是靠地图,如果有古今对照的地图册或者专门为某些大事件画的地图最好,如果实在没有的话用现代地图也凑合,重要地点的古今对应多数都查得到。现在的网络地图大多有地形功能,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重要道路的作用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但是河流比较狭窄看不清楚。此外再配合水经注了解重要河流的走向即可,重要的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汉、淮、渭等,更细致的可以精读具体战役时候再研究。后汉书的郡国志涉及了那个时代的行政区划,能结合地图了解各州和重要郡县的位置就好。

接下来是政治、军事制度。三国志涉及的是汉晋之间将近一世纪的混乱年代,大事件都是政治与军事纠纷,政治制度比起稳定社会显得混乱,但也有规律可循。主要的官职体系要参照后汉书百官志和晋书职官志,可以大致理解每一位当事人正在做什么工作,能管哪些人;但这显然是不够,不可能用内插法得到三国时期的制度。清朝洪饴孙编了一份三国官职表,可作补充,但由于这个混乱的时代制度随时有变动,后人总结的规律总会有反例,比如曹魏的四征将军都督制,很多时候可以被四镇、三公甚至上公替代,所以这里的制度规律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些事情捋清楚或者了解了大概,就可以看传记了,裴注、后汉书和晋书随时可以补充。对于新手来说这个时候百科或辞海之类工具书可以显示出威力。看百科材料可以迅速对人物产生基本概念,但问题在于可靠性难以保证,一定要追踪后面附的参考书目,对着原文看看整理者的理解是否有偏差,遇到无参考资料的内容一律默认为编造暂且忘掉。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我上高中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的参考书,挺好用,尤其是不常读文言文随时可能生疏,需要这样的工具书帮助。

读传记的时候可能随时涉及到地点与山河,随时使用地图、水经注以及搜索引擎,但一般也不必处处核对,只检查一下大事件或重要战役的地点变动就好。这其中还会涉及大量的人物,人物一般还既有姓名又有表字,而且在每篇出场后姓氏就略去了,这块得仔细一点。这些人物有的有传,有的没有传,有传的以后去看他们的传记,一些大事件的记录可以互相做补充。

再然后就看兴趣爱好了,是仔细研究大事件还是关注某些人物的一生。如果是前者就可以精读所有当事人的传记,标清每一次地点的变动(这一般是军队的调动),仔细看战斗所涉及的地形以及军队的调动,这个需要细致耐心。至于后者有传人物还好说,配合地图精读传记,如果是无传人物可能需要在其他人的传记里寻找蛛丝马迹了,一般比较费劲,但有耐心的话也不是办不到。

以上是野路子,不适合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员。


user avatar   zhong-daxi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蟹妖。。

首先赞同

@蒋帅

的方法。。

而如果觉得看人物传太琐碎连不起来的话,可以在熟知三国大事件的前提下,以大事件为单位,然后查阅与之相关的人物的传记。。

比如樊城之战,你可以查阅曹仁传、于禁传、关羽传、吕蒙传等。。

而比如失街亭,你可以查阅马良传(马谡没有传。。笑)、诸葛亮传、张郃传、王平传等。。

除了参战人员,你还可以查阅君主们的传记的相关段落来研究决策的产生。。

这样看的话,就会把三国志读成故事会。。。相对会趣味些吧。。

算是个建议。。参考一下吧。。


user avatar   jiang-shuai-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是大神,来说下我喜欢的读法。

先读主线人物,而且是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一段的人物。了解大概走向,或者你先看熟悉三国演义也行,别被小说带远了就好。然后看三国志的时候用你喜欢的人物作为线索串起来看。

魏书涉及大量群雄,所以先读魏书比较好。先曹操或者先董二袁公孙都差不多,他们之间有很多交集的。我是先曹操快速过了一遍,不求甚解,反正里面涉及的名将你后面全都会看到的。然后同时看袁绍、公孙瓒,我是用麹义的线索去串的,还顺便了解了黑山张燕。

接着董卓、吕布、陈宫、张邈、臧洪在一条线上,他们出场时期很接近。支线为李傕、郭汜两人,同时又牵扯回了一部分袁绍。

这两条主线就引出五子良将三个人,张郃、张辽、徐晃,而且于禁、乐进在兖州吕布线有表现,五子齐全。世界就大起来了……陈宫一出,文臣们都开始往外跳……

这不是写攻略吧,都写完了你就没自己的东西了。

总之你要有代入感地去看,不是一页一页地翻,同一大事件的不同人要串在一起看,孤立起来就很没意思了。有些人活得久,没必要一口气看完,除非你十分热爱这个人物。曹操看完了,别急着看他儿孙老婆儿媳妇,那大多涉及都是三国鼎立后的事情了。魏书你要往中后面翻。

而且涉及其他两国人物的大事件,你可能需要同时打开几本书。蜀书后面很多人都可以先不看,反正陈寿一句史料缺失,基本蜀书薄到没话说,后面的人大多记录了一下参战战役和官位,一时也记不住。但蜀书开头又是刘二牧,你觉得不熟悉也可以跳,直接先主五虎再糜简孙法正之类,你问我诸葛亮呢。。。。诸葛亮其实算中后期人物,不一定先看完。

吴书是孙坚孙策和早年孙权。然后几个嘟嘟,开国老将大多都在一个传,文臣可以稍微放后面看。

等你差不多有大局观了,再开始啃书的细节和后期人物吧,姜维、诸葛的舞台开始了。




  

相关话题

  如果刘备在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说:“愿为丞相鞍前马后。”从此投靠曹操会怎么样? 
  如果建安二十五年去世的是诸葛亮,法正健康活着,会对蜀汉有什么影响? 
  看《三国志》原文而不看裴松之注是怎样一种体验? 
  张昭作为东吴投降派,曹操为何要孙权“内去”除掉张昭? 
  为什么荀彧能看出“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把于禁换成司马懿,能击退关羽军吗? 
  如何评价司马朗,为什么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传,在《晋书·宗室》中却不见记载? 
  刘备的携民渡江,是不是骗民渡江? 
  《三国志》吴书二十载“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其中“程试”在此应做何解?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四郡花了大量笔墨,那么在正史中刘备取四郡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有哪些虚拟人物?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荀彧?
下一个讨论
万磁王克钢铁侠么?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