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华学的化学,李萍学的机械,当然就和百货公司售货员差不多了(* ̄m ̄)
1981年,我爸没考上中专才去读重点高中,继而上的部属重点大学。
1987年,我妈考到全县前五十名,目的是读录取名额只有50个人的中专。
就是想多了。
那个年代的百货公司,和面粉厂、肉联厂、饭店一样,看起来前途无量。的确是前途无量的,我县某供销社最红火的时候,烧锅直接把蜡往灶里填。那时候东西都有定额,村民去买东西得摆出一副跪求的样子。打扮不得体,说话不在行,不卖给你你硬求,甚至就因为售货员看你不顺眼,轻则受辱,重则挨揍。东西卖不卖给你,得看售货员的心情。就算是村支书去买也没用,有个村支书去买茶叶,明明有货,却被翻白眼地告知“你明天再来吧”。
曾有个日杂公司的售货员,看一位买东西的农村顾客不顺眼,在人家买东西的时候百般刁难,最终觉得自己搂不住火,跳起来边骂边揍,将该顾客的脸抽得肿青,耳道流血。
所以说: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是真的有前途。
不过,九十年代供销社破产,该下岗的都下岗了。
今天我们觉得这句话可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能有什么前途!但在当时人看来,售货员的确是铁一般的饭碗,非一般的地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我们认为某些职业前途光明,不一定光明,还可能失明。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生物系;李萍进了蓝翔技校学挖掘机;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个问题非常有启示性,转换过来就是,为什么在以前的中国这三种出路都被认为有前途,甚至拿来相提并论,而现在北大学生则明显被认为跟中专、售货员不是一个层次?
前面的回答已经说了,在八十年代,在市场经济开放之初,由于垄断的存在,某些岗位掌握了资源,使得这类职业非常吃香。
我想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可以预见在以后的中国有三种现在被认为还不错的出路,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垄断行业大型国企员工,银行柜员,某些部门的公务员
补充: 我自己是刚进入体制内的公务员,个人观点,如果去银行去政府部门去垄断国企的话,要尽量去有技术含量的部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以后引入市场竞争,市场定价的话,自己才能不贬值,现在的情况是这些单位很多打杂的工作一个初中毕业生就可以做好了。。。试想,引入市场竞争的话这批人的待遇还能有保障吗 所以要有危机感啊(我妈是朱总上台后国企下岗的那批员工)
说来说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