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jtpdx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在中国上的小学初中,美国上了四年高中,现在准备上大学。

和美国教育相比,我觉得中国教育是成功的。抛开所有具体的内容,我们教育的目标是正确的,不管如何,至少我知道的中国教育从初衷上是为了在走上社会前给所有公民提供一次尽可能公平的努力机会。相对比,美国教育是为了进行一次社会分层,考核的内容与结果与真实社会并没有太大区别,只能说属于真实社会的预演。

似乎大部分人对于中国教育的抱怨都是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社会,培养做题家,泯灭人性这样的话。的确,美国教育是处在对立的位置,据我所在的高中情况来看,每天7:45上课,2:15放学,我通常都是在课上写作业,回家作业不到一小时,课程分等级,基础(standard)普通(honors)大学预科(AP)自己选,下课各种活动可以两点半到家,也可以课外活动玩到5点。考试前两周老师会带着你复习,考试基本都是直接考概念的掌握,很少有太复杂的题型,总体拿高分并不难,大学录取需要综合高考(SAT),平时成绩(GPA),课外活动,自荐信和推荐信。

当然是轻松。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美国高中里有一个人,从高一就全选AP课,每周末去辅导班,完全按照中国高中生那样摧残自己,最后高考(SAT)拿了满分,四年GPA4.0,然后去了top10。

这么做可以吗?当然可以,而且因为几乎没有竞争压力,这样努力几乎必然可以考上很不错的大学。但是这样做公平吗?其他人没有全选AP,没有天天学习到12点,所以说是在一所学校,实际上大学看到的两个人的简历,完全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也许这时候有人会说了,但是选择的自由是给了每个人了呀,学生应该有享乐的权力呀。

问题是让一个14岁的孩子选择玩还是学,没有问题吗?

或者说,之前说的这个去top10的同学是靠自己的毅力每天学习到12点的吗?很遗憾不是。

或者至少是这个人的父母需要同意一个月拿出上百美金给他报辅导班,给他买教材,AP考试参加一门需要93美金,25门就是2300,这还不算辅导书。没有这些花费,他/她连考试都考不了。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会在大学前就拿出一年上万美金的费用来供孩子学习呢?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在看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时意识到这是个机会呢?

答案不言而喻。

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个年级有450人,我一年上8门课,一节课平均25人,我上高中4年下来应该可以把全年级都认识一遍,但是实际上我只认识40-50人,因为AP课就是这两个班的人排列组合,高一上AP的同学到高四一样上AP,高一上基础课的这四年也都是基础课。这跟学生已经没有关系了,这是因为家长从高一开始供着孩子上AP。

这也是为什么这40-50人基本上就是30%华人韩国日本人的子女,20%印度人,50%白人,白人的父母基本就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工作,或者就是律师老师医生这种职业。至少我认识的同学基本都在外面报过SAT的辅导班,因为SAT考试内容在我们学校是不教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校黑人比例明明有35%但是我现在毕业了一个黑人都不认识。

不是我不想,是我课上根本见不到啊。

因为美国高中学生的努力与否取决于学生父母的认知,美国教育体制给了选择的自由,但却通过考验父母的认知,进而几乎确保了孩子会走父母的路。

成绩还是相对公平的,除了GPA和SAT,剩下的三项,课外活动,自荐信,推荐信,其实更考验的是家长的能力,或者说学生的能力是可以被家长和学校的资源所塑造的。

所以,对于那些愿意一年花上万给孩子更大的学习压力,或者希望花上万给孩子找一个认识大学招生官的辅导员的那些家长,他们可以选择私立高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高一高二的一个同学,高三转去了私立,然后他的GPA几乎和我一样SAT还比我低了20分,最后他被哥大录取我去了UC圣地亚哥,因为他的辅导员可以直接把哥大的招生官请到学校来带着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改简历,而我的学校1800人只有6个辅导员,我的辅导员需要提前一个礼拜预约,每次只能见半个小时。的确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因为我是在免费的公立高中,他是在一年上万的私立高中。

我并不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不公平的,相反我觉得只要教育资源涉及到了学生家长的钞能力,那分配必然是存在差距的。但是之所以我说美国教育是为了社会分层,是因为在对于教育的认知上,美国教育是完全在明知家长的认知差距下给了家长选择的自由,不拉平差距去搞自由竞争结果只能是马太效应。不管是公立私立高中还是课程分级,考验的都不是学生的认知,而是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我一年要选8门课,四年一共要选32门,当然会有聪明的学生即使没有认识到多选AP可以对报考大学有利,也会上AP课,但是我并不觉得会有32门课全部天才到全上AP的学生,但是反而,我认识四年选了26门AP的同学,因为她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真的有高一就上大学预科的水平吗?未必。可是她就是考上了布朗大学,因为大学看到的是一个从高一就开始挑战自己的学生,而大学并不知道,或者并不在乎是她在挑战自己还是她父母让她去挑战自己。这就是美国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它在一个人15,12,乃至6岁没有自主选择能力的时候,把学生未来的二十年交给了他们的家长选择,那二十年后,学生是无法突破他们家长20年前认知水平的局限的,因为大学看的是高中平均成绩,因为课外活动是可以找赞助商的,高三再意识到我要考个好大学,真的太晚了。

至于为什么美国家长会意识不到上好大学的重要性,我认为是因为他的父母,甚至他的父母的父母,都是经历2:15放学的生活,然后交到了一批同样2:15放学的朋友,所以到了他这一代,2:15放学反而是一种正常情况,或者说,自由的教育体制早就已经把他全家用温水熬死在里面了。

说了这么多,我承认我没有上过一天的中国高中,我也没有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去分析学校学的东西到底有用没用。但是至少我想说中国教育成功的一点在于,它还是一个坚持初衷的体制,而这个初衷不是让人民变得无害且安于现状,而是让每个人在15,16,17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还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不是两手一摊发现自己的命运已经在进初中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只要我们国家的公民,还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重要性,还认同朝为田舍郎可以做到暮登天子堂,我们的教育在根本上就还是为大部分人着想的。

好像写的有点多,也有点跑题,感谢可以看到最后,权当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教育是工业化的教育,从组织形式到教学内容都是工业化的,优缺点都基于此。

工业化的特点在中国教育上同样可以找到:

标准化的考评方式,例如高考等等一系列考试,中国的学校里面,分数就是王道,很多不善社交甚至怪人都可以因为成绩好而自得其乐。

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高中的大班制,一个班级可以塞下五六十个人,多进来一个人不过多张桌子而已。

产品特性尽可能一致,这有几分潜规则的感觉,但中国的高中确实不鼓励个性,从做题到生活,都不推荐剑走偏锋。

卖不出价格的装饰可以不要,这就是我初高中连续六年美术音乐体育不及格,但仍然潇洒自在的原因,因为高考不考啊。

中国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是工业化的,理科优先级上高于文科,甚至于在中国的高中里面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即理科学不下去转文科,中国从恢复高考以来都是重理轻文。本质上,中国的理科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工程师而存在的,而且是快速培养工程师,比如理化生这三门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做实验,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很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师生比的问题,一个老师课堂上可以给50个学生讲题目,但实验室里他盯不住50个人,另一方面则是成本的问题,毕竟最实验很贵的,而且做实验的大部分高中生可能并不会走上研究之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就在试卷上考一考实验题,让学生脑海中做实验就行了。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取得了成本,规模,质量三者的总体优势。但是以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别的国家比规模太过于欺负人,就说成本和质量吧。质量比我们好的,成本没我们低,例如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也只是在精英教育上对中国有明显优势,中下游学生到底谁比较水还不一定;成本比我们低的,质量没我们好,例如印度等国。

工业化的教育系统生产出来的巨量的工程师再投入到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这大概是最后一波社会主义遗产了,且吃且珍惜。


user avatar   yang-da-bao-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它以最小的成本,把极其昂贵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士大夫精英们的思想精华都保留了下来,用没有门槛的方式,传递给了所有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人。

你会发现只要你踏踏实实学完中学语文,你会得到非常夯实的审美、认知、方法、策略;甚至是政治格局和家国责任的培养和训练。

这些两千多年里大浪淘沙,淘出来的思想精华,具有极高的认知、审美和眼界拓展的价值。

如果结合西方的逻辑思维、科学方法训练,这样的中西合璧教育,可以说是非常的够用了。

其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要获得这样的教育培养,门槛是非常高的,是贵族式的精英教育。

从四书五经、汉乐府诗、到唐诗宋词元曲;

从孔孟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

从世俗爱情,到学习之道,从个人修养,到家国天下、甚至是宇宙哲学等;

这段集合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精华的教育,会把你培养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

这样的训练,在历史上是垄断的,是稀缺的,是昂贵的。

但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里,它就被写在了每个人的课本里,只要上过学,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能被熏陶到。

这样的全民精英教育的操作方式,是吊打很多国家的。

而我自己,也是在十几年后,经历过东西方的教育之后,渐渐回味过来这样的基础教育,有多受益,多珍贵。

我试着从“爱情认知、学习方法、家庭教育、社会责任、政治素养、宇宙哲学等”各个角度总结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多牛逼。

我们人生会困惑的一切问题,所能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已经写在了课本里。

申明一下,我并非语文学霸,文学素养也就是正常受过受过完整基础教育的水平,以下所有的内容都是凭借毕业十几年以后,对中学语文的总结。

没什么高深的炫技,都是要求每个人背诵的基础内容。

  • 1. 如何处理和对待爱情?

网络媒体上关于感情和婚姻的讨论,但是大部分格调都很低,甚至沦为不入流的PUA手段。

但是,关于爱情是什么?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其实中学课本里就已经写了。

关于爱情的诗篇,非常多也非常美。但是,对我起到非常大冲击的,是高中学的《诗经 卫风 氓》

里面有一句:士之耽兮,犹可说(tuo)也。女之耽兮,不可说(tuo)也。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里的说,通脱。

其实是非常老掉牙的一句:

男人迷恋你,很容易脱身,而女子迷恋你,却难以自拔。

但是,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它并没有止于普通怨妇的一个闺怨诗,而是对整个婚姻进行了反思,甚至反思了女子的社会地位、对婚姻的期望错配等。

而这首诗,最绝的是,最终落脚点是: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非常坚强而洒脱:

既然恩断义绝,那就这样吧。

这是一首两千多年的民间作品,那时的女子对于爱情就已经有了这么独立的认知。

并且被慎重其事地写在了刚好开始要情窦初开的高中生的课本里,要求全文背诵,理解,默写。

这不就是对爱情最好的教育之一么?

当然,爱情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热点话题,还有很多作品涉及。

比如同样是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另外一种动人的形态。

两人的痴情,忠诚和纯粹,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而焦仲卿最后为妻殉情,虽然我觉得好像很没有必要,但是,它可能恰好传递了一种平等的爱情观:

痴情并非女子专利。

事实上,包含爱情的诗篇故事等,浩瀚如烟,无限风流,千愁百转的非常多。

从《西厢记》、《红楼梦》、《牡丹亭》甚至是《金瓶梅》之类(爱情虽不是主题),我都闲闲地翻过,不求甚解。

但是后来琢磨过后,发现,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里,是精挑细选的,挑选出来的关于爱情的论述,都透露着一种理性的反思。

即使是闺怨诗,也有着超越男女情爱的格局。

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年读来,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当然,也有非常喜庆的桃夭,对圆满的爱情描写: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圆满的爱情,不就是过日子么?哈哈~

所有的爱情里会有的悲喜模式,都在诗歌里写遍了。

把这些学来了,何愁爱情上、婚恋里走弯路?

  • 2. 如何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无论是B站还是知乎,会有大量的动不动高赞的学习方法的内容。

但,其实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如何学习,那些精华道理早就喂给你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定期实践/复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 要多多交流;

更别提著名的学习篇:《荀子 劝学》、韩愈的《师说》、《劝学篇》等,里面把学习会遇到的困难,和方法、态度、习惯都剖析得清清楚楚。

比如:

劝学里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耶鲁大学研究成果:成长性思维么?

比如,师说里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连家庭教育也说到了,给孩子请老师,自己却不爱学习,这不搞笑么?

还有影响我至今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在高中课本里就奠定了,一句话: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光凭借这句话,就可以干翻整个所谓豆瓣的“父母皆祸害”,亦或者80%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教条篇幅。

总之,这种关于学习的智慧和方法,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处处都有,已经写透。

只不过是,那时候没有基于现代教育学、认知科学等实验支撑的科学论。

但是思想方法精华,都在其中。

  • 3. 极高的格局、眼界和抱负素养

这是我最想谈的一点,我们几乎不要钱的中学教育,给我们有意灌输了非常高的个人格局、精神追求、甚至是政治素养。

而这一点,一直都是我们古典式的士大夫精神的核心主题。

那些名篇,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天才们,留下来的思想精华,随随便便一句话,扔出来都是王炸。

就不说什么非常实战的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之类的了,就随便举几个名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教你在群雄并立、风起云涌的混乱局面里,理性判断,广开言路。


贾谊的《过秦论》:帝师教你做战略分析,如何看待帝国兴衰,掌管国家;

杜牧的《阿房宫赋》:高端知识分子,如何姿势漂亮地当公知;

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的是高山仰止。

亦或者如果你对政治没那么有兴趣,你可以看看对时光、宇宙、生命的感悟。

比如我自己深受影响的有,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光这一句,壮丽又无奈,读一读,就想哭出来。

或者王勃的《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边是天地美好,一边是时运不济,即便如此,但求不负此生。

亦或者,当年通篇背诵的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后来为此,我还特意去学了古筝的《春江花月夜》,当然这首曲子乃后人所作,和这首诗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但是,这种对时空、对美、对万物的穿透性的哲学思考,对年少的我是非常有冲撞力的。

当然,一定要提的是我最爱的苏轼的《赤壁赋》了,对于宇宙哲学的思考,可以呼应春江花月夜,并且更高一筹: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变与不变,有限与无垠的辩证统一,即使到了现在,还是我的核心世界观之一。

我们的不要钱的基础教育里,就有教你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君子、如何看待朝代更迭、如何应对时间的无垠和生命的有限,如何看待这个美好的世界。

这些思想精华,随随便便拿走一点,就够你做一个没那么短视又无趣的人了。

而这些是现在很多人花钱烧孩子的教育,很难烧出来的;却就那么安静地放在课本里,你可以不要钱地拿走。

  • 4. 如何培养毅力、专注力?

这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也是有的,我就说两句对我来说受益终身的话,一句来自于王安石,一句来自于苏轼。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苏轼的《晁错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其实很简单,想想你将要看到的美景,想追求的体验,没有毅力就得不到这个奖赏,就有十足的动力了。

  • 5. 如果你要浪、要风流、要江湖,那也有

我小时候爱看武侠小说,这里面肯定少不了诗、酒、剑等。

- 浮生只合尊前老:醉死也不错;

-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要混江湖,这样年纪大了,可以留点可以在深夜无眠回味的体验;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这些事儿啊,那都不是个事儿,顺应历史规律吧。

如果你要风流,你要看美人,也给了你很好的审美啊,我自己对美人最具有遐想的描述是: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酥了有没有,十个字,是我对美人的所有想象,会流口水的那种。

最后:

以上都是我凭借大脑里记忆,不成体系的随手梳理.

但是我知道,这样的古典式的教育,构建了我的核心世界观和审美观(如果我有这个东西的话),是我的精神内核。

我想,也是很多人的精神内核。

我记得有一次,我还在欧洲,独自求学,冬天来临,窗外突然一夜大雪,冰封大地,我从一堆英文资料中抬首,首先跳出脑海的是四个字:

银装素裹。

就这一刻,我就知道,骨子里就是中国人了,审美的基因决定的。

我非常有幸,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能受到这样丰富的基础教育。

我想,这也是所有接受中国教育的人的幸运。

中国的古典式教育,把很多人,包括很多女性,培养成了「古典式的君子」,至少具备了一定的君子精神。

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

公司团队在招聘:

直接戳链接


镜像问题我也答过哦,甚至更早,也是高赞。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塔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人从地上登天,而是为了把天国移到地上来。

人民共和国教育最大的成功,也不是为了让极少数优胜者通过鱿鱼游戏杀光竞争者爬到上层,再在上面把一个人踢下来,而是为了以最高的效率把知识普及到尽可能多的普通人脑子里,实现这个国家所有人整体的向上平移。

用最高的效率,把知识赋予给千家万户,让每一个行业成为更好的这个行业,让每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这个人,而不是通过“把我变成你”的方式,让我把你换下来。


user avatar   willato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美国人,我觉得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你们的基础教育系统特别好。


美国人的公立教育系统是:你的收入税交在什么区,你的孩子就可以“免费”去上那个区的学校。

所以学区在美国也很重要。要想上好的公立学校,房子就会贵很多。。。


富人区的公立学校(比如beverly hills, monterey bay) 很好,因为富人交税多,政府给这些学校的拨款就多。但是问题是美国大部分的地方都不富有,所以当地政府没有钱拨给学校。

比如,最近网上比较火的就是美国一个公立学校的教科书用了很多年都没钱换:



所以,当地政府穷没有拨款,就造成当地公立学校差。而且,我说的不仅是教学水平差,学生风气、学校设施还有安全都没有保障。

中国小留学生们去的美国高中差不多都是私立高中,所以这些问题相对少一些。

相比之下,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

  1. 你们很重视数理化的教育,所以学生都很聪明。
  2. 你们的教育强度很大,竞争激烈,所以学生从小就知道要努力才能成功。
  3. 你们的国家重视教育,家长重视教育,也愿意投资教育,这真的特别重要。

谢谢!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努力学习的穷人家90后来说,中国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小时候享受低价均等的公立教育。

长大了赚点小钱,这时候教育市场化了,好老师都去了私立学校和补习班,大学开始自主招生,花多少钱受多少教育。于是一边谴责教育贵,一边送孩子上补习班和私立学校,下一代在起跑线上完成阶级固化。

当然你要是问我支不支持教育市场化,我肯定说不支持。等到拉清单的那天,“我当年可是反对过的,罪不在我!”


user avatar   real-38-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9年,我考上了南京一所211的学校工科,学费3200。第一年学杂费,住宿费,铺盖被褥,书本费还有个电视费等3000,总共6200。那时我老爸拿不出来了,我就带着千方百计凑出来的5900块硬着头皮到了学校。
缴费的时候,我跟老师说钱不够,老师问我有多少钱,我说5900。老师说你一个学期生活费加上应急要留至少2000,你打一个2300的借条吧。
第二年,我又欠了3200的学费,第四年,我又欠了3200的学费。
这8700我毕业三年还上了。
的确,学校扣了我的毕业证学位证,但没人来催我还钱,我对学校非常感激,学校纵有千般不是,我从不敢对学校有一句怨言!
母校最近有一个暖心饭卡计划,就是给每个在食堂吃饭刷卡超过一定次数但是消费额低于一定数值的同学进行自动饭卡充值,资金来自于校友捐赠和学校拨款。我也定期捐赠,尽我微薄之力!

我国的大学生,真心想上学而纯粹因为贫困无法继续学业的,我相信没有!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说明:学校虽扣了两证,但是给了一份盖章证明,完全不影响找工作!

更新:谢谢大家这么关注,希望大家有能力的多去帮助别人。同时我也实在没想到,再平常的点都能被喷,或许有人的想法是我生活如此艰难无人相助,为什么你就有人帮助?现在社会还没黑暗到努力没有收获,即使想中五百万也要先买张彩票!

更新:很多评论对我这句话意见很大,甚至认为我天真。“我国的大学生,纯粹因为贫困无法继续学业的,我相信没有!”

一个大学生,拿着通知书到了学校,中国没有那个学校敢因为没有学费不收,更没有那个学校看着这个学生挨饿,只要想读书,上完大学不是问题。自助者天助之,难道要这个社会解决他所有的困难?现在的社会,只要努力吃饱肚子不成问题,我在学校干过兼职,珠江路发过传单。

穷基本上只是一个放弃努力的借口,不想四年过得那么累,不想生活在周围都比自己过得好的环境里,不一而足。

10.16:谢谢大家的关注,更新一下啊: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三年才还,原因很多。倒不是钱不够或者不想还,最主要的是,我那时候离南京很远,来回一次南京也挺花时间,而且去学校还钱还必须是工作日,那时的公司请长假挺困难的。第三年我带着女朋友,第一次坐飞机,从广州飞到南京去还了钱,顺便也缅怀了一下我过过的穷日子。

2019年国庆,我带着我的儿子去我的学校玩,我跟他说我曾经在这里很努力,但是他一点都不理解。好吧,我的努力,也就是想让我儿子不用像我曾经那样努力。

感谢接待我的那位老师。
感谢我那位仕途兴旺的年级主任给我找的勤工俭学机会。
感谢我的舍友我的同学,我不会忘记四年中你们请我吃的饭,临毕业送我的衣服。感谢我的好兄弟,数学竞赛拿了2000奖金,请完客后把剩下的全部借给了我。
感谢我的学校。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user avatar   chenai78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评价的区间拉长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评价的话,中国教育总体是非常成功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建国初期消除了大量文盲。因为这些年一直搞和农村相关的工作,对建国初期识字运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家处于中西部山区, 属于贫老区,但我的姨、舅、叔、伯,大部分都在这一阶段实现脱盲。我堂伯识字时已经三十岁,脱盲后给生产队管理牲畜,经过训练后基本能看得懂粗浅的兽医书籍,可以记简单的帐目,为生产队管理牲畜直到包产到户,后来又进了村委,凭着这点儿识字基础基本上能了解农村相关的大政。建国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村一级的政权组织和村级事务管理机构,农业生产也走向正轨,识字运动为实现改造后的农村顺利完成组织和经济重构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政治宣传和教育提供了可能。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开始,扫盲工作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技术快速普及,粮食产量直线上升,短短几年内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前几年在一个乡里发现了一批五十年代的识字课本和农业技术手册,手工蜡版油墨印刷,装订很粗糙,但图文并茂,用词极少极简,比如堆肥沤制,象小人书一样,几幅图几行字就交待得很明白,实用性很强,落款是乡人民委员会,说明当时是乡镇一级搞的东西。现在回望这段历史,我仍然为当时TG的超强的决策力、动员力和组织力感动。

二是快速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建国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国民教育体系快速建立,在国力非常贫弱的情况下,建国后适龄人口基本上都得到了相应的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口迅速膨胀的六七十年代,基础教育的快速普及基本上适应了人口急速增加的需要,即便是偏远的农村,也会设立学校。我妈是建国前出生的,建国后已经超过了入学年龄,但仍然读完了初中,虽然因为当时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她的读写能力还是很不足,但仅有的一点儿知识也足以让她在村里管理磨坊,包产到户后又到了城里的一个小单位做会计,基本合格。姥姥家五儿一女,奶奶家三姑一伯,除大姑年龄太大没脱盲外,大伯参军脱盲,其余都上完了小学,我妈学历在兄妹们中最高,读完了初中;我爸和三姑都上了中专。到我们这一代,全部经过了初中以上教育,七十年代后同辈姐妹二十余人中还出了三个大学生。

三是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建国后同步开启的工业化进程,就是依托了大量的初级技术培训学校才保证了大批产业工人的快速上岗,我家里大舅、二舅都是在小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进入技校学习,成为了产业工人。当然,这种技术学校其实只是粗浅的岗位技能培训,但令人惊奇的在于这种灵活的方式大大缩短的培养的时间和成本。加上师徒相袭的中式作坊传统,工业化推进的整个过程,没有出现过大规模产业工人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很多新设企业即便专业性较强,也很容易就能把社青年培养成合格的工人,正是有了这些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制造业蓬勃发展才有了基础。这一点放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

四是高等教育实现了与世界接轨。在建国后短短的七十年间,国内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与世界水平的齐平。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比较落后,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域不敷所用的问题还相对突出,但这一成绩已然不易。


以上几点,都是值得夸耀的成就。但如果说最大的成功,我觉得有两点:

一是为阶层流动提供了长期动力。从建国以来到现在,我们每一户家庭基本上都有为数不等的人通过上学,走出了农村来到了城市,实现了阶层的跃升,彻底改变了祖辈的生活轨迹。直至现在,通过上大学走出去仍然是大量农村人口实现阶层流动的首选途径。虽然站在素质教育的维度上,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仍然落后,但就实现阶层正向流动这一点而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覆盖全域的泽惠范围和相对廉价的教育成本,即便放眼全球来看,也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如此执着地为下层群众保留好这一至关重要的上升通道。

二是建立了唯物论为核心的全民认知体系。在我们的理解中,科学比宗教重要多了。而之所以普遍接受这一认知,在于建国后以唯物论为核心架构的认知体系。按现代文明发展的路径看,人类社会在向更高级别发展的过程中,宗教等唯心学派迟早要淡出人类的认知体系,但这一历程势必会非常复杂与艰难,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唯物论架构起认知体系的国家来说,在这方面的历史包袱要小得多,改造成本也会低很多,这对于国家长远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就象一个人先天就对某种重大疾病免疫一样,会更好地因应未来成长的需要。

至于最大的失败,我觉得是教育支出的比重仍然较低,离发达国家的指标仍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的问题,是这个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质量还不够高、不够多,客观上对受教育人口是一种人才浪费。比如,七、八十年代上中专大学比例的适龄青年比率不足30%,如果加总计算的话有近千万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是最大的损失。

但说失败的话有点儿过了,仅仅是不足而已。


请关注点赞我的其他答案,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lzy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筛选出了能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人才。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解题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中国教育很失败——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我们总说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什么叫后发优势?

就是人类花了几百年、试错几万次才探索出来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你现在只要能学会用,就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在这样的情形下面,最需要的人才,不就是具备快速学习既有人类知识,并且应用这些知识攻克技术难题,从而推动中国发展得人吗?

而我们的教育体系,所采用的方式,正是给所有学生灌输知识,让那些能快速学习,并且用学到的知识解题的人脱颖而出,正好以后可以用到解决如何追赶西方的领悟。

当然,这样筛选出来的人,确实不是中国人里面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但当你的国家,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别国,你谈创新很有可能只是重复造轮子,贻笑大方,所以这样的时候,更需要做题家、解题家,解决如果突破西方技术封锁,把他们的技术国产化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过去的教育模式很好地满足了中国的实际需求,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所以非常成功!

有人要说了,你攻克西方封锁的技术,不也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吗?

那我想告诉你,世界上完全没人知道原子弹这种东西可以造出来的时候,能造出原子的叫天才,如果这种创新能力是90分,那前人已经造出原子弹只是不愿意给你技术,你摸索着造出原子弹,虽然也很牛逼,但你的创新能力肯定远远达不到90分。

从0到1,比从1到100难得多。

这就是彼创新与此创新之间的差别。

过去一二十年,很多人总是说美国的教育体制多好多好,因为能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开始谴责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

这种观点,问题就在于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不切实际地想套用美国的教育制度。

现在,中国依然还有很多技术落后于欧美国家,所以依然需要那些需要解题能力的人才继续去破解,去追赶,所以应该教育并非已经毫无用处。

但同时,中国在部分技术上面已经能够欧美国家并驾齐驱,甚至有的技术已经超过欧美,引领世界,在这些领域,中国已经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了,步入了无人区——这些才是真正需要从0到1类型的创新人才的领域。

君不见,中国正在从一些顶尖高校,开始试点去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师,为他们选拔、成长创造机制、提供环境。

也就是说,教育需要超前,但也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国家发展低端产业,需要认字能看懂标语的工人,就搞扫盲教育;

国家发展不仅需要非文盲,还需要能看懂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说明书的人,就大力发展中专教育;

国家对外开放,需要参与世界复杂分工,技术水平更高的工人,就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国家想要获得西方实行封锁的技术,就筛选做题家、解题家,用他们的力量去攻坚克难;

国家技术达到世界一流,真正需要创新人才的时候,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才有用武之地。

当然,以上阶段划分并不是一前一后的顺序,而是有重叠、交叉的关系。

这就是历史地、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的态度。

而不是揠苗助长盲目求新脱离实际的态度。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家境不好的学生上大学可能要借钱。

在美国,家境好的上大学也得借钱。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美国防部长宣称「中俄盟友加起来还不到10个」? 
  改革开放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大学校园最让你不能忘却的是什么? 
  为什么反对中医现在都成了知乎的政治正确了? 
  人可以上纲上线到什么程度? 
  中国刚建国时的计划经济是必然的吗?如果实现市场经济会更快速的发展吗? 
  中国人均物理水平如何?能否达到高中物理竞赛水准? 
  美国名校学霸们是怎么努力的? 
  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为什么不喜欢二手车? 
  如何看待反华记者樊嘉扬母亲在美医院遭非人对待? 

前一个讨论
《我们夫妻年入百万,资产千万,却有很深的挫败感》一文,是真的焦虑,还是在贩卖焦虑?
下一个讨论
2020 年美国大选投票计票开始,拜登 264:214 领先,离胜选仅差1州,对此你怎么看?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