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句貌似跑题的话:图表都是表面现象,戳到痛处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大家的愤怒不是因为“少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担心在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先富抑制后富”。不过说句丧气话,这个担心是现实的。
有人提醒我们尊重第一代北京移民的个人奋斗,这个我们当然尊重。人通过努力拼搏得到了财富资源和社会地位,无可厚非。无论是万里长征还是解放战争,是老三届高考决胜还是80年代初下海经商…都是一路奋力拼杀出来,这些经历都值得钦佩。
但教育有特殊性:教育是财富在代际传递的工具,也是突破阶级局限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哪个集团垄断了教育资源,那就等于成为了“贵族”;如果教育资源恰恰又很稀缺,那就等于掐断了后进者的路。
不怕基尼系数大,只怕流动性小。美国基尼系数大吧?但是很多华人都挤着去,贫富差距大不怕,为啥?一个数十年的统计表明,对于25-60岁的美国top1%阶层的人,10年内有近60%的人会跌出这个阶层——换句话说,美国“土豪”阶层的多数人,无法长期保住自己的经济地位。如果把1%换成5%,或者10年换成20年,这一比例将更高。
但如何挤进北京?大门是曾敞开过,但现在基本关上了。地皮贵房价高,工资低育儿难,高考堵死了,北京人又不出去……所以令人失望的不是贫富差距,而是阶级固化。
———————分割线———————
其实这个问题衍生了很多现象。
如今国人不似30年前那么穷,国内大学早已不是唯一选择。很多人发现,好像清华的机械不如MIT,更不如亚琛工大,但清华明显更难考;而且论产业和就业的话,莱茵金属公司、保时捷总部貌似也不在北京,但北京的地皮可比莱茵河畔的贵多啦~
其实我们正在经历的现象,西方第三梯队国家(俄罗斯,10年前的叙利亚)早已有之。苏联80年代末知识届逃亡美国,叙利亚战前就有中产子女去德法读书移民,惠然成风。有人问“北京人又不出去”啥意思。其实即使苏联解体后,官僚精英也不走啊,摇身一变成寡头了干嘛走;叙利亚阿拉维派精英也不走,阿拉维派精英当然有能力送子女去德法,但是他们更愿意把孩子送进叙利亚军校,毕业后接自己的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