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一个经典人物IP是有隐形“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一个民族固有的整体记忆,甚至整体历史观,无论是试图颠覆还是巩固某个人物IP形象,都需要付出与此人知名度相当的叙事能力方能获得“服众”的效果,并由此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经典,而一旦颠覆过分、逾越底线就要做足受到千万人唾骂的心理准备。
当一个真实存在的经典人物IP在历史长河之中,已然是“典故”、“成语”、“精神”一般的存在之后,该IP已然融入到该民族基本道德叙事之中,成为“忠勤”或“奸滑”、“磊落”或“厚黑”的代名词。这又比文学虚构的经典人物,多了一分真实性的加持,而更加不能轻易颠覆。而且,一个人物越是在其生前就符合某种道德印象,便会在身后越发夸张得符合某种道德印象,善得越善,恶得越恶。
【准备“莎宣”模式】
像葛公与狼顾这对儿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却常常拿来做违和对照组的伪CP,无论其生前行事,还是身后留名,葛公都是一等一的忠勤任事、志向坚定、公允严明、能力高超,狼顾都是一等一的厚黑能干、背信弃义、私心满腹,这是千八百年来的盖棺定论。
在三国以来历代的评价体系中,葛公都是和周公、孔圣、史圣、关圣、诗圣、岳王爷、文天祥公、于谦公放在一起的人品爆棚级人物,甚至都是在武庙里从不缺席的能力爆棚级人物,无论君主、贤臣、文人、名将、百姓都对其有不同维度的欣赏与敬佩。
【开启“莎宣”模式】
反观司马狼顾,即便抛开封建色彩浓厚的“忠”字不谈。篡夺挚友曹丕之家业并辜负两朝明君之信赖,是为“无义”;借着蒋济的牵线劝降曹爽而后杀之,是为“无信”;子孙不知孝悌之道而满口孝道满腹权谋,是为“无教”;手握优势资源主场作战而龟缩不战,是为“无能”。
就这么一个无义、无信、无教、无能,却只知凭借腹黑与隐忍去把心机都用在窝里斗上的司马狼顾,居然能被该剧拿来女装公然诵读《出师表》,往轻了说是高度违和,往重了说就是“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骂娘”,消费历史人物IP,而毫无一点点敬重之心!
这种演绎,就像演绎李广利在朝堂之上脱了裤子朗读《报任安书》气死太史公,就像演绎秦桧在风波亭穿个金人服饰朗读《满江红》气死岳王爷,不是剧组最终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过于贫乏低俗,就是剧组最终表现出来的历史观歪邪腹黑到了极致,非蠢既毒。
按照知识产权法的学理逻辑,一个经典历史人物的IP,虽然可以被全社会所公有,且任由一个作者去毫无物质成本的取用。但,“公共领域”之中的精神财富之使用,尤需符合“公共利益”之所在,而不能由着阴暗心理肆意改编。
【“莎宣”模式暴走】
葛公与《出师表》为千八百年来中华民族所经久传唱,是代代士人所共同诵读的民族精气神之一,说是如今中国社会的公共利益,亦不为过。具言之,葛公身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支撑着我们民族在多次历史危机中转危为安的基本信念,是我们民族最基本的历史情怀,是不容戏谑的底线。
是,我不否认你司马狼顾的厚黑学人设有多么迎合市场心理,更不否认扮演者的好大叔人设有多么受到市场欢迎,但再怎么有市场,也不能踩着葛公大张其道,更不能为了主演人设而牺牲角色深度。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孔圣、史圣、葛公、岳王、文相等人物之所以人格魅力爆棚,原因便在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上。拿一个个人污点满身、家族引发三百年乱世的人,去戏谑葛公,是不礼不敬甚至不诚不善的,这不仅仅是对葛公一人的不敬,更是对历史公论与民族精神的大不敬,其心可诛。
钱穆先生在其名著《国史大纲》的序言里有言:
1.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2.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3.所谓对其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4.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如果我们的影视市场,都充斥着如《黑化莲花之大洗白司马懿》之类的三观歪邪、戏谑历史却又看似精良、自称正剧的神剧,过分漂白了的“厚黑权诈”踩着“鞠躬尽瘁”大行其道,我们的国家还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么?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要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质言之,司马懿确实是三国权谋的佼佼者,捧宣就必须走彻彻底底的“厚黑权谋、逻辑至上”路线,任何试图通过贬低对手、队友的低幼逻辑,来抬高贵宣的演绎,都是不明智的,而那些既吹腹黑、又吹人品的黑化白莲花路数,就更是人家明明已经当了“婊子”还要给人家立个“牌坊”的莫名谄媚烂把式。
谢邀。
我原以为,这部剧不过是抢了陈群的九品中正、抹黑了荀彧、弱化了曹家、颠倒了诸葛亮,用来捧司马懿一个人的。
现在看来,这部剧真是疯起来连司马懿都黑。
之前写过,司马懿无愧为人杰。战绩是实打实有的,风格也卓著。几次名战,包括平孟达、破公孙、擒王凌,那都是快,迅疾,声东击西,有惊人的判断力,“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
被诸葛亮北伐打得很被动,并不算太丢人:司马懿打孟达、公孙渊、王凌都不错,只是不如诸葛亮而已,不丢人。
而且,司马懿虽然被诸葛亮打到闭门不出,但从来输人不输阵啊。他是个男子汉,要脸面的呀!
诸将吐槽他畏蜀如虎,他会出来打一打——虽然甲首三千。
虽然闭门不出,但给司马孚写信时还会吹:“我有的是招搞定诸葛亮!”——虽然是熬死诸葛亮,但好歹也算招啊。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巳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而且司马懿对诸葛亮,也表现得很有气度。能自嘲,肯夸赞。诸葛亮死了,司马懿肯夸他是天下奇才。死诸葛走活仲达,司马懿也能自嘲,“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甚至历史上,被诸葛亮送了女衣,司马懿是怎么表现的?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
虽然诸葛亮自己吐槽过,说司马懿千里请战,是在表演:
「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但司马懿好歹是表现出男儿血性了呀:他表现出愤怒了。他千里请战了。
这才是枭雄行径。
老版《三国演义》,魏宗万版司马懿是自嘲式的当着使者的面穿了一下女衣,诡诈地一笑,把这事当玩笑过去了。他知道这是侮辱,只是唾面自干了。
结果呢?本剧司马懿用的这个手法,这个穿了女衣出去读《出师表》,算什么呢?
老天津有些流氓,拿把刀上铺子里去讹钱。不给是吧?我自己砍自己,砍到铺子里怕事闹大出来阻止,掏钱平事。
这种自残式搞法,是流氓无赖的行径。
本剧里的司马懿就用这种流氓无赖行径。
能显示啥?坚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
这剧想歌颂一个怎样的主角?
司马懿一辈子,再龟缩,再装病,再失信于蒋济,再篡位谋权,都不失为一个枭雄。他不是牛二那样的流氓啊!
多年后平公孙渊,司马懿可以底气十足地说出那段名言:
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
他有底气说这段话。司马懿一生,不能战至少可以守,可以走,可以表现出发怒来千里请战。
结果本剧直接让他“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穿上女衣到阵前去给对方读文章”?????????司马懿自己都要气活了吧。
所以两者选一吧。
A 剧本已经发疯到黑了全三国后,连司马懿都黑???
B 这就是本剧的格调——三国时的忠臣都是鼠辈,名将都是草包,唯一全知全能的主角是个撒泼打滚搞自残的地痞流氓????这就是这个时代企图歌颂的厚黑学和成功学?????
恩 等待看 秦桧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在风波亭 读满江红羞辱岳飞。
下一部电视剧我都替吴秀波想好了 《曲线救国汪精卫之大东亚共荣圈》
诸葛亮之所以被千古颂扬,仅仅是因为某些人所谓的已经过时了的君君臣臣的封建道德-忠诚吗?
不是的。单论忠诚,诸葛亮也算出类拔萃的,但不足以把他推到堪称千古文臣第一的位置上。
是因为才能吗?也不全是,历史上比他功业大的人有不少。
诸葛亮真正千古不朽,足以为后世法的,是他的公正,负责,严于律已,无私奉献。
我不喜欢大秦帝国,常说这剧就差让商鞅念入党誓词了,一派共产党员的作风。
但说到诸葛亮,我还真不得不说,你拿着共产党员的框框去量他,还基本都装的进去。。
不贪财,不徇私,不弄权,不逾矩。严格执法,以身作则。对上恪尽职守,对下一视同仁,务实,不唱道德高调。凡事都对事不对人,走组织程序,以批评教育为主,绝不搞肉体毁灭,也不搞株连九族,刑罚虽重而受罚者毫无怨言,手下派系纷立却能做到上下一心。一心奉献,不谋一己之私,为了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熬干了自己心血。
即使放到了今天,这样的人,你不愿意他当你的下属,你的领导,你的父母官?要知道,最早开始崇拜诸葛亮的,不是什么封建君主,而恰恰是普通人民;最怀念和了解他的,也不仅是他的心腹与接班人,还有他的政敌。
而司马懿是怎么做的?上面有任何一条他做的到?他和诸葛亮的区别仅在于忠与不忠?
诸葛亮所代表的,几千年来,直到今天,一直都是所有人心中对政治人物最高的要求和向往,正是诸葛亮的存在,才让人觉得这样一种美好与崇高,是真实存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臆想,才让人有了持续去追求这种美好的动力和信念。
司马懿所代表的那种极端现实主义,抱歉,历史上每一秒都不缺这种货色的存在。
现在,为了给司马懿洗地,要硬生生把诸葛亮也拉低到这么一个层次,说实话,我不愤怒,我只是可悲。
我不为诸葛亮可悲,我是同情那些已经彻底被现实击垮,以至于完全不在相信理想的人。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介于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朝谁去靠拢。
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理想主义者,有些人把他当目标,努力去靠近;但这些人,只会争先恐后的上去撕咬,生怕被他衬托出自己的无能与怯懦。
看这垃圾剧这么侮辱诸葛亮,我哭了
真的哭了
真的,就算司马懿真的穿女装读出师表,我相信诸葛亮也不会气的吐血的,兴复汉室这条道路走了这么多年,这条路有多难,有多苦,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每天食不过数升,司马懿都说他食少而事繁,岂能久乎,诸葛亮不知道累?他的身体会累,会死,但他的精神,他的意志无比强大,是你念几句出师表就能打倒的?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官方都说是气诸葛亮了,nc粉们别洗了,要点脸
沁园春·懿
北伐风光,千里兵戈,万里血飘。
望上方谷内,不再莽莽;五丈原外,龙吟虎啸。
军师归来,鹰视狼顾,欲与孔明试比高。
须晴日,着妇人衣裳,读《出师表》。
金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见龙卸甲》,略输文采;《高氏三国》,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武神子龙》,看着仿佛没长脑。
俱往矣,数颠倒黑白,还看今朝。
魔改打油词一首,赠予此剧。
看完回来了。吐了好久。先礼后兵,我先夸再喷。
首先表扬王洛勇老师的演技。王洛勇老师演的真的非常好。
OK,开始喷。
先给你们看图。
之前已经有很多大神答过了,我觉得吧,
这部剧,服饰考究,细节出色,不少演员演技好评。
但是呢,上半部,《军师联盟》,高开低走,最后就收尾了。
下半部,《虎啸龙吟》。
曹叡算是惊喜我了,这改编可以。
然后,空城计养寇自重,尚书令大于丞相
天雷滚滚,五雷轰顶。
我原以为,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戏,拿着“俘斩万计”黑一黑孔明也就罢了,那也还能接受。
但我从未想过,居然还能这样!
这部剧疯起来,不仅连司马懿都黑!
而且,而且,我堂堂《出师表》,屹立于中华文学史的名作,
被你拿来气丞相,可以的。
我算是懂了,你们想拍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历史剧,也根本就不是什么戏说剧,
这部剧,其实是魔幻剧!
阴险歹毒,丧心病狂,颠倒黑白,侮辱圣贤,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剧!
可笑某些剧粉还在此狺狺狂吠,努力洗地。
动辄抱出《三国演义》,还什么“哎呀《三国演义》也不尊重历史怎么不见你去喷”
你们《虎啸龙吟》剧粉,也有脸提演义!张口闭口演义黑周瑜,敢不敢拿着《三国志·周瑜传》去对比对比演义,看看老罗给周瑜加了多少戏?你们再去看看演义里的司马懿,是不是被诸葛亮打的惶惶如丧家之犬?
还有人,抱出某些办公室史学和地摊破书,“哎呀诸葛亮就是这样啊,司马懿就是养寇自重啊”
对不起,请这些人先去买一本《三国志》,自己好生研读。
哦对,还有些人,会给我说什么电视剧就是为了好看啊,历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呢,你怎么确定《三国志》就是真的呢?
这些人,建议打上“历史虚无主义”的烙印,多吃点核桃。
我诸葛丞相,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我诸葛丞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诸葛丞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三国归晋?
司马氏胜利了?
西晋五十一年而亡。
东晋偏安一隅,最终为刘裕取代。
我想问问,到底是诸葛孔明赢了,还是司马懿赢了?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哦对了,忽然想起来有些人可能会给我说诸葛丞相治下的季汉民皆菜色。
我就说一句,这个民皆菜色的事情发生在261年薛珝出使季汉。
而诸葛亮去世于234年。
想黑我诸葛丞相,求你们先看看书,黑都黑不到点子上,也太菜了吧?
至于某剧,送他俩字,呵呵。
你们问我怎么评价?
评价个屁!
这种东西,马都看不下去了,
还让人评价????!!!!!!
ps:别跟我说什么亮粉如邪教,把他换成岳武穆,我们一样会这般维护。
居然还是他自己加的戏,可以的,吴老师。
既然剧粉喜欢用改编说事,又喜欢搬出来三国演义来说事儿,那我作为一个历史学人,就来说说为什么改编也不能这么编。
在另一个同类问题里,答主 @琅邪杨文理 说他跟张公子对这部剧达成的共识是这样的: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我觉得二位从影视剧编剧的角度评价得很中肯,要是说上半部的问题是编剧对节奏把握不够,历史细节bug众多,时间线穿越明显这些都还在文艺作品可容忍的范畴里,就算是我们这些做历史研究出身的人也不会太吹毛求疵,顶多吐个槽自娱自乐而已,但念出师表气诸葛这种桥段一出来,整体的剧的格调就又一次急转直下了。现在这部剧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了歪曲大众历史观的问题,罔顾历史常识于不顾的境地。让我评价这部剧就给八个字:贪谋失德,金箔裹蛆。
有人说都是改编作品嘛,就许你吹诸葛不许吹司马,换个角色视角去看待历史不行么?其实问题不出在这儿,做历史研究的人都讲究他者观,会尽量照顾到所有人的视角还原历史真相。但是这个他者观不是任由想象力驰骋的,你不能站在某个角色的角度提出"要是A没有B就C了"这种假设,因为历史人物不是虚构出来的,我们要讲证据,探讨另一种可能性去还原历史人物的另一面是历史研究的领域,轮不到媒体来越俎代庖,即使你自称是“历史正剧”,戏说也得尊重底线,带着正剧的帽子去戏说就有点不要脸了。
举个例子,有种野史说法是秦桧是金人奸细,担负着弄垮南宋王朝的重任,忍辱负重用尽智谋以自己身败名裂为代价去完成自己使命。那时候的宋金现在来看都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实际上也就是个民族内战,我们以前都是大汉视角,这是不对的,要站在少数民族的视角上看问题,秦桧也不过是各为其主,你要是以秦桧为主视角阐述一下他的心路历程,稍微文学改编美化一下,拍个历史谍战剧,也是可以的嘛...
你说这种说法有没有可能?正实容易证伪难,谁也不敢百分百说绝无这种可能。但是你猜如果剧本真的敢这么写递上去会被枪毙多少次?
同样的,现在还有很多人鼓吹汪精卫不是真的汉奸,只是忍辱负重真的想“曲线救国”,只是没等到那个机会就假戏演成真的了,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血性进步青年啊,也是写出国“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热血男儿啊,如果历史进程换一种推进法,没准汪精卫真的能卧薪尝胆敌后开花呢?
...抱歉,不行。
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做“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放大到社会群体中去,就变成了“历史公论”。这种改编 涉及到历史公论,涉及到大众的历史认知,进而会影响到群众的价值判断。所以即使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故事有可能是这样展开的,但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他们已经被盖棺定论了,说不行就不行,秦桧汪精卫你们就算真是被冤枉的,在有确凿证据证明之前,也得受着。就像无间道里面梁朝伟和刘德华的经典对白一样:“我是个警察。”“谁知道?”。
所以回到这部剧上来,为什么说这个剧这么改是不行的?不是说改编不允许突破了双方固有的角色定位,而是这种尺度的改编,已经同时扭曲了历史和三观,司马懿本就是有着窃国案底尽诛曹氏宗亲的叛臣,而诸葛亮则是白帝托孤时得刘备亲口允许“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却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在大众的眼中,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并不在天时地利文韬武略孰强孰弱,而是在生而为人的德行上面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虽然现在市场上很喜欢塑造邪气的魅力角色,但靠侮辱良善忠义来博人眼球,是无法展现任何角色魅力的,因为这不符合人性,毕竟,二者都不是虚构角色,在历史中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已有公论。
影视作品改编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是OK的,但也是有底线的。而本剧出现了这种剧情,已经是没有下限的做法了,被喷是活该的。
女友是个很有艺术品位的人,她当初给我推荐这部剧的时候,其实是着眼于演员、道具、服饰和拍摄技巧的,但她看到中盘也弃剧了,因为除却开局写谋略的惊艳,后半部的确已经流于滥俗。现在下半部出来后我们都没再追,免去了这部雷剧对我们历史观的践踏和智商的荼毒,现在想想真是明智啊。虽然我们依然觉得这部剧从制作的角度来看实属精良,但不是有句话说不怕蠢人做坏事,最怕聪明人做坏事么?这么精良的制作的确是值得称赞的,但如果用来传播这么恶心的内容,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分割线————————
鉴于有朋友在楼下回复这么一句“又见历史正剧论”,好吧我解释一下:
第一我觉得他不是历史正剧,你估计也不这么认为,但你挡不住有些人就是把它当正剧看的。比如豆瓣上已经有这种讨论了:
所以是不是历史正剧,不是你我说了算的,这部剧让一部分观众已经认为剧中情节符合历史,它就已经赢了。
另外,各种宣传里面也没少说他是历史正剧,不信你看:
所以别讽刺我给它扣什么“历史正剧”的帽子了,我真不想扣,我只是个搬运工而已。
初中学《出师表》时老师曾说苏轼(经知友提醒是出自宋人赵令时的《宾退录》,学习了)有"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之言,我当时认为"堕泪"有点儿过分了,但是看到能编出"司马懿在两军阵前念出《出师表》来讥讽嘲笑诸葛亮"的这种人时,我真的是没什么好说的。
是这部剧迄今为止想象力的巅峰,也是这部剧最好的缩写,所谓考究的服化、摄影和配乐,出众的选角和优秀的演技,就是拿一些历史典故做装饰品,最后裁剪、修饰出一个个令人作呕的故事。
再也没有比司马懿身着女装用《出师表》气诸葛亮出血这样恶毒、残忍和轻佻至极的设计了。如果说之前种种还只是让人觉得这部剧仅仅是“精分”和价值观上的暧昧,这个设计彻底暴露了主创团队对历史、对英雄人物的一种,如我之前所说,骨子里的轻佻至极的态度。
事实证明,这部名为“虎啸龙吟”的剧在一开始,就打定主意用诸葛亮这个经典角色,来做主角最好的陪衬。空城计如此,“俘斩万计”亦如此,连诸葛亮之死,也要用如此,不仅是颠倒黑白,更是几乎羞辱的方式,来为神话司马懿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蝇虫吮食英雄的血肉,大抵如此。
我希望这部剧只是滑稽且微末的作品,犹如不时泛起又沉下的渣滓,只会速朽,而不真的是当代某些人价值观、历史观的体现。而如果不幸的,有人真心要为这种“颠覆”或“还原”唱赞歌,用对英雄的狎玩和亵渎满足自己内心深处阴暗至极的轻浮、卑劣与庸俗,那么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最好早点分道扬镳。
膜拜一个人的目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延续对方的生命,方法是背诵对方的经典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