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拓拔鲜卑跟柔然、图瓦的关系? 第1页

  

user avatar   mustafo_sh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从中古音和古突厥语看,桃花石(tavγač)借自“拓跋氏”应当是没什么问题的。

古突厥语如果想借“拓跋/禿髪”一词有两个可能来源:从汉语借或从鲜卑语借。由于鲜卑语留存下来的资料太少(可能和鲜卑语有较近亲缘关系的文献,Khüis Tolgoi或许算一个吧),所以可以从汉突对音看一下“拓跋氏”一词从中古汉语音译成古突厥语后理论上应当是什么形式。尽管可能进入的时间,相比经典的中古音(以《切韵》为准)和古突厥语(以鄂尔浑-叶尼塞的古突厥铭文为准)时代应当稍早些,不过这几百年两种语言都没有大的变动,还是可以用来比较的。

“拓”、“跋”、“氏”三字的中古音地位如下:

  • 拓,声母是透母tʰ-,韵是铎韵-ɑk,主元音是后低不圆唇元音ɑ,韵尾是-k,是开口一等字,所以没有介音,而关于透母和铎韵的拟音各家基本没有争议,所以拟音是*tʰɑk;
  • 跋,声母是並母b-,韵是末韵-ɑt,主元音同样是后低不圆唇元音,韵尾-t,是合口一等字,所以介音是-w-,拟音*bwɑt;
  • 氏,声母是禅母d͡ʑ-,韵是支韵-e,开口三等,介音-j-,拟音*d͡ʑje。

“拓跋氏”(tʰɑk bwɑt d͡ʑje)借入古突厥语后,按照唐代汉突对音的一般规律,会有以下变化:

  • 古突厥语清塞音无送气、不送气对立,所以tʰ变为t;
  • -kb-的b是浊音,故逆同化k为g变为-gb-;
  • 古突厥语中浊塞音b在词中的音位变体是浊擦音v;
  • 禅母是腭音章组字,古突厥语腭组的塞擦音只有č(即舌叶清塞擦音/tʃ/),故td͡ʑ整个音译为č;
  • ɑ是后元音,在突厥语中由于元音和谐律的作用,后元音与阳性辅音搭配,g的阳性变体是γ(小舌浊擦音);
  • 支韵-e在汉突对音中一般对成i或ï,由于元音和谐律,此处应当用ï。

综上,理论上“拓跋氏”一词音译至古突厥语中的形式应当是taγvačï。

接着,我们来看古突厥语和喀什葛里的《突厥语大字典》中“桃花石”一词的形式:

古突厥文(右)与《突厥语大字典》中的桃花石一词

根据上文所述的古突厥语中的规律,b在词中的变体是v,所以转写为B的字母实际发音为v。而古突厥文中,元音a常常是不写的(与其所借鉴的阿拉米字母类似)。所以这两种突厥语材料反映的“桃花石”一词的形式都是一致的,也就是tavγač。

*taγvačï变为tavγač也是很容易解释的:

首先,类似于γv变为vγ的辅音易位,在各突厥语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雨”一词,维吾尔语中为yamghur,土耳其语中为yağmur。其次ï作为后高不圆唇元音,脱落也是很正常的,例如奥斯曼土耳其语中的bıraqmaq“丢弃”,西方人记音材料为braqmaq。

综上,桃花石来自于拓跋氏,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图瓦(tıva),对比拓跋的中古音,很容易发现两者是对不上的。

“唐家”中古音是 *dɑŋ kra(r表示二等介音,不是复辅音的意思),古突厥语自己也有辅音ŋ,直至现在多数突厥语里仍然有这个音,古突厥语的使用者在借词的时候忽略这个鼻音也是很难相信的。




  

相关话题

  北魏和金这两个统治我国半壁江山的少数族政权,哪一个对中原汉地的统治的更成功? 
  为什么伊犁将军和黑龙江将军是大清领土,护羌校尉、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不算汉朝领土? 
  北齐、北周在朝廷中说鲜卑语呢?还是说汉语呢? 
  南北朝持续一百多年真的一无是处吗? 
  为什么北魏汉化改革失败,而清朝汉化后却能入主中原二百年之久? 
  北魏的六镇之乱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为什么中原王朝是嫡长子继位,而游牧民族是幼子守业? 
  为什么王僧辩和北齐打了一仗就称臣,且同意拥挤萧渊明为帝? 
  北魏为什么没有像其他五胡政权一样旋起旋灭,还能统一北方? 
  为什么显赫一时的鲜卑人没有考虑过占领西伯利亚地区呢? 

前一个讨论
回回语是什么语言?
下一个讨论
如何梳理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以及清朝统一整个蒙古草原和新疆的部署?





© 2024-06-3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3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