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发言分国内和国外两个盘子,不要混在一起看。国外的发言主要是传达中国政府的态度,自由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大框架都是相关会议定过调的,主要给相关外国政要机构听的。
国内的盘子,主要就是外交部记者会发言表态,改革开放以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韬光养晦阶段,一个是有所作为阶段。韬光养晦阶段没什么好说的,除了极个别时候出来喊两嗓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刻板的官方辞令,没什么意思。
现在是有所作为阶段,进入有所作为以后外交部记者会发言表态调整的很大,开始改风格,言辞犀利、个人风格明显、言语更接地气、最近还一言不合就开怼,老百姓越来越爱看。比如爽哥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擅长成语怼人,硬生生把自己怼成网红,言辞犀利、还斯文有理把老百姓想表达的态度都表达了,让你觉得有文化怼人就是不一样的爽。
我觉得现在这个风格就很好,国内的外交部发言本来受众就是自家的老百姓,让老百姓觉得爽了就是工作卓有成效,发言的火爆程度也是民意的重要反馈,良性互动也有利于外交部的形象。
说一下外交上的发言,各国的外交上的发言,其实不是给外国人听的,而是给国内人听的。
中美英法德,所有国家都一样,俄罗斯我不好判断,因为俄罗斯的外交一向比较奇怪。
比如说“强烈谴责”,“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之类,外交部门传达的意思是这些事情我们知道了,我们表了态了。
但是后来发现这一套国内反感情绪很大,因为不说理,国内舆情就起来了, 外交部的人说,国内有人给他们寄钙片,自此以后,才有了赵立坚提拔成了副司长,当了发言人。
其实中央各部委都非常关注舆情,都会定期做报告,外交部也不例外,你我的言论,是的的确确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的,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至于国际上各国怎么看,简单:不看。
在国际上很多一些“行为艺术”是给国内看的,而不是给他国看的,举个例子,英国人阿克毛因为贩毒被抓后,有议员说要和中国搞炮舰外交,一直到被枪毙了,炮舰都还没来。
外交是存在勾兑的,有很多东西都是已经实现搞好了,至于到外宣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铺垫好了,包括联合国投票之类的,没投票前是最热闹的,到了投票或者发言的时候,就变成了走过场,联合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勾兑的场所,关于勾兑问题,请自行查阅前段时间国际粮农组织关于总干事的选举,这里面牵扯到欧盟和美国的内斗,结果两败俱伤,让中国捡了便宜。
各国外交部门实际上对于一些“强硬言辞”都心知肚明,也不当回事,只是懂王比较例外,懂王经常干一些本来危害不大但是得罪人的事情,最后联合国的下面的15个专门机构,就变成这样:
昨天我写过台湾人在国际组织上为什么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台湾人对于“尊重规则,加入规则,利用规则”这方面似乎出于一种糊涂的状态。
我们在加入WTO初期,实际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被动挨打,一直被告,外交部和商务部一直处于焦头烂额状态,只是那几年中国经济腾飞,出口暴增,国内大概也不关心这些,后来在尊重规则,加入规则的前提下爱,逐渐学会利用规则,一步一步的终于把美国人逼到了墙角。
最后逼得美国人采取不任命WTO法官的方式来破坏规则。
逼美国人破坏规则,破坏规则的结果是:
这是欧盟的另起炉灶搞多边投资法庭的文件
而这些真正影响到中国利益的东西,反而没什么人关系,像发言人讲了什么,,反而关心的人比较多,很有可能是: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还不如发言人说的简单有趣。
中国同欧盟等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决定建立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作为临时替代方案,在上诉机构停摆期间运行,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这短短的一句话,你一句可以想象中国和欧盟私下勾兑了多少。
当欧盟的某些官员站起来批评美国的时候,实际上在背后,欧盟和美国都已经不知道翻脸了多少次了。比如说粮农总干事问题,比如说WTO问题。
只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还以为是欧洲的左派看不起特朗普云云。
说说周恩来的外交风格。
——1955年万隆会议,有些国家不指名地攻击共产主义,许多国家对新中国不很了解,有些舆论怀疑共产主义中国要颠覆其他国家,会议气氛十分紧张。周恩来临时决定做一个补充发言,把原来准备好的发言稿作为书面材料印发。人们以为,周恩来发言时一定会予以反击。谁也没有想到,周恩来发言时,心平气和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讲话结束,会场掌声雷动。大会主席说:这个发言是大会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
——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对接待外国记者工作,作了五条原则指示:
1、来者不拒,区别对待;
2、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盲动;
3、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凡是已经决定的,已经公布的,经过授权的事,都可以讲,但要言简意赅,一时回答不了的,记下来,研究后再回答;
4、对于挑衅,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
5、接待中,要有答有问,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1961年,周恩来对熊向晖在接待蒙哥马利时的谈话方式进行了批评。
当时,熊向晖以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身份陪同蒙哥马利访问包头、太原、西安、延安、武汉等地。在洛阳时,蒙哥马利临时走进一个小剧场,剧场上演的是豫剧《穆桂英挂帅》,中间休息他就走了。他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熊向晖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也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的解放军有位女少将。蒙哥马利说,他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少将,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熊向晖又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一来,蒙哥马利元帅不吭声了。
听了熊向晖的汇报,周恩来严肃地说:你讲得太过分。你说这是民间传奇就够了。他有看法,何必驳他。他提出了和平三原则(蒙哥马利在陈毅副总理主持的欢迎会提出“和平三原则”:一,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都承认有两个德国——东德和西德;三,一切地方的武装部队都撤退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难能可贵。你搞了这些年外交工作,还不晓得求同存异?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鲁迅讲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引申一下,讽刺和挖苦绝不是我们的外交。
——1963年秋天,周恩来与回国休假的驻英代办熊向晖谈话,谈到了去年的一件事。
1962年9月,熊向晖和英国贸易大臣埃儒尔就英国邀请中国外贸部副部长卢绪章12月访问英国达成一致协议。
不料10月,中印边境爆发武装冲突,英国政府决定无限期推迟卢绪章访问。熊向晖急电国内,提出三条建议:
1、向英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2、主动宣布取消卢绪章的访问;3、削减从英国的进口。
这三条建议国内没有同意。
周恩来谈话时对熊向晖说,你去年提的三点建议,在我这里挡住了。从你的电报看,你思想不通。我没有再跟你打“电报官司”。现在我问你,当时提出这三点建议,出于什么考虑?
熊向晖说:我本想当场对埃儒尔提出抗议,鉴于外交工作授权有限,我只表示遗憾;我觉得不够分量,应该用政府的名义提出抗议。英国虽已衰落,有时还有强烈的帝国主义气焰。他们认为需要,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邀请卢绪章访英;他们认为不利,就单方面宣布推迟。这有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味道。我们主动取消卢的访问,可以表现我们的高姿态,我国经济以自力更生为主,对英国无所求。而英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靠外贸,削减从英国的进口,才能刺痛它,加深它的内部矛盾。对英国该拉就拉,该打就打。当时我觉得这件事有必要给它沉重打击,这是针锋相对。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
针锋相对要看全局。美国对我们封锁禁运,英国却邀请我们外贸部副部长访英,这就有区别,有矛盾,先要抓这一点。
印度是英联邦的重要成员。中印发生武装冲突,英国要是按原计划邀卢绪章访英,就不好向印度交代。他们的态度有反复,说明内部有争论。他们决定无限期推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印冲突会持续多久。它只是推迟,留有余地。你为什么要取消,把文章做绝?
当然,英国的做法不大对头,你向埃儒尔指出来,表示遗憾,这很好,再用政府的名义口头重申一下就够了,何必小题大做提抗议?我们的建设以自力更生为主,也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进口的东西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是计划经济,突然削减进口,首先对我们不利。英国同我们做生意的都是私营企业,对我们的态度比较友好,削减订货,受损失的是他们,还会落下一个不遵守合同的坏名声,你想到这些没有?
按照周恩来的处理方式,卢绪章访英很成功。
周恩来的分析批评,使熊向晖豁然开朗,受到很大的教育。周恩来最后说:你已经不是少年了,有时还那么“气盛”。外交工作不能意气用事,要有全局观点,从多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