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有效地辅导孩子写作业?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qing-teng-ba-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观点:

不是你坐孩子旁边,多砸时间盯着他写作业、帮着对答案、费很多唾沫讲好几遍题就能保证效率的。

辅导作业这事儿,家长一着急一上火,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吼娃,娃一害怕,大脑一片空白,就总是答错,一答错,爹妈又是一通吼……这么循环下去,辅导作业就从提高成绩变成了相互折磨、相看两厌,更有甚者,闹出人命。

我一直倡导,养孩子要讲科学讲方法,辅导作业也有门道,不要“你觉得”,也不要“我觉得”,今天我就结合若干项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研究跟大家探讨下,辅导作业正确有效的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写这篇回答,就是希望父母们明确一点:

不是你坐孩子旁边,多砸时间盯着他写作业、帮着对答案、费很多唾沫讲好几遍题就能保证效率的。

服下这颗续命丹,我们再上路——

盯着写作业 坏处1:

家长总想第一时间纠错,学习效果反而差

我一位编辑部同事的孩子一年级,同事说:“每次我看孩子写作业,他写错的地方我指出来,教他一遍,再让他自己改,可仅仅隔了两天,做题时再遇到相同知识点,他又是一问三不知了。看动画片的记性倒是贼好,一到学习记忆超不过7秒,也就比鱼强点。”

不长记性、教了就忘,绝对是家长辅导作业的情绪“引爆点”之一。

这里我要说第一个关键:研究表明,(家长)稍微把对孩子学习内容的反馈延迟一段时间,产生的长期学习效果会比立刻反馈更好。说白了,就是不要一看到孩子写错就纠错,不急着教,孩子更能长记性。


其实这与心理学/教育学上的间隔效应(Spaced Repetition)有关,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Andrew C. Butler和耶鲁大学Henry L. Roediger两位心理及脑科学教授就做过相关的实验。

他们找到48名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参与测试,测试材料和问题来源于GRE、托福和SAT学习指南里挑选出的12篇文章。每篇文章约280-300个词,分为四段。测试时,每篇文章的呈现时间为50秒。

他们将这些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

(1)无测试小组:只需要读完文章即可
(2)有测试无反馈小组:读完文章会做测试,但并不知道对错
(3)立即反馈小组:做完题立即给出判定,指出正确答案,然后做下一题
(4)延迟反馈小组:做完所有的题,经历10分钟干扰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天,对这些参与者再次进行测验,测试包含48道题。结果发现:

学习后立即进行测验,学生记住的内容更多。测验后给出反馈更能增强记忆,而延迟反馈比立即反馈产生的长期效果更好(但这种差别并不大)。

总结来说就是,论学习效果,学习后不测验<测验后不反馈<测验后即时反馈<测验后延迟反馈。

于是,两个教授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和第一次实验基本一样,只不过反馈的时间从立刻/10分钟推迟到1天,再次测试的时间也从一天后推到了一周后。

结果发现,延迟反馈的优越性被放大了:得到延迟反馈的那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要要远远好于其他他几组

类似的结果,在Henry L. Roediger教授主导的“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测验中,也得到了验证。

他们从华盛顿大学招募到36名受试者,阅读材料是6篇文章,每篇约1000字。

受试者被分成两组:
开卷组,就是可以一边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一边答题,相当于及时反馈;
闭卷组,看完文章后再正常答题。其中一部分闭卷组的人在测试完可以再次查看文章,并对他们的测试答案进行评分,以此来获得反馈。

测试分为两轮,第一轮是立即测试,第二轮是一周后测试。

结果发现,闭卷测试并在测试后得到反馈的一组,在一周后成绩反而有所上升。

对此,两位教授的解释是,延迟反馈实际上通过拉开时间间隔增加重复学习次数,所以长期记忆效果更佳;而即时反馈,其实更像是一次性进行大量学习,短期记忆效果好,但是长期记忆效果就不如延迟反馈的情况下好。

这个结论可以延伸到孩子写作业时,如果家长一直在旁边,随时等着纠正他的错,这种立即反馈模式相当于让孩子少了一次重复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下学习,并不利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长期记忆。而等孩子学完一部分内容后,隔一段时间再给他总结反馈,相当于孩子学了两次,加深了印象,自然能学得更好。


在实操过程中,家长应该让孩子写完所有作业再一齐反馈,而且,在孩子写完作业后,可以让他干点别的(玩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或者上上别的学科的网课……),间隔个半小时左右再反馈,效果更好。

在疫情期间,孩子不上学,如果老师远程布置作业,就让白天孩子自己在家学习,把所有作业都写完,晚上你回家后可以再帮他统一检查订正,这样既省力气,避免持续的血压升高,也能让孩子的学习效果更好。

除此以外,全程一秒不差地盯着孩子写作业,还会造成他注意力分散和极大的心理压力。

盯着写作业 坏处2:

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反倒大脑一片空白

陪读,不等于盯读。陪读是督促,盯读是打扰。换位思考一下,要是上班的时候老板一直坐在你后面的位置监视你,你能觉得自在?

很多育儿博主都会强调:“学习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觉。”这话是没错,但过犹不及,全程一秒不差地“凝视”孩子写作业,孩子简直如“上刑”。

之前有个关于“你喜欢爸爸妈妈辅导你的作业吗?”的话题街采,小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写更舒服,爸爸妈妈盯着自己,总是怕自己会写错:

“总感觉有人盯着你,你想跳过这道题,做下一道题,他们就会唠唠叨叨:‘按顺序做啊,你动笔啊’。”

一旦你的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就没法集中注意力了。

“坐好了,看你坐没个坐相!”
“你快写啊,在犹豫什么?”
“这道题很难吗?不准跳过,自己再读一遍题。”

这几句话下来,孩子的脑子基本一片空白了。

看看这个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发生了什么?

“这边写6。”
“别吼我了。”
“不吼你,写6。”
“宝贝会写会写!”孩子担忧地看着爸爸。

刚刚写完6,立即自己给自己鼓掌。

可是写完9可以分成3和6,遇到9可以分成6和几时,孩子又卡壳了。

爸爸的嗓门刚提高一点儿,孩子立即放下笔,拍着爸爸的胳膊说“没事没事”,随后尴尬地自己鼓起掌来。

发现没有,当家长着急孩子怎么还学不会时,孩子最关注的家长的情绪,每写一笔心里都在画问号:

“我这么写,爸妈会不会生气?”

这注意力,完全不在学习上啊!

不仅如此,当父母紧盯着孩子的作业,还亦步亦趋地指出孩子错误,甚至大加批评时,孩子可能会真的瞬间变傻。

不是吓唬大家,这和我们的大脑运作机制有关系。心理学上把大脑分作三层:本能脑(Survival State),处理应激反应,有呆板、冲动、偏执的特点;情感脑(Emotional State),处理情绪,有“趋利避害”的特性;理智脑(Executive State),负责高级思维活动,比如逻辑思维。

当孩子学习的时候,很明显用的是理性脑。但人类的情绪脑发育大大快于理智脑,对小孩子来说,情绪一上来了,理智脑根本就管不住。脑子里知识点都被冻住,孩子就剩下害怕了。

更严重的是,如果你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一直给孩子纠正这纠正那,唠唠叨叨甚至大发脾气,孩子很可能会为了自我保护,产生比如“顶嘴”,或者干脆摔笔“罢工”等等攻击性的行为,这个时候,也就是启动了本能脑。

一旦情绪脑和本能脑同时启动,基本就没有理智脑什么事儿了,这时人就跟一颗大白菜一样!

你让一颗大白菜学习加减乘除,就真的是异想天开了!

所以,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少点“横眉竖眼”的指指点点,陪读就安安静静等孩子把作业写完,自己少生气多冷静,孩子的连贯性思维也不会被打断,你后续讲题的时候孩子也能乐意听。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教育里一个“收”与“放”的平衡问题。目光全部聚集到孩子身上,反而禁锢了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所以,综合上面的研究,辅导孩子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❶ 孩子写作业一定要有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写错了还是对了,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❷ 与其坐在孩子身边,累死累活地一道题一道题地给即时反馈,不如等孩子写完全部作业再反馈。做完作业和反馈中间,最好能间隔一段时间,让孩子利用这段时间休息、玩耍、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❸ 不要全程死盯孩子,给孩子一个私人空间和一个连贯的思考时间。

最后祝愿大家,辅导作业愉快!

参考资料

Andrew C. Butler, Jeffrey D. Karpicke, and Henry L. Roediger III,The Effect of Type and Timing of Feedback on Learning From Multiple-Choice Tests,Appli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7) Vol. 13, No. 4, 273–281

Ross, C. C., & Henry, L. K. (1939). The rel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testing and progress in learn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8), 604–611.

A. C. Butler & H. L. Roediger. Feedback enhances the positive effects and reduc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multiple-choice test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6(2008), 604-616.

A. W. Salmoni, R. A, Schmidt, and C. B. Walter.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motor learning: A review and critical reapprais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1984), 355-386.

POOJA K. AGARWAL, JEFFREY D. KARPICKE, SEAN H. K. KANG, HENRY L. ROEDIGER III and KATHLEEN B. McDERMOTT,Examining the Testing Effect with Open- and Closed-Book Test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2008), 861–876

alchetron.com/Sidney-L-


user avatar   chen-qi-69-43-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一定要让孩子经历很多失败才能成长吗?直接告诉孩子直接避免不行吗? 
  为什么现在孩子普遍对考试抱有抵触情绪? 
  如何看待浙江大学暂停离校人员邮箱服务? 
  如何看待现在婴幼儿的学英语热潮?这么早接触英语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吗? 
  我要求得了抑郁症的儿子上进是否过分? 
  如何在高中时期紧凑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保持好的形象。? 
  《长津湖》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父母不给孩子任何娱乐机会,这样做好吗? 
  孩子问「为什么做保证的时候要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家长怎么回答比较好呢? 
  为什么这个社会大多教育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怎样避免侵害,却极少教育公民(包括潜在罪犯)不实施侵害? 

前一个讨论
报道称字节跳动 CEO 将重新考虑对 TikTok 的方案,事件的「大结局」将会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一鸣关于TikTok美国业务的做法?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