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晋书》将祖逖评价为「贪乱者」?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段评价的整段内容:

【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及金行中毁,乾维失统,三后流亡,递萦居彘之祸,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各运奇才,并腾英气,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古人有言曰:"世乱识忠良。"益斯之谓矣。天不祚晋,方启戎心,越石区区,独御鲸鲵之锐,推心异类,竟终幽圄,痛哉!士稚叶迹中兴,克复九州之半,而灾星告衅,笠毂徒招,惜矣】

大意是说,刘琨年轻的时候,实在是个纨绔子弟;祖逖年轻的时候,或许也就是个贪乱乐祸之徒。但等到国家遭到危难时刻,他们改正了自身的缺陷,并且能为国效力,匡扶时局,这不就是所谓的“世乱识忠良”吗?但是刘琨和祖逖最终还是失败了,真是令人感到悲痛惋惜啊。

这段评价整体是一个欲扬先抑的基调,认为刘琨祖逖一开始并不是德行高尚的人,但是当国家危难时刻,他们两人反而能挺身而出,这就是所谓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良啊。

所以说这段评价重点不是在前两句,而是在后面的论述。

再者我们如果对比刘琨和祖逖的起初评价,会发现刘琨是“实佻巧之徒欤!”,这里史官用的是“实”,也就是说刘琨确实是佻巧之徒,是一种肯定的语气。

但当史官写到祖逖时则是“抑为贪乱者矣。”,这里则用得是“抑”,在这里是一种推断的语气。

因为史官也知道,就因为祖逖周济百姓,练习武艺,就说他贪乱乐祸,确实不太靠谱,但为了和刘琨一起来一个欲扬先抑的效果,所以也就这么说了。

不过后面史赞部分对祖逖又是这么形容的:

“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邻丑景附,遗萌载悦。天妖是征,国耻奚雪!”

夙怀奇节,夙怀就是指平素的情怀,而奇节自然是指报效国家的志向。

那么祖逖上表北伐的时候,祖逖多少岁了呢?已经47岁了。

这个年龄放在古代已经算快知天命了,如果说在此之前祖逖不过是一个贪乱乐祸的野心家,47岁后才洗心革面,报效国家,怎么也不会用“夙怀奇节”来描述他吧?


而且同样的事迹,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是不同的评价,比如当时的名将周访,年轻的时候也像祖逖一样拿出家财接济他人。

那晋书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周访器兼文武,任在折冲,戡定湘、罗,克清江、汉,谋孙翼子,杖节拥旄,西蜀仰其威风,中兴推为名将,功成名立,不亦美乎!】

所以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史官说祖逖贪乱者,无非就是为了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而已。

说完史官评价方面,我们再看看祖逖早先的具体行为。

而且八王之乱时期,兴风作浪的人为数不少,而祖逖作为中央官员,更多的时候则是在打酱油。

祖逖唯一一次出谋划策,还是帮助司马诸王之中的少有的正常人长沙王司马乂。

之后司马越挟持皇帝率领十余万军队讨伐司马颖,祖逖也随军了,不过也没干什么事,后来司马越在荡阴战败后,他就跑回封国准备东山再起,而祖逖也以要为母亲服丧为由下野了。

后来司马诸王多次邀请祖逖,都被祖逖拒绝,直到7年后,永嘉之难,洛阳沦陷,祖逖率领百姓南下避难。这种情况下才接受司马睿给他的官职。

也就是说本来八王之乱白热化之时,正是贪乱乐祸者大展身手之机,但是祖逖却并不算活跃,甚至下野一待就是七年,这都快算避世了吧。

而当中朝倾覆,司马睿也不支持他的情况下,都47岁的祖逖却自行组织北伐。

你说祖逖图个啥?


最后推荐一下我的图文小说,对晋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应当是不会让各位失望的。

《晋末群英传》第一回(图文小说) - 李梦阳转世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10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提前劝说消除安全隐患的人没有功劳,事发之后赶来救火的人被视为上客。

祖逖提前预知天下将乱,他没有资历和权力去改变事情的发展趋势,于是只好力所能及的预先做好了应对准备。傅说曾经说:“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这是智者见于未萌的事情。

但是,愚者暗于既成。那些蠢犊子看不懂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觉得那些预先判断出事情要糟的人是惹是生非的人,甚至以为是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带来了祸患。

历史上有先见之明的人很多,而浑然不觉的人也不少。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分析天下局势,预知天下变乱,于是研习武艺,募集人手,集训备战。而后知后觉的那些人,却说鲁肃是狂妄无知。

之后大乱一起,鲁肃就明确宣称淮泗将是战地,不能避乱,组织家族离去。

其实也不用觉得那些人很落后。因为换了我们在当时的信息情况下,我们的判断也未必会更高明。只不过,在我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之后,我们就不能还站在愚蠢的那边了。

晋书中说祖逖“抑为贪乱者矣”,这是一个不公道的评价。

不过他们也不全然是蠢。看其原文,不过就是寻常文学手法中“欲扬先抑”的玩法罢了。文胜质则史,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辞害意的情况。以辞害意,结果无意义的把人给黑了。

晋书原文是这样写的:

史臣曰: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及金行中毁,乾维失统,三后流亡,递萦居彘之祸,六戎横噬,交肆长蛇之毒,于是素丝改色,跅弛易情,各运奇才,并腾英气,遇时屯而感激,因世乱以驱驰,陈力危邦,犯疾风而表劲,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古人有言曰:"世乱识忠良。"益斯之谓矣。天不祚晋,方启戎心,越石区区,独御鲸鲵之锐,推心异类,竟终幽圄,痛哉!士稚叶迹中兴,克复九州之半,而灾星告衅,笠毂徒招,惜矣!——《晋书·列传三十二·刘琨祖逖》

这段话不过就是沿着刘琨的经历说事儿。先说刘琨是个浪子,然后说天下大乱,刘琨致力于救亡,变成了栋梁。很明显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时也有识人规律的问题。全文就围绕着“世乱识忠良”说事儿。然后因为祖逖和刘琨极其亲近,于是做了同一个套路。


user avatar   raziregu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倘若祖逖看到如此评价,恐怕也只是微微一笑而已。

也只能说,史书需要光伟正的角色,而对于他这样的性情中人,自然是要苛刻一些的。

之所以如此评价,大概是祖逖年轻时对刘琨曾经说过的,“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当与足下相避于中原”,似乎野心昭昭,于是“散谷周贫,闻鸡暗舞”,似乎就有了阴谋的味道。

真是想为祖逖叫一声不公。

祖逖的年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神州陆沉,天下大乱之际,野心家有之,豪强有之,割据者有之,像祖逖这样傻傻的一条路走到黑的“贪乱者”,确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那铮铮的誓言仍在耳边回响,皇帝不支持,就自己招募兵马,中原之地,人心思归,祖逖艰难的收复疆土,河南人心归服,他“贪乱”了吗?王敦之流横行朝野,叛乱之心昭然若揭,祖逖“贪乱”了吗?他对抗后赵,如此艰难,朝廷不仅不信任还派人分权,他“贪乱”了吗?病重弥留,至死还在忧愤国事,北伐大业未成,他“贪乱”了吗?

祖逖是有污点,在当初那个艰难的环境下,违背自己的原则,妥协于现实,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他曾经做出过违心之事。

可是那个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男儿,到死都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誓言,在大节面前,他从来都没有走错过,无论后世如何去评价,他亦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user avatar   han-kun-hi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豪杰祖逖本来就处于“大乱大争之世”,做一个“贪乱者”也无可厚非,总比那些号称正统的“造乱者”——司马家族及其“篡魏勋臣”强得多。

何况,祖逖之“贪乱”,旨在“建功”与“匡扶”,从出发点上看,就是心怀天下的一等一的雄杰之士,比那些个只知道蜷缩在南方正统朝堂上争权夺利却不知进取中原的王敦、苏峻、桓玄等自私型、权欲型贪乱者强太多。以其近乎只身弱旅的犯险北伐之表现来看,甚至要比桓温、刘裕等“建大功而却不志在匡扶”的“贪乱”雄杰,还要纯粹一些。若不是祖约日后搅和到了东晋朝局之中,祖逖之英名就会是毫无瑕疵的。

当然,在北伐过程中,祖逖以弱旅北伐却取得收复河南的功勋,绝不可能没有任何权诈妥协的机谋存在。但,这些权诈妥协完全是可以容忍的必要手段,始终没有污浊掉雄杰祖逖的“贪乱匡扶”之志。祖逖也从未拥兵自重、南下争衡,论迹不论心地看,祖逖可谓纯心如一、初衷无违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是“迎难而上做中流砥柱”的精神

对于这样的一代雄杰,是应当被大吹特吹、大捧特捧的。其贪乱表现,反而是其潇洒豪迈的一面,《晋书》编写者囿于阶级立场,固然不会喜欢,可不得变相膈应一下?然而,《晋书》此处充满局限性的评断,值得在意么?显然并不值得。

毕竟!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祖逖,就是“江河”。

@宇文歪歪 邀请。


user avatar   jing-xing-zhi-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


user avatar   guan-mao-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相关话题

  八王之乱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武将? 
  刘裕北伐最后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 
  为什么土耳其继承法内斗可以出十代神君,而西晋一内斗就暴毙了? 
  为什么部分人诟病司马家的晋朝得国不正?而大加吹捧隋朝? 
  为什么晋朝和隋朝的电视剧这么少?好像从来没看到过? 
  为什么古人如此推崇谢安? 
  如果曹爽有曹操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还能够成功吗? 
  孙晧的统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 
  如何看待《晋书·陈寿传》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 
  如何看待《晋书·陈寿传》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 

前一个讨论
2021 年农历九月二十三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下一个讨论
S11 半决赛 DK 3:2 T1 晋级总决赛,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 2024-12-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