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晋为何不断北伐?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晋为何常常北伐,从国家层面上看原因如下:

一,东晋和汉赵政权(包括后赵)有着深仇大恨。

东晋“王与马公天下”,王导和司马睿都是司马越一党,而司马越一党被汉赵物理毁灭,这自然决定他俩在政治倾向上和汉赵是对立的。

当然,这种仇恨或者这种政治倾向不仅是他俩个人问题,可以说是包括东晋整个统治阶级和基层百姓。

东晋的大权主要掌握在南渡的北方士族手中,而他们大多曾经在中朝交际。而洛阳沦陷,宁平之屠,大量名士被杀,自然其中有不少南渡北方士族的朋友乃至亲族。

另外司马越的王妃裴妃曾力助王导、司马睿南渡之计,可以说对王导、司马睿有恩,而裴妃的兄弟死于石勒之手,儿子也下落不明,因此如果王导司马睿不对北伐抱有支持态度(即使是表面上),那在裴妃哪里说不过去。(司马越的中朝对东晋朝廷影响很大,而裴妃可以说是司马越余党的一个代表。)

而汉赵帝国杀戮的不只是名士,被杀害的百姓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无论是留在中原的百姓,还是南下避难的流民都对汉赵政权抱有仇恨,而东晋要想在江南立足,除了要稳定吴地百姓和士族,对于中原百姓和南下流民也不能疏忽,前者是抵御汉赵的屏障,后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引发动乱)

因此即使王导晚年怠政,司马睿基本上是傀儡,但这却不影响北伐在东晋的政治正确。这是因为东晋自上及下很多人对北伐往往能产生共鸣。乃至孔子的后人孔坦在临死之际依然挂念王师北伐。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民间,乃至礼教方面都对东晋北伐起促进作用。

从情感上说东晋自然要支持北伐,而凝聚的情感则又会影响利害关系。如果东晋反对北伐,那就会寒了人心,继而给自己统治增加不稳定因素。所以情感因素和利害因素都决定了东晋支持北伐的政治态度,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这种情感虽然会随着时间而递减,但终东晋一朝却从未消失过。从负面情感上说,北方持续大乱,关键因素在于民族矛盾,而民族矛盾和仇恨又有着很大关联。从正面情感上来说,北方百姓依然有不少人期盼王师,这在刘裕北伐时,百姓纷纷相迎,乃至边远的凉州都翘首以盼便能看出来。

二,东晋以正统自居,所以即使一些执政大臣如王导想偏安一隅,但嘴上还要说要恢复神州。并且东晋初年没有玉玺,被北方政权戏称“白板天子”,也自然让东晋政府不能忍,所以收复故都,夺回玉玺成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的必要途径。

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争正统是个挺无聊的事情,但在当时正统思想对政治军事都起到很大影响。

三,到了东晋中后期,北伐成了权臣提高声望乃至借机夺取权力的手段。如桓温借助北伐,打击异己,逐步夺取军权(如桓温借助第三次北伐,夺取了下游朝廷所倚靠的徐、兖军队)。

而东晋朝廷(主政的是司马昱)在桓温时期为了与之对抗,也进行北伐,不过因为殷浩是嘴强王者, 导致反而搬石砸脚,不仅没有提升与桓温对抗的资本,反而自损威望。

而刘裕时期,虽然东晋皇族已经摇摇欲坠,不过此时在东晋内部,刘裕还有如刘毅、诸葛长民等对手,所以刘裕通过北伐便能提高声望和地位,从而压制他们。


说完了国家层面,再说说个人层面。东晋一朝倡言北伐者, 主要有祖逖,陶侃,庾亮(以及庾翼),桓温,谢玄,刘裕。

若以性质来看 ,我以为祖逖、陶侃、谢玄可以说是公大于私,而庾亮、桓温、刘裕是私大于公。

一,祖逖自不用多言,他的北伐不计成败利钝,一心想着收复失地。可以说在东晋诸多北伐中是最纯粹的一次。而祖逖北伐时,北方大乱,并且中原有不少流民帅在各自为战, 这给祖逖北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陶侃,虽然他并没有进行北伐,但晚年确实有打算进行北伐。陶侃虽曾有异志(如曾打算废王导),但到了晚年也变的超然起来,临死之前主动提出把自己管辖的荆州、江州交还朝廷,同时在给皇帝的临终上疏中提到:“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毌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陶侃这番表述理应更多是发自内心的。

而之所以陶侃会如此,我认为可能和陶侃的好友周访有关,周访生前曾有北伐之志,然未实行就病逝了。而陶侃受到周访影响,想帮友人完成遗愿也是理所应当的。

另外当时石勒已死,石虎夺位,石赵帝国展开内战,这种外部条件也有利于陶侃北伐。

三,谢玄和谢安是东晋少有的贞臣。虽然谢玄北伐不能说完全没有为门户计的因素,但整体上看依然是公大于私,谢玄北伐更多还是想为国家收复失地。这点从谢玄临终上疏也能看得出来“冀仰凭皇威,宇宙宁一,陛下致太平之化,庸臣以尘露报恩,然后从亡叔臣安退身东山,以道养寿。”

并且当时前秦解体,北方再次大乱,确实是北伐的大好时机。

四,桓温和刘裕,桓温和刘裕北伐自然主要是为了增加声望地位和夺取权力,乃至最终篡晋,这无需多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俩北伐是为了私计,而不是为了晋室,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他俩北伐依然有恢复神州的想法。(这种想法刘裕比桓温更强烈)

可以说虽然桓温和刘裕北伐是以达到政治目的为主,但两人悠然不失英雄豪气。

而从外部条件上看,北方大乱,各个势力相互征战,无疑也给了桓温和刘裕一个好的北伐环境。

五,最后说庾亮和庾翼,他俩北伐并没有真的恢复故土的打算,而是纯为门户私计。具体来说他俩是想借助北伐来夺取襄阳的控制权。

当时由流民帅桓宣驻守襄阳,桓宣志在抗胡,所以对政治上的事也不关心,因此和门阀士族没什么瓜葛,但也正因如此收到庾家的猜忌。

当时的东晋朝廷普遍对流民帅怀有戒心,而桓宣又没有靠山,自然成为了庾家排挤的对象。

而庾亮和庾翼的北伐正是为了从桓宣手中夺取襄阳,以此成为荆州的屏障(当时这是庾家的辖区)。

所以庾翼北伐看似草草而终,实际上是因为庾翼已经达到夺取襄阳的目地,自然不用再向前进军了。

而庾亮为了门户私计发起的北伐,也全然不顾外部条件(石赵帝国尚强),当石虎派大军反击时,完全出于私计的庾亮自然不愿也不敢和石赵大举开战,所以便托口邾城坚固不予救援,导致晋军惨败。

故而庾亮、庾翼为了门户私己,一个坑死毛宝,一个气死桓宣,实在令人不齿。

值得一提的是庾家夺取襄阳后,继而经营大荆州地区,但最终却成为了桓温的嫁妆,而桓温的崛起也让庾家步向没落, 也是颇具讽刺意味。


最后推荐一下我的图文小说,对晋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应当是不会让各位失望的。

《晋末群英传》第一回(图文小说) - 李梦阳转世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10




  

相关话题

  这几年为什么突然吹起冉闵了? 
  石崇因为拒绝孙秀索要绿珠而被杀,这个故事可信么? 
  为什么晋朝只拍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到司马炎登极统一三国为止,以后的事情电视剧却不拍? 
  《三国演义》里,给你一文一武开局,你会选谁? 
  为什么晋朝的历史和电视那么少? 
  公元280年,晋朝统一天下是不是一场灾难? 
  三国正史上黄巾军有战斗力强的武将吗? 
  南朝陈为什么国号和国姓一样? 
  张辽为何没有成为曹魏军事集团的核心? 
  司马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前一个讨论
美国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吗?
下一个讨论
意大利民众如何看待中国帮助意大利抗疫?





© 2024-06-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