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清军这个打法严格来说算不上“排队枪毙”,但核心思想倒是类似的:
戊子昌吉之乱……戕杀屯官,劫军装库,据其城。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公率之即行至红山口,守备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馀人所能办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渡,无险可扼。所可扼者,此山口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贼可破也。”温公从之。及贼将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反走。尔等各擎枪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又令曰:“望影鸣枪,则枪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枪﹔敢先鸣者,手刃之!”俄而贼众枪争发,砰訇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枪及我,我枪必及彼矣。”举旗一挥,众枪齐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
至于具体距离,那意见就众说纷纭了,许多军官认为一旦攻方进入有效射程(大约300步或200米)范围,守方就应当尽快开火,以便在敌军迫近前尽可能多地打出子弹,从而给敌军造成尽量大的伤亡,并且诱使攻方士兵开火还击,导致攻方陷于停顿。
其他人则认为守方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开火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在距离敌军太远时展开第一轮射击,它就不能给敌军造成重大伤亡。此后,士兵会匆忙装填射击,其火力也缺乏杀伤力,军官无法给士兵下令,也不能掌控士兵,最后,当守方发觉射击并不能够阻挡攻方后,他们就会在敌军迫近时出现动摇、开始退却。从这个角度来看,守方最好是站在原地不要射击,等到敌军进入最能发挥火力的射程后再开火。
法国的尚布莱在《论步兵》里的看法算是主流意见:
……如果两个步兵营都已展开[成横队],其中一个冲击,另一个原地不动,直到那个[展开冲击的营]非常接近后才开火,那么,后者[即展开冲击的营]就会因为前者并没有在惯常的距离上开火而感到慌乱,当它靠近前者并遭遇火力后,就会惊讶或动摇,只能停下来开火还击。如果前者采用另一做法,展开远距离射击,这样的火力就不能够造成多少杀伤,冲击方的骨干人员[cadre,即军官和军士]就会抓住战机加快步伐,并且向士兵高呼:“向前,前进,他们开火了,他们胆怯了”,此时,[展开冲击的营]就会击退待在原地的营。[1]
不过,初始开火距离在大部分场合不可能少到只有30-40米。格里菲思选取过半岛战争时期英军明确提到初始开火距离的16则记载,发现平均距离仍然达到75.5码,也就是大约70米左右,考虑到记载时的夸耀,实际上的平均状况大约会更长一些,其他军队自然还会更高一些。[2]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