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谁知道芯片发展会这么快呢?
MOS6502,有史以来最传奇的一颗CPU,发布于1975年。
这个芯片只有3500个左右的晶体管,简单得可以用手画设计图。是的,6502的设计图是手画的。
jobs和woz用这玩意做了苹果1,然后把苹果1商品化,变成了苹果2,开启了苹果传奇,
使用6502的apple 2e卖到了哪一年呢?
1993年11月。
你能想象现在的苹果卖一款产品,主CPU是2002年出品的么?
MOS6502是用Motolora的6800改出来的,
1979年,moto在6800的基础上大幅改进,做了一款68000,有6万8千个晶体管,
1983年,苹果用68000做了一款高端电脑,叫lisa,就是jobs用自己闺女命名的那个电脑,
卖多少钱?当年9995美刀,折合现在的25000刀,差不多17万人民币。
你能想象现在苹果卖一款价值17万的电脑,用4年前的cpu么?
那个时候的世界很慢,岁月静好,人们是坐马车的。
基于6502,还有非常多著名的产品,比如Commodore的一系列八位家用电脑,基于6502的C64卖到了1994年。
不过在中国,基于6502的最著名产品当属任天堂的FC,也就是玩超级玛丽,魂斗罗的红白机,卖到哪年我都懒得查。
反正基于6502的小霸王学习机是卖到了2000年以后。
至于68000,著名的CPS1,CPS2,Neo Geo游戏机都是用的这个CPU,KOF系列用这个CPU出到了KOF2003。
为什么当年芯片发展这么慢?
因为量不够。
举个例子,2019年intel的营收是720亿美元,
注意是营收不是盈利,是卖了720亿的产品,
那么intel花了多少钱研发呢?
130亿美元。
这还是单独的研发费用,还不包括收购外部资产的钱。
就这么多研发费,还被AMD吊打呢。
如果没有天量的销售,就没有天量的研发资金,没有天量的研发资金,发展就慢。
即使当年全球那点芯片产量,也就能维持moto这种公司5年出一个cpu,intel也差不多,8086是1978年,286是82年,386是85年,486是89年,差不多4年一个。
中国在80年代90年代强行大规模投芯片,结果就是卖不出量,赚不着钱,没有钱滚动发展,研发出新产品,也不过就是出生即落后的命运。
为什么intel一年花130亿美元研发还被吊打呢?
因为台积电的7nm技术是手机CPU,显卡,还有AMD,拿着比intel恐怖得多的销量和研发费砸出来的。
我最后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不太有名的英国公司,当年也是用MOS6502,靠生产英国版小霸王,也就是BBC micro,发了点小财。
然后这家公司要开发新产品,6502性能不够用,于是他们就设计了一个新的CPU,
这个CPU用的是RISC架构,这家公司叫Acorn,所以这家公司想了想,这个新CPU就叫 Acorn RISC Machine吧。
Acorn RISC Machine,简称ARM,
对,就是你们知道的那个ARM.
研发-销售-盈利-研发新品-继续销售,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无法进入这个正向循环,你知道做芯片能发财也没用。
反对高票答案。 很多中国人潜意识里仍然保留了过去所谓“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认为中国人就应该三百六十行,行行是状元;认为只要我们想做,就一定能做好。但是,现实是中国人也就两个肩膀顶一个脑袋,并不是三头六臂的孙悟空。所以,大家得接受一个现实,就是芯片这东西,中国几十年来不是没搞,是没搞过别人。
有人就又说了,那是没投钱,钱没花到正经地方。还有人说了,几十年前饿着肚子两弹一星都搞出来了,现在就不能饿着肚子把芯片也搞出来吗?
看到这种,我就想骂人了,这都特喵的什么歪风邪气,都开始替别人逞英雄了?这要换个说法,是不是几十年前死了不到一百万就把抗美援朝打下来了,那现在死个三百五百万人还打不下台湾?
对说这种话的人,我就想说一句,哪远滚哪儿去。两弹一星、抗美援朝,那是前辈们牛逼,不是用来给你吹牛逼的。你真牛逼,就好好学习,上微电子专业,十年以后把Intel搞下去,而不是当键盘侠。有些话,芯片从业人员说可以,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说。一堆人,连芯片的大类都分不清楚,对国产芯片的产业分布一无所知,甚至对“实验室研发”和“商业化”这种基本概念都区分不清楚,就在这儿夸夸其谈,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化学课里是讲了“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的,不是说实验室能做出来,就肯定能填中兴的吞吐量的。就知道指点江山,好像中国没整好是因为没选你们进政治局似的。
某种程度上,中国科研搞不好,就是因为到哪都有一帮外行家长喜欢批评。自从互联网发达以来,随便什么人就能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儿发表肤浅而尖锐的意见。事儿办成了,这帮人说这是应该的;没办成,就是黑锅满天飞。什么时候,外行人能知道闭嘴了,中国的事儿就好办了。
事实上芯片技术或者说半导体技术一直在发展……
记得70-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连晶体管都要进口的……
中国现在不是不能量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是俗称的芯片),只是不能量产小型化、低功耗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实际上,小型化、低功耗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方向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市场都快饱和了。
中国其实能够制造芯片,只是目前的制程不能满足手机对于尺寸和功耗的需求……
有两种暴论
1.70年代我国就能造光刻机,造芯片......云云。这种观点忽略的实验室制造和工业化生产的区别,忽视了产品迭代所需要的工业基础。这种观点往往出自外行人之口,他们凭想象就断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以绕过必要的条件,弯道超车达成目标。新兴产业在这些人眼里仿佛钻木取火一般,不需要建立在太复杂的技术条件上。此类暴论现在还在发酵,例如某些断章取义的垃圾营销号的什么“不需要光刻机也能造芯片”等等。但这些言论仅仅博人一笑,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恶果。
2.我国缺乏必要产业基础,因此发展新兴产业必须依赖外力......云云。例如强调需要高精度机电设备制造光刻机伺服系统,需要精细化工生产光刻胶和晶元,需要精密光学元件,这种论调将所有技术条件视为单独发生作用的因素,而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即陷入了一种没有条件等条件的怪圈。真正对技术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某一项技术,某一台设备,是对技术条件——技术、设备、人才的统筹组织能力。例如,缺乏必要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引进技术是提高技术条件的必要手段,制造集成电路需要机电、化工、光学的技术基础,可是计算机性能的进步也能反过来促进机电、化工、光学技术条件的发展。相辅相成,不存在谁等谁的问题。把所有技术条件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引进技术是突破口,不能一直当拐棍。没有条件等条件才是很多行业长期落后的根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由市场配置,不通过组织协调创造条件,没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是不会自发形成条件的。
能造什么样的工业品不仅取决于设备,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组织水平。
======================================================
看了某祥林嫂式1.6万иди на хуй赞的回答,不得不再提一类精分双标暴论。
“1980年跟美国差距7-8个周期”——按照摩尔定律,就是等于美国1968年水平,不如干脆说落后回受精卵状态多好?很神奇地,等于美国1968年水平集成电路工业竟然山寨出1974年的8080(少数样品,近千器件还行,6000是近千,充满洋跃进春天气息的四舍五入算法),巧夺天工的手弥补了4个周期的硬件差距?看来手搓原子弹也不是传说。原来祥林嫂一样强调工业基础的某人,突然就吹精神原子弹了?
“80年代差距缩小6-7个周期”——且不说是不是真的缩小,80年代集成电路工业进步是国内工业基础进步的结果?还是直接引进技术设备的结果?原来80年代起,集成电路工业突然就从爆精神原子弹变成需要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之上了?原来80年代之前落后不是因为工业基础落后?双标玩得飞起。如果使用落后就是因为WG的叙事逻辑,那也可以来一句,别问,问就是WG中ZZP破坏生产,使用前一种叙事逻辑的人和使用后一种叙事逻辑的人本身就是同一种人。
“1978年中国年产芯片400块,个位数产量,美国百万块”——还行,一黑黑两,少打个万字会死。
“PDP11 中国仿制200台”——苏联产PDP11兼容机一台750卢布,国内技术水平成本不可能比苏联低,当时国民经济水平市场多大?不说个人,有多少企业需要用到微机?莫非刚刚才把当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贬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水平的某人又突然要强调计算机刚需?(1992年才转SNA核算体系的中国,据说不仅把计划经济时期算出GDP,一直到大清、大明都给算出GDP了,也是很迷惑的事情,有这天顶星技术,搞啥芯片?可以直接灵能飞升了)
“那么不被巴统禁运的光刻机,是什么水平呢?尬吹什么70年代中国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刻机,怕不是要被巴统笑死”——没有某些人眼里落后的玩意,会有”不被巴统禁运的光刻机“么?人家只会取笑这种双标。
“当年没钱,花钱进口都民生必须,把进口钱给微电子产业老百姓要造反......吧吧吧。今天扶贫款比给微电子产业投资高那么多,产业投资不足......吧吧吧”——真是上下两张嘴皮,怎么说都有歪理。
某哔乎大V祥林嫂一样罗里吧嗦暴论太多,懒得一一吐槽。
本来就落后的东西没有必要否认,但到了某春天洋跃进里发生了奇怪的现象。
要么尬吹说什么某某型号国际先进水平上马能够代替进口,节约外汇,没的吹成有的,结果钱给了,从纸面技术先进搞到投产就落后也拿不出能用的东西。然后换一个型号接着吹。
要么自黑,把已有成绩和基础贬得一无是处,有的贬成没的,反正东西买进来本部门就能出吹起来高大上的成果,至于国内工业水平和产业环境下成果能不能转化就不管了。
被舆论忽悠了,以为国际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交易, 没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到。
比如中国70年代搞军工、卫星、火箭,也仿美国小型机,军工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是成体系的,到了80年代,操作系统和小型机的研发基本都停了。 没什么事的人,大多数就去海外了。舆论一边倒的是柳传志这样的榜样, 倪光南就是个不识时务的知识分子。
有人说是被人忽悠了,比如“汉芯”, 这个舆论的“贡献”也很大,这个人当初从美国回来,搞不到钱,挂在上海一所大学继续研究芯片, 内部演示的时候,为了演示方便用了摩托罗拉芯片,演示通过后,拿到了一些继续研究芯片的经费,后来又因为不善于管理,和下面员工闹翻,员工把这个演示的问题闹大, 导致后来只要一提到项目是“芯片”方向就和骗子画等号, 领导没有敢背责的,所以芯片方向也没有足够的投资。
网上有段视频分析这个事件的是非,孰是孰非自己判断吧。说这些,也是因为自己也是被舆论影响的人,重新再看这些事件不得不说,舆论对科学、技术的方向有巨大影响。
突发奇想,如果有二线城市二十年前重视了芯片方面的发展,应该能超过一线城市。 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一线城市看不上, 但是未来有很大的机会。好比芯片 , 几十年都预测了重要性,但是没有 哪个区域真正当做重点。
======================================================
这个网友回复得详细:
再补充:
在国际学术期刊主编的口味影响下,中国科研人员热心于研究国外的学术热点。相反研究传统的国内急需的材料问题、芯片问题,得不到有效投入。
只有中国一个省大的韩国是怎么发展起芯片行业的。
中国历年科研经费投入,单纯政府拨款在千亿数量级,教育投入在数万亿数量级。而华为投入芯片的经费应该是百亿数量级。另外全国相关企业可能还没形成当年日本的行业联手的局面,比如:
标题有点夸张,但是也说明了心态。另外中国最大的短板还是人才、重商业,轻视原创能力。美国舆论造势,技术限制,商业打击,决心搞中国,为了争夺产业链控制力,会不遗余力利用中国的各种短板,芯片不是唯一的争夺焦点. 其他国家也会出于各自利益,选择站队。
匿名答一下,我是90年某电毕业,然后毕业后在某台湾芯片公司大陆分公司工作(解释一下,一定有人说,台湾没有芯片制造公司在大陆投资,没错,但是在九十年代,台湾某前两的芯片公司通过转投资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如果行业内应该知道是哪家公司了,那家公司现在还在,不过已经独立上市)。之后陆续在几家芯片设计公司工作,讲一下:
1)国内教育本身就比较滞后。在90年代国内的电子专业数字电路本身就没有讲什么,讲一下乘法器就不错了,更不要提什么芯片硬件算法。
2)技术封锁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早二十年或三十年更为严重,有我们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因为学校没有这方面教育,但指望在国内买到原版书几乎不可能,所以,相关书籍都是出国时去国外书店买,后来有了亚马逊好了很多,办了一个外币信用卡,注册了一个美国亚马逊账号,只是从国外寄书不仅时间长,价格还很贵,基本专业书籍在1000元左右,而且偶然会寄丢,但算好了不少。近几年互联网发达了,资料获取方便了很多。
3)我们自身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一支秉承造不如买的理念。想想看,我费了半天劲,写出的东西未必比国外的好,为什么用?商人总是急功近利。记得十几年以前,我代算法团队,我们自己花几年写出的某多媒体算法和国外官方的相当,甚至可以通过官方测试,但最终公司决定还是放弃我们的,因为市场更喜欢看到的是一个有官方认证的
4)盗版。这个问题现在仍存在,因为盗版,更加深了不愿意使用国产软件的状况。我花几十块钱买个全家桶,怎么会用你那几百块甚至上千的软件 ------- 软件都是有成本的,尤其是那些行业软件,但盗版软件使得在国内,软件开发几乎是免费的。这在工业CAD软件上更为严重:这些软件本身开发难度大,价钱又贵。最终造成我们实际不仅仅是芯片制造不行,更可怕的是芯片EDA软件几乎被全面垄断:远比芯片制造情况更糟。最终即使每年培养庞大的软件人才,优秀的去那些所谓大厂开发APP、写游戏了,还有一些所谓自主创业,而社会更相信猪在风口也会飞起来:高级的玩法就是拿国外某些现成核心技术,加上外壳,就可以秒google、秒微软了,而基础软件呢 ------ 那个不挣钱,写那个真是脑子进水了。所以,EDA...啥是EDA?有我写个xxx三国挣钱吗?即使您有那个英雄胆,不要指望看到你那EDA软件面世,软件还没出来人已经饿死了,即使出来,呵呵。。。看上一条
5)教育系统的问题。多数高校所谓论文只是满足于写出多少论文,即纸面上成就。那些所谓高水准的研究生论文其目的只是为了混得一张纸,至于这个东西是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导师不介意、学生更不会管,社会也没这个需要。而我们所熟知的诸如SPICE这些经典工具,实际都是源自学生的论文 ------ 即高校。而我们似乎失去了这一环。而高校那些有抱负的学生就只能通过留学,移民国外,最终将这些技术在国外生根开花,即使在芯片行业更是如此
没想到有感而发随便写写就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悦 ----- 现在人玻璃心确实多,我自己都不清楚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们。实际三十年改革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确实错过了很多东西,这次中美事件使这些问题清楚暴露出来是好事,只是看我们是否可以齐心协力去度过难关。记得还没上大学时,就曾经得到过一片抛光的硅片,还有一片刚刚照过相的硅片,Size不大,印象就是3英寸大小,应该是我们这里一家芯片制作工厂生产,如果没记错似乎是741,后来那家工厂应该关门了,原因是是有更便宜和更好的进口芯片,造不如买。相类似的,为什么国内没人去研发CAD或工业软件如MathLab也是一样,因为有便宜(盗版横行)且远远比国产软件更好用的软件。我在IT行业做了三十年了,做过最底层技术工作,也做过民企的高管,外企的中层主管,某外企算法部主管工作,大约在几年前,我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复位自己,三十年工作经历我知道自己错过什么。我知道以我个人的力量也许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但我不希望为我自己留下遗憾,我仍在努力。我不奢望现在年轻人一定能在我这个年龄去检讨自己,我只希望我们这代人走过的弯路可以给你们一些启发,做个后人过河的石头也好。如果我自己的言论引起什么人不悦,在此郑重道歉!
高票有提局座在世纪初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但其实有人比局座更早更深刻地意识到了问题,并将见解整理成文,发表在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这篇差不多三十年前发表的文章里,总结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点出了集成电路技术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同时提出了很多颇有远见的见解和实际可行的举措。
作者对国内外差距有着清楚的认识,意识到虽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减小,反而在不断拉大。
面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后,且落后的越来越远的困境,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务实。他不是给出诸如加大投入,赶美超英这种大跃进式的建议,而是点出了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已经开始向高技术产品转化,中低端产品的市场空白可以成为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作者这个眼光实在太犀利了,水平很高。
当然,那个时候中国面临的问题也很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投入不足,说白了就是国家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重要的是起步太晚,国产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因而难以出口创汇,反而需要国家外汇支持。
作者也指出,以我们的财力和科技工业水平只能在少数有限的方有所进取在,在一定时间内应以发展中低技术为主,从中低技术突破,为高技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发展导向应当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替代进口,满足内需;另一方面是出口导向,走出国门。考虑到国产竞争力的不足,作者建议在出口系统中,能自己做的硬件就自己做,不能做的就买,利用国际资源,成龙配套,赚取更大的附加价值,为此我们应当加强系统工程承包能力。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维修服务和人员培训能力,逐步向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发展成一个复合产业。
这些见解,在当时看不可不谓前沿,在今天看也不可谓不正确,说明那个时候是有这样高瞻远瞩的人在的。
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不是今天,而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远远落后于人了。这个问题在当时可能是无解的,即使有人意识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但当时中国底子太差,需要用钱的地方又多,就算想发展也是无能为力,所以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脚踏实地的如作者所建议的,先从中低端做起,从组装商做起,挤占一切能挤占的市场,积累人才和资本,发展和扶持出相关产业,提升国产研发能力。
将近三十年过去,虽然今天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现在还是处于落后地位,但比起那个时代应该是已经大有改善。
最后回应题主的问题,中国不是今天才准备发展,而是一直想发展,选择走了高端先进口,中低端先自主自足的路,韬光养晦,以求突破。虽然中低端向高端的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但这样走才是最稳妥可行的,一步一个脚印,去改变中国。
以下是论文原文。
中国芯片行业还是有发展的。比如中星微、瑞芯微、炬力、展讯科技等,这些民企在消费电子领域作的还是有声有色的。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很难在芯片领域全面超越美国,毕竟人家发展几十年了,拥有最好的技术、人才储备和经验。
当然,中国也不需要芯片全部自给自足,这也不现实。中国只需要在几个关键领域获得话语权就可以了。可以在外国贸易战的时候确保能互相摧毁即可。
美国整华为就是一个战略陷阱!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本篇我们将跳出华为的视角来分析美国的阴谋(有部分内容省略)。
1、问题:美国为什么不用金融霸权整华为?
美国全球霸权主要有4根支柱——科技霸权、金融霸权、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美国整其他国家运用最多的手段还是金融霸权。
目前全球贸易主要依托SWIFT系统结算,这个SWIFT系统被美国控制,是美国实施长臂管辖最犀利的武器。
美国制裁伊朗与朝鲜就是在SWIFT系统冻结这两个国家所有的对外贸易,把伊朗与朝鲜整得奄奄一息。
我国为了反制美国金融霸权,专门成立了一个昆仑银行来做伊朗贸易,那么这个银行怎么绕开SWIFT系统解决跨境结算的问题?
还是最原始的以货易货的模式,昆仑银行就是一个记账单位,其实根本就没有跨境支付与结算,只是双方银行在双边贸易额凑齐之后,两国银行相互修改帐上的数字。
明白了昆仑银行运作模式,大家可以想象昆仑银行做“跨境贸易结算”的效率有多低。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SWIFT系统是很难撼动的。
按:现在我们央行即将推出数字货币,并且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做跨境人民币结算就是寻找突破这个SWIFT系统的办法,但是这条路要趟出来需要漫长的时间。
现在问题来了,美国整华为为什么一直围绕着科技霸权上做文章?为什么不动用自己的金融霸权来整华为?
只要美国在SWIFT系统冻结华为所有企业的交易,对于华为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直接让华为从一个国际企业变成一个国内企业,所有的国际业务统统都会废掉,对华为的伤害可能还要超过禁止全球芯片生产企业为华为代工芯片。
另外,这种打击还解决了阻止华为5G基站占领欧洲的问题,川普、蓬佩奥这几年对欧盟各国各种威逼利诱不就是阻止它们用华为的设备吗?直接在SWIFT系统冻结华为所有企业的交易岂不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美国的行为让我疑虑重重。
一方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事态,各种姿态都是要整死华为;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最犀利的金融霸权视而不见,一直拿着科技霸权做文章。
这一次看上去要彻底整死华为,但是偏偏又留出120天的缓冲期。
美国佬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2、美国的战略陷阱
首先,美国为什么不动用SWIFT系统对华为进行降维打击?
我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顾忌中方的报复。
美国每年对华出口1000亿美元,美资每年在华销售超过50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资本利益是美国决策者最大的顾忌。
一旦美国撕破脸动用SWIFT系统去整死华为,中方铁定会进行报复——华为海外利益损失多少,美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同样损失。
这种相互几千亿美元级别利益的兑子即使是美国也很难下这个决心。
这个逻辑如果成立就存在另一个问题——美国用科技霸权去整华为难道就不担心中国报复?
这就是美国精心设计的一个战略陷阱!(纯属自己分析,个人意见与官方无关)
准确的说就是挖个大坑,逼着中国向下跳。
这个坑就是高端芯片制造。
美国用虚虚实实,引而不发的手段,逼迫中国在芯片高端制造上投入天量的资源,不仅会极大压缩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的投入,而且在高端芯片制造上投入的天量资源未来5—10年之后还未必有效。
这就是美国的战略骗局。
讲一讲这里面的弯弯绕。
3 高端芯片制造
搞战略欺骗,美国驾轻就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提出一个宏大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在外太空领域建立反导防御系统,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核战争进行核弹拦截。
这个计划耗资巨大,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将投入1万亿美元来建立这个外太空的核盾牌。
当时美苏两强对立,双方都拥有足以将对手毁灭无数次的核力量,如果让美国单方面拥有了核盾牌,就意味着未来美国将对苏联拥有单方面的核威慑。
所以,美国宣布星球计划之后,苏联不得不跟进也要在外太空研制建立反导防御系统。
其实,这个星球计划是美国精心设计的一个战略骗局,以技术远不成熟的虚构计划将苏联引入一个耗资巨大的无效军备竞赛中。
91年苏联崩溃,美国立刻就宣布终止了这个星球大战的计划。
现在比较麻烦的是,这次美国给我们挖的战略陷阱很大程度上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阳谋的意思就是,你明知道对手的算计还没办法去破。
首先给大家讲讲高端芯片制造这个坑有多大。
高端芯片制造有两个标杆,一个是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标杆,(省略)
这两个标杆看上去只有两代的差距,但是这两个领域都是超级烧钱的主。
台积电每年研发费用是20亿美元,2代的差距至少也要5年的时间,光是研发费用就要砸100亿美元,如果算上设备,人员培训,工艺改进等等这个数字还要翻几倍。
最麻烦的是,有些设备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这个卡脖子的设备就是光刻机。
光刻机有多么烧钱可能一般人没有概念。
光刻机行业中原本有 ASML、日本尼康和日本佳能三家巨头,后来这个领域研发确实太烧钱,所以尼康与佳能这两个大佬就放弃了,就剩一个ASML苦撑。
然后ASML也撑不下去了准备放弃,关键时刻,全球芯片生产的几个巨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拿出近40亿欧元入股ASML。
入股之后这几家巨头光刻机的订单全给ASML,不但入股给订单,三家巨头每年还提供ASML50%的研发费用,ASML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一大批跨国巨头集体合力的结果。
所以,中国如果要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追赶这两个标杆,没有十年时间,不烧掉几千亿美元是绝无可能的!
几千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
2017年中国科学界有一场是否建造大型对撞机的大争论。正反方都有举足轻重的科学界大佬支持,最后还是科学界泰斗杨振宁一锤定音否定了这个计划。
(来源:科学网)
杨振宁否定的理由主要还是经费问题。
这个大型对撞机的建设预算是200亿美元,杨振宁认为,如果在大型对撞机项目投资200亿美元就会极大的挤压其他科学领域的科研预算。
目前在很多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生命科学)科研预算都还有巨大的缺口!!
上马一个200亿美元的科研项目就会极大地挤压其他科研领域的预算。
如果我们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上砸下几千亿美元对其他领域的预算的挤压是个什么概念?
最痛苦的是,就算我们未来十年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砸下几千亿美元效果还是未知。
为什么?
未来5—10年之后,随着5G的普及,信息传输效率大幅度提高,届时我们的智能终端产品(手机、电脑、家电等等)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部分储存、计算功能都会放到云端来解决。
打一个比方,现在我们智能终端需要高端芯片是因为每一个终端产品都要自己去“做饭”(存储、计算),未来则直接去“食堂”(云)打饭吃,我们只需要一个“饭盒”就可以了!
换而言之,未来对高端芯片的需求会大幅度减少!
现在因为大量的智能终端都需要高性能芯片,所以,市场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是百亿级的,未来可能就是5G基站、大型服务器需要高端的芯片,其数量是百万级的。
届时我们耗费几千亿美元砸出来的高端芯片制造产能就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
因为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我们的高端芯片产能就直接面临与台积电这样的标杆竞争——大概率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后我们这堆高端芯片产能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
这就是美国最狠毒的战略算计——用各种手段引诱、逼迫中国在一个注定会急剧萎缩并且非常烧钱的领域耗费巨大的资源,从而挤压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投入的资源。
中美之间的竞争最关键的就是科技竞争。
要发展科技就要砸钱砸资源。
预计到2022年中国在科研经费的投入将首次超过美国,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些低效的领域投入过大,那么我们在其他重要领域的投入(比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等)将继续落后于美国。
4 阳谋算计
为什么说美国这个算计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因为我们即使知道美国在这个领域挖坑,我们还不得不跳——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美国的战略决心有多大,万一美国真有兑子的决心,美国是可以在现阶段高端芯片制造上切断对中国科技企业供应的。
而在5G普及之前(光是建设上千万个基站就至少要5年以上的时间)——我们绝大多数智能终端产品、甚至我们的5G基站还离不开高端芯片(7纳米以上工艺的芯片)。
这个关键档期美国要发狠切断中国的高端芯片供应对于中国绝对是重大打击。
美国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气势汹汹做出一副要切断高端芯片生产的姿态,但是又引而不发(给出120天过渡期),逼迫我们不断加大对高端芯片制造领域的投入。
最关键的是,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美国一分钱不花,利用自己的科技霸权反复施压,就能不断逼迫我们在这个领域消耗宝贵的资源。
如果把这场博弈比喻成一场战争,光是交换比我们就很吃亏了。
现在我大概明白台积电为什么明知亏损也要到美国投资建厂了。
华为是台积电的大客户,其订单在台积电营收占比达到20%。如果因为美国因素让台积电丢掉华为这个客户,对于台积电绝对是重创——营收少20%,台积电搞不好就会从盈利变成亏损。
现在美国修改了出口管制规定,只要是使用了美国技术,全球所有的芯片生产企业要给华为代工都要向美国申请许可证。
这个“许可证”就是美国凭空制造出的一个关键“开关”。
这个“许可证”可以给,也可以不给,甚至可以阶段性的“给”,收发自如,美国可以完全掌控。
这样不但对于中国很难受——不知道这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什么时候落下来,不得不加大高端芯片生产的投入;
另一方面,这个许可证制度对于台积电这样的芯片生产企业也是一个极大的约束——想不想未来我颁发许可证的时候“充分考虑”你的利益?OK,那你得交纳投名状!
这就是台积电明知道在美国投资建厂是一笔亏本买卖,也不得不拿出120亿美元去美国投资建厂的原因。
就这样美国不但凭空拉来一笔120亿美元的高科技产业投资,还实现了与台积电利益的深度捆绑。
5 以力破局
把这个事件完整的逻辑梳理清楚之后,我也在感叹——美国全球霸权你还不得不承认确实很牛逼,利用手里的霸权,美国可以一分钱不花就凭空制造出无数手段来打压挑战者。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这也是我们最痛苦的战争。
怎么破?
这个问题我想了几天,传统的谋略根本就无解,唯一的办法就是——
以力破局!
把台积电拿过来!
这种方式虽然也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可以为我们高端芯片生产节约5年以上的追赶时间,极大节省在这个领域的投入。
5年时间足够了!
现在我无比盼望着“那一点不能少”能早日实现。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知乎:花猫哥哥,欢迎大家订阅。
原文链接:
相关阅读:
说白了就是浮躁+技术储备弱。
对岸台积电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取得了芯片制程跨越式发展,牢牢把控了芯片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这件事几乎没人提。
至于甩锅开放改革的,基本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脑残。
谁都知道实验室不如工厂,工厂靠天才灵光一闪解决问题。换言之,实验室和工厂两回事。
问题是大陆空有实验室而没有工厂,技术无法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