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电动车因为具备了能量回收功能可以减少多少能耗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kang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量回收可以增加续航里程,先给出结论:

  • NEDC工况下,续航最多可以增加15%-25%。
  • JP1015与EPA城市工况下,续航里多可以增加40-50%。
  • 由于系统集成技术水平的限制,需要在上述百分比的基础上,再打个三五折;未来有望基本不打折。

一、驾驶循环:不可回收的百分比

古典民间科学家,最喜欢研究的就是永动机。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能凭空产生,因而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一旦从机械能、电能等变成热能,那破镜就不能重圆了……


当汽车行驶在道路上,它所消耗的燃油/电能,去哪了呢?考查汽车动力学方程:

尽管这个公式很简单,但大家可能还是不爱看。于是我整理了一下:

这下就非常清晰了,所消耗的燃油/电能,变成了可回收的机械能与不可回收的动能。

  • 可回收的机械能 :动能 + 重力势能
  • 不可回收的热能: 车轮滚动摩擦生热 + 风阻生热

问题来了,可回收的机械能,占比多少呢?

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前一段,蔚来官方给ES8,在平地上做了一次等速续航试验。

  • 由于是平地,所以重力势能没变化。
  • 由于是等速,所以除了开头与结尾,动能也没有变化。
  • 也就是说,在等速试验中,几乎所有的燃油/电能都直接转化成了摩擦热能与风阻热能。即便配备了能量回收系统,也没有发挥的空间。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当讨论可回收能量的百分比的时候,决定性因素是驾驶工况。

如下图,早在1999年GAO[1]等人就研究过这个问题:

  • 在ECE-15工况(NEDC的一部分)中,可回收能量占27.5%
这个数据,与 @苏黎世贝勒爷 中给出的23%是大致相符的。
这个百分比,虽然主要是由驾驶工况来决定,但与车型也有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动力学方程中,风阻一项与车的质量无关。
  • 更接近城市行驶工况的美国EPA与日本JP1015工况中,可回收能量 占48%-53%
  • 在拥堵的纽约城市循环中,可回收能量高达88.8%。 其实,北京高峰期差不多也这样吧。

NEDC工况,虽然目前还是工信部的“官方工况”,但它由于过于脱离实际,而饱受诟病。2017年,欧洲也抛弃了NEDC工况,只剩下中国还在用。

我们就参考美国EPA与日本JP1015工况,把城市工况下“可回收能量”的比例暂定为50%,也不算过分吧??


在进行下一步讨论之前,出一道思考题:

一辆电动汽车,无能量回收续航300km,可回收能量占驱动能量的50%。假设把可回收能量全部回收了,它续航多少?

这不是很简单吗? 有位同学给出答案:

这种算法,忽略了一个问题: 新增加的150km续航中,还可以再能量回收75km啊……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中学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你一定还记得求和公式吧:

嚯!效果比想象得要显著啊!

别急,事情没想像得那么好。

二、动力系统效率:能量转换的损失

回收能量再次转换为驱动能量的时候,天知道它经历了多少关的吃拿卡要:

回收能量→ 传动系统效率 → 电机发电效率 → 电池充电效率 → 存储在电池中的化学能 → 电池放电效率 → 电机驱动效率 → 传动系统效率 → 驱动能量

每辆车的动力系统不同,每一环节的效率就不同,例如: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效率,比交流异步电机要高。
  • 低内阻的电池效率,比高内阻的要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环节未考虑,比如逆变器效率。

电机、电池的效率对比,我将在其他文章中讨论。本回答就不展开了。

那我们简单一点吧,假设:回收能量的60%可以再次转化为驱动能量

这种情况下,续航就变成了:

唉,比600km生生少了172km啊!

别慌,还有更残酷的在后面呢……

三、回馈制动策略:没那么简单

从300km到428km,续航增加了40%,其实也是相当可观的。

为达到这一点,有一个假设条件: 所有的制动力都是由电制动产生的,而液压/机械制动未参与其中

若遇到极少数的急刹车情况,不足的制动力再由液压/机械制动补足。

乍一看,这对于咱们身经百战的控制工程师来讲,有何难度?如果这么简单的逻辑都实现不了,都下岗算了……

可实际情况是,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动是安全相关的。


要讲清楚为什么,有点难度。我们先从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

动力性一般的车,一般为前驱或后驱。只有追求极端动力性的跑车来说,才上四驱。—— 四个轮子的“抓地力”,要强于两个轮子啊;如果“抓地力”不够,发动机再强,也只能使车辆打滑,使不上劲。

那么,为什么再低端的车,也是“四轮制动”呢? 为啥没有“仅前轮制动”或“仅后轮制动”的车呢?

原因在于,任何车都可能遇到急刹车情况,制动强度可以达到0.8-1 —— 这相当于百公里加速3s的减速强度

所以,必须是四轮制动,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制动力。

事实上,欧洲ECE法规就规定了在各个制动强度下,前后轮的制动力分配条件:

  • 规定了各制动强度下的后轮制动力最大值 (下图的上方蓝线) —— 因为后轮打滑比前轮更严重。
  • 规定了各制动强度下的后轮制动力最小值 (下图的下方蓝线)—— 避免在湿滑路面上过早地达到附着极限。

可以看出,在大部分的制动情况下,前轮与后轮都要有制动力。所以,非四轮的电动汽车基本上是无法回收所有能量的

以上,我们称之为“A. 法规约束条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约束条件,就不一一论述了,只简单列出:

  • B.最大充电功率条件: 电机的发电功率上限、电池SOC限制、电池温度限制。
  • C.制动系统本性特性: 中早期的制动系统,前后制动力的比例通常是固定了。这就决定了,在电池SOC过高、电驱动力缺失的情况下,仍要满足“A. 法规约束条件”。(若安装EHB可避免此问题)
  • D.制动踏板感觉: 若没有踏板感觉模拟器,则还要考虑制动踏板感觉。
  • E. 与ABS系统的协调,等等……

清华大学张俊智教授详细研究过以上问题,总而言之在制动效率、安全性、舒适性等多项指标之间进行权衡,仔细地设计电制动与液压/机械制动的控制策略。

总之吧,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再打个六折吧。

如今,只能增加22%的续航里程了。

而真实情况中,可能还不到22%。

亲身经历的工程项目:8.9%

为啥我对上面这些这么熟呢,因为我亲身干过 —— 和2位电气/线束工程师一起,把近十辆五菱神车改为了纯电动,并通过了2万公里的耐久性试验。

理论上,可以增加50%的续航。但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呢?——8.9%

工程就是各种妥协……

回头看看:

  • 由于驾驶工况的特征,有50%的能量是天然不可回收的。
  • 可回收的那部分能量中,在回收过程中,又有40%变成不可回收的了(变成热能)。
  • 受技术水平限制,又有一半多的能量不得不交给液压制动(刹车片摩擦,变成热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万岁!

当然,当前主机厂能达到的肯定比这个高,毕竟当年的条件太简陋了,策略设计上趋于保守了。

最后给个结论:

  • 能量回收能增加多少续航,取决于3个环节:驾驶工况、动力系统效率、控制策略。
  • 在三电技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前2个环节就决定了企业所能达到的能量回收潜力上限
  • 在NEDC工况下,上限约为:增加15%~25%续航。这种情况下,与 @苏黎世贝勒爷 的结论相同。
  • 在更接近真实驾驶的EPA与JP1015工况下,上限约为:增加40%~50%续航
  • 因为安全性是死线,所以在主要厂当前系统集成控制水平下,此上限要再打个三五折
  • 随着主机厂系统集成水平的提高,有望在3-10年内做到不打折、或只打个八九折

[1] Gao Y, Chen L, Ehsani M.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for EV and HEV[J]. Hydroelectric Energy, 1999.

[2] Zhang J, Li Y, Chen L, et al. New 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rear-driven electrified minivans[J]. 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 2014, 82:135-145.

[3]Zhang J, Kong D, Chen L,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ntrol strategy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of an electrified bus equipped with an anti-lock braking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2, 226(4):494-506.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不用充气的轮胎流行不起来? 
  国六排放标准在北京、天津等省市提前实施,会对消费者购车带来什么影响? 
  为什么美国阿波罗登月漫游车的制造成本为 3800 万美元,而它只是一辆电池驱动的汽车? 
  停车不回正方向盘对车有伤害吗? 
  如何看待亳州大众CC失控漂移撞电线杆致2死3伤,车身几乎断成两截? 
  江苏南京一辆迈凯伦跑车追尾平板货车,插入平板车车底,车辆几乎报废,开豪车有哪些安全事项更需要警惕? 
  怎样评价TopGear三贱客的车技? 
  卡罗拉双擎/雷凌双擎有哪些缺点? 
  一个人开车,一次性开120分钟,会伤到汽车吗? 
  对于丰田混动来说未来还有什么挑战?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大跌眼镜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下一个讨论
会计师、律师、投行谁最有可能搞砸一个 IPO 项目?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