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人口这么多,为什么顶端人才比不了西方? 第4页

                    

user avatar   zhou-tong-xue-49-51-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个环境的原因,说具体了敏感。就说现象吧,自己品。

1,底子薄,其实中国从农业到工业到现代,都是世界上最强的抄作业者,但都不是一个创新者,我们压力太大,追的太急太要成绩,所以底层学科理论不受重视,只做有目标的,无目标的根本不做。古话说得好,温饱思淫欲,中国人老跟温饱较劲,没工夫思淫欲,其实思淫欲升华了就是创新,中国人明显创新能力不足,不爱研究底层,但很多创新都是从底层孕育出来的,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有什么用。

2,垄断,这个很重要,外国有篇研究文章就是说,中国互联网繁荣,其实是墙的作用,使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避免了大部分的竞争,而中国的互联网份额占世界的40%,尅提派瑞的粉丝数不如姚晨……有些人老怪中国企业不够稀罕人才,那当然了,垄断的饭更好吃啊……那自然,我们的人才更多的是资源的霸权,而不是竞争的能力,你说你技术多好,不好意思,谁拥有更多的占有资源的权利才是人才,我们不需要竞争。中国的房子质量有那么好么?那你凭什么卖那个价格,还不是土地的垄断、开发商资格的垄断,你说一个顶级的建筑师,和一个能拿地的关系户,谁特么是人才?!百度的工程师都说,如果可以,他们更希望用谷歌……所以中国的就算你是人才,你也希望自己能够避实就虚的能获得更多的人脉、关系……那具体工作谁还爱干?不干怎么发展?

3,整个对科研钻研方面的不尊重。国足弱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基础啊,14亿人选不出11个踢球的,但人家不是说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太差,不是从14亿人里面选,是从5000多个注册的踢球人里面选,14亿是人口,5000才是你的注册足球人口……很多领域都是这样,基层环境太差,我以前一个同事,去日本读社会学的硕士、然后博士,我朋友的同学,去日本读新材料的一个什么学个,搞科研的,基层,上完学就直接留日的,踏踏实实的做研究,与世隔绝好吃好喝的养着,路给铺的棒棒的,再也不用生活发愁了,比日本本国人都强。可这些人,算不上社会的真正研究的经营层,只是基层的研究岗,他们在日本,因为他们是搞学术研究的,就可以养老了,可如果他们在国内,我相信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生,还得为一口饭而奔波操心,甚至早早就转行或终止了学业。如果基层的科研人员都跑了,请问我们顶尖的人员,是从多少的基层研究人员里面选呢?!我以前还有个同事,学微生物的,我觉得他特别博学多才,本科生,做行政,一开始我都不知道,等跟他聊天了解相关知识之后,我都傻了,我说你这微生物这么牛逼,怎么不继续学啊,对我这种学渣来说,我好羡慕。人家说,哎,没出路,你不学到什么什么层次,一点机会都没有……这就是中国基层研究的待遇……足球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4,就算你做到顶头,就行么?!你的政审过不过关,倒了一定的层次,领导要不要搭理,各种各样的社交、各种各样的政治教育与会议,等等这种社会的、关系的干扰因素,你还有多少能发挥在科研上?还是拿足球距离,已经很被动了,不是说一个什么比赛,前,开会,从足协大领导开始讲话,然后挨个往下讲,足足仨小时……赛前啊可是,我要是球员,状态都讲没了……上场前都犯困。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但有些时候都是一些宏观上看不到的问题,就好像癌症最开始都是从细胞开始的,你天天盯着瘤子不解决问题。说的深了还容易犯错误删帖什么的。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某一两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且有些时候,是一种群体无意识,一种感受性的。比如我短暂的在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我特别的浮躁,特别的没有安全感,想创业,觉得一种压抑,然后在日本工作的时候,这种感觉竟然消失了……啥创业啊,我才不乐意,如果有稳定的一份工作,或者有两份稳定的打工,我能干到退休……你可能觉得这不是没有上进心么?不是的,你用国内思维是没有上进心,那是在这种复杂和压力下,这样想当然是没上进心,但在那个环境下,就是一种坚持,没有顾虑的坚持,如果是搞科研或者技术呢,那也是踏踏实实的干到退休,哪怕一辈子只是个普普通通研究员……有这样的基础和基数,你才能有佼佼者出现啊。在国内,你刚有点成绩,马上就想着赚钱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未来?我有个同学是国内的算小有名气的漫画家,其实在他出名之前,他的技法真的成长的很快,但等他真正有点名气开始签约了……我看他的风格和技法就没有再怎么变过了,每天就像机器一样为钱奔波,甚至从他的作品上,也看不到当年那种创作感了,东家说怎么弄,就怎么弄……哪里还有什么坚持……

还有一个是解放思想,我只是小心翼翼的从我个人身边的事情和所见所闻的角度来说,深了都不敢写,怕犯错误,到时候费了半天劲敲的字还得删……这也是创新的原动力啊……算了,说多了犯错误。这些内容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留得住呢还……

解放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其实……呵呵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中国文艺的发展,就能懂了。

1990年的小品《小偷公司》里有这么一副对联:

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

说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能理解这部小品讽刺的对象,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端人才”的数量比不了西方了。

把一切归因到经济基础的,可能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前提:除了个别不世出的天才以外,选拔人才时也是看圈子的。

说到底,选人才是在小圈子里选,而不是以全部人口为基数去选。

而且选人才的那个圈子,在经济基础上从来就是不缺乏的,就像即便在积贫积弱的清末和民国,各种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和自然科学人才(像建国初的那些文化和科学人才)也是能出现的,因为他们的家里大多不缺钱,甚至富贵兼备,直接就是名门出身。


9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比现在要差得多,但当时能在文艺上有建树的那些艺术人才(像当时的歌星、影星、名导和笑星),很多都是在世家圈子里出来的,在别人只能看样板戏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能合理合法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国文艺作品,欣赏“靡靡之音”了,有些甚至还能近乎实时更新地看外国新作。

而在通常情况下,选“人才”实际上也基本就是在这个小圈子里选,而不是在当时的8亿人或12亿人里选,其余的人除非因机缘巧合开了“主角光环”,不然根本就不在“被选拔范围”内。

另一方面,即便是出身平凡甚至出身贫困的人才,在八九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往往也比已经富裕的多的现在质量要好,像赵本山这样的笑星,纯能力仍比现在很多既衣食无忧又有家学传承的笑星要强得多;而像莫言这样的作家,在纯能力和成就上无疑也比很多出身富贵的写手强得多。而就整部作品而言,老《三国》的精细打磨也无疑比新《三国》的厚黑阴谋论要强得多,即便同是《西游记》,80年代的老版《西游记》,对细节的重视也比世纪之交的续集要强不少,老戏骨们拿着相当低的薪酬待遇,却能拍出艺术品,而现在天价片酬不断,往往出来的却是烂作,即便是同样的演艺明星,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画风也和现在不一样,能说这是单纯的“经济基础”问题吗?

人才的存在是一方面,但能让这些人才被“选拔”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把人才的出现单纯归结在“经济基础”上,是不合理的。

就像说国足男队,都知道注册球员少,都知道相关就业人员少,但即便是“少”,那也是相对足球强国而言的少,比大多数中小国家还是要强得多的,而且国足从来就“不差钱”,但国际比赛的战绩……就“很蓝的啦”吧?

而在经济水平远差于现在的民国和八九十年代,男足虽然也是差,但还没差到现在的程度吧,要说“经济基础”的话,现在的经济基础难道还不如当时吗?

越是上升期的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都很广,更倾向于“就事论事”的“唯才是举”,而对于“人到中年”甚至“暮年”的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就会更倾向于小圈子的“举贤不避亲嘛”,即便“体制外”的人才肉眼可见的强,也权当看不见,所以每逢乱世总是“出人才”,只不过这些人才,不会再为那个不“欣赏”他们的圈子服务了。

选人才看的是社会选拔机制,而不单单是经济基础。

或者说,只有当经济基础和社会选拔机制结合较好的时候,人才才会涌现出来。


user avatar   cheng-jie-37-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政治或文学领域或经济领域来看的话,任何国家都可以出现伟大的政治家,巨富或者有思想的作家,中国以帝国姿态出现各种载入史册的伟人,肯定不算少。所以大部分中国人都必须要诉诸几千年文明来寻找文化自信,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因为能熬几千年的文明,真的没有几个。

但在近五百年,如果按照科学领域来评判顶端人才(这些人推动了人类,而不只是某个国家)按照中国人口这么大的基数出现的“顶级人才“之少,实在不得不让人思考。

为什么说按照最近五百年来?(往前走中国自然不少光荣史,但世界各地区文明都没有差的,且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们主要看看为什么最近几百年为什么被动挨打)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不管是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人口的天生智商分布都是稳定的正态分布,不分人种,民族,国家,地区等。从前置条件来看,各行各业的顶端人才比较均匀。

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模拟的是人类历史人口发展,估计地球上大约活过1000亿人。在任何时候,中国和印度几乎都是两个人口爆炸区,目前也是唯一的两个人口上billion的人。

而我差不多把世界历史和各种古文明扫了一遍,最近五百年,能在物理化生等教科书上混一个名字的人,比如混个单位,混个XX定理,基本上是西方国家的人。

然后我看了大量纪录片或原版书后,瞥见了整个西方文明体系,教育体系,思想体系,文化体系,语言体系等等,我慢慢感觉到西方国家吊炸天的的秘密,大概能理解为什么除了西方国家,其他世界各地区最近几百年都匮乏顶级人才。

所以我以下的一些文字都是基于广阔的浮光掠影后得出的一点思考,但至少比单一接受信息看到的世界更广阔,我如果没有看到世界人口,世界文明,世界科技等发展,我没法建立广阔的视野,我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更狭隘一点。幸好最近几年一直在致力于去了解世界历史和文明,去了解世界各国顶端人才,我的世界才真正打开了。


❤️世界历史层面/人类历史层面

在过去两年看了大概200集世界历史的英文原版纪录片,包括看了四五本原版英文历史类书籍,以及最近我开始探索天才的心理和成长历程。

这个现象不只是在中国,在整个亚洲,整个非洲,整个南美洲都是这样的,所以这是一个一直以来让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西欧强国和美国等)困惑,甚至让很多前殖民地国家早出“后殖民主义”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后续阴影。

如果看世界历史风云变幻图,真真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是哪个地方崛起了?西欧!!!这是什么地方?靠近亚欧非交界处的曾经鸟不拉屎的蛮夷之地。这意味着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埃及,希腊,中国,印度,都是前浪,西欧是后浪。

人类一直处在“饱和式发展”状态,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上古文明级别,然后印度河文明稍晚,希腊文明或中国文明属于同一梯队,亚欧非是旧世界,美洲文明独立发展, 缺乏动物驯化,点亮了植物驯化技能,世界只有在新旧大陆连接起来之后,才能有爆发式发展,难道不是很可怕吗?这说明人类总有一天要“联合”起来,整体式爆发,但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还别说,西欧人为了香料,动力就满满了。

难道历史上瞧不起西欧不正是他最大的优势吗?这样就意味着可以把人类最先进文明打包吸收,而完全没有某些天朝上国的骄傲之姿(此处是复数,不是单指中国,因为我看到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文明太多了,在每一个地区,每几百年,都有一些帝国大佬以为自己吊炸天,最后都被历史推平,所以天朝心理不是独有的)

古老的文明最大的缺点就是,老不死的!

早该死了!

没死的也是苟延残喘。

之前看古埃及文明最震撼的一点是,除了阿肯那吞宗教改革时期,几乎三千年不变,宗教,传统等历经几十个朝代无法撼动,最终只能沦为希腊,罗马帝国和后期各种帝国的粮仓,叹~

我记得在纪录片里听教授引用古罗马的某个牛人diss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气势磅礴眼神犀利。

“埃及一切为了死人,希腊一切为了神灵,我们罗马一切为了人民”。(大概是这么说的,记不得具体原文了)

这是何等自信!曾几何时,古希腊像小弟一样瞻仰这古埃及宏伟的建筑,偷学了一点雕塑技能,刚开始雕的青年男女也都站得直直的,后来就开始各种妩(yao)媚(yan)动(jian)人(huo),然后刚开始罗马帝国的皇帝都是以希腊文化马首是瞻,比如像尼禄这样的暴君也很不得化身希腊文化的迷弟能日夜沉迷,但是古罗马就是能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让曾经仰望的古埃及成为粮仓,古希腊成为美酒佳酿的供应商。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

西欧负责带着人类往前发展,击鼓传花,大部分古老文明,无一不是百足之虫,再牛逼的奥斯曼帝国,大清帝国都被打成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真的难兄难弟,如果看到地处亚欧非交界处的奥斯曼帝国是怎么被鲸吞蚕食成土鸡的时候,就会感叹幸好这个国家还有国父凯末尔,否则土耳其也只剩一个君士坦丁堡了?)。

美洲和澳洲整个大陆的文明都被抹除,这么多大洲大洋都是最后这群人来负责征服的。



文化艺术层面

这一页,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我先写几个我熟悉的。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
Keats 济慈
Wagner瓦格纳
Liszt 李斯特
Mendelssohn 门德尔松
Balzac 巴尔扎克
Byron 拜伦
Thackeray 萨克雷
Tennyson

为什么法国堪称最傲慢西方国家?

下面这段是Will Durant的《世界文明史》第八卷的开篇,整本书直接命名为《路易十六世的年代》,太阳升起的世界。

可以看看下文,是何等的气势。1643-1763一百年的欧洲主导,语言,文学,和艺术上直到1815,让全欧洲人向往的圣地。

英法相爱相杀,哪怕法国吃了不少败仗(比如普法战争和二战吃瘪,之前看脱口秀还吐槽法国这点)但英国人在自己骄傲的语言,文化,思想上都完全没法碾压法国,历史上1066诺曼底公爵成为英国国王之后,英国上层文化一直是被法国文化引领。美国人听到英音都忍不住跪下,更别说听到法语了,美音和英音的区别之一就是,很多法语词汇,都更靠近法语习惯发音,而不是靠近英语习惯发音,是不是认错祖宗了?o(╯□╰)o

德国多次政治污点,永远都是《朗读者》里“忏悔者”的姿态。

法国的启蒙运动,革命思想,文学思想,艺术思想,政治觉悟,都是属于人类历史开天辟地的角度。比如把皇帝头砍了?把巴士底监狱推翻了?女权运动?这要是放在中国,印度,印加,非洲各文明里,再给1000年,估计也不行,古老帝国顽固程度之可怕,如果固守顽疾,要么湮灭,要么被革命,这难道不是一个宿命?

这还只是一个法国。

八国联军是哪些?一个个都是不是孬种。


世界文明历史从大航海时代,文明中心就不再是中国,印度,或者地中海了(其实这之前都只是区域性大佬,谈不上引领世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什么的,只不过是为那些北边的蛮夷之国开眼的,这就类似于开光,谁最后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轨道?最后发展起来的啊。为什么啊?因为没有包袱啊。

走在前面的反而不能啊,悲剧!

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亚欧非交界处累积的人类知识精华的回炉重造。

两河流域里起伏沉落的苏美尔,阿卡德,赫梯,巴比伦,亚述等大佬文明,北非的三千年祖师爷文明古埃及,文艺奶奶古希腊,地中海大佬罗马帝国,还有波斯帝国,之后还有各种伊斯兰帝国文明的碰撞的出来的精华。

这就好像发酵!!!

埋在地底下的好酒,到了1400-1600就全部开瓶畅饮了。

然后嗨了意大利一群家族。

可是谁看到了这一切呢?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等(再往北的都没有机会获得扛把子机会,只不过是最近两百年来背靠大树好乘凉)

最后谁干得最好呢?

英国!!!大英帝国!!!

这几个国家干翻世界!!!注意,是世界。他们的本土都是鸟不拉屎的小国,但什么叫“能量巨大”?

给我一个西欧蛮国,我可以干翻整个世界。


什么样的语言可以跨洲存在?什么样的语言可以称为国际性语言??

你祖上得有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才行!!!



我们可以有大量学术民工,不缺教授和院士(这些人当然都是顶尖人才),但土生土长伟大的科学家,能写入教科书的牛逼人物(不是自己国家的宣传,而是纯粹从学术从科学层面载入史册),估计微乎其微了,就算有那么几个,是不是在中国本土长出来的,还成问题,如果是本土诞生的,数量少到我们明眼人都寒心,对得起我们泱泱大国的人口吗?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难道中国是淮北吗?

一定程度上来说,过去五百年,世界各地都是“淮北”,不只是中国。

我们先承认这个事实,再来分析为什么。

只有亲自跟着西方文明史细致地走一遍就会发现,他们的顶端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几乎很难复制。

这本是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累积的成果,水到渠成就会源源不断,否则只是表面功夫。

我之前看纪录片里细致描述各种科学家,艺术家的时候,每次都受到非常的震撼。

在几千年世界历史里,能获得一个位置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天纬地之人,逐渐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某些地方看得我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备受鼓舞。

✨智商门槛/天赋门槛

能写入教科书的绝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在140-200,科学家之类的基本是150+,智商160-200是少年天才,智商140需要多年持之以恒,也就是勤能补拙,呵呵。

(我举个例子,按照我姐我弟对标,假设智商140,考研轻松390+)

哪怕是智商160+的人都不少,全中国每年少年大学生,比如12-16岁上大学的很多少年天才的智商都不差,但能不能成为教科书里的XX家,这不是教授头衔,院士头衔,几个CNS期刊就能保证的,也不是诺贝尔奖能确保的。

得诺贝尔奖的不都能写入教科书吧,至少不是每个普罗大众都听过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吧。

我们要考虑历史的大浪淘沙效应,考虑世界范围内的候选人效应。

再牛逼的人,如果放在世界文明范围内,都能比出个此长彼短来。


如果看过《莫扎特》自传,他有绝对音准,录音机式记忆,一遍创作成型能力,还从小疯狂练习各种表演技能,死前重病缠身还日夜创作,连监视他的保姆都受不了。

拉玛努金的自传电影《知者无涯》,他没有正规的数学训练,自学成才野生路线,写了几千个公式,完全没有证明,且不需要证明,对他来说这些公式天然如此,在他脑海里形成如此,据说是晚上做梦有人教他的。

他为了让凡人(剑桥一群数学教授,包括罗素在内)能理解,得了肺结核,吃不饱还日夜工作,最后英年早逝。

在七八十年后,这些公式被发现,其中一个公式揭示了黑洞的秘密,如果多活几十年,估计都能写出更多宇宙奥妙公式。能独立证明他的某个公式,就可以获得一个菲尔兹奖。


米开朗琪罗,堪比达芬奇的文艺复兴全才,也是精力旺盛,追求完美,八十多岁了还亲自画。


特斯拉自传,有180+的智商,几乎每天睡3-4个小时,日夜工作坚持到了八十多岁,他有千里眼,顺风耳,过目不忘能力,超强的意志力,大脑虚拟3D能力,看了海量的书籍,掌握十几门外语,他十八岁之前有好几年都能看到一个虚拟的高科技世界且能对话能生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他的发明创造如此超越时代,因为他在18XX年面前有一个VR高科技世界,也许就是我们21世纪的世界呢,所以他会一辈子疯狂打造各种未来科技。


基于这样的一些智商参数和天才指标,可以想象这些人都是什么配备。

最可怕的是这些天才几乎都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研究,而且是他们自己天生擅长的领域,这已经超越了中国99%以上的同等天才。


按照和这些天才对准benchmark,中国的天才培养是逆势培养,“把天才培养成地材”。

即按照社会或家长或老师的需求来打造人才,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哪儿天赋异禀了,甚至那些天才自己也不知道。

过去几年可以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顶尖的学生,包括顶尖的学生,学校,老师,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说真的,我真的很失望。我以为到了北京,接触到清北中科院的学生和教授,我会感觉到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抱歉,没有!!!不是不够好,是蛮好,但不够好,我见过好的,我知道什么叫做最好的。也许我看多了太多理想的电影,我知道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但如果我都瞥见了最顶尖的部分样本,依然没有感觉一丝理想中的样子,我不是在说痴人说梦话的梦想教育,而是我能看见且操作的教育理念或模式。

也许我只是一个人,我没有遇到,不能说全中国完全没有,但是我想通过这个感受来说明,按照我这么敏锐的感知力,丝毫感觉不到理想中的教育存在,这不是我个人的夸张,而是一种系统性毛病,我的教育体系是可以把天才变钝的。

一方面原因是,中国文化里几乎不鼓励这种惊世天才,因为“皓月之辉岂能盖过萤火之光”,

我们的文化里已经设定了标杆模范人才了,差不多只设定了一条轨道,我们的历史里有苏轼,王安石或王阳明的大儒大官,这算是我们的理想中的儒家极致人才了,这的确是我们的文明体系里顶级的人才了,但缺乏世界引领性,至少华夏文明或汉语文化本身没有占到这个先机,就很难去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和思想。

另一方的原因是,中国文化里几乎不鼓励个性十足的大艺术家。

科学这个概念基本不在儒家文化体系里,如果我们的科举制度,不只是文官制,不只是武将制,还可以是科学范畴,生物,物理,天文,地质,工程,等等,中国人还不抢破头地探索发现,发明创造?可是这本身就违背统治者传统,这需要赋予人民极大的智慧和思想,而这本来就是可怕的事情。儒家体系的好处就是筛选出帝国运转螺丝钉,螺丝刀也是要有资格的,不听话的直接拧掉。那么如果人人都致力于当一个越来越陈旧老化的机器的螺丝钉,最终不是一起沉没/匍匐在世界民族之林吗?

我们也从来不鼓励个性十足的人,再屌的天之骄子也要跪着说话,李白这样的最好千金散去别回来,为大唐盛世曾添一抹光彩,可别在天子脚下添堵了。到了明清时期越来越闭关锁国,试试?

而这本身就是对天才的抹杀。

能够站着,为什么要跪着?

我情愿站着鬼嚎,也不要跪着长歌。

如果我有美丽的羽翼,却要被人剪掉,我选择死亡。

如果我是一只凤凰,却要关在笼子里,我也会选择浴火。


说得难听点,天才都是傲娇的,得给人才起码的尊重。

纪录片里有好多人都是30-40年坚持一件事。

很多人都有着超前的认知,因为没有教育环境或不能理解不能利用,而被环境摧残, 在这些有幸认识到自己天赋的人中,几乎无一例外不是坚持一辈子。

很多人生前不收认可,人到中年或老年,或死后被人认可。

试问,一般的人还坚持得下去吗?



我们按照这样的经天纬地的教科书人物来对标,我问过一些朋友说我们中国能出现那样的和世界标杆人物齐名的Renaissance man吗?

很难。

从基因上,从智商上,不缺,这个世界都不缺,中国不缺,印度不缺,印第安土著也不缺。

但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人物,

当然能有,但数量太少,比例上对不起billion级别的人口。

我发现有几个我身边的朋友估计智商在140-160之间,我们这样的人干一辈子都未必能有那样的成就,就是对标那些智商170-180的人,我发现也很难。

做到以下才有可能,因为能不能载入史册,得在世界范围内,一较高下。


顺应天赋的发掘和训练

大天才不是“因材施教”出来的,一般人教不出来,只会把天才教毁了。

要么是找全国顶尖的人来指导来带路,要么是给足够资料和资源让他自己倒腾,可能十几岁就可以让全国最顶尖的人汗颜。比如毕加索,比如莫扎特,还有很多天才都是二十岁左右就名垂青史了。

这些人很多都是三五岁就开始,生长在XX世家,凡是不具有这样背景的,总是天赋异禀,如果成年后再去训练,就算成功了,也是几十倍的代价。

从几岁到十几岁是大脑发育关键期,为什么动物界的动物都能生下来就打滚?因为他们智商低!为什么智商低?大脑容量小!为什么人类进化几百万年,大脑容量从300cc到800cc,到目前正常成年人1200cc,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人类的大脑发育停止要十几年,因为我们的大脑要在发育,如果在这个时候精准地识别出天赋所在且系统性练习,至少可以在天赋之处实现几十倍几百倍的效果。

我举个例子。莫扎特本来就有着极强的音乐感知能力,而人类在两三岁的时候,假设听觉和狗没有区别,在小小年纪就训练各种音高差距,对他来说这些差距就跟我们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样明显。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想过当演员,当科学家,当外交官,但是长大了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更别说写入教科书了。为什么呢?我记得我以前想当一个导演,很快就发现不现实,到现在了,我拍照都会被男生鄙视,我根本没有画面,构图,镜头的理解,只是觉得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身份。后来我了解一个男生16岁的时候,就已经写了好几个剧本获得大奖了,我一个学生家里是科研世家(科三代?哈哈哈)从小往来无白丁,基本上是

持之以恒的努力

如果智商奇高160-180甚至200还有上面的条件,这样条件的人每个国家都不少,这还得看谁能创造出划时代的成就,如果一件事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和影响力,是很难进入教科书的,大家都是科三代,或者教授世家,在全球范围内,谁有比谁差了?

普通人想要达到这种成就,更需要“持之以恒”了,强度堪比特斯拉或米开朗琪罗。

有点智商不努力,比如我姐我弟这样的,努力一个月能干好的事,绝对不会努力一年,你让他努力一年,他没有动力,因为太累了,且找不到那么宏大的理想。

如果视野有限,纵然有满身才华,也无处使出,也许身边的人会讥笑你

视野够呢?如果能力够,持之以恒几十年,估计能

如果视野足够,才华足够,


醉心于梦想的能力

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了解,而且很多人就是得到上天的优待,出身和教育,


痛苦的驱动力

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有着不为人知的驱动力,我目前为止还没法完全确定,但我已经感觉到了一些不可名状的力量,

表面上是人们看到的艺术家或科学家对于科学或真理或美的无尽追求,其实根本不止。至少我觉得那是一种使命感,怎么获得?很多人都是痛苦参半的。

我有好几个朋友说,自己无时无刻不痛苦,就是类似于这样的一种力量,转化成一种驱动力。


❤️人类文明之光--人才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太抬举臭皮匠了。

说得功利一点,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顶过一千个普通人,一万个!甚至有些人觉得,还不止。

牛顿一个人就把人类历史整体推动几十年!!!二十五岁以前!!!

我在看纪录片和原版书的时候发现,在西欧国家里,最让我震撼的是,很多国王,女王或权贵都会把艺术家和科学家奉为明珠,

去年BBC大火的《文明》系列纪录片,在谈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艺术家的时候,在极尽赞美之词之后,非常惋惜地说了句,然后这些人中龙凤在帝王面前只不过是奴才。

我心里感到无比悲凉,连西方国家教授都看不下去了,这还是以开明宽容的莫卧儿皇帝为例,如果是中国皇帝呢?奴才该死,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比我看到的《罗马》里,好多教皇荒淫无度,却知道赞助艺术家,赞助科学家。

我记得着墨极多的是米开朗琪罗,教皇认为他才是罗马帝国的明珠啊。

有一个Queen Christina,女人男相,脾气差,但她的终生事业就是扶持,赞赏各种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


❤️对知识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

我在看《解剖学之美》的时候,受到无比震撼我,从来没有想到死亡竟然具有生命力,人们从尸体里看到了无数的美感和真理,而人们也好不掩盖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渴求,人们也不掩盖自己对死亡对身体的表达,而且还能严肃对待科学分析发展成现代的各种门类学科。

从古希腊时期历数到最近100年,无数人都把解剖当成一门科学或艺术对待。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看《解剖学》之美会看到治愈。

感觉到了极大的美感,对于人体奥秘的满足。

在拉斯维加斯有一个body秀,就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解剖展览,买票人员还告诉我尸体都在来自中国,我一脸骇然。

如果西方国家两千年甚至三四千年(尸体的解剖或保存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积淀能被我们一股脑学会,也太简单了吧。

以前那些雕塑家或肖像画家为了画画还要学解剖!!!

能想到吗?在还没有福尔马林的时代,画个画需要摸死人尸体。

当然医学生更不必说了,这就是现代解剖学的形成过程。

有时候还要去偷尸体,非凡买卖。

当时还有当时还有公开解剖死刑犯,主要是观摩学习之用。

我在想,凌迟堪比这样的解剖了吧,就算能凌迟一千次还让犯人不死也是一种绝活吧。之前看莫言的《檀香刑》,头皮发麻,可以凌迟,可以施檀香刑,因为这身绝活被选中给民族英雄上大刑,血淋淋的示众,还有麻木的群众抢人血馒头。(还有《红高粱》杀牛绝活用来剥头皮,直接都疯了啊。)

这绝对是一门绝技,能写成一本书尽数其中门道吗?能得到体面的地位和人们的尊重吗?很难吧,想想都不可能。印度也是,把人分成大大小小的种姓,屠宰,殡葬行业等都是不可接触的贱民从事的职业,怎么可能从方方面面被人正视,怎么可能有人醉心研究,放到台面上呢?(我知道宋慈有一本洗冤录,里面有一些判案方法,刑侦手段和解剖技巧。)

西方科学在文艺复兴之后就井喷式地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被突然迸发的古人智慧和兴趣给激发后进行一阵模仿和复苏后,持续的百花齐放带来的各种交叉刺激,使得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世界的奇妙,眼花缭乱和稀奇古怪带来的快感,我能懂,因为相当于终于破解了多年的疑惑,找到了苦苦探索的答案,或者至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借着古希腊古罗马名义去研究稀奇古怪的事物了,不只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还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在神学院里上大学研究植物,动物,岩石可以受人尊重,在解剖室里倒腾死人的经脉骨头再出书销售可以获得巨大财富和名声,只要有点才能都可以找到赏识的patron赞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且功成名就,所以无数能人异士前仆后继,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大量的累积,现在看来这些东西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但那时几百年前啊,有些我现在看着还赏心悦目,但不管怎么说,无数想要在史册上留下一笔的人都在燃烧自己的青春和大脑,创造出了一本本著作,一幅幅作品,比如伦勃朗的画基本都有很强的解剖学知识。然后这样解剖学混这艺术,科学一起曲折发展几百年,发展出了一个个专业领域和仪器设备,方法教材,弹幕上无数医学生吐槽某某的书籍依然是教材。

如果现在印度人或中国人或非洲人说,为什么近几百年我们科学家寥寥无几?exo me?那几百年除了跪着种田,还干别的事了吗?

这就是科学的诞生过程。

看得我热泪盈眶,四个小时的纪录片,我终于从一个角度瞥见了一个很恐怖血腥的领域所带来的知识和真理,艺术和美。


❤️传统教育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现代文明的话语权


❤️顶级资源的获取


❤️枪打出头鸟的中庸文化

英语学习关注公众号:“萌萌哒Judy老师”或Judy English

自我认知和进化关注:几维学院 Kiwi Academy


user avatar   francoi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可以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中国为什么直到今天都还没发展成像美国那样,人均GDP50000美元的顶级发达国家?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从前很长很长时间里,中国还远远没有到“吃第六个饼”的阶段


首先在讨论学术层面“顶端人才”的时候,请记住,学术传统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而不是——今天我建立了物理系,化学系,明天我就能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今天我建立了数学系,明天我就能量产菲尔兹奖得主。要知道,新中国在1949年建国的时候,一大部分的国民都是文盲,共和国普及了70年的全民教育,大学生在我国人口中占比还是一个很低的数字——这题下面有一位答主提到,中国有本科及以上文凭的是总人口3%,我没有查证过这个数字是否精确,但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再者,让我们仔细想想,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即便在历史上有对外交流传统的上海,有多少人懂英文?全中国懂法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人又有多少?更不要说懂小语种,乃至懂古代语言的人才了。。。这个数字在最近40年里翻了多少倍?我没有确切的统计,但是结论各位可以自己去想。也许建国之初,乃至改革开放之初的学术情形,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是有点太过,但以家底而论,比之欧美那些具有数百年学术传统的国家,我们当时怎么比?


真以为搞学术研究这个东西,是能够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恐怕三十年超英,五十年赶美都是天方夜谭。对于需要迎头赶上的中国来说,做好基础教育,逐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并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向高等教育和学术发达的欧美日取经,这过程是要一步步来的。。。简单地说,新中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培养“民国大师”为目的的,最开始,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教育,让越来越多人具备生产建设的能力,令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更好的生活,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体,那个时候是以“吃饱饭”为目的,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自古便是如此


有了足够数量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高等教育才能逐渐扩大规模,高等教育水平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而科学技术研发水平,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以及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等等诸多环节,本身就跟高等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火候没到,再急也是枉然,火候到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在教育科研领域一样如此,切不可操之过急


何况,顶端的人才,是不是仅仅在学术领域?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这样卓越的政治家,放在整个20世纪都是最顶尖的人物,他们算不算顶端的人才?制造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令中国航天科技逐渐拥有今天成就,完成北斗组网,2018年内完成接近40次成功发射的科学家们,让中国海军空军几乎从0开始逐渐形成如今规模的军事研发科学家们,又算不算顶端的人才?大大便利人们生活方式的马云马化腾,令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华为任正非,又算不算顶端的人才?


再说运动员领域,略过中国人擅长的乒羽跳水吧。。。打破世界纪录的刘翔,NBA状元中锋姚明,两夺网球大满贯的李娜,作为亚洲人跑进百米十秒的苏炳添和谢振业,在泳池里叱咤风云,打破世界纪录的刘子歌,孙杨,叶诗文和宁泽涛等人,多次赢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侯逸凡,他们放在各自的体育领域算不算顶端人才?作为足球栏目的长期媒体撰稿人,想说一句,体育又不是只有足球。。。


诚然,中国还需要努力,因为在很多领域的确还是暂时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不能盲目自信,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着。但是如今的形势,已经是一代代的前辈,花了数十年时间奋起直追的结果,而很多东西也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比如说

这些恐怕都称得上是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成果了吧,未来的很多年里,我想还会有不少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成果,出现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之内。可以说未来5年,10年,20年,对于中国的国运来说都是重要的节点,在这里与诸君共勉


ps,“西方”这概念,虽然没“外国”那么强大,但也非常了得了,毕竟在妄自菲薄的时候,“西方”=美国+欧洲+日本(虽然是亚洲人,可人家一辈子都在梦想脱亚入欧呢)+俄罗斯(虽然俄罗斯和欧美不和,但人家也是广义上的西方呢)吧,虽然不如占世界人口80%的“外国”厉害,但的确是中国很难赶上的。。。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觉得题主对于人才的定义太过狭隘。

好像只有科技人才才算人才。甚至只有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宗师级别科技人才才算人才。

我个人觉得有个游戏挺好的。叫文明。

里面的伟人包括很多类型。

牛顿,爱因斯坦当然不在话下。

但是歌德,马可波罗,张骞,比尔盖茨,李白,莫扎克,拿破仑,秦始皇,哥伦布,孔子都算伟人。

大将军,航海家,探险者,大商人,大作家,音乐家,大科学家,工业大亨,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甚至革命家,摇滚歌星,都在里面是伟大人物。

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你的国家与文明的进步,甚至胜利。

当然设计师席德梅尔本身就是一位熟知人类历史进程的卓约的泰斗。他的游戏,其实玩家统计过。他对于科技还是挺重视的。

科技点数的权重是最高的。

文化次之。

工业力再次之。

宗教信仰再次之。

最没用但通用的就是钱。

我就想问问:袁隆平算不算顶级科技人才。哪怕他没有科研成果。没有学术界承认。

伟人二十八化生算不算顶级人才。没有这种人物,你我估计面对洋人腰都直不起来吧。

虽然我是个文科生。不少文科生日常黑伟人。甚至有些家世背景不俗的也如此。考虑多多少少挨过整。可以理解。惊讶于我仰慕二十八化生。

但我认为二十八化生,高于一万个泰戈尔。

泰戈尔的诗歌写得再好,英文再溜。也不过是个英国治下的印度人。

二十八生用炮声告诉紫石英号,你们在中国开几条船就作威作福的日子到头了。

这种文学手法老少皆宜,不分国度,不分语言,不分种族,一听就懂。比数学与音乐还要普世。而且又man又威武。还带着历史的简洁与铁血浪漫。

我很喜欢,很欣赏,很赞美。

这叫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用武器批判。

不然你哭泣一万篇文章,绝食一万次,人家杀你仍然不含糊。

这是一万个泰戈尔都做不到的。

二十八化生一顿炮就做到了。

至于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八生拿不到,甚至挨骂。说他文学不行。

这种改变社会,扭转乾坤,再造国体的经世文章不行?

放你x的狗屁!

又有什么关系。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那不过是腐儒老朽书呆子没有眼光而已。

拿破仑这样的英雄算不算顶级人才,谁又能评估,他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的推动,就一定比牛顿少?

毕竟他是立法者。拉枯摧朽的扫落叶。可惜受阻于俄罗斯。不然欧洲估计不是现在这个鸟样。

毕竟社会不起变化,科学也难变化。爱因斯坦一旦兵荒马乱,不免跑到外国。

而防止兵荒马乱,改造社会,就是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的工作。

至于商业社会。

比尔盖茨经商,就一定比做科研差么?

硅谷就一定不如哥伦比亚大学?剑桥牛津?

马云这样的人物,对于中国而言,就比杨振宁带来的影响力差么?

我个人觉得,对于普通人,马云比杨振宁实在多了。比如不少人就可以利用淘宝薅几千块钱,做生意活下去。

这对于贫困人口,下层青年意义重大。杨振宁虽然长远看,或许未来更伟大一点。

但没有现在,就失去了未来。

虽然从文明的角度来看,钱最没有用。

但是不会赚钱,你连今天都熬不归去。

你的自信立不起来。

比如十亿刀收一个曹雪芹,肯定大赚。

可曹雪芹连粥都喝不起,没熬过去。

别看我,我倒是可以熬过去。但看聪明人。聪明人有几个不是往钱多的地方跑。

我表舅,80年代公派日本留学生。国家签合同,不回来就找他要学费公派费。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日本方面大笔一挥。我们出!你留下。

于是他成了假东洋鬼子。姓都改了。

米国早期不也就是个暴发户,趁着一二战,发了不少横财。收购不少大脑。

希望我们有天也能发不少横财。

然后打出广告:

高价收购大脑。

就跟现在的篮球足球一样。我好像看了外国联赛。

没事,中国人这点气度是有的。


user avatar   dooe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财富分配极其不公平,国内没有顶尖人才的生存空间,少数顶尖人才留在国内大抵都是出于家国情怀。事实上我党到现在也是这么宣传的,那些为国家崛起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生活多么艰苦情怀多么高尚,那些大爱无疆的模范是多么无私无欲无求……

上至航空航天科学家,下到公司小职员,搞技术都是没有钱途和未来的。IT互联网算是非常优越的行业了,依然是年纪轻轻就必须努力转管理,即使想搞一辈子技术也得争取技术管理。我国目前的社会资源和分配还远远不足以让绝大多数人忽视吃饭问题而专心追求情怀,中国所需要的“顶端”人才大概是懂官僚懂管理懂投机的人才。


闲话补充,评论里莫名其妙黑起了日本挺嗨想起来曾经在看过一个日本节目里让孩子假装自己明明很蹩脚却非常想做搞笑艺人然后看家长的反应,结果节目中的父母都是震惊然后理解并支持。很多人在评论里比较、感慨,毕竟国内的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太多基于物质现实的干涉和强迫,无视孩子兴趣理想。

但是真的怪不得中国的父母,日本的社会极其安定平均且普遍生活条件较好,虽然难以大富大贵但小康生活无忧。因为薪酬分配平均,就业压力不大,他们有条件在青少年时期投入很大的精力到学科、体育和艺术的兴趣之中,甚至真的有很多人是不执着于升学的,在离开校园之后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并愿意投入极大热情的工作或者非工作的社会活动中。我真羡慕他们的青春,twitter上关注了几个跳舞唱歌玩音乐的中学生,自己创作演奏组团,偶尔办个live,发个视频,还能赚点零花钱,真美好。而我们学音乐的呢?我上学的时候音乐生体育生都是为升学而迫不得已的选择。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必须选择好就业工资高的工科,必须就业,不然真的会为活着发愁。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整体的落后,有钱的时间太短,有钱的人太少,社会资源远远不足,财富和政策的分配不公平也是没办法的事。人口看似很多但大多都为生计所累,真正的科研人口、体育人口、艺术人口……非常非常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搬砖人口,中国是世界工厂嘛。

如果每个行业做好分内的事就不需要担心明天的吃和住,如果每个家庭都不需要拼命追求财富摆脱底层,那么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凭自己的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艺术和体育才能真正变成全民的生活,理论科研和人文历史才能成为绝大多数人不因为生计问题而放弃的选择。那个时候,我们不被中低端劳动束缚的真正自由的人口才会多起来。


user avatar   ge_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顶端人才不是不多,是能让顶端人才发挥出顶端优势的市场、平台、投资、技术积累、基础设施太少,很多顶端人才干的发达国家低端人才一样的活。

先说一个事实: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是太弱,是太强了。弱是和世界顶尖高校比,强是和国家发展水平比。在这个问题上,后者的比较能说明问题,前者没有意义。

说个小趣事。革命时期,大量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加入八路军需要进行文化程度审查。一位知识分子在接受审查时,审查的军官问他“你什么学历?”他说我是交通大学的大学生(具体哪个大学不重要),于是军官拿印章在表格上戳下了“识字”两个字。

对于当代社会,985、硕士、博士,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其实都是个“识字”,待遇不同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激励一下你去读这个书,不是真的非得读个博士才能干啥啥活。大材小用现象不是普遍,是无一例外。至于为啥要刺激人去读书,除了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把解决就业问题的锅往下一届领导班子头上扔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各行各业恐怕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宁让人才等xx,不让xx等人才。”xx在军队叫做装备,在社会上可以是投资、技术、基础设施、市场……没有米的巧妇和拙妇没有区别,没有这些东西的硕士博士们和二本也没区别。

现在的问题就是,还真没有。咱这块地肥力不行,红富士的树苗撒下去只能长出来个小果果。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停的在强调和发达国家接轨,但是平台、社会投资能力、技术积累、基础设施、市场还远远远远没有接上发达市场的轨。985、硕士、博士们学习着和发达国家水平看齐的教育,毕业立马投入到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社会中,社会就这么low,老天爷也没法儿让各位顶端人才的体现出顶端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上学啊?为什么不上个专科直接工作,反正照你说专科也能做的了?

因为就业这个事看的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配不配。因为这个社会不仅low,而且很小,很挤。恢复高考至今以来中国本科招生人数扩大了48倍,社会可没有扩招,国还是这么个国,市场、基础设施、资本、技术比起当年是扩大了,但是肯定没有扩大没有48倍吧?如果你真的只上个本科,你是干不了“本科该干的事”的,因为比你强的多的人在干本科干的那些事情,你只能喝西北风去。

我每次听到有人吐槽中国教育教的太多,这个不需要学那个不需要学,我觉得操的心有点多了。因为不管教啥,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不会变的,就是筛选。中国教育是一个筛选器,通过教授一些知识并进行选拔考试等手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我说个笑话:如果国家愿意,中国的初高中可以教六年的烹饪最后找一个合理的评估标准,炒菜炒的最好的去清华。只是教啥不是教,考啥不是考呢,顺便弄点有用的。所以你看高考强调的并不是知识全不全面,最重要的是区分度,能拉开分差才是最重要的。谁管你课本的知识没有完全考查到啊。

所以多学习诚然是可以学到更多知识,但是更直白的目的是为了在筛选的时候筛到更高的位置,读研读了什么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读了。前边说了体制还是希望你读书,你读了,体制就会给你更高的竞争力、更高待遇,但是当你凭借这个通过筛选,坐在了一个高一些的位子上,当你埋怨做的事情和你本科时候心目中干的事比都嫌简单,当你埋怨我的能耐要是放xx国能做出来多么逆天的成就,当你埋怨这国是不是不行的时候,心中默念一下:

这国还就是不太行,不行好几百年了,但几十年来十几亿人就想着让他行,越来越行,行上加行。我也应该该干啥干啥、能干啥干啥,等这块土地肥沃无比的时候,种下去的树苗就可以有多大能耐结多大的果子。


user avatar   wang-shi-san-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种种困惑,其实是一个问题:基于最近宣传原因,觉得我们好像富强了,实际又感到了差距,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和舆论导向相左罢了:我们与自己相比,进步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但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我们与英法相比,有学者认为落后始于明末,就按二百五十年的时间来计算。我们开始追赶,四九年至今才几年?


年纪小的朋友估计很难想象了,“一穷二白”——这是个很让人热血沸腾的词语。我的爷爷到现在居住的城市时,该城市只有火车站一个,平房百余间,其所在单位全员上阵,亲手扎帐篷、伐木材、建营地、烧红砖、盖房子、植树、夯土修操场……


物资、资源是什么?


卡车要花钱买、卡车要烧油、油要卡车运——这些全部都没有。有什么呢?有锅、有斧子、有有限的粮食与罐头,灶台泥土堆砌,土豆是地方送来的,还送了种子——等种子发芽、开花才有的吃。


养猪,粮食不够人吃,自然灾害了,草根也不够人吃,猪崽都饿死了。牛吃的豆子是我爸小时候最喜欢的零食,为什么要养牛?牛可以耕地,耕地才能有粮食。


就是这么简单。


更简单点说,我们没有资金、资源建设很多研究所,我们不能提供很多脱离生产的岗位。


没有技术,粮产量上不去,粮食不够,不能发展技术……我们用很多年的时间,用健康换来了“跳脱”,我们逃出了这个恶性循环。


同时代,英美有了计算机、有了互联网、宇航员飞出来地球,他们嫌麦当劳不健康,发明了低脂、低碳饮食。


我们要追,还有很久的路要走,区别在哪呢?过去我们是白手起家,借邻居的锅与米,现在我们要求科学布局、精细化管理、重点突破。犹如一场马拉松,过去我们根本看不到对手在哪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见第一名的背影了。


—————


有朋友谈到踩踏原则。


在德国遇到很多大学者,把我的自尊心碾成粉末扬了灰随风散尽。有位老师安慰我,你的年纪,我在巴塞罗那追姑娘。(其实他不知道我的年纪,只是一厢情愿的觉得亚洲人年纪小。)


放在岁月中去思考最是有趣。


我们一起喝酒时感慨,人家“没事”啊。


什么是“没事”?


不用赚钱啊,不用考虑收益,生老病死迎来送往都非常淡,自己按照兴趣去钻研,几十年如一日的沉浸在科研中。


为什么不用考虑赚钱?五十年前,他就住在人均一百平的房子里,有面包、有咖啡、有壁炉、有淋浴、有烤箱、有钢琴,他看到父辈就是认真科研,无欲无求的慢慢等待一个教席,为之奔波流浪,一个国家二十年里就这么平静,一个城市十年内没什么变化,待到他成年,无非还是重复罢了,他的预期就是这样,很少有人忽然想去赚钱……


我们呢?十年前在做什么?二十年前呢?三十年前呢?


—————


践踏的背后,不能完全说是“体制”。软科学其实有个弊端,其“无力、软弱”,科学的环境可以保证无错,却不能保证高额利润。更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制度就等于厨艺。我们认为好的制度是符合当下生产能力的,就如好的衣服是符合穿衣人的身材的。衣服,有裁缝,可以随时调换;制度,最好的裁缝,也只能试,而且变化缓慢。


基数不够大的时候,做什么都觉得掣肘,只得拆了东墙补西墙。三个苹果分给二十个人,任谁来分,也不可能填饱肚子的。三十个苹果分给二十个人,哪怕有贫富差距,终究是吃饱了。


我们的研究所太少了,我们可以提供的科研工作岗位太少了。我们的科研人员需要分心的事情太多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同学同事美丽女学生。不外出讲课,买不起奶粉;不兼行政岗,中年后难受……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不是科研人员待遇低,也不是科研人员贪心,难以满足,而是社会快速发展、变革阶段的矛盾。人不会吃了一个苹果就满足的,也不是需要一吨苹果才能满足,更不是说全社会每人一吨苹果就满足了。


社会需要一种沉淀,人内心中的第一追求其实是稳定,政策制度的稳定、生活的稳定。稳定难寻,人心饥渴,自然畸生出补偿(攀比、抱负)心理。


归根结底一句话,这就是整体还处于发展阶段。


待到我们的名校、实验室超过英美欧盟集合,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比例远超英美欧盟,整个社会结构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二三十年里平静安逸,我们自然也可以筛选出热心学术、志在授课的研究生、研究员了,民族中自然会诞生出醉心于奥秘而非权术的学者了。


为什么有人感慨,现在读博留校成了拆二代专利?本就是如此才对,没钱没资本,你能静心科研吗?曾经是大家都没有,一起边生活、边工作,所以我们只有那么几个科学家、学者,都是顶级的,一看出身还都特显赫。地方普通一本二本院校里,一群和政府/国企职员没什么区别的老师——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进步路上的成绩单——虽然难看。


很多人骂,大学之大,不在建筑。呵呵,他们以为盖房子很简单吗?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科研更要沉心静气。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那天没来临前,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科学稳健,刻苦专研,闷声前行。


————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


前几天看四十年特刊,小平同志在日本新干线上的影像资料。很心酸,人家三四十年前已经那么先进了啊。同志们啊,革命尚未成功,戒骄戒躁,踏实工作,俯首前行啊。


百年树人,不能忘啊。


user avatar   zhuang-yan-1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0多个回答,没看全,不知道有人提这个没有。

崔琦,一个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出生于1939年河南的农村,其父母是在40多岁的时候才生下了他,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三个姐姐。或许是上天的馈赠,又或许是真的文曲星下凡,他一出生以后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能力。

一接触这些东西,他的大脑里面的某种细胞就似乎被开发了出来,对于所有的数字,他都有着极为强悍的接受能力,而且还经常性的举一反三。

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他在和父母一起下田种地的时候,经常性的能够合理的规划出耕作方式方法,而且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农田,只需要量出边长就能得出面积。

在村里面曾经还有人调戏他,让他去测量一个旗杆农田的面积,结果他只是简简单计算了一下,立刻得出的面积数据,一下子惊讶四座。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状元郎”,即使他只是生活在农村。

不过相比较于他本人的数学才华,他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来自于母亲的约束。在前面的时候我们就说了,崔院士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期望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所以她把一切都培养在了儿子身上。

早些年,他的母亲受到中国人传统道德的约束,不能接触太多的识字和文学内容,所以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自己儿子身上。因此,崔院士一出生,立刻得到了母亲的全面照顾,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接触了数学。

1951年崔琦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他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平台。通过努力完成了学业,并且获得了惊人的成绩。

随后在1958年的时候,他入读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在留学期间,崔琦各门各科都学得非常好,堪称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很快又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且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当时他还只是28岁,但已经在美国顶级实验室做研究了。

紧接着他又独立自主,一方面搞研究,一方面积累知识。在1984年的时候,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他的天才之路已经不可阻挡。

此后,崔琦又开始研究逊电子的状态,为电子量子的突破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现代物理学很多分支理论做出了补充与完善。正因为如此,他在1998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是每一位科学家一生中的最高成就,全身的努力,天才的证明,还有未来的荣誉都在这一刻爆发开来。

不仅如此,很快美国方面也给予了他认可,给了他美国富兰克林物理学奖。到当时为止,崔琦教授已经是第6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可谓是荣誉加身。

根据崔琦教授的回忆,他觉得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于母亲的遗憾。别看当时崔琦教授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但他其实一生中最为遗憾的就是父母,最挂念的也是他们。

在崔琦教授留学外国期间,他的父亲很快因为3年自然灾害期间活活饿死了,而且他的母亲,随后又因为各种质疑,甚至还遭到了所谓里通外国的罪名,所以很快也忧郁而终。虽然他在国外成就斐然,但是两位至亲居然惨死,这让他的人生永远留下了遗憾。

回顾当年他去香港读书期间,他不止一次提出要退学回家,因为他感觉在外面根本就是一个孤儿。但是,他母亲时时刻刻打电话安抚他,并且帮助他树立信心,这才有了后来他一步步走出来的诺贝尔奖之路。所以回首自己的人生,崔琦教授觉得所有的荣誉都比不过母亲的安慰,比不过父亲的陪伴。

甚至崔琦教授还提出,如果可以的话,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农民,甚至大字都不识一个也没有问题。因为只要自己留在家里面,父亲未必会饿死,而且母亲也不会忧郁而死。如果用这一切来换取荣誉,那么他宁愿全部丢掉,回到最开始的状态。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做个类比,全世界70亿人,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多有人口加起来都找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才能把唐诗写得比当代中国的业余爱好者更好?

你肯定要说,我谈得是科学,唐诗是文学,而且唐诗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外国人懂汉语的本来就没有几个,不会唐诗很正常。

可是吧,你要是仔细看看西方的科学体系,生物,化学,物理等等基本都是英语,法语,德语体系上生长出来的。它们根本就不是从汉文化和语言上长出来的东西,中国相对落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类似的事情几千年前也发生过,早年中国有一千多万人口的时候,匈奴也就几十万人,但是骑兵就是打不过人家。可是后来,我们学!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的兵营里就有不知多少匈奴人,结果终于在草原上可以跟匈奴骑兵你来我往的打,两三百年都让北边游牧民族无法成气候。

所以落后其实是一件很普通,很常见的事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能在某个特殊时期利用自己的优势纵横一方。但最后的最后,强弱不是取决于谁的先发优势,原创优势有多么强,而是取决于会不会学习,能不能融合。一个善于取长补短的民族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民族。

我们其实还在路上。当然,学习和融合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国家现在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包括建军,科研,基本上都是学自西方的。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我们在政治理论,经济理论上对世界的贡献还很小。我们还没有把融合做好,等到融合完成了,就会有创新,而现在隐隐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学习,消化,创新,这本是一条很难很苦的路。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某人口专家言论「中国人口根本不可能塌陷式下滑,甚至雪崩」? 
  四川的男人怎么样? 
  如何看待七旬奶奶用旧衣服改造时装走红网络?你希望以后自己过着怎样的老年生活呢? 
  如何看待我国出生率持续下降,去年至少9省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蕴含了哪些原因和现象?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为什么日本面积不算很大且多山地还能住下 1.2 亿多的人呢?(注:日本面积不算很大是相对来说的)? 
  「租庸调法」和「两税法」是否造成了唐朝户数的大量减少? 
  生育率低对个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 
  漫威怎样安排《上气》的剧情,才能让东西方影迷都满意? 
  80后和00后的童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90后们怎么看中国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 

前一个讨论
如何回答华为公司面试题「一头牛重800公斤一座桥承重700公斤问牛怎么过桥」?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西梧州学院以东航乘客需要献血为由号召学生献血?





© 2024-12-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