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时候,失败百次能重起百次,但为什么一被清朝打败就恢复不了呢?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明朝和士大夫共天下,交税这种不体面的任务全留给死老百姓。大清不那么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能落实收税的硬指标,让富人也掏钱。只要让清军稳固统治华北、华中六七个省,财政动员力就高于大明两京十三省了,对农民军来说是强过明朝几倍的对手。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注意上面第一栏年份,顺治9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都不是清朝领土,北方又有沙俄和准噶尔逼近。虽然江南已经平定,但接下来几年还有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还在打拉锯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花。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就算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两(欠账很多)。到了明末,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就是末日。

更讽刺的是,清朝入关,缺乏文牍资料,拿来征税的凭证就是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即清朝完美落实了张居正没做完,其他明朝官僚不想做的事情。

幻想浅绿:【史图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55 满清入关 南明内斗

除了收钱效率不一样,明清花钱效率也不一样。

大清有五六万无法收买的核心部队打底,知道自己有多少士兵,也舍得给一线厮杀的人砸钱,就算快亡国了,慈禧也知道兵是雇来的不是抓来的,愿意给新军一个月四两银子。明朝总是逼急了才给军官足额的经费,理论上给每个兵发一两多的月薪,实际拿到多少天知道。相比之下,当然清军更有积极性打硬仗,给李自成的压力远远超过明朝那些养寇自重的军阀。

还有,明朝的岁入有相当一部分是力役和实物,中央政府真正能调配的财政最多三四百万两,很难在各地随时调用。所以即便仓库里有东西,明朝官军也很少能拿到足够补给,只能一路行军一路抢劫屠杀,成为各地汉族民众最恐惧的武装集团之一。清朝一多半收入是银钱,调动起来相当方便,所以清朝军官虽然也贪婪,却知道沿路抢劫会影响行军速度,有战斗任务的时候肯掏钱买东西,也有钱可花。清军的机动能力当然秒杀明朝,也能对付拖家带口的农民军。

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懂得忠诚的基础是利益。满洲皇帝抢钱下手狠,该撒钱的时候也不会琢磨着用大道理省钱,只要打胜仗不在乎别人也跟着发财。清朝从初起到灭亡,3个世纪间都能动员内地商业力量,支撑数万战斗部队远征新疆,击败远胜于汉唐时期的边疆民族。在大英帝国的蒸汽船开进长江之前,帕米尔高原以东没有什么力量是清朝的对手。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pang-mi-1-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不请自来。纯手打,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先上结论:李自成和明朝的关系,是【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是【作物和土壤】的关系;宿主死了,寄生物自然也活不了;植物离开土地,也断难生存——所以在明朝的土壤环境里,李自成可以重生千百次;灭亡明朝后,李自成迅速败亡。

关于李自成的论述,鉴于知乎已经有足够优秀的答案和充足的相关文献,我不在本文过多讨论;我主要通过对明朝各阶层的描述,论述李自成出现并且寄生、壮大于明末环境的必然性。

李自成是明末社会大环境的必然产物,李灭明是偶然,但是明朝亡于流民则是必然。没有李自成,也必然有罗汝才,张献忠,马守应,拓养坤,高一功等其他流民帅完成灭明事业。一个高迎祥倒下了,一个李自成站起来了,一个李自成倒下了,也会有千万个李自成站起来;所以李自成可以和明朝交战失败千百次,最惨的一次18骑亡入商洛山,但是再次出山的时候,又可以啸聚百万流民,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明朝的打击,直至明廷覆灭。

以下从4个方面入手:宗室、勋戚官僚、流民、皇帝

1、宗室

明末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空前严重,大量的宗室、藩王占据海量的良田沃土,贫民则无立锥之地:比如蜀王在成都附近的庄田,居然占据了当地可耕地总数的70%。

王府有者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
中州地,半入藩(王)府。--《中州杂俎》

再比如神宗的弟弟分封卫辉,占田四万顷;神宗的爱子常洵,食邑洛阳,占田两万顷,民间称“瘦天下以肥福王”。

四万顷什么概念?诸葛亮封地在成都,占田15顷(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朱明随便一个有势力的藩王,私人庄田就能千倍于诸葛武侯。

再比如封地在开封的周王:

周藩郡王多至七十余府,将军不下千余。--《白水县志》

而明朝宗室在明末有多少人呢?万历三十二年,全国宗室是13万,到了万历的孙辈崇祯时期,宗室总人口至少在20万以上。(有学者估算最高可达百万,见仁见智);宗室庶子们降封至6世孙以下到奉国中尉,世袭罔替;禄米则由亲王的每年1万石,郡王的2千石,最低减至200石世世不变。由于明朝严格限制宗室参政议政(南明隆武帝在崇祯朝自己私募义军勤王,遭到皇帝猜忌,竟然被废圈禁),绝大部分的宗室,实际沦为吸食民脂民膏的寄生虫,不仅大吃空饷,还肆意侵夺农民土地。

明末灾害最严重的省份,除了陕西,还有河南。陕西主要是天灾为主(外加赈灾不力);至于河南,一个省内竟然有7个藩王,基本就是人灾,是藩王灾。

在这种大环境下,食利阶层和贫民的矛盾空前尖锐。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对于吸髓敲骨、淫虐百姓的藩王,态度最为激烈残暴,或者说革命性最强,擒之辄诛死,满门屠尽、鸡犬不留。

贼破城先收宗人。--《曲阳县志》
唯宗室无得免。--《明季实录》
杀明宗室殆尽。--《云中郡志》
追遭闯献之祸,屠戮几尽。--《南疆逸史》
令各郡县起送王府暨家口数万,皆杀之。--《蜀难叙略》

2、勋戚、官僚等既得利益集团

明朝的勋戚,官僚,地主阶层,思想觉悟也没比宗室高多少,也在狂揽民财,大肆贪污受贿;整个行政系统效率空前低下,人人上下其手。李自成破北京,追赃助饷,大掠官绅,十二天内,竟然从北京一城,勒索掠夺了至少7000余万两白银(《甲申纪事》则说“银九千余万,金半之”),大约相当于崇祯末期5年的财政总收入。仅仅周奎一府(国丈家)就勒索了50余万两(一说300万两);而北京陷落前,崇祯向大臣求饷,周奎竟然仅仅掏了5000两,周皇后看不过去,给父亲私自补了5000两,凑够1万,周奎竟然从女儿的胭脂钱里又克扣了2000两,一共交了8000两。国丈如此,诸臣可知。

派饷于在京各官,中堂10万,部院、京堂、锦衣7万……勋戚之家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已。--《甲申核真略》

万历朝开始,大量派遣宦官为矿税监,去民间掠夺矿山,宦官们狐假虎威,横暴百姓。

不论地有与无,有包矿包税之苦;不论民愿与否,有派矿派税之苦,指其屋而挟之曰:“彼有矿”,则家立破矣。指其货而吓之曰:“彼漏税”,则橐方倾矣。--《为灾旱异常备陈民间疾苦疏》

在北方大量贫困人口,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惨烈压迫,大量逃荒、饿死的情况下,明末的官僚子弟们,依旧沉浸在奢华糜烂的酒色生活中。

民间的富豪热衷于买房买地买奴仆,还争相攀比;实际在明末底层百姓大量饿死的情况下,北方和江南的士绅依旧奢靡铺张,上流社会呈现一片畸形的虚假繁荣。

是时中州鼎盛,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即少者亦不下五七百顷。--《豫变纪略》

比如吴三桂,求购名妓陈沅(陈圆圆)和顾寿。吴身为辽西将门子弟,一个和满洲人长期作战的职业军官(宁远总兵),按理应该有一定的思想觉悟,结果竟然高调包养妓女(更别提最后还“冲冠一怒为红颜”了)。

而这俩名妓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从锦衣卫指挥使田弘遇那里要来的,她俩是田花了千金的价钱买的。除了锦衣卫指挥使,田还有个身份,是崇祯的田贵妃之父,不仅是高官,还是外戚。明末官场之虚华俗丽,奢淫放纵可见一斑。(嘉靖朝工部左侍郎严世藩搞肉唾壶,不多展开;穆宗、光宗均死于女色;明末上层同性恋成风,达官显贵多喜龙阳之好)

十六年春,戚畹田宏遇南游吴阊,闻歌妓陈沅、顾寿。名震一时,宏遇使人购得顾寿,而沅尤靓丽绝世,客有私于宏遇者,以八百金市沅进之,宏遇载以还京。--《阅世编》

再比如冒襄,官宦子弟,著名的风流种子,于陈沅、董小宛等十余名妓均有私情,还替董赎身纳妾,也有千金之耗。相比于明末北方土地上,难求一餐之饱、大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为妓女豪掷千金,似乎是明末膏粱子弟的日常,波澜不惊。

再比如魏国公徐达的后代,徐青君(徐文爵之弟,徐文爵在南京投降请愿书上签字顺序第一,高于钱谦益),奢华糜烂,醉生梦死,日日召妓狂歌滥饮,不知今夕何年。

中山公子徐青君,魏国(公)介弟也。家赀钜万,性华侈,自奉甚丰,广蓄姬妾。造园大功坊侧,树石亭台,拟于平泉、金谷。每当夏月,置宴河房,曰选名妓四、五人,邀宾侑酒。木瓜、佛手,堆积如山;茉莉、珠兰,芳香似雪。夜以继曰,恒酒酣歌。--《板桥杂记》

宗室、勋戚、官僚、将门子弟、江左富豪,形形色色的上层人物,生动地勾画出了明朝末期食利阶层的丑恶嘴脸。

3、饥民

在既得利益集团无所不用其极的压榨之下,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铤而走险,为了生存走上了反抗明廷的道路。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明清史料》甲编
贫者日益贫,富者日益富,大约贫民之髓富民实吸之。--《卢忠肃公集》
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日知录》

财富和土地高度集中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而明朝政府可支配收入则捉襟见肘,水利工程严重失修(崇祯四年还专门和给事中黄承吴讨论过),导致了民间抵抗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灾年对于民间的赈济也是草草了事,不仅数额不足,而且赈灾之后依然不能减免之后的赋税,农民身上的压迫无法减轻分毫。所谓的明末天灾频仍,说穿了还是人灾。

天启以前,无人不利于河决者。侵尅金钱,则自总河以至闸官,无所不利;支领工食,则自执事以至于游闲无食之人,无所不利。……于是频年修治,频年冲决,以驯致今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日知录》
东南时患水灾,皆水利不修之故。--《烈皇小识》

至于灾害爆发时,民间的惨状,几乎到了目不忍视,读之落泪的情况。母食子,妻食夫,乃至奸邪之徒白日用计噬人;遍地枯骨,踏之有声,完全是一片人间地狱。

最严重的时候,百姓白天不敢独自出门,必须结伴外出,否则半道上就会被吃掉;小孩儿经常失踪,转眼“已在釜中(锅里)”。百姓吃树皮、吃草根、吃蒺藜、吃观音土、甚至吃屎;至于食人之徒,则多双目赤红发狂而死;这哪是什么盛世王朝,这根本就是酆都鬼城,人间修罗场。

至己卯,旱、蝗,自秋至明年不雨。其年庚辰又蝗,……十月之交,环辉山皆盗,以人为粮。千夫长擒来戮诸市,人争啖之。
至二之日大寒,人益困,有父母食子女者,子女食父母者,夫妻、兄弟、朋友、乡邻互相食者。余人之衣冠动静犹昔,性情惊疑为豺狼。……未成人孺子转盼不见,则已在釜中矣。孀妇单丁,诱杀充食者无宁日。……每中夜徬徨,或闻呼号啼救之声,皆奸人用计噬人,人每不敢救。……胁臂小骨,狼藉于道,每郊行,足履于上,搰搰有声,如在麻秸上。--《辉县志》
今流亡满道,骴骼盈野。阴风惨鬼燐之青,啸聚伏林莽之绿。且有阖门投缳者.有全村泥门逃者,有一日而溺河数百者,有食雁矢(大雁屎)、蚕矢者,有食荆子、蒺藜者,有食土石者,有如鬼形而呻吟者,有僵仆于道而不能言者,……有集数千数百人于城隅周道而揭竿者。--《复劝倡议赈荒说》
岁乃大饥,人益不敢粜谷,谷以踊贵。米麦斗值钱三千,禾二千七百。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道路无独行之客,虽东西村亦不敢往来。其颠顿死于沟壑者,群聚而刲割之,顷刻而骨骸相撑矣。--《豫变纪略》
臣(陈其猷)自正月离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见道旁刮人肉者如屠猪狗,不少(稍)避人,人视之亦不为怪。于是毛骨懔懔。又行半日,见老妪持一死儿,且烹且哭。因问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妪曰:“此吾儿,弃之且为人食,故宁自充腹耳。”--《诸城县志》
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马懋才陈备大饥》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之前已经详细陈述了,明朝末年,在饥民大量饿死的情况下,宗室藩王、官宦子弟,以及民间的乡贤缙绅等既得利益阶层,依然在莺歌燕舞,升平欢乐的气氛中过着奢淫放纵的糜烂生活,土地兼并的情况也丝毫不见减少。所以李自成之辈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从者如雨。“均田免粮”有着极强的时代特色,这正是针对明朝末期腐朽入骨的统治阶层的完美回应。

4、皇帝

思宗庄烈皇帝,本人有恢复之志,不观歌舞,不幸女色,克己自律,宵衣旰食。很不幸,崇祯缺少统治者的基本素质(和他没受过良好教育且并非法定皇储有关),无法制衡官僚集团和阉党集团,登基之初就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明朝的阉党本质是帝党,许多得罪人的脏活,皇帝需要假手于宦官;崇祯诛魏忠贤,却没有培养自己的魏忠贤,导致官僚集团(东林、复社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逐渐坐大。

崇祯对于税收摊派、流民造反之间的逻辑始终也没搞明白。士绅免税的大背景下,不向江南富豪加税,反而把大量的增税摊派到了北方失去土地的贫民头上,导致底层百姓铤而走险,酿成了更大的灾祸。烈皇帝的“三饷之政”,对明末的底层百姓,不啻为一场空前的浩劫。

崇祯三年,增派辽饷。辽饷是崇祯的爷爷万历时期开始征收的,在崇祯二年,后金皇太极领满蒙联军绕道蒙古进攻北京(己巳之变),最危急的时候,金人一度兵临广渠门。于是明年,辽饷再按亩加征三厘,加上万历年间的九厘,每亩共征一分二厘。最终大约600万两。

崇祯十年加派剿饷,天下按亩加粮六合,每石折银八钱,共增赋280万两。

崇祯十二年又以军费无着,加派练饷,730万两。

三饷合计1600余万两(崇祯十二年达到2100万两),超过常年岁入一倍以上。实际上崇祯年间每年正常税收是1300万两左右(其实还半入内帑,户部实际可支配的也就是6、700万两上下)。在明末土地兼并的大背景下,正常的税收,已经逼得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底层百姓从贼附逆了,再加上这超过正常税收两倍以上的苛捐杂税,底层百姓就算卖妻鬻子都无法凑足,除了投靠流寇,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毕竟流寇“均田免粮”。

一年血比五年税,今岁监追来岁银。加二重头犹未足,连三后手急须称。可怜卖得贫儿女,不饱奸胥一夕荤。--《京饷》诗

皇帝弊政已经是灾祸了,地方官僚实际执行的时候,还花样翻新,搞带征和预征。带征就是追逼之前的欠税,预征就是收未来的税;甚至还天才般地搞出了连坐制度(包赔空粮制),就是让滞留未逃的农民,去承担逃亡农民的赋税,比如10户人家,1户逃亡,9户分摊;9户逃亡,1户独担,为了填满奸宦的欲壑,鼓励百姓不惜一条贱命。明朝末期统治阶层自上而下的贪残暴虐,淫毒百姓,不顾吃相的丑恶嘴脸,可说是到了令人不齿的程度。

崇祯年间,陕西临潼县知县许中泽,“催科过严,每比较日,什排浴温泉,泉水为赤。--《临潼县志》
予尝过恩县,见乙榜令催比钱粮,血流盈阶,可叹!--《三垣笔记》
明季启、祯间,有赤子无立锥地而包赔数十亩空粮者,有一乡屯而包赔数十顷空粮者。--《景州志》

不仅乡村的农民屡次遭到压迫,城市的普通市民处境也相当拮据,皇帝甚至带头下诏,从民间“借百姓房租”来抵军费。

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三垣笔记》
每门面之内有房一间即税银一钱。--《三水县志》

明朝百姓对于三饷深恶痛绝,北京甚至有人私下骂辱崇祯为“重征”,发泄心中对无尽滥增捐税的不满。

呼崇祯为重征。--《三垣笔记》

崇祯十年加派剿饷的时候,崇祯采纳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改“因粮”为“均输”,就是从前按照土地肥力分别摊派,现在改为不论土地肥瘠,一体增税,底层农民苦不堪言;皇帝所谓的爱民,也就停留在口头儿上;崇祯十二年增派练饷的时候,皇帝曾经假惺惺地表示“暂累吾民一年”,结果一年过去,这个临时政策演变为常驻政策,好似无间道里的经典台词“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当然,流民们没给崇祯第三个“三年之后又三年”的机会,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结束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崇祯死前,破指修诏,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都到了这个份上,庄烈皇帝都没搞明白,天下哪来的那么多“贼”,这些所谓的贼,都是在明朝宗室,官僚,缙绅,以及皇帝的三饷压迫下,活不下去的可怜农民。勿伤百姓一人?明朝末期,伤害百姓最严重的,恰恰是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明朝既得利益阶层。

食邑两万顷的福王常洵,崇祯十四年被李自成擒获,李将福王活烹死,混着鹿肉做了一席“福禄宴”,以发泄对明朝的仇恨;实际上洛阳附近大量百姓饥荒亡命,甚至连守卫洛阳的明朝兵士都嗷嗷待哺,心怀不满。

(福)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绥寇纪略》
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福藩之变》

崇祯听闻福王惨死,掩面而泣:“朕不能保全一叔父耶?”其实福王当年和崇祯的父亲光宗常洛夺嫡,属于政治死敌,崇祯哪是替福王流泪?分明是兔死狐悲,替自己流泪。可是洛阳附近那无数被福王压迫的活不下去的可怜百姓,又有谁替他们流泪?

所以说,从来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崇祯皇帝所代表的,恰恰是明朝末期最腐朽,最堕落,最反动的食利阶层,在十年如一日催逼三饷的铁证下,在无数次口是心非的虚伪表演中,充分证明了,所谓“爱民”的崇祯皇帝,和其他逼良为娼的宗室、勋戚、赃官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小结:

明朝末期的统治,是土地高度兼并,财富高度集中,统治阶层高度堕落的最集中体现,在士兵“日鲜一餐之饱”(卢象升奏折),民间“饿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的悲惨情况下,还被官僚辱骂为“不肯老老实实蹲家里饿死,竟然跑出来造反”(“不作安安饿殍,而效奋臂螳螂”--杨嗣昌语)。

农民留守土地,要承担逃亡农户的赋税;农民离开土地,则随时有饿死乃至被外地饥民分食的危险。这时候,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号召,正如同漆黑长夜的一道曙光,是无数家破人亡,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农民的最后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倒下千百次,还能一次又一次挣扎着站起来,越挫越勇,从18骑发展至百万之众,如果说李自成是一株毒草,那明朝恰恰是污染最严重的恶土;如果说李自成是一条致命的寄生虫,那明朝恰恰是那个吃的满嘴血污、毫无节制的大饕客。

宿主死了,寄生虫也活不了;土壤消失,花草也必然枯死。李自成毁灭了明朝,打得自陕西至河南百孔千疮,三饷恶政也随之失灵;但是三饷消失了,老百姓压迫减少(清廷入关亦废三饷,顺治十八年才开始重新摊派)不造反也能有活路了,为什么还要继续为了吃口粮食而玩命呢?

李自成能发展到百万兵员(夹杂流民家属),所依仗的恰恰是“以崇祯为代表的明朝食利阶层对百姓的压迫”,现在李自成把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搬走了,老百姓自然也就没必要继续跟着李自成了。面临饿死威胁的时候,百姓愿意跟随李自成和官军拼命,现在明朝亡了,清廷又废三饷,不玩命也能活下去,又有谁还愿意拿生命跟随李自成呢?(这也是为什么进北京时,李兵员百万,逃亡湖南时,李兵员不足2万,身边亲随仅十数人,在湖北九宫山遭到程九伯乡团的伏击败死,余部纷纷投向清廷,只有李过高一功等投靠南明)

至于老生常谈的什么闯王不重视财政建设,后勤不足;什么闯军狗熊掰棒子,没有稳定的后方基地;什么闯军进京之后的追赃助饷,大失民心;什么清妖战斗力太强,军中有高达;乃至闯军伏击金玉和举措失当,吸引了清廷双线夹击导致李创败亡等论断,全是片面的,没有看清主要矛盾。

李自成在明朝存在时,面临的困境不亚于清初面对满洲人,但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何解?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却迅速败亡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前后不足一年。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或者说李自成所代表的流民帅们,仅仅是明末恶政下的产物——流民毁灭了明朝,粉碎了明廷在北方的反动统治,同时也带走了伴随的弊政;没有三饷等压迫,老百姓自然就没有动力继续跟随李自成了。

最后以闯王的歌谣结束: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毂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以上。


附一个传送门,我另一篇文章。较详细展示了明末以崇祯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之心态和行为。

另一传送门,以弘光朝为典型论述南明初年具体情况。


------------------------------------华丽的分割线----------------------------------

最近评论区混进一个奇怪的人 @零五,与我没有任何互动的情况下,张口就是“答主的文章后半段是抄袭自网文”,言之凿凿,煞有介事。

我看到评论之后也十分惊讶。因为本文绝对出自原创;部分线索脉络、以及参考的史料批注,主要取自顾诚版《明末农民战争史》《明清易代史事探微》等。此处在文章部分评论中我也明确提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告知了读者。

在万分狐疑的情况下,我在评论区请该账号拿出抄袭证据,比如原文链接、时间、作者等,未得到回复;又私信了该账号,同样未得到回复。

造谣者架子大,只负责造谣,不负责回复。无奈之下,我只得申请仲裁,过了一天,@零五同学拼命叫嚣的抄袭言论,被知乎管理员做删除处理。理由是“侵犯作者(我)合法权益。”(在此感谢知乎管理员,还是有明白人的)

过了一天,( @零五 )同学终于回复,却没有提到所谓的“后半段抄袭自哪篇网文”,也闭口不提所谓的抄袭原作,链接,时间等等,空甩了一句“不向江南富豪加税不就是抄来的网文吗?还特意加粗,自己写的心里没个数吗?”

我想知道的是“后半段抄袭自哪篇网文”啊,而不是“我心里有没有数”。而且我根本就没抄袭,更别提什么莫须有的“网文”,我没做过的事情,怎么可能有数呢?

@零五 )同学主张的抄袭,最后抄自何处,反而质问起了作者?这个逻辑是不是胖虎思维?还挺趾高气扬。哈哈。

谁主张,谁举证。既然( @零五 )同学主张了抄袭,就请麻烦给出“具体的抄袭原文链接”等石锤;一味地避而不谈,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自以为能地质问作者,都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严重欠缺的表现。

这种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行为,可以参考知乎高赞回答“键盘侠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我再次回复之后,等了两天了,再也没等到该账号的任何回复。我很希望他( @零五 )不是一个躲在键盘后面肆意发泄心中阴暗情绪的loser。很不幸,我在他的评论和回复中没有见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也看不到任何担当。只空有一张造谣的嘴。

我一贯乐于采纳不同的意见。文章下方任何有价值的评论,哪怕是观点相悖、甚至我直接被打脸的,我都很乐意接受,并且奉上感谢。除了恶意飙脏话的,评论区内任何言论我都不会主动删除。因为我相信有价值的意见,可以使我了解更多信息,完善我的知识体系。

可是,如果是毫无根据的指摘,毫无理由的污蔑,随口造谣言,肆意泼脏水,凭个人心情毁坏他人名誉,贬低他人成果,(比如我们可爱的( @零五 )同学),甚至在反复追问中依然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拒绝提供所谓的抄袭证据。那打得是谁的脸,相信自有判断。

如果( @零五 )同学看到(我@了这么多,相信应该看得到,至于是不是继续“装看不到”就另说了),希望尽快拿出“所谓的抄袭证据”,我的评论区一直向你敞开。但是请确保,下一次的回复,一定要找出所谓“答主的文章后半段抄袭自网文”的依据,务必要明确,后半段包括哪些段落,抄袭自哪篇网文。

如果( @零五 )同学下一次的回复,仍然在搞“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质问作者”的无聊把戏,那我只能作拉黑处理了。因为我实在不想在一个评论毫无价值、逻辑思维昏乱、口无遮拦、肆意造谣的人身上,再多浪费一秒钟的时间。

以上。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又不是啥新鲜事。说正经的,明王朝把李自成叫作“流寇”,就是因为李部守城负担较小,随时可以弃城出走。而明王朝防线超长,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但满八旗在关内,也没守城负担。所以,李部负担清的优势没了。再有,你“流寇”再“流”,也是刚刚“流”起来。人家“游牧”,可以“游”了几代人了。人家做了八辈子土匪积累的经验,怎么会输给你个刚落草的?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起兵推翻明朝,最后却功败垂成的“闯王”李自成,在满清灭亡后,虽然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得到了部分肯定,不再被抹黑为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流寇。

但在以《甲申三百年祭》为代表的现代史家笔下,依然是个打进北京之后,就君臣上下迅速腐化堕落,只顾追欢逐乐,不以国事为念,不折不扣的“反面教员”。

直到顾诚先生于80年代的《明末农民战争史》,才推翻了李自成是“流寇主义”的传统认知,以详实史料证明,李自成同样注重地方政权建设,设置节度使、防御使等管理地方军政,进京后努力稳定社会秩序,并未放松对军队的训练。

该书并将李自成的败因,归结为他将大批军队分派驻守各地,出征山海关时,主力兵力不足,才被满清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兵击败。

其实,这也恰好说明,李自成比之刘邦、朱元璋等从义军首领变为开国帝皇的成功者,最致命缺陷就在于战略眼光不足

关外的满清政权,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历时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此时已经是一个立国近30年,体制完备的稳固政权,并通过“三丁抽一”的强大动员力,有能力一次性在华北地区投入超过10万人的机动兵力,而且还是携带多门红夷大炮的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的大兵团。

在明清战争中决定性的松山大战中,皇太极倾其全力,十余万八旗大军苦战经年,一举打垮了最后13万明军精锐,并招降明军主帅洪承畴。

精锐丧尽的明王朝这才再难压制关内流民起义,终于让李自成得以啸聚几十万部众,收编九边明军,兵临北京城下,逼死崇祯皇帝。

然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就是情报严重滞后,甚至不明白衰落已极的明朝,已经不再是其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此刻的满清政权,才是整个东亚大陆的最强的军政集团。李自成将大批军队分派各地,攻略甘肃、汉中、湖北、山东,也让自己的兵力优势化为无形。

李自成虽然如顾诚先生所说,在占领区域确实做了种种巩固政权、地方建设的努力,但因为相比于满清,崛起速度太快以至于政权基础远称不上巩固,就要仓促地和在关外厉兵秣马数十载的劲敌,在易守难攻的山海关,进行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决战。

当李自成亲率大顺军8万主力东征山海关时,吴三桂3万关宁军,并临时动员3万乡勇,凭借坚隘临城死战。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下令“三丁抽一”举国总动员,率领的十万以上八旗精兵,星夜南下,在两倍于己的敌军内外夹击下,李自成军队损失惨重,头号悍将刘宗敏重伤,中层将校折损无数,在京畿和河北地区再难立足,被迫仓促西撤。

到山西后,李自成再出昏招,处置严重失当。他本应自己坐镇太原,北守雁门西守太行,源源不断地从关中征兵征粮,力争守住这对河南和关中两大根据地至关重要的表里山河之地。

然而,因为此前在攻略山西时,因为姜瓖为首的宣大镇明军投降过快,也让喜出望外的李自成,对明朝降军完全不加改编。因此,当此大顺军撤出北京,降将人心浮动之时,姜瓖在大同轻易反叛,整个山西防线,在满清以优势兵力和骑兵集团多路合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对李自成来说,失山西则关中难守,仓促南下则湖广自然瓦解,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军事恶果。

与之相反,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以灵活而恰到好处的军政措施,大肆招降纳叛,得到大批旧明官吏兵将的踊跃效忠。然后,以满洲八旗精兵为核心,分路统带那些从明末边军转化而来的汉军八旗兵马,一路席卷珠帘收编各方势力降兵为绿营,兵峰近乎势如破竹,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在满清以优势兵力和骑兵集团的分进合击,穷追猛打下,李自成在最后的潼关决战中,倾尽全力,难掩败局,而后墙倒众人推,各地反叛不断,坐拥数十万部众却一路丢城弃地,不得不向南方溃逃,正是“运去英雄不自由”了。

当此前经营数年的关中、湖广、河南等根据地,都被李自成轻易丢弃,来到人地两生的长江沿岸,锐气已然尽失,回复到再无根本之地可依托的流民军本色,就算不在临敌侦查时意外身死,也再难有何作为。

李自成一死,大顺军虽尚有鱼龙混杂的几十万部众,然而群龙无首,各部将领各怀心思,难以整合,如此当然大事去矣。归顺南明政权后,又被充满偏见的南明官僚所忌惮憎恨,因此之后大顺军在抗清战场发挥的作用,甚至远不如偏居一域的大西军,只能以“變东十三家”的名义,在三峡地区占山为王。

最终,当南明势力被满清剿杀殆尽后,李自成的嗣孙李来亨同样以茅麓山一场大火,为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划上了休止符。


user avatar   zhou-yun-73-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站在大顺政权兴起的历程来看。

大顺军在兴起到高潮,所实行的战略战术都是合理有效的,如果这时候和清军交手,大顺军依然可以以走制敌,化整为零,也可能会再被打残到商洛深山而后东山再起。如果大顺军在北京建立政权后,没有遇到大清,遇到一个兵力雄厚的南明,大顺军的政策失误,必然也会让官僚倒向敌对,同样会一败涂地。

想要清晰了解这个问题之前,全局预览农民起义的经略要素,有助于我们分析其中奥义。

(图中颜色越重,表示在其时期越重要,起义军需要在不同时期完成转型和调整)

一、论大顺领袖:李自成乃当世英豪,不逊努尔哈赤

对于起义军而言,能揭竿起事者多如牛毛,他们有反抗的勇气,也有基本的军事才能,但这个过程中,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更能召聚人才,团结群众,他们成了起义运动的核心。他们拥有数万部众,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枭雄。但仅仅此般,依旧不够。一代雄主,需要在壮大的过程中,懂得克己:克制声色犬马,克制好大喜功,克制暴戾独断。身怀利器,却能掌控自如,做到这点,极难。

李自成能起事,能聚召人才,在克己和军纪方面也做得极好(参考顾诚《南明史》对大顺军进京的事实的澄清,大顺军进京并没有大肆屠杀,反而是军纪严明);在个人韬略方面,李自成也是极富雄主气质,及时处理了潜在危险罗汝才。

明末崇祯,多疑吝啬,多次自毁长城,从领袖各个方面都无法和李自成多尔衮相比。而 李自成在领袖层面最大的缺陷在于自身农民的阶级性,再者他的战略布局,无法和多尔衮较量,这个在下文˙政治军事关系中会细致讨论。

二、论大顺军将:硬实力无法和清抗衡

军将包括军队和将领。

李自成和明朝的较量,以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河南复出为分水岭。之在这之前,起义军被明军镇压陷入低谷。在这之后,严重的灾害,深化的压迫,让起义运动迅速进入高潮。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抵达洛阳,占据洛阳的福王不得人心,守城总部倒戈义军,城破,福王被杀,九月,在孟家庄,起义军佯退引诱陕西总督傅宗龙,大破明军。

在孟家庄之战后的一年半中,李自成先后在襄城、朱仙镇、郏县和汝宁与明军4次大战,李自成每战必胜,酣畅淋漓,全盘消灭了明军在河洛地区的军力。这时候明军的溃败,一方面在于农民军战术和兵力的增长;也在于明军的离心离德,大厦将倾,明廷已然难有卖命之徒守护疆土。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李自成在潼关大败孙传庭。这时整个北方几乎没有阻力。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二月拿下太原,三月抵达昌平。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大顺军。从西安称王到进京,只有三个月。几乎没有硬仗。

而和满清较量,一切都不是这个风格。山海关战役中,兵力对比众说纷纭,比较可靠的说法,吴三桂5万,大顺军10万,清军8万。大顺军和吴三桂交战一日后,大顺军开始超占上风。可见这时候的吴三桂和大顺军的作战能力在一比一到一比二之间。而吴三桂军队长期和清军斗争,虽然实力稍弱,但是尤有一拼。这时候的8万清军,是多尔衮下令全民动员,举国之力征调上来,我们姑且推测,要对此清军抗衡,需要大顺军至少20-25万人马。

而山海关战役以及之后,李自成无法调动如此大批军队,在军事硬实力上无法和满清抗衡。这是军事失败最核心的因素。

三、论大顺文臣:大顺败亡重大短板

文臣包括智囊谋臣和治国文官。

关于大顺军的文臣集团,智囊谋臣主要是牛金星、宋献策,广为人熟知的李岩,明史专家顾诚在其代表作《李岩质疑》中指出其子虚乌有;那自然也不会存在相关提及牛金星心胸狭隘,谗言陷害李岩一说。但是牛金星和宋献策的谋略水准,和同代的清军智囊范文程、明朝开国谋臣刘伯温,都是无法比较。其推荐的军师宋献策,对他普遍评价不过是精通占扑术数、奇淫技巧之人。在大顺军进京之前,大顺军的战略和政策,差强人意。进京之后,失误频现,其中的文官谋臣,难辞其咎。诚然,这些决策都是需要李自成拍板,如果牛金星能尽全力扭转李自成农民阶层过强的革命意识,对官绅阶级采取更为缓和的政策,那么北京局势将大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牛金星之流,可以帮助大顺政权兴起,但他无法承担一个开国谋臣的重任。

四、论大顺根据地:本该经营根据地却错误延续了流动作战方针

农民起义军很容易被扣上流寇的帽子。这件事还需要全面来看待。在初期和明军较量,起义军流动作战是极其有效正确的战术。李自成在消灭北方明军主力之前,攻下一城后,往往平城,毁坏城墙等防御工事,因为这时候明军力量仍然占上风,城池易手十分常见。当年蒙古军南下灭宋,亦是攻一城,隳一城。大顺军采用平城的方式是正确合理的。襄阳政权以后,大顺军都有意识在管辖区建立起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涉及到根据地的守弃,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安和襄荆三地的决策,大顺军都选择了弃城。北京放弃尚且情有可原,毕竟大顺军兵力不足,但是西安、襄荆,如果事先决意死守,提前调动援兵,仍然有很大胜算。

我们揣测其中原因,在李自成思维里,十余年的战斗中,从来不会在一座城上吊死,这城不克下一城。流动作战的思维,适合破坏,对付明朝,犹且有效。但是建立政权后,急需稳定经营,借此对付满清,就是极大的决策失误。


五、论军事关系和政治关系:长于战术,疏于谋略,由此铸成大错!

军事关系分为战术和战略。政治关系是指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角色可以划分为敌对,盟友和中立三方势力。

战术方面。在多年的战斗磨练下,大顺军军事战术运用十分娴熟。前期的流动作战,车箱峡诈降逃脱,孟家庄的诱敌深入,柿园之役丢弃战利品拖延明军进而反杀……诸如此类战术,不一而足。

李自成最大的失败在于其军事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巨大失误。

1、襄阳政权确立到攻破北京:准确把握机遇攻破京城

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军事上亦达到巅峰,人民归附,捷报连连。这时候的战略决策点在于攻破大明的战略路线图。当时的谋臣提出了三类策略,一是先取河北,直走京师;二是南下金陵,截断明朝漕运粮道,再寻机北伐;三是取关中,旁略三边,清扫陕北明军军力,再取京师。李自成选取了第三种策略。

事实上,策略三对付明朝是极有效的。只要孙传庭一败,取京城之路几乎没有阻力。如果李自成计划襄阳政权后直接南下取南京,留孙传庭在西安必然是养虎为患。孙传庭兵败身亡,有一定因素是军队新招募,素养低(柿园之役军队贪恋战利品就可以窥探一二),加以时日,孙传庭在北方的威胁将远大于左良玉。所以崇祯督促孙传庭草率征战,实属狗急跳墙放手一搏,结果输了。传庭死,而明亡。崇祯的覆灭至此已经倒计时了。

2、大顺军入京到撤离:错误判断了敌我关系

大顺军进京后,在陕北、襄荆等地都部署了军队守卫边防。进入北京,号召力可谓一步登天,进京之前不过是“流寇”;进京之后,已然是未来之帝王。举国民众、地主官绅,在不被伤害的情况下,必然是俯首帖耳,诚心归附。所以这时候对李自成而言,犹如一块大饼摆在面前,无法一口吃下。这时候的他必然是兴奋且焦虑的。而潜在的风险,就藏在这般焦虑的兴奋之中。世人多评说此时的李自成完全忽视了清军的存在。多尔衮尚且在他进京之前,与他书信要戮力攻明,难道一代豪杰李自成真的是傻到不知清军战斗力强吗,不知道其在北方的威胁吗?我们试着分析李自成当时的决策考量。(下图左侧是李自成谋划的时局图,右侧是实际的)


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自于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对大顺军而言,中原政权最明显的竞争者是大西政权和南明政权,至于北方的满清,虽然实力雄厚,但在很长时间里,连其内部都未有占据全国的野心,在敌对意图上,很容易让李自成把满清放在心上但并不重视,轻视甚至忽略其入主中原的可能。

所以,他在军事上做了如下部署,派明降将唐通去招降高第、吴三桂,并以8000兵马守山海关;派畿辅降将马科率和辽东将领黎玉田去南征四川,李自成这显然是要和张献忠抢四川地盘。此外,还抽调了部分军队南下,打通漕运。可见此时的大顺王的决策重点,在于大西政权和南明政权。

在政治方面,大顺政权一直秉承着农民起义的阶级性,站在农民的立场对官绅阶级进行暴力追饷,早在大顺军进京之前,两者的矛盾已然火爆势如水火,只是官绅阶级被大顺军所威慑,隐忍不发。根据明清史专家顾诚的考究,李自成进京后对百姓秋毫无犯。然后最大的过错在于对官僚阶层太狠,这也直接触犯了官僚阶级代表吴三桂。这成了山海关战役的导火索。而这火线一旦引爆,官绅阶级立刻倒戈,清军也撕下了虚伪中立的面孔,举国出兵。山海关战役从军事角度,大顺军10万人马,根本敌不过吴三桂5万军队和满清8万精锐,也无法后续守住北京。北京一失,畿辅、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官绅纷纷斩杀大顺文官,原先受降的明降将唐通等立刻投降清军,留在北京的大部分文官,都极其情愿地归附了大清。

反观满清,在这个时期对时局的谋划是极其准确的。在大顺军进京之后,多尔衮立刻倾全国之力,上至70,下至10岁的男子,无不上阵。多尔衮极其清楚,这是他唯一的契机,一旦大顺军稳定阵脚,缓和阶级关系,开始调动全国的资源,那么他一个满族政权根本无法和汉族政权较量。这时候的多尔衮唯有一搏!幸运的是,他遇上了吴三桂偶然中夹杂必然的反叛。极富政治头脑的他,坚决不借兵,除非吴三桂降清,吴三桂走投无路,只能剃发归顺。多尔衮在吴三桂和大顺军激战第二天,才出兵,坐收了渔翁之利。为了降低人民的抵抗情绪,他打出了替明复仇的口号,只要官僚阶级归顺,一律加官一级。如上种种,大清军的军事政治都是极富谋略极其精妙。

3、大顺军撤离西安前后:战役胜利换来了战局的大败

大顺军在撤离北京之后,多尔衮派两路大军分别围剿大顺和南明。李自成在怀庆组织的一次反攻,让多尔衮改变主意,让南下伐明的主力军转向围剿李自成。这是李自成又一次军事战略失误,以怀庆局部胜利,换来了陕西两路夹击的困局!

大顺军在两路大军的围剿下进退失据,潼关失守。这个时期的大顺军几乎是孤立无援的。此时的南明政权依然幼稚地把农民军当成头号政治对手,对清军灭顺袖手旁观。而此时大顺军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失误也是极其严重的。在和官绅闹翻之后,大顺军撤离北京尚且是无奈且合理的。但是仓促逃离西安,南取金陵,则是相当失策。这其中的撤退,固然由于由于兵力不足,无法阻挡精锐八旗。但贸然撤退,放弃守地,南下攻取尚有南明军力的南京政权,无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们在情感上,可以理解李自成等人的心境,一朝登基成帝王,过重的得失心,已经让决策失去了应有的理性。

但真正从皇帝梦中醒来,逐渐缓和阶级矛盾,合理联合大西政权,收缩管辖区,集中兵力固守要塞,以图东山再起,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工作之余研读历史,写有专栏: 兴亡录

政权兴衰,军事剖析,帝王学……不为哗众,只求深刻。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弘扬汉服文化也是要恰饭滴。

不逼你们按“标准”买衣服的话 怎么赚钱?

你们这些不按“标准”来的伪汉服爱好者害的别人白花时间弘扬汉族传统服饰了!


user avatar   li-yong-chang-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Mermaid》

《Winter Alice》

《カクザトウ》

《Reminiscence》


user avatar   wo-shi-da-pang-xie-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历史上正常的人类社会,初中生的年纪通常就已经是进入打架斗殴生产生活的主力年纪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只是我们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强行给这个年龄的人口安排社会任务和标准而已。


你要想初中生不以早恋满口脏话不学习为荣,就得付出克服基因天性的巨大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不足。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可能会。

在日本,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看动漫也是小孩子的事,只不过沉迷动漫的人比较多动漫产业庞大,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听到支持动漫产业的声音。证据就是很多日本动画里反映出有隐宅的普遍现象。(害怕被人认为幼稚/恶心而隐藏自己的宅属性)

在美国,我不太清楚,但是日本动画一类貌似都非常小众,不成气候。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视剧《贞观之治》? 
  如果一百年前有知乎,会提什么样的问题? 
  「江阴八十一日」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 
  南宋怎么做才能抵御住蒙古的入侵? 
  清朝推行保甲人口编审后为何会出现在册人口爆炸式提高? 
  如何评价B站历史地图社团史疆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的“复兴”指的是历史上哪一次兴旺? 
  某些中国人认为大多数西方人(高加索人种)长得好看。这是因为经济发达还是西方人本来长得就好看? 
  为什么会有梅县区,沙市市,景德镇市这种名称? 
  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 

前一个讨论
知乎的答主答题时有什么让你很烦的习惯吗?
下一个讨论
学土木/水利工程后,对你最大的影响或改变是什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