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部分法律其实都是徒具空文。
以本朝之严格管制,80年代都是乱哄哄的,过了南京长江大桥就要随时警惕,安徽号称淮北警察管不着。
古代更别提了。
施耐庵死于1370年,明朝刚刚成立两年,施耐庵元朝做过官,张士诚手下也混过,黑道白道都有过经历,他写的东西基本上反映的其实就是元朝的情况。
大元朝就是写在脸上的大大咧咧,1337年(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高丽人不得执持军器,凡有马者拘入官”。
燃鹅,1351年(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就起兵了,随后天下响应,第二年就大败当朝太师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率领的30万元军主力。元顺帝和脱脱太师心里肯定在想,俺们多半是禁了假的兵器……
老文重发~
“朴刀局段” 与 “杆棒序头”
一、“朴刀局段”、“杆棒之序头”之由来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就立足于对维持自身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而这种对维持自身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精辟的指出:
“生产劳动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说书作为一门文学艺术也是如此,这种文学艺术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活生生的历史。说书的源流与演进的过程,就是它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历史。 如果追溯到上古时期,《诗经 国风》里就有大量描绘现实生活,反映平民疾苦的带有叙事性的诗歌。到秦汉时期,就有“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的记载。淮南子里,也有“侏儒鼓师,人之困慰者也,人主以备乐。是故圣人制其剟材,无所不用矣”这样的记载。 这里的倡优和侏儒鼓师是秦汉时期从事说唱艺术的工作者的指称,他们和他们说唱的故事,也是说书和说书艺人的早期形态。随着历史继续前进,经过三国、魏晋六朝、南北朝等时期的发展,说书艺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 例如: “质黄初五年朝京师,诏上将军及特进以下皆会质所,太官给供具。酒酣,质欲尽欢。时上将军曹真性肥,中领军朱铄性瘦,质召优,使说肥瘦。” 民间的说书艺人(即“优”)能随召而来,并且即席编造故事演说,可见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并有相当的表现技巧了。 唐五代之后,生产力逐步发展,市井繁荣,社会生活日渐丰富。以“传奇”为名的小说题材日渐发达起来,出现了《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有名的小说故事,这些故事基本都成为后世宋元明时代之“说话”、“杂剧”等艺术形式的底本。在敦煌出图文献里,也有供僧俗道众宣讲故事的《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等.在自古代诗歌、说话等各种表演方式的层层积累之下,说书艺术在两宋时代,呈现了爆炸性的发展。这种爆炸性的发展,从表演的场面可以管中窥豹一番。 史料记载如下: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东京梦华录卷二 瓦子,即表演说书艺术的场地,类后世之书场。北宋时期,开封就有三个大型的说书场地,各场地内有各种表演场地五十多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如果综合来看这些表演场地,可见说书艺术的繁荣和受众的广大。当然,在这些表演场地中表演的,并不全是说书艺人,还有杂剧、影戏、傀儡戏、慢曲、小唱、赚词、诸宫调等各种戏剧艺人,但从流传后世的文本数量来看,说书艺人应在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到南宋之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说书艺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醉翁谈录》这样一本文言传奇与话本小说的合集。这本书在国内曾长期失传,后在日本重新发现。这本书内容丰富,介绍了宋晚期到元初时期的说书艺术门类与具体底本的分类情况。 在《醉翁谈录》里,作者罗烨列举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诸多书目类别,其中主要有“灵怪之门庭”、“烟粉之总龟”、“传奇”、“公案”、“朴刀局段”、“杆棒之序头”、“神仙之套数”、“妖术之事端”等类别。 在这些类别中,灵怪、烟粉、传奇、公案、神仙、妖术等,或是以事类,或是以身份为命名。只有“朴刀局段”、“杆棒之序头”这两类,是以武器用具的名字来命名,可见其特殊性,而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中心。 二、“朴刀局段” 在《醉翁谈录》里,对什么是“朴刀局段”,有明确的解释。作者列举了“大虎头、李从吉、杨令公、十条龙、青面兽、季铁铃、陶铁僧、赖五郎、圣人虎、王沙马海、燕四马八”等十一个书目的名称,并称“此乃为朴刀局段”。 这些书目的内容,大多已不可寻迹,但从名字上来我们依然可以分析出一些痕迹。如: 李从吉,这个人物不见于正史文献记载。但在小说《水浒传》中,此人为“陇西汉阳节度使”,在征讨梁山时被好汉中的阮氏三雄所擒。 杨令公,这是历史人物,其人为北宋开国时期的将领杨业。在历史上,此人早年效忠北汉政权,曾被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干将党进在围困太原的战役中正面击溃。北汉政权失败后,他投降了宋朝,在公元986年(雍熙三年)的“雍熙北伐”中,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由于他的悲惨结局,他以及他的儿子(们)的故事在北宋时期就很有名,说书艺人给他和他的子女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并一直流传到今天。该书的内容,与关汉卿及朱凯创作的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很有可能是一个题材,孟良在话本评书中出身为强盗。 十条龙,这是一个绰号,其人物名为苗忠,在宋代文献和说书文本中不见此人。此人在明末冯梦龙编纂的《醒世通言》中,与陶铁僧这个人物一起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这一卷故事中均有出场,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反面角色。 青面兽,从绰号上来看即《水浒传》故事中的杨志,在历史上的可能人物原型之一是著名宦将童贯手下的选锋军将领。据史料记载,此人即“巨寇”出身,后被童贯招安成官军,在西军(驻扎在陕西六路的禁军)供职。他在宣和、靖康年间曾参与过北伐幽州和抵御金军入侵的战役。另外提一句,水浒中的大刀关胜,可能也有历史原型。此人在靖康时驻扎在济南府,为济南府知府刘豫所杀,刘豫随后投降了金军,被扶持为“大齐”的皇帝。 陶铁僧,这个人物与“十条龙”苗忠一同为明代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故事的主要人物。他原本是万家茶场中的伙计(茶博士),后因故加入十条龙苗忠的盗匪团伙中做强盗。苗忠迫害了万秀娘,义士尹宗搭救不成反被害。后来是一个儿童向官府告发之后,官府才捕捉到这一伙强盗并处死。 赖五郎,此人不见于古代文献。依据赖氏宗族所编纂的《赖氏史》的记载,此人在北宋末期为“守殿大将军”。由于宋代并无所谓的“守殿大将军”的军职差遣,加上该书中前后谬漏过于丰富,这个记载是不太可信的。但在北宋时期,虽然没有“守殿大将军”的军职差遣,但宫廷之中,确实有一个类似名号的低级职位,“镇殿将军”(正旦大朝会,车驾坐 大庆殿 ,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东京梦华录)。可见,其该家族史记载此人在靖康年间由于宋二帝被擒而出逃南方的事情,可能并不全是捕风捉影的编造,也不能排除此人祖上确实是曾供职班直侍卫系统的士兵的可能。概因为,当时由北方南逃南方的中国人很多,是存在由耳目相接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口头历史的可能的。 总体来看,从李从吉到赖五郎,这些人物的活动时代大多为动乱的时代,其中的大部分人身份不高,大多沉沦社会下流,为盗为匪从军者居多数,这似乎体现了某种潜在的规律。 所谓的“朴刀局段”,以武器为名,自然需要搞清楚,什么叫朴刀。在现存的宋代文献中,提到了朴刀这个名称的有这么几处: “宝祐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至宝祐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制使马公光祖任内创造及添修,(中略)破甲锥枪一千二百九条,茅叶枪二千一百条,朴刀枪二千八百条,(后略)”--《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九》 “开庆元年四月十三日,至景定二年七月,大使马公光祖任内创造及添修(中略)大朴刀五千三百八十条,(中略)小朴刀枪一千三百八十八条,珠红油大朴刀枪一百条,白油麦穗枪一百条,白油大朴刀枪一百条。”—同书同卷 马公光祖,即马光祖。他出生在庆元年间,是南宋晚期的名臣。他曾数次出知建康府,并担任过沿江水军制置使、荆湖制置使等,掌管南宋时期荆江、下江地区的江防工作。他以地方军区负责人的身份进入中央,担任过政府副总理(参知政事)、国防部长(知枢密院事)等重要职位。
他在建康和江陵的时候,都很关心军事,为南宋晚期的武器装备生产,下过一些治理整顿的功夫。他的成绩,从我们所引的《景定建康志卷》中,可以充分看到。
在该志中,我们不难看到,朴刀是一种军中常用的兵器。联系到前面以朴刀为名的“朴刀局段”之名,不难理解这种段落以朴刀为名,大致是以军人、贼人等强人身份的江湖故事为主,可能还参杂有部分历史人物的事迹来牵强附会,以人说事,以事衬人,供娱乐教化使用。
三、“杆棒之序头” 在《醉翁谈录》里,对什么是“杆棒之序头”,作者记载也有十一个书目,分别是:花和尚、武行者、飞龙记、梅大郎、斗刀楼、拦路虎、高拔钉、徐京落草、五郎为僧、王温上边、狄昭认父。之所以也记载十一个,可能是为了在数字上与“朴刀局段”的书目保持对称。 这些书目的内容,大部分也不可考,我们就其名字为线索,搜检史料文献,来做简单的分析。 花和尚,这是一个很著名的绰号,但不是历史人物,在小说《水浒传》中指的是鲁达(智僧)。 武行者,这也是一个很著名的绰号,在小说《水浒传》中指的是武松。与花和尚不同的是,这个人物可能有些微历史依据。根据方志文献《临安县志》记载,武松出身是卖艺人,后因武艺高强被招募入官府从事治安工作,因为打死了与童贯等人合称“宣和六贼”的蔡京的儿子蔡鋆,后惨死狱中。但该地方志编纂时间为清中晚期,对宋代历史的记载甚为可疑。对照宋代编纂的《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等,书中均无其人其事。其中《咸淳临安志》是全本保存到今天的。既然这些文献中都没有此人,此人的真实存在可能性虽然有,但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飞龙记,这不是一个名号或者绰号,但可以确认本书目主角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初名臣赵普有同名历史文献,按《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引该文献的残句内容来看,应是描写后周到宋初时赵匡胤登基为帝前后的史事。在前文所举的《醒世通言》中,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卷二十一)。该故事概述有女名赵京娘,为无赖所挟持。赵太祖救她出险地,相认为兄妹。后赵太祖送京娘回家,京娘对其暗生情愫,愿意以身相许。但赵太祖并不同意,最后结局是京娘自杀。在该故事中,赵太祖防身使用的武器即为“杆棒”。明代又有一本小说叫《飞龙传》,也讲的是赵匡胤的故事,但故事大概是偏向历史类,以政治斗争为主。从内容来说,明代之《飞龙传》可能更接近宋代赵普的历史文献《飞龙记》,与《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可能并无关系。但是话本书目中的《飞龙记》则应是借用了名臣赵普所撰文献的名称,其故事应与《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同一题材。 拦路虎,史料未见此绰号,但在明代藏书家、文学家洪楩所辑的《清平山堂话本》的第四卷中,有《杨温拦路虎传》的故事。故事大略是说杨业后裔绰号拦路虎的杨温与强盗斗争而立下功名,最后前往边境地区继续效力,官至“安远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的故事。《水浒全传》中也有一个杨温,是“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的同僚,任“江夏零陵节度使”,也被梁山方面俘获后释放。从《杨温拦路虎传》中的杨温所擅长使用的武器为“杆棒”,并以武艺震慑了盗贼等来看,该话本应是杨家将题材,而不是水浒题材。
(此处感谢 @且听风吟 同志的提醒,原文中将《幽闺记》钟的拦路虎误记为杨温斗争的对象,现已经改正) 徐京落草,这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在《水浒全传》中,有“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和“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的同僚,“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在书中此人也是兵败被俘。该书目所叙故事,应该是此人落草为寇的前后因果。 五郎为僧,这个名字就非常明显了,应是杨家将题材。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中所讲的,就是孟良盗到杨业的遗骨交给了杨六郎,杨六郎带着遗骨被辽军追到五台山,发现他哥哥五郎在兴国寺里为僧,兄弟相认之后一同杀退辽军追兵。 王温上边,此人物名号来历含混。《北史》、《魏书》皆有其小传,此人为宦官,在立孝明帝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建义初年,其人于河阴遇害。还有一人,是后唐庄宗时期的军官,亦名王温,因夜里谋划叛乱被杀。综合起来看,北魏时之宦官王温为灵太后的心腹,被赶出中央之后又被灵太后征召回朝。孝明帝与母亲灵太后发生矛盾,于是暗中指示军阀尔朱荣帅兵“勤王”。灵太后发觉后,毒死了孝明帝。尔朱荣入朝之后,倒行逆施,在河阴行宫屠戮了大臣一两千人,史称“河阴之变”。综合起来看,该书目所描写的,因有边事,所以可能是北魏之王温。 所谓的“杆棒之序头”,同样以武器为名,自然是以杆棒武艺为核心的,区别在于这个类别中所讲的故事总体来看虽然也沉沦下流,但发迹之人尚多,或身份本崇高而下落,或家世衰弱后又复振,或是行侠仗义于江湖,大体比较正面。 四:“朴刀局段”与“杆棒序头”之对比 将前文两个类别的话本故事的内容,经过了以上对比之后,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朴刀局段”与“杆棒序头”讲的虽然都是江湖故事,但还是有所不同。朴刀是军人所使用的兵器,所以“朴刀局段”所描述的,大多是强盗贼人的江湖故事,其出身和最后的落脚,大多是军队,核心的关键在于杀伐上。 杆棒在宋代不是“禁兵”,可以日常持有。最关键的是,这个题材里还编绘了宋太祖的早年经历(该经历真假不知),在宋代笔记《铁围山丛谈》里,还记载了宋徽宗令内侍拿出“艺祖仄微时以至受命后,所持铁杆棒也”,并记载有“棒纯铁尔,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所以“杆棒序头”这个类别内容所描绘的应是正面的侠客人士的行侠仗义,格调比较正面。 如果用今天的电视剧来类比的话,“朴刀局段”应该算是警匪片这个类型,“杆棒序头”应该算是武侠片这个类型了。 如此来看,我国人民的娱乐爱好还真是源远流长呢!
网友补充:
妖仙:
除了前面提到的李从吉、徐京、杨温外,可以确定的是王焕出自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梅展是不是《梅大郎》不能确定,就董平和王文德的交谈看“只你便是杀晚爷的大顽”,他也是有故事的。其实看得出,作者对这些其他小说主角还是给了一定面子的,十节度使就死了一个目前还找不到来历的荆忠,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主要挂的都是些刘梦龙、牛邦喜、党世英之流龙套。
原贴讨论地址:
“朴刀局段” 与 “杆棒序头” - 第2页 - 『 古代战争 』 - 北朝论坛
欢迎大家到北朝来玩,咱们的古代战争版面是个严肃的历史讨论区哦。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分清楚责任
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会找到责任人,责任人很重要,不要帮人背锅。当然,也不要随便推锅。如果有人推锅给你,一定要怼回去,用邮件怼。
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自己负责的事情做砸了,不要慌,也不要推锅。要分析一下root cause,找个solution出来,即使这个solution你自己搞不定,这个步骤也要做。尽量从工作流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
不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别人
除非老大正式的让你去协助别人(邮件为证),否则不要帮别人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帮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背锅的开始。
一切以邮件为准,不要口头协议
如果是口头确定过的东西,写个邮件发出来,抄收给所有相关的人,特别是相关的老大。并且,找他们要comments。这是以后避免背锅的最重要步骤。
这些不仅仅针对印度同事,而是针对所有同事。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