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只有朱元璋能够从南向北的统一全国? 第1页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句实在的,就大元那社会治理状况和政治秩序,能续九十年都是忽必烈大汗保佑。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时候,大元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倒不是因为红巾军本身到底造成了多大冲击,而是蒙古人作为马上得天下的“战斗民族”,其垃圾的战斗力已经暴露无遗,那“阿卜!阿卜!”和“我非性命也?”的操行实在是没比二百年前黄河边上一触即溃的挫宋禁军强多少。

我挫宋的禁军好歹是女真人进攻才崩溃,我大元的蒙古铁骑日常被红巾军吓的炸营崩溃,你找谁说理去。

蒙古人尚且如此,那些集邮一样收集来的亚欧大陆各色“战斗民族”更是人间之屑,被红巾军的铁骑踏的尸骨无存。

除了孛罗帖木儿(这货自己也是半个董卓,欺君凌上的烂事儿也没少干)等少数裤裆里还有货的蒙古汉子以外,大元的天下就靠着汉人和汉化蒙古军阀(李察罕和他干儿子王保保)扛着了。(王保保明史记载是汉人,后来他亲爹的墓志铭发掘出来,证明是汉化蒙古人)

饶是如此,元廷内部还在内斗,就在李察罕攻克汴梁,红巾军被堪堪镇压下去的档口,朝堂上帝党和太子党交叉飞踢,陕西发生了不同派系的汉人军阀火并,连带着李察罕和孛罗帖木儿两位大佬也相互亮了刀子。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开战,孛罗帖木儿吼破了嗓子要求南征,趁着吴汉开战一鼓荡平南方。可是奈何从朝堂到军中,没有一个人搭理他。

等到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灭陈汉,南方基本统一的时候,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在干嘛呢?(李察罕至正二十二年被刺杀,他干儿子接班),这两位正在大都周边打生打死,这俩人各自代表元顺帝和太子的政治立场,双方大战数场,最后扩廓帖木儿战败,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跑到冀宁(太原),孛罗帖木儿入朝执政。爱猷识理达腊还想效法灵武故事,好歹被王保保劝下来。

结果你猜怎么着?到至正二十五年,“最后的蒙古人”孛罗帖木儿居然被他所保卫的元顺帝派人暗杀了,然后人头送到冀宁,元顺帝父子俩倒是抱头痛哭,重归于好。

有卵用啊……

孛罗帖木儿估计在奈何桥边十条壮汉摁着都灌不下孟婆汤,只会扯着脖子怒吼:“我操你孛儿只斤家的祖宗!”死得毫无尊严。

就这样,还没完,扩廓帖木儿干掉孛罗帖木儿之后,专制河南,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对朝廷已经不是阳奉阴违的问题,直接就是颐指气使。但是攻明是不可能攻明的,明军又凶,徐达又厉害,只能按兵河南,吞并其他军阀才能维持生活这样子……

问题是其他军阀也不是死人啊,割据关陕的李思齐张良弼这些人都不是吃素的,扭过头来就跟王保保火并。大元朝廷呢也认为这是个解决掉扩廓帖木儿的好机会,连连削官夺权,煽动王保保的部下与他为敌。一时间,扩廓帖木儿被四面围攻,河南乱成一锅粥。最后在四面楚歌之下,王保保被迫放弃河南,退到山西。

说实在的,我是朱元璋我都惊呆了,老朱同志灭陈友谅吞荆湘的时候,一开始还提心吊胆,担心孛罗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一起压下来,拼了命的高筑墙广积粮,结果整整四年时间,元廷不能加一矢于江南。老朱吞了陈友谅,灭了张士诚,平了方国珍,手里的窝窝头都变白面馍了,眼睁睁看着元廷不但没有着手进攻,反倒是自己把自己的擎天砥柱挨个砍倒。

终于,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觉得差不多了,他拍了拍徐达和常遇春的肩膀:“兄弟们啊,咱们该动了,再不动,元人自己就快把自己人杀光了,小的们,抄家伙。”

伪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金陵既帝位,派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沿着淮河北上,直指中原。李思齐、张良弼等见明军压境,便遣使于扩廓帖木儿,“告以出师非本心”,随即解兵西还。

偌大中原,各股元军如鼠奔狐窜,做鸟兽散,明军长驱直入,平汴入洛,夺取潼关,中国北方三大地理板块秦-晋-燕之间的锁钥被明军占据,大元脊梁被斩断,而明军留兵守潼关,主力挥师沿黄河故道向东到山东临清,徐达大会诸将,北上兵锋直指大都。

这时候元顺帝父子才发现,到头来只有靠王保保同学。可是人家王保保不是岳爷爷,人家是虎狼之心的大军阀,你之前这样玩人家,人家还有听你话的道理??

一个幕僚对他说:“朝廷开抚军院,步步要杀丞相,乃要勤王?我驻军云中,观其成败为计耳!”

于是扩廓帖木儿淡定的坐在太原,看着元顺帝和太子逃出大都,仓皇北撤。汗冠落地,日暮穷途。

剩下的事儿就是扩廓帖木儿和徐达在山西的火星撞地球了,说来好笑,北伐的总决战是在克复燕京之后再爆发的,但是很明显,天下第一奇男子也救不了早就药丸的大元朝,更何况,他还没打赢徐达。

太原之战,徐达面对扩廓帖木儿围魏救赵之计,岿然不为所动,在徐达看来,扩阔帖木儿取道雁门出塞,从大同东折取道居庸关攻打大都,其路程遥远,且北平还有孙兴祖所部,应当守御有余。而王保保的本部太原则兵力空虚,自己大军就在潞州、泽州一线,麾下常遇春、汤和、冯胜等精兵良将皆一时之选,因此决定批亢捣虚,按照原定计划,直指太原。

“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彼若西还自救,此成擒耳。”

而扩廓帖木儿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围魏救赵之计并不奏效,一旦山西失守,明军北出雁门收大同,则燕京就成为三面临敌的不守之地,更何况自己大军远出未必能攻克燕京,一旦失手,自己麾下的大军将成为徐达口中“进不得战,退无可守”的孤军。

于是王保保亲率精骑从晋北取道雁门关折返,疾驰数日,终于赶在徐达攻打太原之前赶到。屯兵城下。然而兵法有云,行百里而趋利者,必蹶上将军。太原城下,人疲马乏的王保保被徐达趁夜奇袭,打了个大败亏输。

自此,山西全境归明,雁门以外的云中大同之地也由于王保保手下兵力不足只能放弃,扩廓帖木儿出塞西奔,在甘肃定西驻马。

与此同时,明军主力从山西全线渡河,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秦陇,徐达力排众议,先西后东,下临洮、平西宁、取兰州、围庆阳,关陕地区的汉人军阀如大风偃草纷纷被消灭。

洪武三年,扩廓帖木儿从定西发兵再攻兰州,徐达再次以围魏救赵之法进击定西,王保保在沈儿峪与明军对垒,徐达和王保保率领大军构造工事,进行了正面决战,王保保再次失败,葬送了大元在关内最后的根据地和野战精锐,自此,除云南和辽东以外,长城内的所有领土尽数归明,汉家山河宛然,金瓯无缺。

王保保只能带着妻儿亲随北上和林,去挽救大元最后的火种。

虽然洪武五年扩廓帖木儿靠着自己卓越的智勇和蓝玉老小子的上头成功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续住了北元,但是奈何英雄只能赢得身后名,却管不了身后事儿,在他去世之后,那个曾经被他装进筐里的老小子最后还是在捕鱼儿海边把爱猷识理达腊的弟弟打了个仅以身免。

大元在捕鱼儿海头焚烧甲胄仪仗和印册籍章的火光中彻底化作了飞灰。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原因很简单,兵精粮足者战无不胜。

至于时机和路线,那可学不得。11月出兵,大冬天走大平原路线北伐。谁要是拿这当正面经验,那绝对是嫌死的不够快 。

主力兵团在寒冬腊月,沿着主交通线一路向北平A还能打赢,可谓空前绝后。就算拿破仑征俄,也是夏天出兵的。

兵精粮足,甲坚器利才是兵家之本。战争中一定会犯错,打仗越简单越好。文人脑洞中那种复杂的战争,完全是本末倒置。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寻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你们不会没听过吧?

我国南方开发可没那么早,别看秦始皇把整个南方都画进去了,然而南方根本没什么人。三国演义你们熟悉吧,吴国地盘大把,南方大部基本都是蛮荒之地,蜀那边的云南贵州也差不多一路货色,两国人口加起来还没魏的一半多。你就那么点人口资源,拿头去统一北方?

啥时候南方人口开始多的?五胡乱华,晋室南渡,人口开始初步向南迁移。汉人的南迁和南方的征服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自南北朝开始真正启动,然后隋修大运河,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北方战乱,人一直往南走,直到北宋巩固统治以后,南方人口大增,才能与北方并驾齐驱。这时候都已经是公元11世纪了。在此之前,南方并不具备逆推北方的物质基础。

有人说刘邦,但严格说他并不是真正的从南到北,而是先出川征三秦,控制了当时的人口稠密区,再由西向东完成统一,与秦的征服方向大同小异,他可不是像朱元璋那样从江南往北打的。

别看现在南方环境好,但古代交通落后,医疗略等于无,南方丘陵水网密布,瘴疬又多,远没有北方平原地带宜居,故人口增长缓慢,直至有宋一代才基本形成开发。到此时,南方才具备了和北方分庭抗礼的基础。

从这时候开始算,到西方列强带来工业文明之前,南北交锋有过几次机会?六次。

第一次是北宋和辽,势均力敌;第二次金灭北宋但宋室南渡后守住了,算北方胜利;第三次南宋和金互相奈何不了;第四次南宋被蒙灭,北方胜利;第五次明朝北伐成功,南方胜利;第六次清灭南明,北方胜利。其中,分出胜负的四次,都是新兴王朝击败暮年王朝,和南北其实没什么关系,只不过南方输的三次刚好处于王朝后期衰竭阶段而已。

而在双方处于类似发展阶段,没有哪一方特别衰落的北宋/辽和南宋/金,那就都拿对方没什么办法。

所以简单地说结论:宋以前北方人口优势显著,不具备以南统北的物质基础;宋以后南方人口追上来了,相比北方就没有地域上的劣势,南北较量都以强盛的新政权打败暮年的旧政权,以新胜旧为结局。元末是有宋一代以来,唯一一个南北较量时南方处于新兴,北方处于衰竭期的时代。与其说是朱元璋这个人多么特殊,不如说是南方政权刚好在生命周期上处于新生的上升期罢了。

有人说“谈经济是本末倒置,重点是内部是否团结”,然而“是否团结”,往往也是由政权生命周期所决定的。年富力强之时相对团结,垂垂老矣之时自然内耗严重甚至四分五裂。天天说内斗,忽必烈称帝那时怎么不内斗?明太祖开国怎么不内斗?清朝入关之时怎么不内斗?然而到了晚年照样斗得不可开交。政权随着时间推移内耗增加本就是普遍规律。看不到这一点,却执着于“大元内斗、“晚明内斗”的表象,那就太肤浅了。

英雄是能改变时势,朱元璋也确实厉害,但架空历史背景,滥用英雄史观,把国家和历史用领导人个人拟人化,最是要不得,这么读史和读爽文也没区别了。

………………………………………………………………

至于鸦片战争以后,已经受近代工业文明影响,无论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和我国古典时期已经完全不同,无法直接类比了。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原因:

1:江南地区在明朝时,经济实力终于能够大幅超越北方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自古以来都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然而明清的得天下路径,基本上都是偏离这条的,背后根本的原因就是关中的经济实力下降,使得它的重要性下降。那经济实力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使得在战略上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大干一场。

2:当时的明朝,作为刚统一江南的唯一政权,外无多方强敌(除了作战目标外),内无派系制肘,所以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唯一的敌人,效果自然不同。


user avatar   man-tian-xing-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说经济,在我看来纯属本末倒置。我就问你把赵构那帮货色放在朱元璋的位置上,你觉得徐达打下山东河南会不会被十三道金牌加急召回来?

无论什么时候,内部的团结稳定向来就是第一位。

比如说满清吧,它和明朝的经济差距难道不比南北双方经济差距更大?它怎么入关的?吴三桂开的关。它怎么征服天下的?各位同行的内斗。据说史可法还打算联合满清消灭农民军。意思就是清朝负责打李自成,条件是南北分治。

南明自己好几个皇帝,不然像南宋一样留半壁江山真的很难?

李定国怎么输的?

别说北伐,所有军事行动,向来就是内部的稳定团结才是第一。孙子怎么说的?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预者胜。

哪条说到经济了?有说粮多人众者胜了?

有回答说兵精粮足,这个是没错的,你后方不稳有个鬼的足粮啊!换句话说就是内部稳定才带来的足粮这个条件。但是很多人居然只提经济强大就行,经济强大全用来内斗,前方能足粮?

自古以来,有经济不如对手却战而胜之的,却从没有内部倾轧,内斗不止的能赢的。

苻坚就是内部不稳,强行打东晋,结果淝水输了整个帝国都崩了。别说经济弱于对手,强于对手又如何?内部不稳照样挂。

还有就是老朱的时代天下大乱。天下不乱你的对手也内部稳定,你能起来?

分割线

我综合了一下历次北伐。

第一次应该是项羽北上灭秦。行动是成功了,但是这个是不是北伐有争议,因为秦朝的基本盘是关中。所以有说法认为实质上还是关中与关外的东西之争。(刘邦那个肯定不是北伐,他只是从汉中去了关中,主要对手项羽的大本营是彭城,你怎么看从关中到彭城都不是北伐)

第二次是三国时蜀汉北伐。这个算是吧,因为蜀汉的确是南方政权。失败原因大家都晓得:后勤供应不上,国力差距太大。由于地形的问题司马懿可以用玄武战术拼国力,强如诸葛武侯也没办法。

第三次是东晋历次北伐。包括祖逖,庾亮,桓温等。失败原因更多是内部的腐朽堕落。像桓温打下洛阳请皇帝光复旧都,没人去。当然桓温也没有完全控制北方,像河北地区还是胡人控制区,你让皇帝呆在这也的确不合适。

谢玄北伐,司马氏在后面扯后腿。

等刘裕北伐时,终于没人给他扯后腿了,接连打下洛阳长安。但是这时候留守后方的刘穆之死了(相当于萧何的地位),没办法只能赶回建康稳定局势。可他一走,手下自相残杀,长安又丢了。不过整体上还是及格的,最起码推到黄河边上了。

接着是南宋几次北伐。

这个真的是宋朝自己作死。比如韩侂胄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北伐,结果手下将领为了抢功居然拒绝接受投降,逼得那些本来打算投靠大宋的义军只能拼命帮金军守城。

宋朝的军事真是惨不忍睹,感觉是猪队友太多。偶尔有岳飞孟珙等神队友,也带不动这帮孙子。岳飞怎么死的相信中国人都知道,南宋的内斗党争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接下来是明朝北伐,在老朱这等雄主之下,终于没人扯后腿了,不用担心有弱智发圣旨让你回来说:我想相父了。也不用担心连得十二块金牌打破记录了。大明武将集团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北伐,打出了可以说是满分的战绩:不仅完全收复了包括燕云在内的北方,还拿下了东北,延续了元朝的统治,从此东北一直是中国领土了。

再往后是太平天国北伐。这个失败原因还是内部倾轧厉害。当然洋人也给清政府奶了一波血倒也是重要原因。可要是内部团结,几个王不互相残杀相信太平天国没那么快失败。

最后一次北伐就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了,连续击败吴佩孚孙传芳等。本来是很有希望成功的,可惜空一格背叛了革命,北伐还没完功,屠刀已然举起。到了张学良东北易帜,全国算是形式上统一了。可是大家都知道国民政府的政令出了江浙就不好使,什么货色心里应该有数。

纵观自项羽开始,到国府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集团内部的争斗倾轧,特别是如东晋,南宋,有大好机会却坐看其溜走,实在扼腕叹息。除了朱元璋,或多或少都有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南宋,历次北伐都是令人扼腕叹息。什么为了争功拒绝接受投降,逼得人家不得不帮金军守城这种事看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蜀汉这个问题倒不严重(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是马谡大意失街亭,二次是应付东吴,三次是收复失地,四次是后方出了问题,五次是死在五丈原了,等于正经的北伐就第一,四,五次,33%的概率),可惜形势使然,非战之罪。因为你内部稳定,敌人也内部稳定啊!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不是很清楚?“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虽说用了天下这个词,可你看看目的地,宛洛秦川,哪个不是曹魏?若真如隆中对所言拥有荆州,曹魏内部又有忧逼,未尝不能建功。

项羽和朱元璋最大的优势不是什么经济实力,是内部的团结一心,才能势如破竹,一路凯歌。

战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最大。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南方难以战胜北方呢?

据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南方政权大多数都是逃到南方的。比如东晋,南宋,南明等。没有开国王朝的那种朝气,内斗的本事倒是锻炼的炉火纯青。整个官僚体系和人员都继承自前朝,大量的蛀虫被留任。等于一栋旧房子外面重新刷了漆,该有的毛病还是一样不落。

第二,南方富足。注意,我说的是富足,不是人口生产力啥的。富足就是资源丰富,直接结果就是人人懒惰,溺于享乐。早在战国时就有人评价楚国兵多地广,但是人民懒惰。直至今天,热带(比如非洲)也没有发达国家,甚至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人除了吹牛就是晒屌,哪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经常说印度人不靠谱,非洲人放鸽子,懒散惯了。

起于南方的政权天然没有向北打的动力,在他们看来,西北苦寒之地,要他干啥?你可能不会相信南宋内部有民众反对北伐是因为担心北伐即使成功要加征赋税以重建北方。要不是朱元璋意志坚定,集团上下一心,说不定真的只建个南方政权偏安江南了。

太平天国不就是溺于享乐?洪秀全的妃子都得编号,不然搞不清有多少。

说真的,老朱这样的雄主实在太少了,大多数农民军目光短浅,太容易腐化堕落了。像老朱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执政的实在太少了,哪个不是大开后宫,广纳姬妾?或是搜刮钱财,醉生梦死?秦始皇晚年也大兴土木,汉武帝也穷兵黩武,唐太宗也寻仙问道。老朱的品格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流人才。我真的没有在老朱身上看到任何的重大缺陷,唯一的诟病或许是对功臣有些刻薄。(更正,本来没想细说,既然有人反驳,那还是说一下吧。朱元璋缺点有二:1是对臣下不好,2是宗室政策失败,明代的宗室政策基本上是垫底)

有人提到老朱对大臣不好,这个的确存在,明代大臣的工资很低(知县一年只有80石米,一品大员才1044石),朱元璋又严厉打击贪污。但是这不算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洪武一朝非常平稳,而且的确有不贪污的官员存在。朱元璋倒不是真的刁难大臣,而是他的确节俭,觉得发这么多工资已经够了(实际上的确不够,但是工资这东西究竟多少是够?宋代工资很高了吧?照样贪污成风。)

手段有些激烈(洪武四大案),甚至我自己都不愿意在朱元璋手下当官(但是选洪武朝当老百姓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又有杠精抬杠说洪武朝有农民起义如何如何,赵大都没有老朱就有,我加个之一好吧?))

如果它真的是一个重大缺陷,那么朱元璋活着压制着就不说了,他死后也没有出现相关事故啊。靖难那是建文帝操作不当,而且靖难本身和对大臣好不好没有啥关系。又不是因为对大臣不好朱棣才起兵给大臣涨工资的……

第三,地形问题,这个相关的资料太多了,不说了。

老话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别说老朱时代的南方富庶,就是老朱自穷困的关中起兵就得不了天下?看看本朝是怎么得天下的?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洪武北伐(1368年)之前,刘福通龙凤北伐(1356年)已经从南到北把元朝打穿了。只是后力不济没站稳。

图片来源 宁南左侯zhihu.com/question/4358

刘福通北伐后力不济导致1358年5月都城被察罕帖木儿三路包围,8月粮尽城破。刘福通带幼帝韩林儿逃归安丰。(1363年)张士诚攻克安丰。朱元璋派军救出韩林儿,安置在滁州。三年后(1366年)送归应天,廖永忠交结情报负责人杨宪,妄自揣测,于长江瓜洲渡溺死韩林儿。置朱元璋于百口莫辩之境。四年后(1370年)杨宪获罪被杀。再五年(1375年)洪武八年三月,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终年五十三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362年刘福通部将田丰诈降,与王士诚刺杀了察罕帖木儿(35岁)。元朝最后一根撑天巨木就此倒下。12年后(1374年),北元最后的希望,察罕帖木儿的义子,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王保保暴病去世(34岁),为国事病逝在离大都5000里外的阿尔泰雪山附近。(王保保原名扩廓帖木儿,是察罕帖木儿姐姐的儿子。生父赛因赤答忽汉姓王,名没有留下记录。养父察罕帖木儿汉姓李,字廷瑞,还曾经考过进士。)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错了,至正二十七年的朱元璋,不是从南向北统一全国,而是身处天下之中,两路大军直接横推,同时北伐和南伐,左右两开花,最终统一全国。

至正二十七年的朱元璋,可以说不是针对谁,在座各位都是垃圾。他不需要从南到北这种类似拼死一搏的决战,他可以很从容的只派出六成的军队,不用发挥全力,就横扫北方。

察罕帖木儿死了之后,北系义军军阀内部混战,此后北方就已经丧失了逐鹿天下的资本,也从来不再是朱元璋重点关注的地方。

元末大乱的初期,有资格逐鹿天下的是元朝官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韩林儿的北系红军(身居天下之中的引领者)、徐寿辉的南系红军(席卷荆楚的枭雄);

中期,元朝官军基本被韩林儿的三路北伐军打到残废,以察罕帖木儿为首的元朝义军崛起,反推韩林儿的北系红军到溃不成军,一统北方,军威赫赫,如猛虎下山雄视东南,失去韩林儿在北边庇佑的朱元璋尤为恐惧,深怕察罕帖木儿将他作为韩林儿下属军队,联合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人将他一波带走,于是借方国珍与元庭暗通款曲,试图效张士诚故事。此时有资格逐鹿天下的是察罕帖木儿(军威震天下)、陈友谅(取代徐寿辉之后虽然实力有损,但很快恢复)、朱元璋(依托韩林儿隔绝了元朝官军和义军的打击,猥琐发育,逐渐强大);

后期,察罕帖木儿被田丰暗杀一事,直接导致了整个天下局势的变化,最为强横的元朝义军土崩瓦解,察罕帖木儿的继承者扩廓帖木儿无力约束李思齐、张良弼,三方混战,从此义军基本退出第一阵营,连带着元朝也已经无力回天,南方群雄可以对元朝很负责任的说一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日后的天下共主,将在三个人之间角逐出:朱元璋(占领南京,兵强马壮,势不可挡)、陈友谅(虽经龙江大败,依旧占据武昌,水军天下第一)、张士诚(老资格军阀,占据江南最富庶的土地,陆军、水军皆不弱,最重要的是,有钱)。

可以看到,到了天下大乱的后半程,天下基本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人的牌局了,北方已经出局,陈友定、何真等人困居一地,上不了牌局。

等到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于鄱阳湖之战杀陈友谅时,可以说局势基本明了;到了至正二十七年,灭了张士诚之后,天下已经是朱元璋的囊中之物。

我们往往以为朱元璋取得天下是通过北伐,其实不然。消灭了劲敌张士诚之后,天下就已经在朱元璋掌中。

于是他在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一面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越过淮河,北伐中原;另一面,委派胡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朱元璋养子)为副将军,率领大军南下福建,讨伐陈友定。

一南一北两路大军,同时出击,不可一世。

此时的朱元璋是以扫灭残余势力的姿态进行征战的,而不是以“从南到北”的决战姿态进行的。真正的大仗、硬仗,已经和陈友谅、张士诚打完了(例如鄱阳湖之战、南昌之战、苏州之战),剩下的就是秋风扫落叶了。

当张士诚死了之后,逐鹿天下的牌局就只剩朱元璋了,天下已经是他的了。其他人,都只是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冢中枯骨。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在唐朝,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的经济逐渐可以与北方相比。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而到了宋朝南方逐渐超越北方。但差距并不夸张。

至于元朝。

北方人口。灭金,得中原州郡。下诏籍民,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

南方人口。平宋,全有版圆。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

元末又和红巾军拉锯了一波,北方被杀的和无人区似的。(高中地理图册有元朝人口密度图,真的是大片无人区)

直接导致,北方方言近乎全灭。仅留晋语独存。


朱元璋:能北伐成功,全靠同行们的屠刀。


user avatar   ke-bi-88-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bei-yang-ti-d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




     

相关话题

  有哪些中外名人说过类似「喝最烈的酒,操最野的狗」这样快意恩仇的话? 
  一辆坦克可以消灭古代国家的所有军队吗? 
  唐朝时候的家常菜是什么样子的? 
  二战期间发生过哪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高祖皇帝残害忠良能建汉,为什么昭烈皇帝刘备仁厚待人却不能兴汉? 
  一战打得那么惨烈,各国军队的士气是怎么保证的? 
  为什么北京及周边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义士”变成了京油子、小市民? 
  历史学领域有哪些笑话? 
  在大明朝当文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2017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蒋介石九一八不抵抗的内容? 

前一个讨论
出国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陆军到底多强?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