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本来就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东西,从来就不缺大众化。
总有人讽刺汉服是影楼装、戏服、图好看,然而这在我看来恰恰是大众化的表现——要不是为了大众化,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喜欢,为什么要做现代化改良?为什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反面案例是京剧这些阳春白雪、自上而下的东西,复古够不够?文化浓不浓?然而大众化程度如何?
汉服缺的不是大众化,而是正规化、官方化、标准化。
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中,这三个词基本是同义词——除了官方,谁也没这个能力出台标准,整顿产业;反过来说,如果谁有这个能力,那这个“谁”要么已经官方了,要么已经消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人大代表成新湘的议案中点了支持,对于汉服来说,现阶段缺的就是官方化,或者标准化、正规化。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