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临终前不忘交代我们做晚辈的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爷爷终其一生也不肯向我父亲他们透露半句当年到底是谁迫害了他,不是怕了谁,是要把一切仇恨止于自己
当年的红卫兵,现在的为红卫兵洗白的人,会有人记得你们的。
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受害者才会有心理创伤,加害者不会。
历史上有许多的重名现象,为了防止混乱,我们通常要对他们具体区分
比如,我们不会说:在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同时,国民政府作为日本的傀儡为虎作伥。我们称前者为重庆政府,称后者为汪伪政府,虽然他们都叫国民政府
我们也不会说:法国共和派镇压了共和派,最后被共和派推翻。我们一般称之为雅格宾派,吉伦特派和热月党,即使他们都是共和派
所以,我们为什么心安理得地接受红卫兵斗红卫兵这个说法?
我们还可以列出一系列荒谬的陈述:
红卫兵长期受到红卫兵的打压,现在他们组成了红卫兵反抗
红卫兵得知毛泽东支持红卫兵,大为惶恐
红卫兵遭到了武装红卫兵的攻击,红卫兵要求获得武器
军队在红卫兵的协助下压制了红卫兵
红卫兵夺取了政权,红卫兵被有组织地屠杀
我们为什么会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些近似魔幻现实主义的语句,而不尝试让它们变得清晰?
因为我们不愿去面对事实,我们宁愿接受邓式的荒谬叙事也不愿去面对。甚至为文哥辩护的猫左也只愿面对一半的事实
红卫兵有许多类,但在多数地方大体分成两种:既得利益者红卫兵和反体制红卫兵,或者说,保皇派和造反派
组成保皇派的,当然有西纠,联动这些臭名昭著的高干子弟。但更多的是老工人,劳动积极分子,党性坚强的老干部老革命,一言以蔽之,和党更近的人
组成造反派主力的,则是黑五类,落后分子,那些1949-1966年形形色色政治运动中的受害者
猫左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造反派,这些反动分子是毛泽东钦定的革命者。这很正常,因为当年那些老革命也不明白
事实上,我们也不明白
我们只知道,1966-1976年间有一场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成本高昂的,不会被伦理委员会通过的大规模社会实验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对实验的数据开展大规模的研究,没有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而许多的数据已经在90年代被销毁了
然而,我们也知道,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研究至少要到了复辟王朝结束后才广泛开展
在此之前,就交给小说家和神话创造者去书写历史吧
推荐一本书,《超凡领袖的挫败》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