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从来都是客观的,这个世界一直都是这么现实,实际上,即便是名校内部,也要分三六九等。说回正题,在我看来名校生有以下几点优势:
Part 1: 进入体制门槛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各省包括中央选调生考试规模一升再升,来看一组数据吧,
中央选调生,2014年招收60人左右,2018年140人左右,2019年180人左右,五年翻了三倍。
四川选调生,2018年1220个名额,2020年直接达到2783人,三年翻倍。
但每个省每年招录岗位数量是有限的,选调生大涨的情况下,就只能去压缩普通省考、市考岗位的质量和数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谈谈组织部门的一个思路:
一方面,整体来看,名校生确实好用,踏实肯干,能力相对也不错,各个单位的反馈积极,群体口碑好;另一方面每年通过省考、国考考进来的名校生却很少,这就产生了结构性矛盾。
其原因和考研非常类似,这些名校生在毕业时有着非常多的选择,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名企offer的机会相对普通同学要多不少,
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考公是少数拿的出手的理想职业,为了前途,只能拼力一试,其备考时长往往在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反观名校生,由于每个offer都还不错,往往不会花太多精力在备考上,所以考不过这些同学很正常。
但是用人单位想要名校生呀,怎么办?
这时选调生考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人为设置学校门槛,给重点高校单独组织考试,这样无论分数高低,都能确保通过该考试进入体制的都是重点大学,俗称优大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高校就业形式不是很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公,也导致了选调生分数的迅速走高,甚至高于省考,这个角度来看,重点高校学生的考试能力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只要花时间准备了,其分数不会太差。
进一步的部委、省市为了优中选优,选调生考试也进行了细分,普选、急紧缺(定向)选调、中央选调的门槛也相对应不断抬高,
清北要比一般985有优势,而985又比大部分211占优,最后大部分普通人只能去参加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省、国考。一些激进的省份比如四川,近年来成都市直和主城区公务员基本全是通过定向选调进入的名校生,普通同学只能去考周围区县以及监狱等特殊岗位。
清北独一档,接下来985,211,最后才轮到双非的高校鄙视链在一些省份已成为半公开的秘密,且是未来内卷加重的大趋势。
(2021年四川面向清北计划招录988人,其中成都300人,极大挤压省考名额)
Part 2: 入职平台高,前途好
通过第一部分介绍的选调生考试,名校生可以直接进入市值、省直甚至部委平台,而在一般招考中,这些岗位都是有基层工作年限要求的。
更高的平台,更年轻的年龄,其纸面上的前途已经要超过普通人很多,进入国家部委和省厅,到调研员是板上钉钉的事,在普通乡镇,科长都难,你说前途差距大不大。
另外,就同一平台而言,名校生的提拔数量也远远占优,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近期新闻上报道提拔的90后,几乎清一色名校生。
举几个例子:杭州市委共青团副书记罗孙一鸣、福州市罗源县副县长蒋仁正作为90后正处级,全部毕业于清北。
这些人背后是否另有乾坤暂且不论,实际上你会发现现在名校出身的领导子女多不胜数,有一本北大博士论文《中县干部》,里面主要领导的子女清一色221、985出身,再不济也可以去国外镀个金,这就好比一个富二代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是不是很绝望?
这里插个话,谈谈官员子女教育问题,用人民的名义来举例吧,
高育良,女儿国外留学。
李达康,女儿国外留学。
祁同伟,孩子香港读书。
侯亮平、陈海儿子太小没出国,以后呢?再随便看一看履历,哪个不是高校在职博士加身,这是否说明以后的学历学位名校化会更严重?
希望大家认清现实,好好学习,不论是高考还是公务员,都是很公平的选拔性考试,是普通人为数不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不好好学习,以后真的连同台竞争机会都没有了。
Part 3人脉和校友圈
如果说前面两点主要说了名校生在考公方面的优势,那么进入体制后,这种优势又体现在哪里?这里我讲个插曲
某TOP2院校几乎每年都会由副校长带队,逐一拜访省市组织部门,一方面希望地方加大对其学子的录取力度,一方面希望对已入职的学生予以一定关注,这份来自学校的助力有多少普通人能享受到呢?
再者很多重点高校很注重校友会工作,在我工作的省份自然不必多说,不论从政从商,校友资源极其丰富,且老人也愿意带新人,形成良性循环。
在觥筹交错间不经意结识的师兄,可能就是你未来的贵人,体制内人脉的重要性太重要了,不是人家非要掏心掏肺帮你,而是很多人真遇到某件事或某个机会,往往却求人无门,这时校友会搭桥牵线的作用会极其珍贵。
Part 4: 领导的视线
同其他高赞说的一样,名校出身会让领导高看一眼,这就意味着更核心的部门、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多的视线关注以及培训加练。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是一把双刃剑,更多的注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同样一件事,做好了是你应该的,做不好,就容易被打上“名校生不过如此”的标签,反而对发展不利。
一些忠告:
想要在体制内有所发展,主要领导,其实就是一把手对你的印象很重要,成也名校,败也名校,这里衷心希望大家放下过去的骄傲,俯下身子踏实做事
要记住考试能力≠做人能力,学习能力也不等于做人能力,做好领导眼中的好干部,办好事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多需要放下身段,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的情商。
体制内真正的名校生只有两所:清北。
只有这两所,才是全国通杀,可以跨越地域、背景、资源和人脉。
对这句话有疑问的,可以看看以下问题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247 83551
其他的,发展路径跟省份所在的本土985211或者双非并无区别。
体制可以说是最看重学校,又最不看重学校的地方了。
最看重学校不是因为学校的牌子,是学校给你带来的人脉和资源,是一个准入门槛,可以让你随时聚起一个圈子,找到自己的山头。等你有资格坐c位了,一野、二野、三野还是四野出来的,决定了你未来的高度…
最不看重学校,是因为报考的时候从来不限制学校,只要你本科毕业,你是北师大还是北师珠都一样,都能报考同一岗位,考进来都能基本胜任工作。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资源…
有资源,有学校圈子,有人提携,那你未来一片坦途。
没资源,有学校圈子,有人提携,那你未来做个处科领导没问题。
有资源,没学校圈子,有人提携,那你未来考个党校研究生,英雄不问出处。
没资源,有学校圈子,没人提携,那你未来只能通过回味一下高考的成绩了。
我单位前两年来了个北大的,不到一周全单位基本大家都知道他了,在饭堂毫无相关的人见到他都会私下介绍,那位北大毕业的。
带他出去办事老板都会专门给人介绍,这位小x北大毕业的。大老板看到他都认得他会跟他哈喇几句…
在这种高强度聚光灯下,只要他能力不错,出头机会比其他年轻人大的多的多了…
至于单位其他学校的,人大的,复旦的,都没这待遇,大家只会哦,不错。然后没下文了。
甚至于,在广东,人脉圈子还比不上中大华工的,毕竟出去办事想遇到个校友都难。
所以,只要你家庭有资源,那学校就是个加分项。
如果你家庭没资源,三至五年内你又建立不起你在单位的人设,那985或者双非学校其实对你个人并无太大用处了。
好学校可以让你在起步那几年走的更顺一些,再过几年谁还记得你什么学校毕业的?
拼到最后,都是刺刀见红,要不你加班多见识广能力强,要不你家境好资源多人脉广…
体制内学校牌子永远只能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如果你一句话不说,就消失十天。被辞退,是不需要赔偿的。你请了假,公司不批,你强行休假,公司辞退,是需要赔偿的